一、为什么春季容易患呼吸道传染病?
1.病原微生物(细菌、病毒)生物特性,在春季气候变暖适宜条件下繁殖活跃。
2.春季气候变化无常,早晚温差大,人体难以适应,导致抵抗力下降。
3.学校人员集中工作、学习环境,活动频繁,容易造成疾病人与人之间的传染。
4.封闭的房间,空气流通不畅,细菌病毒容易传播。二、学校常见传染病有哪些?怎样预防?
1.新冠肺炎
1)概况:新冠肺炎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肺炎,主要症状有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重型病例多在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严重者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等。目前,全国中高风险地区已清零,但全球疫情仍不乐观,疫情防控不能松懈,请继续做好防护。2)症状:新冠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发病前1-2天和发病初期的传染性相对较强。3)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4)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由于在粪便、尿液中可分离到新冠病毒,应当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冠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但持续时间尚不明确。5)预防措施:①加强人员健康管理,做好通风、消毒、体温检测、晨检等防控工作。②做好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外出应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随时保持手卫生。③减少聚集,避免人群聚集活动,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④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注意开窗通风,加强营养,适度运动,咳嗽或打喷嚏要捂住口鼻。⑤做好自我健康监测,有症状及时咨询和就医。⑥符合接种要求的教职员工依法依规、知情同意、自愿接种新冠病毒疫苗。2.肺结核
1)概况: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结核菌可能侵入人体全身各种器官,但主要侵犯肺脏,称为肺结核。结核病又称为痨病和“白色瘟疫”,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自有人类以来就有结核病。肺结核在我国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中发病和死亡数排在第2位。是危害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的主要传染病。得了肺结核如发现不及时,治疗不彻底,会对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甚至可引起呼吸衰竭和死亡,给患者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症状:为咳嗽、咳痰两周以上,痰中带血,有的人会低烧、盗汗、胸痛、食欲差、疲乏和消瘦。3)传染源:是排菌的患者。排菌的开放性肺结核患者是主要传染源。经正规化疗后,随着痰菌排量减少而传染性降低。4)传播途径:肺结核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人人都有可能被感染。以空气传播为主。肺结核患者咳嗽、喷嚏排出的结核杆菌悬浮在飞沫核中播散,健康人吸入可致感染;痰干燥结核杆菌随尘埃吸入也可感染。其他途径均少见。与肺结核病人共同居住,同室工作、学习的人都是肺结核病人的密切接触者,有可能感染结核菌,医院去检查排除。5)预防措施:①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时掩口鼻,戴口罩可以减少肺结核的传播②肺结核病人咳嗽、打喷嚏时,应避让他人、遮掩口鼻。③肺结核病人不要随地吐痰,不方便时可将痰吐在消毒湿纸巾或密封痰袋里。④肺结核病人尽量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必须去,应当佩戴口罩。⑤居家治疗的肺结核病人,应尽量与他人分室居住,保持居室通风,佩戴口罩。⑥肺结核可防可治。要加强营养,提高人体抵抗力,有助于预防肺结核。6)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还可避免传染他人①肺结核治疗全程为6-8个月,耐药肺结核治疗全程为18-24个月。②按医生要求规范治疗,绝大多数肺结核病人都可以治愈。自己恢复健康,同时保护家人。③肺结核病人如不规范治疗,容易产生耐药。一旦耐药,治愈率低,社会危害大。3.水痘
1)概况:水痘是一种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2)症状:水痘患者多见于儿童,冬春季高发,容易在集体机构引起暴发。潜伏期:12~21天,平均14天。
3)传染源:现症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
4)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出疹前1-2天至疱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
5)预防措施:
①.注射水痘疫苗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以免传染病交叉感染。
③学校教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环境整洁。
④疾病流行期间,不到公共娱乐场所去玩,以防接触传染。
⑤远离传染源:发现孩子出现水痘症状应立即通知家长接孩子回家休息,并采取隔离措施。
