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诊疗指南 http://m.39.net/pf/a_6185586.html
学好经方的最佳思路与方法是研究探索经方的基础方。基础方是指辨治病证主要针对脏腑病变属性具有普遍性的方剂。研究用活经方的第一要领是务必学习用活基础方,基础方既具有固定性、稳定性和特定性,又具有规律性、普遍性和可行性。只有重视深入研究基础方,才能为应用经方奠定扎实的辨治用方思维;只有从基础方深入学习与理解,才能把握与应用基础方。辨治疾病选用基础方的最大优点是针对病变属性而非局限于病变部位,尤其是辨治疾病的病变部位具有广泛性和不确定性时。
常用的基础方我进行了总结,可以这样说,在临床实际中,如四逆散作为一个理气解郁基础方,所有的气郁病人都可以首先考虑使用四逆散。
桂枝茯苓丸,作为活血化瘀基础方,换一句话说所有瘀血我们在治病的过程中,都可以把桂枝茯苓丸作为首选方。
赤丸,有四味药,包括乌头、半夏、茯苓、细辛,就是温化寒痰。在临床中辨证就两个痰,一个痰是寒痰,一个痰是热痰。热痰用小陷胸汤,是清热化痰基础方,寒痰就是赤丸。
一个人有湿热,选一个方治疗湿热,叫作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有栀子、黄柏、甘草,在临床实际中,只要见到一个人是湿热,首先选用栀子柏皮汤。一个病人来看病,下焦湿热,还有瘀血,我们选两个基础方就是栀子柏皮汤和桂枝茯苓丸合在一起。
治疗寒湿的基础方是甘姜苓术汤,这个方有四味药:甘草、干姜、茯苓、白术。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女同志,她说带下量多色白,从我们中医来说应该是寒湿,接着她又说她的病证与情绪有很大的关系,一不顺心,盆腔炎就复发了,心情一好,病证没有好,但是相对来说轻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应该开两个方,一个是甘姜苓术汤,一个是四逆散。在门诊还遇到这样一个病人,慢性盆腔炎,带下色白,经常感到小腹疼痛像针刺一样,开甘姜苓术汤与桂枝茯苓丸,这是我们学习基础方的重要性。
益气补血基础方,张仲景有一个方叫芍药甘草汤,芍药是补血的,甘草是补气的。所谓基础方就是说在临床中有很多病,只要它出现了,既有血虚又有气虚,都可以加上芍药甘草汤。
补血温阳基础方是当归四逆汤。温阳壮阳基础方是四逆汤。最近遇到一个病人,她的舌头前半天右侧凉,后半天左侧凉,到了夜里左右都凉,她说凉得比吃雪糕还凉,冰得她的牙不舒服,上颌不舒服,特别难受。各种检查都没有问题。西医说是更年期,吃什么药都不行。当时,我一看她的舌质偏淡,舌苔偏白,我给她开四逆汤。
四逆汤有三味药,附子、炙甘草、干姜,四逆汤用的附子是生的。我给她开方:生附子5g,干姜5g,炙甘草6g,就开三味药,并且告诉她大火烧开,然后计算时间,不要超过10分钟,当她把药取好了,药房的人说这个药最少要煎煮1个小时以上,我给她说10分钟左右。她又来找我,她说你给我说煎煮10分钟左右,药房说煎煮的时间应该长,她问我应该煎煮多长时间,我说这个方是古人的方,用的药发挥治疗作用要重视煎煮。这个病人用药一周,第二周她来看病的时候,她说舌头不再发凉了,当时门诊有几个实习的研究生,就问她喝药什么感觉,她说喝药什么感觉也没有,由于舌头比较凉,也没有感觉到苦,也没有感觉到什么,到口腔就下去了。其中一个研究生问她,吃药之后有什么感觉,她说没有感觉,就是感觉舌头发凉减轻了,减轻到不再凉了,还想再巩固治疗。
滋阴凉血的基础方是百合地黄汤。
清热泻火基础方是白虎汤。
泻热通下基础方是大承气汤。我经常开大承气汤治疗痤疮,用大承气汤有良好的治疗作用,但是这里必须是热结。
温阳通下基础方是大黄附子汤。
清利水气基础方是牡蛎泽泻散。
温化水气基础方是真武汤。
要想学好用活张仲景的方,张仲景的基础方一定要牢牢记住。比说桂枝茯苓丸,我们把它作为活血化瘀的基础方,只要病变属性属于瘀血就可以选用桂枝茯苓丸,桂枝茯苓丸从张仲景的论述主要就是治疗妇科病,而我们今天在应用的时候并不局限在妇科病。
