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为樟科植物肉桂树的嫩枝,主产于我国广东、广西等地。其幼嫩而香气浓郁者,品质较佳。现今饮片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皮及枝皮,药材以皮细肉厚,断面紫红色,油性大、香气浓,味甜微辛,嚼之无渣者为佳。张仲景时代没有桂枝、肉桂的分别,《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的桂枝应包括肉桂在内。《神农本草经》谓牡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伤寒论》43方次,《金匮要略》入56方次。
01
原文考证
最简方(2味):桂枝甘草汤。
桂枝甘草汤治“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64)。这里的“发汗过多”,不仅指误用发汗药后出汗过多,也指患者自汗量多,或易汗出的体质特点。“心下悸”,主要指心脏的动悸感,但还包括胃脘部、脐腹部的跳动感,如腹主动脉的搏动感。凡含有桂枝、甘草的处方,大多可用于治疗心动悸等病症。例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炙甘草汤治“脉结代、心动悸”(),小建中汤治“心中悸而烦者”()。
最大量方(5两)桂枝加桂汤。
桂枝加桂汤治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原文为“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奔豚,为古病名,《金匮要略》有记载: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八)。“上冲心”及“上冲咽喉”,是说胸部有搏动感、撞击感,室息感,并有突发性的特点。“发作欲死”,是说有精神障碍性症状,如一时性的昏厥等,亦指病人感觉相当痛苦。“复还止”,是说其病时发时止。“皆从惊恐得之”,不仅指外来的精神刺激,亦指患者内在的易惊易恐的素质。以上病症虽冠以“奔豚病”病名,张仲景并用“气上冲”来表述,但从证候特点来看,与桂枝甘草汤证从的“心下悸”是一致的。例如,桂枝汤治“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事冲者”(15),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67),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时复冒者”(十二)。以上处方中均含有桂枝、甘草。
加味方:理中汤、四逆散、防己黄芪汤。
《伤寒论》理中汤条下有“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四两”()。筑,为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有敲击的意思。脐上筑,指脐腹部有搏动感。四逆散条下有“悸者加桂枝五分“()。《金匮要略》防己黄芪汤条下有“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二)。可见,脐上筑、心下悸、气上冲,均为同一类症状,是对胸腹动悸感的不同表述。
减味方: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28)。患者是心下满而非心下悸,是无汗而非发汗过多,此两证点出去桂的关键。桂苓五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主治“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十二)。为何去桂?是因为“冲气即低”,可见桂枝主气上冲。
02
仲景方根
桂枝甘草茯苓
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脐下悸者”(65),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治“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身为振振摇者”(67)“胸胁支满,目眩”(十二),桂苓五味甘草汤治“咳逆倚息不得卧……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然如醉状……时复冒者”(十二),茯苓甘草汤治“伤寒,厥而心下悸”()。防己茯苓汤治“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十四)。
青龙汤治“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续命汤治“中风痱……拘急不得转侧”(五),桂枝麻黄各半汤治“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23)。
桂枝甘草附子