⑥为预防水痘传染,对患者应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由多种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
肝炎病毒可分为甲、乙、丙、丁、戊型。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一般预后良好;乙肝和丙肝病程复杂,迁延成慢性后可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各型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相似,急性期以疲乏、食欲减退、肝肿大、肝功能异常为主,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慢性感染者可症状轻微甚至无任何临床症状。
1)甲型肝炎传染源:甲肝无病毒携带状态,传染源为急性期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后者数量远超前者。传播途径:主要由粪-口途径传播。粪便污染饮用水源、食物、蔬菜、玩具等可引起流行,水源或食物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如年上海暴发甲型肝炎流行,4个月内发生31万例,是由食用受粪便污染的未煮熟毛蚶引起。我省大连市等沿海城市,也有生食海鲜习惯,甲肝感染率也比其他地市高。日常生活接触多为散发性发病。
易感人群:抗HAV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甲型肝炎的流行率与居住条件、卫生习惯及教育程度有密切关系,农村高于城市,发展中国家高于发达国家。感染后可产生持久免疫。2)乙型肝炎传染源:主要是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急性患者在潜伏期末及急性期有传染性。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体液中HBV-DNA含量成正比关系。传播途径:人类因含HBV体液或血液进入机体而获得感染,具体传播途径主要有下列几种:①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传播、分娩后传播。宫内感染主要经胎盘获得;围生期传播或分娩过程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婴儿因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接触母血、羊水或阴道分泌物而传染。分娩后传播主要由于母婴间密切接触。②血液、体液传播:血液中HBV含量很高,微量的污染血进入人体即可造成感染,如输血及血制品、注射、手术、针刺、共用剃刀和牙刷、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均可传播。目前经血液、注射传播仍将占重要地位。随着一次性注射用品的普及,医源性传播有所下降。虽然对供血员进行严格筛选,但不能筛除HBsAg阴性的HBV携带者。现已证实唾液、汗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含有HBV,密切的生活接触、性接触等亦是获得HBV感染的可能途径。③其他传播途径:虽然经破损的消化道、呼吸道黏膜在理论上有可能,但实际意义未必重要。易感人群:抗HBs阴性者均为易感人群。婴幼儿是获得HBV感染的最危险时期。新生儿通常不具有来自母体的先天性抗HBs,因而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HBsAg阳性者的家属、反复输血及血制品者(如血友病患者)、血液透析患者、静脉药瘾者、接触血液的医务工作者等。感染后或疫苗接种后出现抗HBs者有免疫力。流行特征:①有地区性差异。中国为高度流行地区。乡村高于城市,南方高于北方,西部高于东部。②有性别差异,男性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4:1。③无明显季节性。④以散发为主。⑤有家庭聚集现象:此现象与母婴传播及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有关。⑥婴幼儿感染多见。3)丙型肝炎传染源:急、慢性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慢性患者和病毒携带者有更重要的传染源意义。传播途径:类似乙型肝炎,由于体液中HCV含量较少,且为RNA病毒,外界抵抗力较低,其传播较乙型肝炎局限。主要通过肠道外途径传播。①输血及血制品:曾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输血后肝炎70%以上是丙型肝炎。随着筛查方法的改善,此传播方式已得到明显控制,但抗HCV阴性的HCV携带供血员尚不能筛除,输血仍有传播丙型肝炎的可能,特别是反复输血、血制品者。②注射、针刺、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骨髓移植:如静脉注射毒品、使用非一次性注射器和针头等。血液透析、器官移植、骨髓移植患者亦是高危人群。③生活密切接触传播:散发的HCV感染者中约40%无明确的输血及血制品注射史,称为社区获得性,其中的大部分由生活密切接触传播。④性传播:多个性伴侣及同性恋者属高危人群。⑤母婴传播:HCVRNA阳性母亲传播给新生儿的几率约4%-7%。易感人群:人类对HCV普遍易感。抗HCV并非保护性抗体,感染后对不同株无保护性免疫。4)丁型肝炎、戊型肝炎丁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乙型肝炎相似。与HBV以重叠感染或同时感染形式存在。我国西南地区感染率较高。人类对HDV普遍易感。抗HDV不是保护性抗体。戊型肝炎传染源和传播途径与甲型肝炎相似。暴发流行均由于粪便污染水源所致。散发多由于不洁食物或饮品所引起。隐性感染多见。有春、秋季高峰。抗HEV多在短期内消失,少数可持续1年以上。5)预防措施①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和接种疫苗,可有效预防甲肝和戊肝。②搞好环境卫生,加强水源和卫生间管理,改善供水条件;③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食,不饮生水。