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治白癜风 的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恭喜中医基础教研室
病理学7班八位学员顺利毕业
合格学员:高敬音
学习心得
时间过得真快,我从病理7班顺利的完成课程,我很欣慰,感谢各位老师,班长和后勤人员的陪伴。学习了太少两感,少阴寒化夹饮,少阳病,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太少两感的气化病,麻*附子细辛汤或者麻*附子甘草汤治疗,麻*发汗,汗为心之液,桂枝甘草温阳,少阴阳虚,热化不足,出现迟脉,用附子温阳。太少两感的形质病用阳和汤;太少两感的神志病用防己地*汤。
阳明是两阳合明,厥阴是两阴交尽,厥阴病最关键的是少阳火化。太阳少阴主寒热,标本异气,从本从标,太阳有寒化热化,少阴也有寒化热化。太阳有蓄水证,少阴有夹饮证,太阳有蓄血,少阴有动血。阳明太阴主燥湿:阳明本燥标阳,主阖,经证的特点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腑证的特点特点是闭、满、燥、实、坚。太阴本湿标阴,主开,太阴无阳证,见阳为阴火。少阳厥阴主升降:肝气生即清阳生,胆气降即浊阴降。
在太湖每学一门课都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受益良多。
感恩太湖,感恩吴师,感恩生命中每一位良师益友。
合格学员:姜玉霞
学习心得
这是我在太湖结业的 门课,由于没有医学基础,学习能力差,学得有点吃力。课程结束后, 的体会就是明白了吴老师为什么一再强调吴门的课是一环扣一环,一定要从基础学起。进入太湖的时间不算短了,但是学习一直是东一榔头西一锤,学的毫无头绪,直到看到老师出了学习顺序,下定决心从基础一门学起。原先学过一次生理课,由于没有完成作业没能结业,所以这次病理课能够结业,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激励。这次病理课在各位老师、师兄、师兄师姐的帮助下,试着用美图做总结,确实收获很大,基本上对病理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生理--正常的人,病理--生病的人。疾病发生的原因--病因(外感六淫,内生五邪,痰饮水湿瘀血),病机--正邪相争(病位,病势,病性,相争太过,相争不及),疾病模型--六经、脏腑、气血营卫、三焦,病、证、症之间的关系,形、气、神之间的关系。把这些基本的知识点纵向联系联系起来,对病理有一个大概的认识框架,然后再从各个知识点横向去展开,落实到具体的临床病例中,这样的教学方法使我们通俗易懂。由于没有临床机会,有些病例中的思想还是很模糊。相信随着后续课程的学习会慢慢理清。
感恩吴老师给我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平台,感谢小班群里各位老师,各位师兄师姐无私的帮助。通过小班学习,真正体会到了大家常说的太湖是个大家庭,处处有温暖。
合格学员:焦建生
学习心得
中医生理的学习是使我明白了正常人是咋回事,紧接着通过中医病理的学习又得以跟随吴老师的侃侃道来,逐步明白人为什么会生病,病是咋回事!因为吴门学术的核心思想是“直取其病,随证化裁”,“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病是什么?病有它的前世今生与归宿,是具有传变性的一条线。有轨可循,有据可证,证是什么?证是病的横断面,就是病者在我们医者面前除了为其所苦的主诉,而所能为我所感知的所有。所以,吴老师谆谆讲清楚“审证求因,司外揣内”与“明理取象,司内揣外”。要我们更 的把握好病的动态性,从而做到“独见若神”的化境。细思之,很长时间以来的确存在处病时,觉得事事考虑周全,而疗效枉然的很多苦闷,回头看来犹如单腿上路。从大处说来,好像这也不是我个人的独病!由此深深体悟到:吴门学术思想的必要性,紧迫性与时代性!
从病因,病理,病势,病位一直讲到病机,这里面穿插了很多学科的知识,而吴师又一次从病理学这门基础学科的角度提纲挈领,不但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更加使我深刻地领悟了以前所学别科的一些当时觉得瓶颈懵懂的道理。比如病理学跟吴门验方打通,病理学跟伏邪温病打通,病理学跟中医免疫学打通,病理学跟皮肤病学打通等等。万丈高楼平地起呀,根基最重要!生理病理是根基中的根基。
吴门学术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真正接触过的人会明白它就是一个以六经为标型的太极球!每个知识点都能在球上找出精确的位置来。我想这也正是吴门学术的魅力之所在!假借万卷书,传真一句话,无论你从何处入手,只要深入下去,紧跟吴师的步伐,把握吴门的学术思想,您也会像吴老师希望的的那样,先把书读厚,再把书变薄, 一张纸。从而通透整个中医的真髓!
