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构建二

著名临床白癜风专家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2840/

作者:丁元庆

编辑:李佳静

齐鲁丁氏脑科

中风系列研究

3.4太阴证治

太阴在脏为脾肺。脾司运化主肌肉,肺主呼吸朝百脉。五气五味籍太阴化营卫生气血、生成宗气。中风气虚责在太阴,气虚不化,痰瘀内阻。饮食劳倦内伤于脾,则致痰湿、湿浊、食郁内结,内困阳亢;肺主一身之气,内伤邪气犯肺,一身之气皆受其害。脾肺受损,气机不畅,营卫气血不充、水湿痰浊内停,阻滞血脉,皆能损脑。

3.4.1太阴失化,痰湿阻络

症状:半身不遂,言语不利,平素体胖困重,或下肢肿胀,困倦昏蒙,睡眠打鼾,饮食减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舌质黯淡,苔白腻,脉沉缓滑。

治法:运脾燥湿,化痰通络。

方药:《医学心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外台茯苓饮。清半夏、陈皮、炒白术、天麻、茯苓、炙甘草、生姜、枳壳。言语不利,加石菖蒲、远志、郁金;肢体沉重或肿胀,加苍术、炒薏苡仁、防风、桂枝、防己;腹胀明显,加厚朴、苍术;气虚乏力,加黄芪、人参;胸痹闷窒,合瓜蒌薤白半夏汤。体胖腹满,血压升高而难降,大便不爽,合防己黄芪汤。《临证指南医案》程案“脉濡无热。厥后右肢偏痿,口喎舌歪,声音不出,此阴风湿晦中于脾络。”治法宗古人星附六君子汤益气。

3.4.2脾弱不运,气虚痰阻

症状:喎僻不遂,困倦头眩,多汗乏力,食少痰多,肢体沉重或肿胀,便溏或排便无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虚缓。

治法:健脾益气,化痰通络。

方药:《脾胃论》半夏白术天麻汤。体胖肢重,血压升高而难降,合防己黄芪汤。人参、白术、黄芪、炙甘草、茯苓益气健脾,半夏、陈皮、神曲、干姜和中降逆、化痰利气,茯苓、泽泻利水降浊,天麻调气豁痰,平肝通络。言语不利,加石菖蒲、郁金、全蝎、茯苓;肢体沉重,加苍术、黄芪、防己、炒白术、淫羊藿、仙鹤草。《临证指南医案》某“阳明虚,内风动,右肢麻痹,痰多眩晕。”治用天麻、钩藤、半夏、茯苓、广陈皮。

3.4.3脾肺气虚,瘀阻脑脉

症状:喎僻不遂,肢体瘫软无力,肌肤不仁,言语謇涩,面色不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饮食减少,食后难化,大便不实或排便费力,小便频数。舌质淡,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虚,活血通络。

方药:补阳还五汤合桂枝茯苓丸。血虚重用当归,加熟地黄、酸枣仁;气虚加人参、炒白术、炙甘草、仙鹤草,大补气血,健脾生血;便难,加火麻仁,郁李仁、炒杏仁、枳实、利气润肠。《临证指南医案》唐(六六)“老年力衰……气虚,”治“以固卫益气。”若体倦无力,痰多困惫,两太阴合病,气虚不固,气化失常,治宜补益脾肺,化痰利窍,用菖麻六君子汤。

3.4.4脾虚血少,筋脉失养

症状:喎僻不遂,言语謇涩或气短难言,吞咽呛咳,食少不化,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多忘少寐,大便无力,舌体胖舌质淡红,苔薄白,脉虚或数。

治法:益气生血,助卫通络。

方药:炙甘草汤加减。炙甘草、人参、大枣、桂枝、阿胶补益元气、益卫建中;麦冬、生地黄、阿胶益阴养血。加淫羊藿、巴戟天温润助阳,鼓舞气化;加石菖蒲、远志、半夏、陈皮化痰开窍;加益智仁、补骨脂、桑螵蛸,补肾固摄。口角流涎,加益智仁、沙苑子;小便频数,加沙苑子、补骨脂;便秘,加生白术、肉苁蓉、锁阳、柏子仁、郁李仁。