有一个女同志,身上有比较多的脂防瘤,脂肪瘤大的比核桃大,小的像绿豆大小。根据病证表现我给她开桂枝茯苓丸,病人用药之后,感觉大的在缩小,小的在消失。
今年有一个进修生,她说她爱人身上长的小肉瘤,像小麦粒那样,身上最起码50个,也不痛也不痒,就是她爱人心理上觉得不应该有。我给他开桂枝茯苓丸,加了两味药,其中一个药叫王不留行,一个药是皂刺,王不留行是活血的,皂刺是软坚透散的,大概就是在两周左右,身上大概有三分之一的肉瘤没有了,她说要再治疗一段时间。我们学习桂枝茯苓丸不能局限在妇科,只要是瘀血都可以用,桂枝茯苓丸是比较中性的,说它热就热,因为有桂枝,说它凉它就凉,因为有丹皮,说它不热不凉就是不热不凉。
四逆散,不管哪里的气郁都可以用。
另一大类是代表方。所谓代表方就是指辨治病证在诸多方中挑选针对脏腑病变部位具有特有性的方剂。学好用活经方的基本准则,必须深入研究代表方,代表方既具有集约性、典型性和特有性,又具有选择性、针对性和可靠性。学习只有深入研究代表方才能为应用经方提供最佳思路,也就是说辨治疾病,只有从代表方深入研究与探索,才能把握与运用代表方治病的切入点,辨治疾病选用代表方的最大优点是既针对病变部位又针对病变属性,也就是说,辨治疾病病变部位具有固定性与确定性。
肺寒证首选的代表方是小青龙汤。假如说,我们遇到一个病人是肺寒证,同时,寒比较重,可以加上赤丸;如果一个肺寒证,加上情绪比较激动,可以加上四逆散。这就是我们学习经方,一个方面要重视基础方,另一个方面要重视代表方。
基础方,针对的是病变属性而不是病变的部位;代表方既针对病变属性又针对病变的部位。
肺寒证代表方是小青龙汤。
肺热证代表方是泽漆汤。
肺气阴两虚证代表方是麦门冬汤。
脾胃气郁证代表方是橘枳姜汤。
脾胃虚寒证代表方是理中丸。举一个例子,我在门诊上班,遇到一个病人,问他哪里不舒服,他说慢性胃炎。接着说多少年来都没有吃过凉东西,应该是虚寒,我们一看舌质偏红,舌苔黄厚腻,有热,开理中丸合小陷胸汤,最后达到预期治疗效果。
脾胃寒热夹杂证代表方是半夏泻心汤。
脾胃气血虚证代表方是黄芪建中汤。
肝瘀血证代表方是大黄蛰虫丸。
肝湿热证代表方是茵陈蒿汤。
肝热生风证代表方是风引汤。
肝胆郁热气虚证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肾虚不固证代表方是天雄散。
肾阴虚水气证代表方是猪苓汤。
肾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肾气丸。
心气郁证代表方是枳实薤白桂枝汤
心阳虚证代表方是桂枝加附子汤。
心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炙甘草汤。
心肝阴血虚证代表方是酸枣仁汤。
心肾阳气虚证代表方是茯苓四逆汤。
心脾风痰证代表方是侯氏黑散。
瘀热证代表方是桃核承气汤。
寒瘀证代表方是温经汤。
阳虚出血证代表方是黄土汤。
血虚出血证代表方是胶艾汤。
风寒湿痹证代表方是乌头汤。
阳虚郁热痹证代表方是桂枝芍药知母汤。
气血两虚夹湿证代表方是当归芍药散。
临床中尽管疾病有很多,疾病的证型有很多,基本上都是基础方加代表方治疗。
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心阴阳俱虚证代表方是炙甘草汤,炙甘草汤能不能和真武汤合在一起?炙甘草汤证心阴阳俱虚会出现水肿,水肿要辨两个方面,如果是寒就用真武汤;如果是湿热就用茯苓泽泻散。
一个心脏病会出现大便干结,大便干结应该辨寒热,热了加什么,寒了选什么;如果阴虚为主要方面选什么,如果阳虚为主要方面选什么?如果这个人阴虚我们可以选百合地黄汤,任何一个代表方都可以与基础方合在一起,这样我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比如说小青龙汤辨治肺寒证,尽管治疗肺寒证有很多方,相对而言小青龙汤是最佳的选用方,也可以说除了小青龙汤之外其他都不能代替。
下面就是衍生方,所谓衍生方就是我们在学习古人方的基础之上应该借鉴古人用方不断地变化,衍生方是指治病用方在动态中因病证演变而又产生的方剂,充实与扩展经方的最佳方法是深入研究衍生方,衍生方既具有秉承性、关联性和可变性,又具有随机性、特异性和操作性,学习只有深入研究衍生方,才能优化用方最佳思维,亦即辨治疾病只有从衍生方深入思考与探索,才能把握与运用经方衍生方治病的切入点,衍生方是我们治病最为常用的方。
