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之长话黄芪

黄耆,现称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的根。味甘性微温。功能助卫气,固皮表,补中气,升清气,托疮毒,利小便。黄芪是一味临床使用率极高的中药,业内有“十药八芪”之说。其应用之广泛、功效之卓著,为历代医家所称道。《神农本草经》把黄耆列为“上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称其为补药之长。

黄芪的临床应用

\固表止汗/

平素体弱的人,或久病重病之后,表虚卫气不固,常有自汗、易受风寒感冒等情况。治疗表虚自汗,可用黄耆固表止汗。常配合浮小麦、麻黄根、五味子、龙骨、牡蛎等同用。对于卫气虚、易出汗,经常易患感冒的,可用黄耆助卫气、固皮表。常配合白术、防风(玉屏风散)、桂枝、白芍等同用。

\补中益气/

脾胃虚弱、中气不足而出现体倦、懒言、食欲不振、大便久溏、面黄气短,或兼腰腹重坠,或兼脱肛者,可用本品补益中气,升提清气。常配合党参、白术、当归、陈皮、升麻、柴胡等同用(例如补中益气汤)。配党参(或人参)、升麻、白术、甘草,为“举元煎”,可治疗脾阳虚、中气下陷而致气短、腹沉坠、久泄、脱肛、崩漏等症。

\消水肿/

黄耆还有利尿作用。常用于治疗头面、四肢水肿,可配合防己、白术(或苍术)、甘草、姜皮等同用(例如防已黄耆汤)。或配茯苓、桂枝、甘草、防己(防己茯苓汤),用于全身皮肤及四肢皆水肿,并感觉有些怕风的。据近代报导,用本品单味(每日二、三两)浓煎服,可对肾炎的水肿有效,并对消除尿中蛋白,有一定帮助。也可配合党参、茯苓、萆薢、山药、苡米等同用。配北五加皮、桂枝、猪苓、茯苓等,对心脏性水肿也有效。但应随时注意结合辨证论治。据实验研究报导,用于利尿时,用量不可过大,以三钱左右为宜,可资参考。

\补气生血/

补气生血:气血互根,如骤然大失血而血虚气脱,出现面白、出汗、气短、脉细而快等症,可用黄耆二至四两,当归三至五钱,急煎服,以补气而生血。如出现四肢厥冷、全身凉汗、血压急剧下降者,还可配人参、附子、麦冬、五味子等急煎,进行抢救。

\托毒排脓/

托毒排脓:气血虚弱之人患疮疡,因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使其化脓排毒而致脓为稀水状,久不收口。可用生黄耆配合党参、白芷、防风、当归、川芎、桂心、厚朴、桔梗、五味子、甘草等同用(例如托裹十补散、托裹黄耆散)。据近代研究,黄耆可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扩张血管,改善血行,使久坏之肌细胞恢复活力,故可治慢性溃疡痈疽。

\注意/

黄耆生用偏于走表,能固表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炙用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中焦清气、补气生血、利尿。黄耆皮功用同黄耆,但善于走表,偏用于固表止汗及气虚水肿。用量一般为一至三钱。重病或需要时,可用到一至四两。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药理研究发现,黄耆含有胆碱、豆香素、叶酸、氨基酸、甜菜碱、皂甙、糖类、蛋白质、核黄素、黄烷化合物、铁、钙、磷及硒、锌、铜、锰等多种微量无素。味甘,性微温,具补气固表、利尿、强心、降压、抗菌、托毒、排脓、生肌、加强毛细血管抵抗力、止汗和类性激素的功效,治表虚自汗、气虚内伤、脾虚泄泻、浮肿及痈疽等。由于黄耆能防止肝糖减少,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并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白细胞的增加,可抵抗化学物质、放射线或其它原因引起的人体白细胞减少,显著提高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白细胞的吞噬功能。但黄耆最主要的仍是补中益气,利水消肿,对虚胖虚肿症最为适宜。

古今医家这样用黄芪

01《神农本草经》

黄芪疗疮补虚。

后人依此将黄芪用于疮疡、痈疽诸疾,元代张元素称黄芪“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外疮家圣药。”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托脓散,清代《医宗金鉴》的托里透脓汤,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的内托生肌散等,均以黄芪益气托脓为主药,属于外科托法范畴,若无正气托里,脓毒岂能排出。

02张仲景

黄芪补虚、通阳、护卫

仲景在《金匮要略》中用黄芪,其义有三,一是补虚理劳:如黄芪建中汤治疗“虚劳里急,诸不足”等;二是通阳逐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血痹”等;三是护卫除湿: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及乌头汤治疗“风水”“皮水”“黄汗”“历节”等。