那么,开弓没有回头箭,只管走下去,因为光明在前面,吴老师在前面,众多师友在前面!
特别感恩病理7班莫艳芳主任,韦莉莉班长,伍辉远记分员以及各位后勤老师的辛勤付出!辛苦了!
合格学员:李晶
学习心得
医乃活人之术,医学的学习和实践离不开理法方术。
千金方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导,太湖有古今一统,中西互参治名言。
,中医不是让人稀里糊涂的活,而是因为在过去的中医理论与临床过程中,理论和实践存在有许多的使人理解产生偏差的地方,在理论指导实践的过程中,理论对于实践的解释偏于生活化,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基础上反过来在对生理和病理的学习,对于中医和西医对于临床实践的指导作用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中医也是让人明明白白的活。
第二,医乃活人之术。千金方有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之训导,太湖有古今一统,中西互参之校训。如果说过去执着于中医的话,可能是因为情怀,那么现在执着于中医,已经不仅仅是中医,而是中西医之间的无缝对接以及融合。在过去的一到两年里,作为一名医生,经历了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中西医共同参与疫情的防治,但是从这些实践过程中,反省作为一名医生有多少差距,是我真正需要认识到的。
那么博极医源来说,现代医学对于疾病的认识也是我们学习的来源之一。
第三、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需要不断的进步,不能够厚古薄今,也不能够厚今薄古,需要古今一统,传承与创新并举,需要大而无外的探索,也需要小而无内的追求。把医学体系的宏观微观紧密结合起来。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上个世纪的鼠疫,和这次疫情的发生,给了我们太多的教训,但是作为医生,扪心自问,我是不是忘记了历史的教训呢?中西之间有那么多的差距吗?通过病理学的学习,不仅医疗实践水平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十分认同了老师课程里面讲的,中医西医只是对于同一个对象做了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描述。中医有一套理论体系,不过随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中医也需要与时俱进。需要大而无外的探索,也需要小而无内的追求。把医学体系的宏观微观紧密结合起来。
医学的道路还有很长,虽然作为个人,智商与猪差距不大,但是多了一点的智商,可以用来脚踏实地,仰望星空,和大家一起努力,争取进步。谢谢大家!
合格学员:饶凯华
学习心得
原来中医也有生理学、病理学,这是以前从未听说的。按照太湖大学学习要求,先把生理学学习完毕,生理学课程的 特点是《内经》中的中医理论,及从西医的生理解说中医的生理,从而更好的帮助理解中医,病理学是在生理学的基础上对疾病的认识,将中医生理病理融汇贯通。吴老师从病因、病机、病性、病势、病位,讲到疾病的模型,比如六经模型、五行模型,为我们在临证上提供了广阔的思路。在诊治疾病过程中,要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直取其病,随证加减。
很激动又修完了病理学课程。在三个月的学习过程中要特别感谢班主任莫艳芳老师,班长韦莉莉老师,计分员伍辉远老师,鞭策和鼓励我们不断的学习进步。
合格学员:任天营
学习心得