所谓衍生方就是我们用桂枝汤,在桂枝汤的基础之上加葛根;加黄芪叫桂枝加黄芪汤;可以加附子。为何要加黄芪,因为病人有气虚;为何要加附子,因为病人有阳虚;如果病人咳嗽、喘了加厚朴、杏仁。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重点突出有几个衍生方,一个是桂枝汤,我统计了一下,桂枝汤的衍生方有二十多个。另外还有麻黄汤的衍生方、小青龙汤的衍生方、百合知母汤的衍生方、栀子豉汤的衍生方等,小柴胡汤的衍生方有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以演变为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及乌梅丸等,另外还有大承气汤衍生方、干姜附子汤衍生方、苓桂术甘汤衍生方、瓜蒌薤白白酒汤衍生方、麻杏石甘汤衍生方等。
一、《太阳病证》
伤寒经病
伤寒经病邪走经,六经路径辩证清,太阳头项强痛紧,阳明面赤额痛行,
少阳暴聋目赤痛,太阴腹满肢痛频,少阴喉肿五方治,厥阴吐涎痛颠顶.
六经合病,并病,传经,直中
合病数经病同行,并病它证现此经,传经体强在三阳,体弱容易传三阴,
由阴转阳病将愈,直中三阴病沉沉.
太阳病证
太阳经腑表里畅,经病伤寒中风双,经证发热诸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凉,
伤寒表实必恶寒无汗浮紧麻黄汤,中风表虚热恶风,有汗浮缓桂枝汤,
腑证气分血分淤,气分蓄水血淤肠,膀胱蓄水尿不利,五苓散喝行水长,
蓄血淤热小便利,桃核承气抵当汤,太阳犯胸分两类,虚烦结胸水热亢,
虚烦栀子豉汤用,结胸大陷胸丸汤,结胸类证有脏结,热入血室太少阳,
心下痞证脾胃堵,五泻心汤用之康,太阳温病不恶寒,发热伤阴口渴强,
风温脉来浮不紧,自汗身重神不爽,滋阴清热勿汗泻,银翘散类治无仿,
发热恶寒发于阳,宜攻发外桂枝汤,无热恶寒发于阴,温里宜用四逆汤,
太阳少阴两经病,四逆汤可救急慌,太阳阳明必自利,面赤额痛葛根汤,
太阳少阳半表里,大小柴胡桂枝汤,咽淋疮衄血汗寒,不可发汗汗则伤,
太阳欲解巳午未,变证观脉随证详.
(太阳病八特点:1.经证—分伤寒和中风.2.腑证—分为气分和血分.3.太阳犯胸—分虚烦和结胸.4.结胸类证—此不是结胸证,分脏结,热入血室,太阳少阳合证.5.心下痞证—用五泻心汤治.6.太阳温病—含温病,温病为重证.7.太阳合病—太阳少阴,太阳阳明,太阳少阳.8.变证—观脉随证治疗.
此外,太阳温病和风温是两类证,和中风及伤寒不同,温病是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热伤津液,伤阴,所以口渴.风温比温病严重,以上两证用滋阴清热之药,如银翘散类.不可发汗泻下.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也可从太阴合治.
结胸—实热证,按之痛,按之石硬,食欲不好,或便秘,寸脉浮,关脉沉,舌苔黄.是热邪侵.
脏结—虚寒证,如结胸,但不是结胸,饮食如故,时时下利,脉浮,关脉细小沉紧,白舌苔,滑者难治,也有痛,脏结无阳证,和腑无关,不可攻,治疗用理中汤加枳实,是寒邪侵.
虚烦—烦者热也,热郁于胸,虚者没有夹杂有形之物就只是虚,虚烦而不得眠,心中懊憹,坐卧不宁.如果按之有有形之物,则为实证,是大陷胸汤证)
结胸
结胸实热硬和痛,食欲不佳黄苔从,寸脉浮数关脉沉,太阳犯胸水热涌。
脏结
脏结虚寒结胸类,饮食如故下利亏,寸浮关沉细小紧,苔白脉滑难治回,
无阳勿攻无腑证,理中加枳温阳归。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恶寒发热头身痛,喘而无汗表实宜,
去沫除烦先煎麻,麻桂甘比三二一.
桂枝汤
桂枝汤恶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功,
项强葛麻喘杏扑,抗炎解热痛痒松,服前盖被喝热粥,微微出汗遍体通.
