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防己汤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篇》:“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支饮留伏膈间,饮邪上迫于肺,导致气喘胸满;饮邪滞于心下,则心下痞胀坚满;面色黧黑为有水气;其脉沉紧者,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脉紧主寒,乃寒饮留伏于里。病程数十日已久,又经医吐下之不愈,一方面说明吐下治不得法,另一方面也说明病的难治,此时就得用木防己汤了,用过之后病情不重的就好了,但病情深重的还会复发,这也说明了此病的复杂性,诊治的过程也必然复杂。当人体的津液发生了病理的改变以后,在伤寒部分见到的水气病只是一个暂时的津液流通障碍,而杂病部分的水气病就是以水肿为主症的一些病,比如痰饮病,就不是普通的水气病,四饮中的支饮从病情程度上就是很严重的。这时候就要用一些防己类方,还有甘遂、大戟之类。木防己汤是一个基础方,临床可用此方加减,应用非常广泛,常用于慢支咳喘,肺气肿,肺心病,痰饮咳嗽,胃痛,甚至糖尿病,痛风,高血压等。
说到加减,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就是因为病情更加沉重,而采用的新的治疗方案:加强了利小便功能――因为防己、茯苓利小便力量很强;加芒硝就是防止大便干燥,而且病情沉重,加了芒硝又起到一个前后分消的作用。“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在这个津液流通过程中,“上归于肺”或者“通调水道”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津液停聚于肺,导致上焦水气壅盛,这时候用石膏就可以引导水气往下走,从而增强了防己平喘的功效。要是防己利小便的能力仍不能满足需要,这时就要加茯苓。要是喘满严重,出汗多,口渴,此时以上焦壅盛为主,就不用去石膏,从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