经常有人说西医科学,中医不科学,西医让人明明白白的死,中医让人糊里糊涂地活。吴老师说了西医是依靠逻辑思维,归纳、整理、判断,是基于人体解剖的自然医学,其微观医学更是从分子,基因解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正确地解释了许多病的发生发展的机理,确实为人类的医学做出了很大贡献,但中医也不就是所谓的“经验医学”,中医也是有其科学规律的,吴老师的《中医生理学》与《中医病理学》,就是教人们怎样认识一个正常人的生理,一个病人的病理。
以前只知道给人看病,要通过望闻问切,要审证求因,要“司外揣内”,有其外必有其内,不知道还有“明理取象”,“由内查外”。要知道一个病的基本病机,其发生发展和结果都是有其特定的发展规律的,张仲景实际上就已经运用了这两种办法在给人看病。
吴老师讲了“免疫力”,“传染性”,“易感性”的关系,这对于我们理解温病,特别是当下新冠肺炎的治疗太重要了。
吴老师讲了给人看病,要分清“病位”,“病势”,“病性”。病在脏多虚证,病在腑多实证,一定要有病位的思想,而病势更是我们看病开处方的关键。比如说一个病人,寸脉短,中气下陷,病势是向下的,要用升提的药。如在心表现为心慌,在肺表现为呼吸短气,嗓子也不舒服,因为气不够,中气下陷,浊气上升,就腹胀,打饱嗝,舌苔腻,“清暑益气汤”就出来了。
吴老师讲了“疾病最核心的病机”:就是正邪相争,正邪相争太过与不及,不论外感和内伤,掌握了治病的大方向。
接下来吴老师又给我们讲了疾病的模型,重点讲了“疾病的六经模型”和“疾病的五行模型”,特别是治疗复杂病机的疾病,如何用“五行立极”的思想去治疗,给我们开了一个方便的法门。
强调我们看病一定要病、证、症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一定要区分开是形质病,气化病还是神质病,方能不发生误治。比如一个少阴虚寒夹饮的病人,如果他表现为情绪烦躁,这是个神质病,要用“茯苓四逆汤”治疗。如果是小便不利,口渴,怕冷,一身水肿,摸其脉是沉而无力的是气化病,用“真武汤”治疗。如果同样是小便不利,口渴,怕冷,摸其脉是沉而有力还扎手的,要高度怀疑其是否有肿瘤,是否是肾癌,子宫内膜增生等,这就是形质病,要用“瓜萎瞿麦丸”治疗。
总之吴老师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或没有讲明白的问题,让我们慢慢消化,深入体会,切实掌握,真正能给患者解决问题。
,真诚的感谢吴老师,也真诚的感谢各位辅导老师,感谢一块学习的各位师兄,师姐们!
合格学员:王梦宇
学习心得
从一个迷茫的北方乡镇郎中偶入太湖已经快五年了,说来真的是挺惭愧的,这几年对太湖的课程大部分都听了一遍,也只能说是了解了个大概,每一个课程都没有深入的去仔细学习,可以说是囫囵吞枣吧,宝贝太多,喜欢听,爱听,但是年龄大了,时间精力有限,记忆力也不好,基础差,底子薄,听完就忘了,临床不太会运用,总是禁锢于院校教育的辨证论治的思维,但就是一些能记住的散在知识点的应用,也明显的感觉自己的临床诊疗能力比原来有所提高,自己不再感觉迷茫了。
眼见好多熟悉的面孔,现在都已经成了我眼中最羡慕、佩服的大咖,而自己还依然处在小白线上,牛年伊始,暗暗鼓励自己也要努力牛一次,我也要拿证书,要不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太湖的学员了~~
经过近四个月的努力和坚持,我终于能拿到 个太湖的合格证书啦,真的是很开心,瞬间就觉得所有的付出与辛苦都是值得的,通过病理学的学习使自己受益颇多,学会了直取其病,随症化裁,病、症、证有机结合,形、气、神一体同调,减少了临床的误诊误治风险。对于消化系统的疾病能够分清胃炎、胃癌和神经官能症的区别。对于一些多方求医,久治不愈的顽固性咳嗽,能够诊断出是过敏性的哮喘,运用吴门的痉咳方一周而愈。学会了根据化验单看血小板的数值,就能够指导活血药的应用,根据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的比值与脉搏的次数,就能够看出疾病的湿重与热重……等等好多中西医汇通方面的原理与应用技巧。