五苓散
五苓散倍泽泻君,白术桂枝猪茯苓,太阳水热尿不利,头痛微热渴欲饮.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桃黄君,桂硝甘草破血行,下焦蓄热经腹胀,淤热互结狂扰心,
晨起空腹服微利,活血化淤法则灵,大柴胡汤合本方,实性诸痛气血凝.
栀子豉汤
栀子豉汤发烧主,热聚胸隔虚烦堵,心中懊憹卧不宁,胆囊食道发炎苦.
大陷胸丸
大陷胸丸葶苈杏,白蜜黄硝甘遂粉,水热互结仰不伏,项强有汗结胸痉.
大陷胸汤
大陷胸热痰水满,大黄芒硝甘遂散,剧痛拒按脉沉紧,便秘烦燥渴气短.
五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热痞便不爽,按之无物软不痛,关上阳脉烦尿黄.
附子泻心汤
附子泻心寒热痞,芩连黄泡煎附子,下寒怕冷出汗补,上热心胃轻泻宜.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黄连芩,呕泻干姜甘枣参,寒热交结心下痞,气滞食积无痛行.
生姜泻心汤
生姜泻心参干姜,黄连芩夏枣甘尝,水热互结痞食臭,腹鸣下利散水强.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黄连芩,干姜夏枣会人参,寒热互结胃虚痞,肠鸣呕烦降胃行.
四逆汤
四逆汤草附子姜,亡阳虚脱急救方,手足厥冷过肘膝,腹痛吐利少阴伤,
大汗休克脉微绝,心梗心衰抑郁良.
葛根汤
葛根麻黄桂枝用,芍药甘草姜枣同,项背强痛恶风主,无汗表实解肌松,
先煎葛麻后诸药,太阳阳明经证从,恶寒发热头项强,自利面赤额痛逢.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夏大黄,芩芍枳实枣生姜,少阳阳明合病烦,寒热往来肋痛常,
心下痞痛呕不止,利胆排石苔黄当。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参夏甘芩姜枣同,寒热往来肋痛疸,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和兼扶正,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瓜蒂散
瓜蒂豉汁赤小豆,痰涎宿食峻吐求,胸痰痞硬呼吸差,寸脉微浮余脉休,
丁麝葱解呕不止,烦燥气冲上咽喉,
(吐法也是治太阳病的一个办法,其代表方为瓜蒂散。若改散为汤则疗效更佳)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敛阴平肝血虚陪,两足腓肠拘急痛,筋脉痉挛难伸回.
抵当汤
抵当水蛭虻桃黄,少腹硬满热如狂,小便自利无湿热,身黄沉结淤血亢,
虻蛭三十炒去脚,同煎血下不再尝.
(热重于淤血的证用桃核承气汤.淤血重于热的用抵当汤,脉沉结.淤血在下使人发狂,
淤血在上就使人善忘.)
桂枝去芍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加附汤,胸痹气短咳痛当,阳虚畏寒夜卧甚,脉沉弦缓舌淡详.
(桂枝汤去芍药,再加附子.如果脉促,桂枝汤去芍药,不加附子)
二《少阳病证》
少阳病证
少阳主枢顺畅达,口苦咽干目眩花,寒热往来气热郁,玄细沉紧肋痛发,
经证暴聋目赤痛,腑证口苦呕烦加,关脉浮大盗汗眠,三阳合病少阳查,
少阳三禁汗吐下,随证权变治勿差,少阳欲解寅卯辰,小柴胡汤主治佳.
(少阳病有三个特点:1.经证—耳聋,目赤,头痛,治小柴胡汤.2.腑证—口苦,心烦,喜呕,
治小柴胡汤.3.三阳合病,治在少阳—关脉浮大,盗汗,欲眠,治从少阳,治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少阳宗,参夏甘芩姜枣同,寒热往来肋痛疸,口苦脉弦呕烦从,
胆胃不合兼扶正,胃虚气逆苔白逢,柴胡桂枝合方用,太阳少阳两经功。
(方中柴胡量大用半斤)
三、阳明病证
阳明本性通温降,燥热内结恶热伤,四大热渴汗脉洪,面赤苔黄里实亢,
邪热传里腑病同,滑数沉实便秘常,胃家腑实泻下主,太阳正阳少阳襄,
太阳阳明脾约湿,尿频便秘胃热当,正阳阳明胃家实,大承气汤峻下光,
少阳阳明大便难,胃燥大柴胡汤尝,麻子仁丸三承气,大小柴胡白虎汤,
阳明热证上中下,栀子豉汤清上强,白虎清中猪苓下,经证宜用葛根汤,
湿热黄疸有三证,茵陈蒿汤里热防,麻黄连翘赤豆表,栀子柏皮一般黄,
阳明欲解申酉戌,潮热汗出谵语狂.