主治身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者。方如甘草附子汤治“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桂枝附子汤治“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加附子汤治“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乌头桂枝汤治“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十)。
桂枝甘草芍药
主治自汗出、气上冲、腹痛、羸瘦而悸者。方如桂枝汤治“下之后,其气上冲者”(15),“热自发、汗自出者”(12),“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13),“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54),“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小建中汤治“腹中急痛”(),“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六)“妇人腹中痛(二十三)。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时痛”()。《备急千金要方》内补当归建中汤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气,或苦少腹中急,摩痛引腰背,不能饮食”(二十一)。
桂枝甘草柴胡
主治发热或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关节疼痛、四肢冷而悸者。方如四逆散加桂枝治四肢冷而悸者(),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治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渴,外有微热者(96),柴胡桂枝汤治“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治“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往来寒热,心烦者”()。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
主治惊狂、抽搐、烦躁、失精、梦交、脉芤动等。方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治“伤寒脉浮……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治“烦躁”();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脉极虚芤迟”(六);风引汤治“热癫痫”(五)。
桂枝甘草人参阿胶
主治虚劳不足、心动悸、汗出而闷、脉结代、少腹痛、妇人崩漏不孕、烦热、唇口干燥。方如炙甘草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六);温经汤治“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以及“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取崩中去血,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二十二)。
桂枝黄芪芍药
主治身体不仁疼痛、恶疮、汗出、水肿、小便不利者。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六),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治“身体肿,发热汘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十四);黄芪加桂枝汤治身重,汗出,恶疮、身疼痛,烦躁、小便不利、脉浮者(十四;十五)。
桂枝大黄桃仁
主治月经不来、少腹急结、其人如狂、癥瘕。方如桃核承气汤治“其人如狂……少腹急结”(),鳖甲煎丸治“癥瘕……疟母”(四)。
表1-1组成含桂枝的经方一览表
03
药证发挥
桂枝主治气上冲而脉弱者,
兼治自汗、惊恐、腹痛。
所谓气上冲,是一种患者的自我感觉,其表现大致有二:①上冲感。气从少腹上冲胸,病人的咽喉、胸膺部、腹部有突发性的气窒感、胀痛感,甚至呼吸困难、喘促、出冷汗、烦躁乃至晕厥。②搏动感。自觉心悸,按压后舒适;或病人全身出现搏动感或感觉到明显的脐腹部的跳动,甚至晕厥。此外,颈动脉的搏动感,也可以看作是气上冲。气上冲具有突发性的表现特点。许多循环系统疾病的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低血压等,以及消化道疾病等均可以出现气上冲样的症候群。