仲景用黄芪重在扶正祛邪,他在益气补虚的基础上,配以淡渗祛湿药、通经活络药、祛风散寒药等,治疗疑难疾病。在他拟定的方药中,黄芪既走肌表又入脏腑,既能止汗又能发汗,是黄芪功用之奇特处。

03李东垣

黄芪补中益气

李东垣为金元四大家脾胃派(补土派)的代表人物,其代表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等。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脾胃论”主张,并拟定出以补益中气、健脾益胃为功效的新方——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调中益气汤,此三方均以黄芪为主药。《内外伤辨惑论》中用黄芪的方子计10首,对黄芪的功效最恰当的描述是“补中益气”,而与之相配的是白术、人参,可谓补益中气的三把斧;升提阳气时,必配升麻、柴胡;东垣用黄芪,又必加陈皮以佐之,以防黄芪补而壅滞,这是东垣一大发明。对于内伤热证,李东垣提出“甘温除大热”新论,他提出“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而愈。《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泻胃土耳。”甘温之剂的代表方就是补中益气汤。

04王清任

黄芪补气化瘀

所著《医林改错》载方33首,其中用黄芪者15首,用黄芪命名或以黄芪为君药者10首,黄芪最大用量八两(黄芪桃红汤:生黄芪八两、桃仁三钱、红花二钱。主治产后风),最小用量五钱。他的主导思想是补气化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故借黄芪大补元气,以促血活,如补阳还五汤、足卫和荣汤、黄芪桃红汤、黄芪赤风汤、可保立甦汤等;以补阳还五汤为代表,该方重用黄芪四两,大补脾肺之气,配以活血之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等,被后世医家推为治疗中风后遗症的第一方。王清任以益气为主,活血为辅,治疗疑难杂症,如黄芪防风汤治疗脱肛,黄芪甘草汤治疗尿痛,黄芪用量都在四两;以黄芪补气托毒外透的助阳止痒汤,用以治疗皮肤瘙痒、声哑、失音与风块疹等;以黄芪补益脾胃的保元化滞汤,用以治疗痘后痢疾等。

05张锡纯

黄芪补气升陷

张锡纯称黄芪“补气之功最优”。“黄芪为气分之主药,能补气更能升气。”其功效以补气升陷为主,用之得当,还可回阳、理郁、醒脾、滋阴等。所创立的升陷汤(生黄芪六钱、知母三钱、柴胡一钱五分、桔梗一钱五分、升麻一钱),就是针对胸中大气下陷而设,至今仍然是补气升陷之良方。由此所派生的回阳升陷汤、理郁升陷汤、醒脾升陷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至于升陷,则配以柴胡、升麻、桔梗;而于回阳,则配以干姜、桂枝;于理郁,则配以乳香、没药;于醒脾,则配以白术、甘草等。若配以知母,黄芪温升补气,知母寒润滋阴,二药并用,“大具阳升阴应,云行雨施之妙。”张锡纯将黄芪视为醒脑复瘫之要药。治疗内外中风者,他拟有逐风汤、加味黄芪五物汤、加味玉屏风散等;治疗肢体痿废,拟有补偏汤、振颓汤;治疗脑中风后遗症,拟有干颓汤、补脑振痿汤、起痿汤;治疗风袭肌肉经络而致麻木不仁者,则有逐风通痹汤;以上诸方均以黄芪为主药;而对脑贫血,则将当归补血汤加味,重用黄芪一两治之。还将黄芪用于肝气虚者,黄芪之性温而上升,以之补肝原有同气相求之妙用。凡遇肝气虚弱不能条达,用一切补肝之药皆不效,重用黄芪为主,而少佐以理气之品,服之覆杯即见效验。对于妇科诸疾,亦善用黄芪治之。如治疗寒热往来的玉浊汤,经闭不行的理冲汤,经水过多的安冲汤,血崩的固冲汤,产后发搐的和血息风汤,以及治疗阴挺的升肝舒郁汤,乳少的滋乳汤等,均以黄芪为主药,少则三钱,多则一两半。治疗产后疾患,将黄芪加到生化汤治之;治疗女子癥瘕,取黄芪与三棱、莪术、鸡内金治之;治疗女子胎位不正,则用升麻黄芪汤治之。在张锡纯拟定的以黄芪为主药的方子中,还有治疗瘰疬的消瘰丸,治疗瘰疬疮疡破后的内托生肌散,黄芪用量均达四两。他认为黄芪要生用,使其“补气分以生肌肉”,达到“补中有宣通之力”的功效。