3.4.5气阴不充,营虚卫弱

症状:喎僻不遂,精神疲惫,形体消瘦,多汗乏力,饮食减少,大便难下,小便或有不利,舌质红或淡嫩,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

治法:益气养阴,通络荣脑。

方药:生脉饮合四妙勇安汤。人参、麦冬、黄芪、五味子益气养阴,玄参、麦冬养阴增液,金银花配黄芪益气通络。加僵蚕、天麻、石斛、酸枣仁、龟甲,益阴息风,通络柔筋。语言不利,加郁金、茯苓、全蝎、僵蚕;肢体麻木,加丝瓜络、土鳖虫,并重用桑叶;肾虚不固,尿频量多,加枸杞子、沙苑子、桑螵蛸、熟地黄。

3.5少阴证治

心主血脉藏神明,肾司闭藏生髓充脑,二者皆关乎脑髓神机。心肾病损是中风发病基础。《素问玄机原病式》提出中风发病常责“肾水亏虚,心火暴甚。”《临证指南医案》提出:“热则真气泄越,虚则内风再旋。”把握心肾精气盈亏、血脉调畅与否,其治在心肾,如调水火,济精神,生精护脑,是从少阴防治中风之核心。

3.5.1心脉瘀阻,营卫失和

症状:素患心悸胸闷,卒然喎僻不遂,言语謇涩,肌肤不仁,舌质暗红,苔白腻,脉细或疏数不一、三五不调。

治法:养心通脉,调和营卫。

方药:桂枝茯苓丸加味。桂枝、白芍、赤芍、桃仁、牡丹皮、茯苓活血通络,化痰养心,和营调卫。加郁金、石菖蒲、远志化痰开窍;心气不足,气短乏力,加人参、黄芪、玉竹益气补虚,益心通脉。心悸不宁,加紫石英、炙甘草;睡眠不实,加酸枣仁、柏子仁;水肿,小便不利,重用桂枝、茯苓,加茯苓皮、王不留行、葶苈子,通阳活血,利水通脉;便秘,加当归、郁李仁,养血通脉润肠。心气亏虚,用炙甘草汤。

3.5.2心火炽盛,伤营扰神

症状:平素急躁易怒,心焦少寐,卒然半身不遂,肌肤麻木,语言不利,面赤烦躁,入夜难寐,躁扰不宁,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舌质红绛,舌苔黄或黄燥,脉滑数;或少苔少津,脉弦细数。本证属于中风热入心营证。

治法:清心凉营,养阴宁神。

方药:心火炽盛,用泻心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营阴受损,火热内扰,用清营汤加减。黄连、大黄、黄芩、黄柏、栀子、金银花清热降火。火盛伤阴,少苔少津,加生地黄、玄参、麦冬、丹参、牡丹皮,养阴凉营清热。心肝火旺,急躁易怒,卧不安宁,口干口苦,加夏枯草、怀牛膝、珍珠母、石决明、牡丹皮清火平肝降逆;加瓜蒌、郁金化痰开窍;加竹叶、天竺黄、竹茹化痰清热;决明子、瓜蒌清热润肠通便。

3.5.3心肾阴虚,火灼脑髓

症状:素体阴亏,形体消瘦,心烦不宁,喎僻不遂,言语謇涩,少寐多梦,大便干结,尿少灼热,舌质红瘦,舌体裂纹,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降火,宁络安神。

方药:二阴煎加味。用熟地黄、麦冬、生地黄、百合、玉竹滋阴补肾;知母、黄柏、怀牛膝、龟甲、天麻,清热降火,滋阴息风;加瓜蒌、紫草、酸枣仁、柏子仁,凉血养血、润肠通便;心烦少寐,加竹叶、丹参;乏力,加人参、五味子;久病卧床,反复咳嗽咳痰,加瓜蒌、橘红、川贝母;便秘较重,加玄参、决明子、牛蒡子、桃仁。《临证指南医案》曰:“心火亢上,皆为营液内耗。”“心悸少寐,已见营气衰微,仿金匮酸枣仁汤方,仍兼和阳,益心气以通肝络。”