气上冲常伴有出汗。《伤寒论》中经常有“发汗后”“发汗过多”等说法,桂枝汤等也用于治疗“汗自出者”(12),“汗出恶风者”(13),“自汗出而不愈者”(54),“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桂枝证的汗出,一种情况为服用麻黄等发汗药物以后,汗出如洗,并伴有心悸、烦躁不安、乏力等。一为自动出汗,即天气并不热,也未服用发汗药物,但尚微微汗出,而汗出又恶风畏寒,关节疼痛、烦躁不安等。前者可用桂枝甘草汤,后者则用桂枝汤。如果汗出不止,其人恶风、关节疼痛者,还当加附子,方如桂枝加附子汤。由于误用麻黄常导致心悸、汗多厥逆,所以,配伍桂枝以防止汗多亡阳,是仲景的用药原则,方如大青龙汤、麻黄汤、葛根汤等。
气上冲常伴有惊恐。这种惊恐,多伴有冷汗淋漓、心悸、入夜多梦或多恶梦,男子易出现性梦遗、早泄等,女子多为梦交、带下淋漓等。多配甘草、龙骨、牡蛎,方如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如胸满烦惊、谵语、身体困重疲劳、大便秘结者,多配茯苓、龙骨、牡蛎、柴胡、大黄等,方如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气上冲还常伴腹痛。腹痛呈阵发性,也伴有多汗、心悸等,患者多消瘦、腹壁薄而无力,但按之表皮较硬,所谓“腹中急痛“()。多配芍药、甘草,方如桂枝加芍药汤、小建中汤等。少腹硬满疼痛,其人如狂,桂枝配大黄、桃仁,方如桃核承气汤。少腹疼痛、漏下不止,桂枝配丹皮、赤芍、桃仁等,方如桂枝茯苓丸。少腹满痛,经水不利,桂枝配芍药、?虫等,方如土瓜根散。
桂枝证的脉象,其类方中因配合的不同,其脉或浮,或沉迟,或浮虚,或结代,或芤动,但不见滑、数、促、疾等脉。所以,推断桂枝证的脉象以虚缓为多见。所谓虚,指脉无力;所谓缓,指但脉不数,有时相反较慢。
桂枝证的舌象,张仲景未提及,根据本人临床经验,桂枝证多见舌质淡红或黯淡,舌体较柔软,舌面湿润,舌苔薄白,著者称之为“桂枝舌”。如舌红而坚老者,或舌苔厚腻焦黄者,或舌质红绛无苔者,则桂枝一般不宜使用。
使用桂枝,配伍极为关键。桂枝甘草是平冲定悸的主药,但配伍不同,主治也不同。桂枝甘草茯苓为动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是惊悸,桂枝甘草人参麦冬是虚悸,桂枝甘草五味子是咳逆而悸。同样是治疗自汗,桂枝汤治脉弱自汗,桂枝加附子汤治身痛自汗,桂枝加黄芪汤治身肿自汗。同样是治疗疼痛,桂枝附子甘草是汗出恶寒骨节痛,桂枝芍药黄芪是汗出身肿不仁痛,桂枝芍药甘草饴糖是虛劳里急腹中痛。再有,桂枝甘草配麻黄,则无大汗亡阳之忧,桂枝甘草配柴胡,则有发汗透邪之功。桂枝大黄桃仁活血,用于少腹急结、月经不利者,桂枝甘草人参麦冬阿胶理虚,用于虚羸短气、脉结欲绝者。
仲景使用桂枝有三个剂量段,大剂量(5两)治疗心悸动、奔豚气等;中等剂量(3-4两)治疗腹痛或身体痛;小剂量(2两)多配伍麻黄治疗身体痛、无汗而喘等。所以,桂枝用于心脏病,必以,须量大,可用12-15g,甚至达30g。
在承袭仲景使用桂枝的经验时,必须注意古代桂枝饮片与现今桂枝饮片的区别。如上所述,《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统称桂枝,而现在药房桂枝与肉桂是分售的,两者如何区别应用?相传的应用习惯是:轻症小病可用桂枝,重症大病必用肉桂。如桂枝多用于外感风寒、身体疼痛等,而肉桂多用于治疗肢冷脉微、脐腹冷痛者,心悸喘促、戴阳厥脱者。肉桂所主治的大多是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比较严重的病变,这与《伤寒论》《金匮要略》桂枝使用的范围是基本一致的。可以认为,张仲景桂枝的药证基本上是当今肉桂的药证。本人在使用桂枝类经方时,大多使用肉桂,或桂枝与肉桂同用。
04
常用配方
(1)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伤寒论》桂枝汤)
应用:本方是古代的强壮剂,适合于虚弱体质的调理。各种大病以后,或肿瘤、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过程中,或经过手术、化疗、出血、创伤、产后、剧烈运动、寒冷、饥饿等刺激以后,体质虛弱,消瘦、食欲不振者。以心悸动、腹痛、自汗出、脉弱为特征的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免疫系统疾病等,常可使用本方。适用桂枝汤的患者大多以体质柔弱、体型消瘦者为多。患者肤色白而缺乏红光,皮肤湿润而不干燥,体型偏瘦者多,肌肉比较坚紧,一般无水肿,腹部平,腹部肌肉较硬而缺乏弹力,如同鼓皮,严重者腹部扁平而两腹直肌拘急。唇舌黯淡而不红润。这种患者,著者称为“桂枝体质”。
本方疗效的判定,古代以微微汗出为取效标准。本人临床经验,有效不一定拘泥出汗与否,患者但觉全身发热,恶风恶寒感减轻,精神状态好转,自汗消除,体力恢复,心悸减轻等,均可以作为近期疗效的判定标准。远期则看相关疾病的指标或体征是否好转。