(阳明病有五个特点:1.腑证为主—胃家实.2.经证—自利,面赤额痛.3.三阳合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4.湿热黄疸证—是阳明热与太阴湿相结合,影响胆汁排泄,分三种情况:之一,湿热在表,脉浮,头痛,发冷发烧,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治.之二,湿热在里,小便不利,身黄如橘色,腹微满,热大于湿,渴欲饮,茵陈蒿汤治.之三,湿热在非表非里,这是一般的黄疸证,五心烦热,下焦有热,苔黄,胃口不好,栀子柏皮汤治.5.热证—热证用清法,热在上用栀子豉汤,热在中用白虎汤,热在下用猪苓汤.
正阳阳明---叫阳明的阳明,是由阳明本身构成的”胃家实”,也是火施阳明,正阳火热是因,凡和少阳,太阳无关的都叫正阳阳明.
喜热饮,病在少阴,喜冷饮之病多在阳明,
阳明多实热证,通字是六府的正治之法,通阳的一个好办法是利小便--太阳腑膀胱..)
大承气汤
大承大黄硝枳扑,阳明腑实拒按苦,苔黄焦燥脉沉实,痞满燥实峻下除.
小承气汤
小承大黄枳扑轻,苔黄脉滑便燥宁,里急后重痢疾初,阳明腑实痞满清.
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黄硝甘,缓下燥实无痞满,苔黄脉滑口齿痛,恶热口渴便秘癍.
大柴胡汤(查看上面)
小柴胡汤(查看上面)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大黄枳扑杏芍妥,胃强脾弱津难布,尿频便秘胃热多.
白虎汤
白虎膏甘知母粳,阳明气分大热紧,四大热渴汗脉洪,气津两伤加人参,
白虎加桂调营卫,若加苍术祛湿行.
芍药甘草汤
芍药甘草汤二味,敛阴平肝血虚陪,两足腿肚拘急痛,筋脉痉挛难伸回.
栀子豉汤(查看上面)
葛根汤(查看上面)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栀子黄,阳黄湿热黄疸方,肝炎利胆转氨酶,肋痛柴胡川楝襄,
湿多茯苓猪苓泽,热重黄柏龙胆尝.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
麻黄连翘赤小豆,杏仁大枣桑皮投,脉浮头痛发烧冷,湿热在表黄疸留,
蕁麻肾炎浑身痒,利尿关节特效求.
栀子柏皮汤
栀子柏皮甘草使,湿热黄疸非表里,五心烦热胃口差,下焦有热苔黄宜.
(非表非里黄疸,也就是一般性黄疸。柏皮—黄柏皮)
四、太阴病证
太阴脏证脾阳虚,呕吐不食胀痛腹,自利益甚口不渴,四逆理中虚阳补,
经证太阴中风取,四肢痛甚烦脉浮,桂枝汤用可发汗,阳微阴涩脉转愈,
非寒非热阴阳堵,腹满时痛脾脏苦,外迫阳明实满痛,肝脾气血不和入,
大便不下喜温按,桂枝加芍两证服,湿热证明脾阳旺,暴烦下利去秽腐,
太阴欲解亥子丑,阴极阳升病易除.
(太阴病有五个特点:1.经证—脉浮,四肢烦痛,治用桂枝汤.2.脏证—脾阳虚,腹胀痛,自利不渴,治用四逆辈,理中汤.3.非寒非热证—阴阳不和,腹满时痛,治用桂枝加芍药汤.4.外迫阳明—腹痛胀满较重,大实,大满,大痛,不大便,治用桂枝加芍药汤,或加大黄汤.5.湿热证—阴经作解有下利,有腐秽之物排出,病转愈的征兆.
桂枝加芍两证服---非寒非热证和外迫阳明证两证都可用.
暴烦下利去秽腐—病将自愈
六经病中唯有太阴病不渴.)
四逆汤(查看上面)
桂枝汤(查看上面)
理中丸
理中姜参白术草,脾胃阳虚多涎找,吐利冷痛食欲差,畏寒肢冷温按瞧.
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加芍药十八,甘草姜枣同煎佳,太阳病误陷太阴,肝木乘脾气血差,
腹满时痛忙柔肝,缓急止痛病不发.
五、少阴病证
少阴阳虚阴虚推,但欲寐烦脉细微,自利而渴欲吐无,尿白可定阳虚亏,
黄连阿胶阴虚火,猪苓汤治阴虚水,亡阳汗出复吐利,喉肿脉紧病已危,
大承气用三急下,腹满秘痛咽干回,咽痛甘草半夏散,桔梗猪肤苦酒摧,
少阴欲解子丑寅,阳虚四逆加减随.