3.5.4心气亏虚,血瘀络痹

症状:平素心悸气短,多卧少动。卒然喎僻不遂,言语謇涩,肌肤麻木,舌质淡暗,苔薄白,脉细虚数、或结或代。

治法:补益心气,和营通络。

方药:保元汤合桂枝茯苓丸加减。心气不足,血脉失主,营卫气血运行失常、瘀滞内生,循脉犯脑。治用保元汤益气补虚,养心通脉,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理气通络。加土鳖虫、桃仁、三七粉化瘀通络;心悸气喘、小便不利,加茯苓、桂枝、炙甘草通阳化饮;言语謇涩,加石菖蒲、郁金、僵蚕化痰利窍;大便不畅,加当归、瓜蒌、桃仁养血润肠,宽胸通便。

3.5.5精虚髓空,神机失用

症状:中风久延,或高年反复发病,肢体失用,思绪错乱,精神不振,健忘呆滞,言语含糊,口角流涎,伸舌困难,二便失调,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补肾添精,生髓怡神。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石斛、麦冬、巴戟天、淫羊藿补肾添精生髓、通阳活血怡神,石菖蒲、远志、茯苓、薄荷豁痰利气、养心活血;肾阳不足,温化失职,肢冷脉细,流涎,舌质淡,加桂枝、干姜、益智仁,温肾助阳;小便失禁,加补骨脂、桑螵蛸、沙苑子等。

3.5.6心肾阳虚,神机衰惫

症状:久病中风,喎僻不遂,舌强言謇,或健忘神呆,面白困倦,神疲懒动,肢体肿胀,皮暗不温,口角流涎,小便滴沥不爽或失禁,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润补肾,助阳利窍。

方药:金匮肾气丸加减。熟地黄、山茱萸、山药补肾添精,炮附子、桂枝温阳化气,阴中求阳;茯苓、泽泻、牡丹皮利水泄浊、化瘀导滞。加仙茅、巴戟天,温阳助阳;加石菖蒲、远志、郁金,化痰开窍;衰惫乏力,精神困顿,加人参、黄芪、炙甘草大补元气;神识不清,脉微欲绝,是肾元亏损,阴尽阳衰,可用六味回阳饮加龙骨、牡蛎、山茱萸。

3.6厥阴证治

厥阴在脏为肝与心包。心包代君行令,肝脉交巅络脑。厥阴病损之中风以肝气、肝火、肝风、肝阳为常见病理因素,日久则阴虚阳亢,风火内盛,火热灼津灼血灼脉,痰热瘀血结滞,脑脉痹阻,或血溢脑脉之外。治在调气机、降冲逆、平亢阳、调血脉。

3.6.1厥阴风火,损络伤脑

症状:每因郁怒相激,卒然喎僻不遂,或突发神昏不语,面红目赤,气粗声高,口干口苦,夜不能寐,言多语乱,舌质红,苔薄黄燥,脉弦大有力。

治法:清肝泻火,降气宁络。

方药:《医醇賸义》羚羊角汤合白头翁汤。加赭石、怀牛膝、泽泻,降气行血,引气血下行。火盛灼损脑脉,络破血溢,加生地黄、赤芍药,紫草、酒大黄,清肝凉血;火盛伤阴,口干舌燥,加生地黄、玄参、麦冬;头痛、眩晕,加石决明、珍珠母、夏枯草、僵蚕、蝉蜕;大便秘结,加酒大黄、瓜蒌、决明子、紫草,泻热通便。

3.6.2风痰上扰,阻络闭窍

症状:卒然喎僻不遂,言语謇涩,或昏不知人,喉间痰鸣如鼾,口干不渴,大便不畅,小便如常,舌体胖、舌质暗红,苔厚腻或白或黄,脉弦滑。

治法:化痰开窍,平肝通络。

方药:涤痰汤合化痰通络饮。肝风偏盛,加天麻、钩藤、僵蚕、旋覆花平肝通络化痰;瘀血阻滞,舌质暗或见瘀斑,加桃仁、桂枝、香附,活血通络;舌苔黄腻,脉滑数,加瓜蒌、竹茹、黄连、夏枯草,清热化痰;便秘,选加酒大黄、瓜蒌、牛蒡子,通便泻热。