本方的服法是比较讲究的。一是喝热粥。热粥补充热量,容易消化吸收,是我国传统的家庭患者饮食。粥可用小米、大米等文火熬至极糜烂。二是温覆取汗,提示服用桂枝汤后要注意避免风寒。三是根据服药后的反应调整服药量。分一服中病即止;半日三服;如仍不出汗,可一日连续服用二三剂。提示用药量不是不变的。四是服药期间应嘱咐病人清淡饮食,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2)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炮附子10g(《伤寒论》桂枝加附子汤)
应用:本方是强壮回阳止痛剂。适用于桂枝汤证见汗出不止、皮肤湿冷、恶寒,身痛者。临床多用于虚人感冒或误用发汗剂之后的过汗虚脱、心动过缓、心肌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女性绝经后的身痛多汗、肿瘤疼痛等。也可根据原文“发汗遂漏不止”,而用于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等病见分泌物清稀量多时。
(3)桂校15g,芍药30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大黄10g(《伤寒论》桂枝加大黄汤)
应用:本方是强壮性通便药,适用于桂枝汤证见腹痛便秘者。如老人便秘、习惯性便秘、病后便秘、肿瘤便秘等见体瘦、脉弱、自汗者,均可使用本方。
(4)桂技15g,芍药10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葛根20g(《伤寒论》桂枝加葛根汤)
应用:本方适用于桂枝汤证见项背强痛者。心脑血管疾病、颈椎病等见腰背酸痛、头昏头晕者可以使用。如舌质黯紫者方中芍药应使用赤芍,量也宜加大。
(5)桂枝10g,芍药10g,甘草5g,柴胡20g,黄芩10g,半夏10g,人参10g,生姜10g,大枣6枚(《伤寒论》柴胡桂枝汤)
应用:桂枝汤证见治胸胁苦满、寒热往来者。本方是调理方,适用范围很广,凡神经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结缔组织病、胆道疾病、血液病等见低热或手足心热,但又怕风自汗,体质柔弱,病情缠绵不断,时发时止者,均可使用。
(6)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龙骨15g,牡蛎15g(《金匮要略》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应用:本方是强壮性安神剂,适用于桂枝汤证见胸腹动悸、脉芤动者。如以心胸动悸感为主症的神经衰弱、癔症、癫痫、精神分裂症、室性心动过速、心肌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以及缺钙儿童的小儿肺炎、佝偻病、遗尿、多汗症、夜啼等。一些体质柔弱者的性功能障碍性疾病,如阳痿、早泄、遗精、阴冷、女子梦交、产后血崩、带下等。还可以用于皮肤白、体形消瘦、舌质淡红而少苔的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胸腹动悸、易惊、失眠多梦,脉大而无力是本方的识别要点。与桂枝汤证相比,本方证的胸腹动悸感及惊恐感最为明显。
(7)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杏仁15g,厚朴10g(《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应用:桂枝汤证见咳喘者,多用于体质虚弱者的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等,小儿应用较多。
(8)桂枝15g,芍药15g,甘草10g,生姜15g,大枣12枚,黄芪15g(《金匮要略》桂枝加黄芪汤)
应用:桂枝汤证见自汗而水肿者。如消化道溃疡、骨关节病、贫血、老人感冒等。
(9)桂枝15g,芍药20g,甘草10g,生姜20g,大枣12枚,人参15g(《伤寒论》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应用:桂枝汤证见消瘦、脉沉迟细者。如反复大量地发划汗以后、大病以后体力明显下降、慢性消化道疾病、糖尿病消瘦、心血管疾病、肿瘤晚期全身疼痛等。
(10)桂枝20g,茯苓20g,五味子10g,甘草15g(《金匮要略》桂苓五味甘草汤)
应用:以咳喘上气而眩冒、自汗出为特点的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神经衰弱。患者不仅有心悸、自汗等,并常常眼前发黑,冒金花等,本方可加山萸肉、龙骨。
(11)桂枝15g或肉桂10g,制附子10g,细辛5g,甘草5g(本人经验方)
应用:以身痛而自汗脉弱为特点的疾病如腰腿痛、头痛、神经痛、肿瘤疼痛等。此外,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也可使用,但舌质必定黯淡。
05
文献摘录
《药征》:“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恶风、汗出身痛……桂枝主治冲逆也明矣。头痛发热之辈,其所旁治也。仲景之治疾,用桂枝者,居十之七八。“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