(少阴病有三个特点:1.寒化证,热化证--寒化证为阳虚,多用四逆辈,热化证为阴虚有热,代表方为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有火,猪苓汤治疗阴虚有水.2.咽痛—为少阴经证,有五个方子.3.三个急下证—皆用大承气汤.
喜热饮,病在少阴,为少阴虚寒证,四肢为诸阳之本,手足若温则阳气仍在,头为清阳之腑,少阴经之病可以代表三阴经,少阴病阳虚用四逆汤,阴虚火旺用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汤
黄连阿胶鸡子黄,芩芍泻心滋阴当,心肾不交烦不卧,舌红细数夜甚亢,
先煎去渣芩连芍,胶入再投鸡子黄.
猪苓汤
猪苓泽苓胶滑石,养阴利水清热宜,阴虚热渴尿不利,水热互结心烦急.
甘草汤
甘草汤用生甘草,阴火上熏咽痛找,少阴伏火热毒侵,会阴肿痛浓煎消.
桔梗汤
桔梗汤加生甘草,喉痹解毒咽肿消,少阴虚火上犯喉,舌红细数苔尿少
半夏散及汤方
半夏散及汤桂草,米汤送服含咽少,风寒客于少阴经,喉肿痰涎重证瞧.
猪肤汤
猪肤一斤煎去渣,米粉炒香白蜜加,咽肿下利烦胸满,润肺滋肾脾胃差.
苦酒汤
苦酒方醋夏蛋清,咽喉生疮脓痛紧,半夏切块入蛋壳,蛋清拌醋三沸行,
热伤少阴声不出,少少含咽痛再饮.
(苦酒是醋,清酒是醪糟)
六、厥阴病证
厥阴寒热消渴要,气上撞心热上焦,中寒饥而不欲食,吐蛔下利乌梅高,
干姜芩连人参汤,重在苦降呕逆消,麻黄升麻宣郁热,寸脉沉迟余脉渺,
当归四逆血虚寒,寒厥寒利四逆扫,热厥滑数白虎汤,湿热清法下法找,
热利下重白头翁,口渴沉弦黄腻烧,实利谵语小承气,腹满胀痛黄苔瞧,
两阴交尽冬至复,厥阴欲解丑寅卯.
(厥阴病有四个特点:1.寒热错杂.2.寒,厥和热之对比,孰多孰少.3.厥阴病讲究厥,其中包括寒,热,虚,实,三个厥:(1)寒厥—四逆辈为主,还有血虚寒厥,用当归四逆汤.(2)热厥—白虎汤证,脉滑,如有湿热证侯出现则不能用白虎汤,而要泻下.即清法,下法.(3).寒热错杂之厥—乌梅丸证,麻黄升麻证.4.下利,分寒热,阴阳,虚实,寒性下利用四逆辈,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实利用小承气汤,寒热错杂下利用麻黄升麻和乌梅丸.
厥阴病既有消渴的渴而欲饮,又有饥而不欲食,饮食一事,食不食主要在脾胃,欲不欲则主要在肝胆,口渴大致可断定为厥阴病,特别是渴而欲饮,饮而能消者.
厥阴病有热就是真热,非用泻药不可,寒就是真寒,非用附子,四逆辈不可,寒热错杂证则寒热兼而治之.
“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肝经的热都在血分,血分有热者,要长疮,肝有病则疏泻
不利,厥阴本身有火,这是肝火,三焦,肝,肾之火都叫相火,属阴.
冬至复—冬至后一阳来复,复卦)
乌梅丸
乌梅连辛桂姜柏,附子当归椒参采,上热下寒吐蛔烦,清上温下久利排.
干姜芩连人参汤
干姜芩连人参汤,饮食入口即吐当,寒热错杂苦降主,寒多可增人参姜.
麻黄升麻汤
麻黄升麻知母草,白术桂枝玉竹芍,芩姜天冬归苓膏,阳郁厥逆宣发瞧,
咽肿下利唾脓血,寸脉沉迟余脉渺.
(寸脉沉迟,下部脉不至,服药后要出汗,汗出可解)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枝要,辛芍通草甘大枣,血虚肝寒手足冷,脉微欲绝冻疮瞧.
白虎汤(查看上面)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血痢,黄连黄柏会秦皮,赤多白少脉弦数,凉血解毒厥阴奇,
阴虚血热产后利,再加草胶扶正宜.