发生疾病病理的核心是免疫应答,也就是中医讲的少阳正邪相争,相争的水平决定了疾病的预后和转归,疾病的核心环节就是免疫系统,一些肿瘤、自身免疫病和感染性疾病都与免疫系统有关。疾病都有易感性,而易感性的核心就是人体的免疫力,但对于易感性高的烈性传染病,人的体质因素就不是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体质在共同致病因素下会有不同的病理表现,治疗要以病为主,随体质加减用药。
诊断一个疾病首先要明确疾病的病势,再通过脉搏的浮、沉、长、短定表里升降,然后再确定疾病的定位是在六经的哪一条经?卫、气、营、血的哪一个阶段?五脏六腑的哪一个部位?再确定疾病病性的寒热虚实,病位的思想体现了在脏、在腑的不同,明白了这个道理,临床上大大减少了上呼吸道感染的误诊误治。对于慢性病、疑难疾病和伏邪的治疗,反复通过温、补、托、通,掌握调平的方法,促进正邪相争,通过少阳转出,逐步达到疾病的治愈。学习了脏腑的五行立极方法,当令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对于一些复杂脏腑疾病的治疗多了一种思路。还有把人的体质分成寒体人、热体人、郁体人和伏邪温病,无论外感和内伤都遵循六经传变的模型。掌握了这些方法对于好多病的治疗真的就是豁然开朗,虽然现在运用的不是特别熟练,但是在头脑中有大体的框架了,有待于以后不断的学习、充实和运用,将这些精华逐步消化吸收,做到 诊疗, 用药。
真诚的感谢吴老师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倾其所有传道授业解惑,心怀苍生大爱的情怀,感谢班长和记分员老师的无私付出,感谢同学们一路的相伴与鼓励!人生就是一场修行,医乃末技,以后要继续努力,尽己所能为更多的为病所苦的众生解除痛苦,打好基础,由医入道。
合格学员:赵红
学习心得
中医生理学这门课我差点拿不到证书了,因为在考试的那两天我都出差在外,正好又都在途中,心想辛苦地学了4个月的课程,会因为无法参加考试而有点遗憾,没想到当我向老师提出能否将考试时间推迟半小时,这样我也能赶上考试,班主任和班长经过研究同意了我的请求,我如愿赶上了这场的考试,考试的成绩虽然不是很理想,但也没有遗憾了,可是 总成绩是58.7分,还差两分及格,我以为这次证书与我擦肩而过,没想到老师说你补两个病历医案就能通过了,当昨天老师宣布说我可以获得合格证书时,真是让我高兴不已,同时还收到了吴老师的祝贺,让我到现在还沉浸在这种的喜悦当中。
《中医病理学》是我继《伤寒杂病论研究》、《中医生理学》后学习的第三门课程,《中医生理学》、《中医病理学》所讲医院校课程所没有的,也学不到的。学完《中医生理学》,了解了正常的人是什么样的之后,现在又学习了《中医病理学》,知道了一个得病的人是怎样的。这两本书都提到五行六经模型,既是生理模型,也是病理模型,《中医生理学》和《中医病理学》两门课学完之后,逐步在我大脑构架出一个立体思维模型,这门课让我知道了医者不仅仅研究病,还要研究人,还要有空间和时间的观念,课程从病因、病机、病势、病位,从形、气、神到病、症、证一体同调,从点到面,使得对看病认识更加全面。同时也刷新了以前思维观念里我对六经辩证的认识,明白了辩证论治的一个 的优势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但它缺乏全方位的对疾病的认识,病是连续的,而症是横断面,看到病人的当下是症,我们既要善于辩症,认识横断面,活在当下,我们又要善于辨病,知道它的过去,知道它的未来。把握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和转归的规律,是学习这门课的核心。所以通过学习《中医病理学》之后,对今后看病的思维会更加全面有很大的帮助。
吴老师精彩的讲课,吸引着我这个业余中医爱好者,每天老想着多学点,感觉时间不够用,业余时间大部分都花在听打和做笔记上了,想着是否有办法提高学习效率,这时小组里的胡立群大姐提出来,建立一个分享共学小组,愿意学习的一起加入,每人负责一部分的视频听打,然后由她汇总,再发给大家共享,这样就省去很多时间,多出的时间我就同时再多学一门课程。我觉得这个学习方法很好,值得推广。
,感恩吴老师!感谢莫艳芳主任、韦莉莉班长、伍辉远记分员和后勤的各位老师辛苦付出和无私奉献!让我们在一起快乐的学习成长,共同进步。我将继续努力,谢谢大家!