3.6.3肝经湿热,损络化风

症状:喎僻不遂,言语謇涩,肌肤不仁,口苦口黏,腹满胁胀,大便质黏挂盆,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利湿热,调气通络。

方药:茵陈蒿汤合栀子柏皮汤加减。茵陈蒿、栀子、大黄、黄柏清肝胆湿热,大黄泻热逐瘀;加旋覆花、茜草、赤芍、怀牛膝、牡丹皮,凉血活血、化瘀通络。加茯苓、滑石、黄芩、夏枯草,清肝泻热、利湿化浊;选加竹茹、半夏、陈皮、地龙、僵蚕、天麻、菊花,调气平肝通络;大便黏滞,加枳实、决明子、滑石、薤白,行气导滞通便。

3.6.4肝阳化风,损络伤脑

症状:平素头痛头晕,急躁易怒。卒然喎僻不遂,或昏不知人,面赤气粗,喉间痰鸣,急躁不宁,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浮大滑数。

治法:平肝潜阳,降气宁络。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味。加郁金、天竺黄、羚羊角、夏枯草平肝息风开窍醒神。便秘,加决明子、瓜蒌、酒大黄,泻热通便;面赤气粗,加酒大黄、怀牛膝、生石膏,清热降逆;语言不利,加全蝎、郁金、薄荷,通络开窍;阳盛阴伤,加玄参、生地黄、白芍,养阴柔肝;神昏不知人,加用安宫牛黄丸。

3.6.5阴虚阳亢,风阳犯脑

症状:素多眩晕,腰膝酸软,卒然喎僻不遂,头痛难忍,或见呕吐,面赤如醉,大便困难,小便短少,舌质红绛,苔少乏津,脉弦浮大。

治法:滋阴潜阳,重镇息风。

方药:镇肝熄风汤。龟甲、龙骨、牡蛎、玄参、白芍、天冬潜阳滋阴、镇制肝木;怀牛膝、赭石降气又能引气血下行;茵陈、生麦芽、川楝子疏肝利气。加天麻、夏枯草,平肝息风;加牡丹皮、郁金,开郁活血利窍。

3.6.6阴亏血瘀,阻络扰神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言语謇涩,头晕头痛,急躁易怒,入夜躁扰,卧不能寐,大便干结,口渴多饮,舌质红或绛,苔少或无,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息风,活血通络。

方药:二四六汤加减。由二至丸、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合方而成(女贞子、旱莲草、熟地黄、山茱萸、山药、当归、白芍、牡丹皮、怀牛膝、丹参、天麻、桑枝)。加天麻、钩藤、僵蚕、桑寄生、菊花、珍珠母、石决明,平肝柔肝,通络息风;便秘,加玄参、决明子、生地黄,滋阴润肠。肾水亏虚,水不涵木,治宜滋阴养血,活血通脉。

足厥阴肝藏血而主疏泄,心包敷布心火。阴中有阳,阴尽阳生,是其生理特点。阴虚失制,阳旺化风,风扰络痹,阴血亏虚、肝风内动是厥阴中风常见病机。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曰:“风木与相火,两相煽灼,伤阴最速。”中风难愈而易复发。因此,对风火湿热内盛及肝阴不足之人,最当小心。其湿热痰火内盛,多与足阳明相关,是邪实责之肝胃。其阴血亏虚,火旺动风,则与少阴心肾相关,可仿《温病条辨》连梅汤以清热养阴、凉营宁心;心热烦躁神迷甚者,先与紫雪丹。病久常致肝肾阴虚、水不涵木,加减复脉汤、大小定风珠皆可随证选用。

3.7中风合病证治举例

六经血脉相连,营卫贯通,气化一体,互有表里。中风证治总体规律是三阳多实多热,三阴多虚多火,或因实致虚,或虚中夹实,错综复杂。中风后可见合病。有研究发现,少阳病、阳明病及其合病是中风病急性期常见类型,中风病急性期以少阳病或阳明病为主要表现,若年高病久,肝肾精气匮乏,虚火化风,真阳失于涵纳,则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补肝肾以摄纳肾气为要。”

