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枫读书笔记
翻阅历史,仔细阅读,传奇故事车拉船载,尤其那些名臣,良将早已被说书人,讲故事的,小说家,评论家,给以竖碑立传的多了是了。而今单单说说尤为欣赏的魏征,为啥?明君请听我慢慢给你说
书载:贞观元年,即公元年,魏征升任尚书左丞,谏议大夫,掌管规谏讽喻,侍从顾问。有人看着眼红,告他的御状:“‘阿党亲戚’,(利用权谋,私自提拔亲信做官);还有人告他谋反”。
太宗一看,心里一惊。怎么竟敢如此以权谋私?魏征了得!便派御史大夫文彦博调查。几天后调查结果报告:查无证据,纯属诬告。文彦博对太宗说:“魏征身为大臣,不拘形迹,不避嫌疑,心虽无私,也应预戒。”皇上一想,不管怎么说,还是敲敲警钟,防患于未然吧。便派人转告魏征说:“尽管查无此事,今后还是要远避嫌疑,不要再惹出这样的麻烦。”
按说作为皇帝,这么说,已经是体恤有加了,作为臣子本该五体投地,三呼万岁,叩头谢恩了。可是魏征不然,不但不谢恩,还当即上殿面奏说:“臣闻君臣一心,是为一体,应该相互信任。若凡事俱存行迹,相互猜疑,实非国家之福”。用白话说就是(我听说君臣之间,相互协调,义同一体,如果不讲秉公办事,只讲远避嫌疑,那么国家兴亡,或未可知。)”并请求太宗“要使自己做良臣,而不要做忠臣。”太宗愕然!问“忠臣和良臣有什么区别吗?”
魏征答道:“使自己身获美名,使君主成为明君,是为良臣;使自己身受杀戮,使君主沦为暴君,家国并丧,空有其名,是为忠臣。以此而言,二者相去甚远。”他还列举史上先例:“稷契、皋陶,君臣同心,安享尊荣,便是良臣;龙逢、比干,面折廷争,身死国亡。便是忠臣”。明公您说,皇帝听了这般言辞,是怒还是乐呢?太宗略微思忖,不但没发怒,反倒大笑,点头称是。岂非良臣与明君也哉?(见《启迪心灵的钥匙·信篇第一》与《鬼谷子·全集卷五》摘录编织)
其实魏征对皇上还多有当面对责,甚至语出激烈,不留情面,直陈国事。可谓忠心可鉴,良臣诚信罕有。
书载:贞观初年,由于连年战争,国家残破,民生凋敝,百废待兴,国事繁杂,一时不好恢复。唐太宗不无担心地对大臣们说:“现在是大乱之后,老百姓恐惧很不容易教化吧!”这时,一些臣子听皇上这么一说,应声附和。唯独魏征不然,他当即指出:“不是这样,在动乱中遭受过忧愁困苦的老百姓是容易教化的,就好像给饥饿的人做饭,给口渴的人喝水,是不会很费力的。”此言一出,遭到众大臣们反对,宰相封德彝指斥魏征“书生之见,不识时务……”。魏征据理反驳说:“三皇五帝,成汤周武哪个朝代不是几经战乱,不是都教化得很好么……”面对劝谏皇帝“应该炫耀武力,征讨四夷”等主张,魏征严词反驳,提出:“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果不其然,几年之后,民心大安,皇帝大悦。国势大盛。
其实,自“宣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不计前嫌,召见并严词责备说:“你挑拨我兄弟相斗,该怎么说?”魏征坦然直言回答;“如果太子听我的话,不会有今天的下场。忠于主子有什么错吗?当年管仲不是射中小白的带钩吗?”恰恰是他的直言不讳让李世民十分欣赏,不但不追究过往,还委以重任。正因如此,他也才能有《谏太宗十思疏》,尽心竭力辅佐李世民,君臣一心,成就“贞观之治”。魏征功不可没。
也正因如此,才有李世民吊唁魏征的诸多记载,书载: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说道:“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朕遂亡一镜矣”这段千古传世名言。
读罢魏征,以古鉴今,良相何以成为良相,明君何以成为明君,二者相得益彰,相辅而行。才造就了良相与明君。
顺便想到“介休三贤”之一的郭泰在绵山为介子推建了一座牌坊,有句对明君寄予众望的话:“但愿勤政清明复清明。”另有印光大师《启蒙箴言》28偈(诗)一则《尽忠》,意在寄于希望。摘录如下:
一秉真诚,不被妄侵,事亲接物,了无二心。
祗期尽分,不计人知。如是之人,堪为世仪。
苑枫.7月3日早
#读书#
感谢浏览,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