06岳美中

黄芪恢复元气

岳美中不但对仲景用黄芪探研尤深,且又擅长用黄芪治疗老年疾患。如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与冠心病用保元生脉饮加味,治疗高血压用大剂量黄芪与生龙骨、生牡蛎配伍,治疗慢性肾炎用经方黄芪剂(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治疗产后血痹用经方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慢性肝炎用当归补血汤合柴芍六君子汤,治疗偏枯用含有黄芪的三痹汤,治疗表虚自汗用玉屏风散,治疗肥胖症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特别是他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震颤麻痹,首剂黄芪二两,逐渐加至八两,服用半年而缓解;他还采用《冷庐医话》中的黄芪粥加味,治愈数例小儿慢性肾炎迁延不愈者等,他称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黄芪是一味强壮剂、补益剂,以补益脾(胃)肺之气为主,而兼以护肝、补肾、益心,可以说是一味补益五脏、利于六腑、外护皮肤、内养筋骨的良药。凡遇气虚失血、气虚失津、气虚失精、气虚夹瘀、气虚夹湿、气虚水肿、气虚寒凝、气虚厥逆等病症,必以黄芪为主帅,配以对证之药,常可获预期之效。

07邓铁涛

黄芪补益调压

国医大师邓铁涛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黄芪的功效归纳为:陷者举之、升者平之、攻者补之、瘫者行之、表虚固之。陷者举之,如脏器下垂,重症肌无力、肌肉萎缩等,可取黄芪30克,与枳壳3克反佐之,加入四君子汤中,一升一降,以升为主,以降辅之。升者平之,升者血压升高也。邓铁涛治疗气虚痰湿型高血压,重用黄芪和温胆汤治之。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喜用补中益气汤,方中黄芪不超过15克。治疗痰湿型高血压,喜用黄芪合温胆汤,方中黄芪必在30克以上。攻者补之,胎死于腹中,已成“邪实”,是虚中夹实证。邓老用王清任加味开骨散,重用黄芪克,外加针灸,一剂而死胎下。瘫者行之,偏瘫、截瘫均属气虚夹瘀证,推崇王清任补阳还五汤治之。凡气虚血瘀之偏瘫,用补阳还五汤,都有疗效。他所拟制治疗重症肌无力的强肌腱力饮(黄芪60~克,党参、白术、甘草、当归头、陈皮、柴胡、升麻、五爪龙、何首乌、枸杞子),就是以黄芪为主药的经验效方。其黄芪用量从45克到克或达克;治疗一例截瘫,黄芪用至克。表虚固之,固表就是“实卫”。凡属气虚之盗汗、自汗者,均可用玉屏风散,其用量比例为: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15克。可加生龙骨、生牡蛎各30克,或浮小麦、糯稻根各30克。使用黄芪的指征应为:舌淡胖有齿印,脉虚大或寸弱。

这样的人不能用黄芪

是药三分毒,如此功能强大的黄芪其实对于一些人来说也是不折不扣的毒药,要注意,这样的人不能吃黄芪。孕晚期女性孕晚期吃黄芪容易导致胎儿发育过快过大,导致过期妊娠,最终甚至有可能造成难产!感冒群体对于感冒,中医讲究的就是一个驱逐外邪,如果这时使用黄芪固表,等于把驱邪的门关起来了,现在门都焊死了,一个都跑不了,那还驱逐什么外邪,病情只会越养越严重!这也就是感冒之人,使用益气固表的黄芪泡水喝,结果感冒不仅没见好转,反而越发严重了!所以说已经感冒的群体不可食用,否则病情会加重。阴虚群体冬天饮用黄芪效果最好,春夏气候温暖服用黄芪就是热上加热。阴虚人群尤其要注意,因为这类人群食用黄芪无异于是在两把火里面丢了一根干柴,不仅会助热,还会伤阴动血,对人体弊大于利。三种肾虚患者肾阴虚患者服用黄芪会助热,还会伤阴动血。肾病属湿热和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黄芪容易出现滞邪,将外邪关在体内的情况,这种情况会使得体内的病症加重。当然,这三类肾虚患者也不是就不能服用黄芪,中医治病都会搭配其他的药物来治疗病情,所以再有上述三种肾虚的时候也不要怕吃带有黄芪的中药,只要配伍得当,黄芪依旧是一味难得的好药!过敏症状黄芪在临床应用中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最为常见的就是过敏反应。其中包括了皮肤过敏,高热、哮喘、过敏性休克等症状。黄芪引起过敏的是它其中所蕴含的多糖还蛋白质,也可能与其制剂和一些添加物有关。老年朋友服用黄芪要更加小心,毕竟老年人各种身体机能衰退,药物代谢的能力降低,服用过多黄芪还是比较容易出现过敏和中毒症状。

温馨提示

如果你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信息,请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中科与白癜风患者同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g/44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