3.7.1少阳阳明合病

症状:喎僻不遂,心烦不安,腹满胁胀,大便不畅,头晕头痛,或呕吐,舌质红,苔黄燥或黄腻,脉弦数。治宜清利阳明,疏利气机。方用大柴胡汤合小陷胸汤。

3.7.2阳明少阴合病

症状:半身不遂,肢体拘挛,舌卷不语,形体消瘦,食少便难,健忘少寐,舌质红,舌体瘦,苔少,脉沉细。治宜滋阴生津,和营通络。方用增液承气汤或新加黄龙汤加减。

3.7.3厥阴少阴合病

中风久病,真阴耗损,精血不充,喎僻不遂,言语謇塞,神倦无彩,神识呆滞,健忘失智,形体消瘦,二便不利。舌质红绛多见裂纹,舌苔少或无苔,脉细无力。遵《温病条辨》“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治宜滋添真阴,益气充脉。随证选用加减复脉汤、定风珠类方。《临证指南医案》曰:“龚(五七)厥症。脉虚数,病在左躯,肾虚液少,肝风内动,为病偏枯,非外来之邪。”由“肾阴虚肝风动。”肝肾阴精亏虚,喎僻不遂,肢体挛急,舌质红绛无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生精怡神。方用大小定风珠化裁。

3.7.4少阴心肾合病

《临证指南医案》有“下虚上实,君相火亢,水涸液亏。”心肾亏虚,气阴不足,精气匮乏,治用炙甘草汤加减;心肾阴虚,虚风内动,用加减复脉汤类方。

3.7.5厥阴少阳合病

何秀山《重订通俗伤寒论》曰:“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若相火之邪,不从外达,势必内窜包络肝经,发现热深厥深,火旺风动之危候。”肝阴不足,肝胆气机不舒,相火内扰,舌质红,舌苔少,脉细弦,治用乌梅丸加减。

3.7.6阳明厥阴合病

六经病变皆致中风。中风病位虽有六经之分,但阳明、厥阴为首务。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从厥阴阳明论治最多。邪实、气虚多从阳明太阴识证;肝火、肝阳、肝风为病,责在厥阴。如,胡案“阳明脉络已空,厥阴阳气易逆……无非阳化内风。”某(妪)“厥阴肝木内风壮火,乘袭胃火。”清泻阳明厥阴、降气平肝泻火、清热豁痰开窍、益阴和中柔肝是阳明厥阴合病常用治法。

中风是由六经损害导致的脑部病变综合征。整体病损病程漫长,其脑部病变因血脉损伤者居多,每卒然起病。整体病变有脏腑经脉阴阳气血营卫津液之别,合之则不出六经范畴。中风病机复杂,临床证候难以枚举,但是依据病在六经、损在血脉、伤在脑髓的发病机制,临证以六经病变为主体,将六经与营卫血脉、脑髓病变综合论治,由此便构成六经辨证体系。“六经协调营卫气血上行以充脑生髓,修复病损,是病机可逆,中风可愈的关键所在。”这一辨证体系,强调急症当重局部,缓则从整体以救中风。

04

结语

4.1六经病变是中风发病之本

六经病变有邪实正虚之异,风火痰瘀湿热诸邪损脉伤脑,气血阴阳亏虚为基本病机,故可在此基础上构建中风六经辨证体系。

4.2六经辨治中风,分为调六经与治中风两途

调六经是着眼于整体。常用调气机、助气化、理气血、和营卫、扶正达邪,既能治疗基础疾病,又可调治中风。

治中风则着眼于血脉营卫与脑髓病变。常用调气机、通血脉、和营卫,以救脑髓而挽神机。

4.3辨证论治同一证候,治法相同,措施多端

中风是多种疾病日久所致卒然暴病。其病机、病性、病位、证候复杂,治疗技术多样,临证每多措并举。意在寻求最佳疗效,并兼顾治未病。

4.4中风六经辨治体系尚待细化

中风急性期后,防治并重,以防为主。中风防治,六经为基础。中风多诸病叠加,暴病中风可以掩盖其他疾病。从六经辨识中风病机病性,逐步将各种慢病病机与证治经验融于救治中风实践,构建中风六经辨证体系,其理论架构与证治内容有待实践中逐步修正完善。

本文发表在《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年11月第45卷第6期,参考文献略。文章由“麗東書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b/10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