④采取有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⑤拒绝毒品,不共用针具注射毒品;杜绝非法采、供血;⑥不与他人共用针具或其他文身,不共用剃须刀、牙刷等个人用品;正确使用安全套。乙肝和丙肝病毒不经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因此,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接触,如握手、拥抱、在同一办公室工作、共用办公用品、住同一宿舍、在同一餐厅用餐和共用厕所等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不会感染乙肝或丙肝病毒。研究未发现乙肝和丙肝病毒经吸血昆虫(蚊和臭虫等)传播。6)病毒性肝炎的检测①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或易感染人群,应主动到医疗机构检查。②甲肝和戊肝多为急性发病,如有不洁饮食史或病人密切接触史,并伴有疑似病毒性肝炎症状,如全身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肝区不适、尿色加深等,应尽快就诊检查。③建议易感染人群(如有输血、创伤性治疗、共用注射器等行为的人员,乙肝和丙肝患者配偶或所生子女)和肝脏生化检查不明原因异常者主动到正规医疗机构进行乙肝和丙肝检查,了解自身感染状况,做到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学校预防控制传染病的措施
(一)宣传教育1、针对不同季节的传染病,学校要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传染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广大师生的公共卫生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2、利用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预防传染病知识,取得家长的配合与支持。(二)管理措施1、制定传染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严格认真做好学生晨午(晚)检记录、因病缺课登记追踪、复课证明查验、学生健康管理、学生疫苗接种等。老师要重视晨午(晚)检工作,认真观察、询问学生的健康状况,及时填写晨午(晚)检记录。2、建立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学校必须确定至少1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人。3、学校要创造条件,提供足够的水龙头和肥皂等洗手设施设备,解决学生洗手问题。4、保障学生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安全。5、建立消毒制度,定期对教室、宿舍等学生活动场所进行通风、消毒。6、使用的消毒药剂要严格执行查验制度,索取消毒药剂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证等。7、学校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形式的户外运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督促学生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8、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保持学校环境卫生的清洁,校园内无卫生死角。(三)传染病流行期间的防控措施
①控制传染源不少传染病在开始发病以前就已经具有了传染性,当发病初期表现出传染病症状的时候,传染性最强。因此,对传染病人要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传染病蔓延。患传染病的动物也是传染源,也要及时地处理。这是预防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②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主要是讲究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消灭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进行一些必要的消毒工作等等,可以使病原体丧失感染健康人的机会。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1.空气、飞沫-以呼吸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流感、水痘等。2.水、食物、苍蝇-以肠道为进入门户的传染病,如菌痢、伤寒等。3.手、用具、玩具-又称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如手足口病4.虫媒传播-蚊子、跳蚤等,如乙脑等。5.血液、体液、血制品-见于乙肝、艾滋病等。6.土壤-被虫卵、芽孢等污染时,成为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者在传染病流行期间应该注意保护易感者,不要让易感者与传染源接触,并且进行预防接种,提高易感人群的抵抗力。对易感者本人来说,应该积极参加体育运动,锻炼身体,增强抗病能力。洗手最经济、简单的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小结:
1.多数传染病是通过呼吸道传播的,应当加强环境消毒和室内通风换气。
2.为预防疾病的传播,要注意手卫生,鼓励学生勤洗手。
3.多数疾病早期都有发热或出疹等早期症状,学校要严格执行学生晨午(晚)检制度。
4.一旦发现学生患病症状,要及时与家长联系,报告学院。同时指导患者,做好个人防护,医院就诊。
5.对已经患病治疗的学生要严格审核复学诊断手续,符合要求,方可复学。
辽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疫情防控办公室年3月24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