中医生理学15班4位学员顺利毕业合格学员:斯敏航
学习心得
众所周知,中医是中国几千年 的医学,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防病治病靠的是中医,中医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繁衍昌盛,几千年来的保健事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机缘巧合深刻感悟中医精湛、博大精深。有幸通过韦莉莉老师知道了太湖学院。系统性开始学习《中医生理课》。在聆听吴雄志教授系统讲解中西医技术上各有所长,各有优势和特点、各有千秋。而中医的优势恰恰是西医薄弱的方面,中医的辨证施治既准确又灵活,奥妙无穷,对诊治许多疾病,有其独到的特点。如对功能性疾病的诊治,病*性疾病的诊治,痰饮淤血病的诊治,疑难病证的诊治延长癌症病人的寿命和生活品质,方药运用灵活等尤具优势。深刻感觉其底蕴深厚。在教授的系统连贯及临床案例分享过程中,我对中医中药有了系统性的认识。
中医知识浩如烟海,人的精力时间都有限,一个医生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学,也不可能什么病都会治,老师的生命树构建的贯穿整体学术体系。让一个完全没有医学基础的人,感触到一方融会可变数方,一法学透可变数法的思想,收益颇丰。
而学校关于大医精诚古今一统中西互参吴门宏远:医道永传和光同尘普惠 。更是震撼心灵。这是中国情怀,有担当的学校。感恩学校莫老师、伍辉远、李璐、韦莉莉等老师的督促及指导。我此生坚定信念在中医的路上走下去。追随太湖学院的脚步。
合格学员:崔桂霞
学习心得
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使自己对生理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了这段时间的努力学习,也非常荣幸的获得了证书。
首先要感恩吴老师的大爱,将其所学毫无保留的传授。通过这些日子的学习,也领略了吴老师的博学。吴老师称得上是真正的融汇贯通古今中外的大家。
我在学习过程中,报名了很多门课,但是“消化吸收的少”,效果并不理想。加入了太湖的小班学习,在班长和后勤老师的督促下,坚持每天学习,坚持记笔记,按时交作业。通过笔记和课程还可以重复学习。自己学习的效果有很大提高。吴门并不排斥西医,很多中医理论吴老师用西医知识解释。中西医的融会贯通能够使自己理解理起来很容易,学习也轻松了很多。吴老师的课程经常能让我有醍醐灌顶的感受,一路走来,收获满满。
自己也是一名忠诚的中医“信徒”,也曾有“中医无病不治”想法,学习吴门的课程后,重新审视以并修正了自己的认识。我在学习的同时也享受着充实自己的乐趣。
衷心的感谢吴老师的无私分享,感恩吴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衷心的祝愿师门能够越来越好!越来越兴旺繁荣!
合格学员:邬月琴
学习心得
我是一名西医大夫,临床上常常会有一些问题困惑着我,解决不了,特别是一些神经功能调节出现问题的患者,西医可用的办法并不多,而患者非常痛苦。多年来我都对中医感兴趣,就想着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来治疗患者。看了一些中医的书,觉得很深奥、难懂也很神秘。《中医基础理论》这些教科书也看了几遍,但是仍然觉得离现实很远。我年就加入了太湖大学,学了中药学、内科学等,但都没有拿到合格证,我知道我并没有学明白,在实际中也不能很好的应用。后来听到师姐说吴老师给初学中医的人制定了课程表,要先从中医生理学开始学起,所以我就着手学习中医生理学。吴老师的讲解让我豁然开朗,了解了中医是怎样的一门学问,中医要做什么。他的理论渊博深厚,让我深切感受到了中医生理学才是我们学中医的 门课。比如关于肝的生理功能,吴师讲到它与西医所讲的生理学的内容相关,就是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以及边缘系统-血管的这样的一个关系,让我一下子就理解了教科书上写的肝的疏泄功能这个晦涩的词。今天尽管中医生理学成绩合格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没有学好,还需要反复的学习,然后在学习接下来的课程的时候反复的应用,让中医离我不遥远,让我能够上手服务于患者。
感恩吴师将这么渊博的学识传授于我们,感谢课程里面所有为之付出的义工人员。中医的路还很长,我会继续努力。
合格学员:许俐
学习心得
非常感恩遇见太湖,她让我这只菜鸟得以走进学堂。
非常感恩吴老师,他的中医生理学,让我这张医学白纸上,终于有了一个人的样子。
一个人的样子是怎样的?中医生理学带着我们从生命源来、形气神、脏象、气血精津液、天人相应、经络等方面分别进行了认知。
我想,首先TA得是一个活着的人。TA由受精卵发育而成,TA有生长化收藏的生命活动,TA有生长壮老矣的生命过程。TA以经络为通道,以脏腑为工厂,以气血精津液为原料,运化着风寒火热燥湿六气,也就是西医所讲的新陈代谢,也就是物质、能量与信息的转化。这是一个活着的人,必须具备的“形、气、神”三个基本要素。
其次,在活着的基础上,从生理层面TA还应该满足脏腑功能正常、经络畅通、气血精津液充足,能够支持TA按照属于TA的生命运数生长化收藏、生长壮老矣。动如脱兔、静如处子,阴平阳秘。
“天地之道者,理也;万物之始者,气也;气之聚散者,象也;物之终始者,数也。为医者,尤需明理,理不明则法不清,法不清则方药无凭。医之理者,病例也,然欲明病理,先知生理。”
这是我踏入太湖学堂的 门课,也是我从门外迈进门内的 步,愿以此为起点,在中医学习的路上、在中西汇通学习的路上,踏实地一直走下去。
再次感谢吴老师!感谢班主任莫艳芳老师!以及班长陈璐、记分员伍辉远老师!
????感恩鸣谢:
中医基础教研室主任:莫艳芳老师
病理学7班班长:韦莉莉老师
病理学7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