小承气汤(查看上面)
桂枝汤:治上冲头痛发热恶风者;凡桂枝汤证,病者常自汗出,小便不数,手足温和,或手足指稍露之则微冷,覆之则温,浑身热,微烦,而又憎寒,始可行之;腹直肌挛急,必现于右侧,其气上冲之际,亦必沿右侧而发;脉浮缓;云:桂枝主治冲逆也,旁治奔豚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身痛。
桂枝加附子汤:治桂枝汤证而恶寒,或肢体微痛者。
桂枝去芍药汤:治桂枝汤证而不拘挛者;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云:胸满,无拘急之证者,桂枝去芍药汤主之;若有喘而胸满或痛,或胁下痞硬等证者,非此汤之所知也。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恶寒者。
柴胡加龙牡汤:小柴胡汤证而胸腹有动者,失精者,胸满烦惊者;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狂痫二证,亦当以胸胁苦满,上逆,胸腹动悸等为目的;癫痫,居常胸满上逆,胸腹有动,每月及二三发者,常服此方勿懈,则免屡发之患。
桂麻各半汤:中风伤寒,弃置涉日,或发汗后邪气犹缠绵不去,发热恶寒,咳嗽,或渴者;疟疾,热多寒少,肢体惰痛者,五七发后等。
白虎汤:治大渴引饮,烦躁者;治手足厥冷而恶寒,而自汗出谵语者;手足厥冷,胸腹热剧者;大烦渴,舌上干燥,欲饮水数升者;脉浮滑;治麻疹大热谵语,烦渴引饮,唇舌燥裂,脉洪大者;治齿牙疼痛,口舌干渴者;治眼目热痛如灼,赤脉怒张,或头脑眉棱骨痛,烦渴者等。
葛根芩连甘草汤:治下利,喘而汗出者;下利初发,用桂枝汤葛根汤之类,表证虽解,脉益促,热犹盛者,可用葛根芩连汤,脉促;小儿痢疾,热炽而不需下剂者,用此多效。
麻黄汤:治喘而无汗,头痛发热恶寒,身体疼痛者;(哮喘)由饮食或大便不利而发者,多宜用大柴胡汤,桃核承气汤,大黄牡丹皮汤之一方乃至三方者。
大青龙汤:治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烦躁者;又麻黄之量,三倍桂枝,则排除水气之力亦俊,故以治溢饮。
小青龙汤:治咳喘,上冲头痛,发热恶寒,或干呕者。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桂枝汤证而胸满微喘者;惟厚朴之用量少,故止于胸满,而不及腹满;此方之胸满,异于桂枝去芍药汤证者,为比较的实证而恒存的;其异于人参证之心下痞硬者,为普遍的膨满,而非局限的也。
干姜附子汤:治烦躁不得眠,脉沉微者;与甘草干姜汤之烦躁略似,然彼因误治,病势激动而致急迫,此则为误治而病加重,又无急迫之侯,惟精气脱甚至。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治桂枝汤证,而心下痞硬,或拘挛,及呕者;身疼痛,脉沉迟。
白虎加人参汤:治白虎汤证而心下痞硬者;中医用石膏,则以唇舌干燥,小便赤浊,烦渴引饮为标准;人参主胃机能衰弱,其症候为心下痞硬;脉洪大。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治桂枝汤证而悸,小便不利,不上冲者;案吉益氏从药测证,以茯苓主悸,术主小便不利,桂枝主上冲。
甘草干姜汤:治厥而烦躁,多涎唾者;甘草倍干姜,所以缓急迫也,观咽干烦躁吐逆之证,可以知其病情矣。
芍药甘草汤:治拘挛急迫者;治腹中挛急而痛者,小儿夜啼不止,腹中挛急甚者,亦奇效。
葛根汤:治项背强而无汗恶寒者;若发热,若咳嚏,若吐利,葛根汤皆治之;故临床施治,葛根汤之应用最广;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
麻杏石甘汤:治汗出而喘者,热伏者;汗出为胃家燥热,内热蒸出之汗,石膏清内热以止汗,麻黄散水气,即降肺气之逆满以止喘。
桂枝甘草汤:治上冲急迫者;发汗过多,心悸欲得按。
苓桂甘枣汤:治脐下悸,而挛急上冲者(奔豚迫于心胸);其病轻,而饮停下焦者也。
苓桂术甘汤:治心下悸,上冲,起则头眩,小水不利者;治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者;心胸动悸,胸胁支满,心下逆满;胃水常引发目疾;脉沉紧;其病重,而饮停中焦者也;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慢性胃病)其有蓄水者,大半为苓桂术甘证,故本方之应用极多。
芍药甘草附子汤:治芍药甘草汤证而恶寒者;凡下部之冷,专冷于腰者,宜甘姜苓术汤,专冷于脚者,宜此方。
茯苓四逆汤:治四逆加人参汤证(四逆汤证而心下痞硬者)而悸者;治四逆加人参汤证,而心下悸,小便不利,身膶动,烦躁者。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胸腹满而呕者;舌苔常垢腻,其边尖常红,口涎常多,常作呕吐,大便秘结或自利。五苓散:治消渴,小便不利,若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因胃有积水,故水入则吐;凡霍乱肾脏炎糖尿诸病,小便不利,口渴,而有表证者,皆五苓证也;由此可知亡津液之渴,由于体内水竭,其皮肤必干燥;五苓证之渴,由于体内水积,其皮肤必鲜明,甚则浮肿;不用汤,而为散,以白饮和服者,因水入则吐故也;此方治眼患,略似苓桂术甘汤。
茯苓甘草汤:治心下悸,上冲而呕者;汗出不渴;心下悸,大率属痫与饮,此方加龙骨牡蛎绝妙;又此症有致不寐者,酸枣汤归脾汤皆不能治,余用此方,屡奏奇效。
栀子鼓汤:治心中懊侬者;心烦不得眠;烦热,胸中窒者(食道病);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下后烦,心下濡者;云:栀子,主治心烦也,旁治发黄;香鼓,主治心中懊侬也,旁治心中结痛,及心中满而烦;香鼓,治肿脓之水;栀子治吐血衄血血痢下血血淋,损伤瘀血。
栀子甘草鼓汤:治栀子鼓汤证而急迫者;少气者;治膈噎食不下者;栀鼓诸汤,能治轻证膈噎,可知胸中窒即指膈噎,所谓食管狭窄病也。
栀子生姜鼓汤:治栀子鼓汤证而呕者。栀子厚朴汤:治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
栀子干姜汤:身热不去,微烦者。
大柴胡汤:脉象右洪而实,左弦而弱;舌苔润腻之中兼有干黄;治小柴胡汤证,而心下不痞硬,腹满拘挛,或呕者;凡患在左胸者,用柴胡,若鼓应桴;若在右胸者,与数十剂,如石投水,是长沙所未及论,余数十年来得心应手之诀也;若概用承气汤,则泻下虽同,未足宽缓两胁及心下之痞硬;盖承气汤之腹侯,心下自宽,而脐上至脐下胀满特甚者也;大柴胡之胸胁苦满,视小柴胡证尤甚,常从肋骨弓下左右相合而连及心下,所谓心下急是也。
柴胡芒硝汤:小柴胡汤证,而有坚块者,主之;若潮热不去,大便不通者,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桃核承气汤:脉沉实;治血证,小腹急结,上冲者;治小腹急结,如狂者;胞衣不下,气急息迫者;产后小腹坚痛,恶露不尽,或不大便而烦躁,或谵语者;痢病,小腹急痛者;龋齿,斤疽,骨槽,诸种齿痛难堪者,余用之屡有效,盖多血气冲逆故也;痘毒深剧酷烈,庸工不能疗者,此汤可以回生;(小腹左边)以指尖沿下行结肠之横径,向腹底擦过而强按压之,触知坚结物,病人诉急痛,是即少腹急结之正证也。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脉浮,惊狂,起卧不安者;或火逆烦躁,胸腹动剧者;及疟疾而有上冲者;此方主火邪,故汤火伤烦闷疼痛者,又灸疮发热者,皆有效;蜀漆(博主:胡老常代以半夏茯苓),主治胸腹及脐下动剧者,故兼治惊狂火逆疟疾;蜀漆乃常山苗,功用相同,今并为一。
桂枝加桂汤:治桂枝汤证而上冲剧者;气从少腹上冲心者。
桂枝甘草龙牡汤:治桂枝甘草汤证,而胸腹有动,急迫者;烧针亡阳而生烦躁,此烦躁较惊狂之阳亡病虚,故不用蜀漆之去痰。
抵当丸:伤寒有热,少腹满,小便利;产后恶露不尽,凝结为块,为宿患者,平素虽用药,难收其效,当须再妊分娩后,用此方,不过十日,其块尽消。
抵当汤:脉微而沉,表证仍在,反不结胸,发狂,少腹硬满,小便自利;治小腹硬满,小便自利发狂者,喜忘,大便硬,反易通,色黑者,善饥。
大陷胸丸:治结胸,若项背强者;毒聚胸背,喘鸣咳嗽,项背共痛者,此方为胜;治痰饮疝证,心胸痞塞结痛,痛连项背臂膊者。
大陷胸汤:治结胸,若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者;治结胸心下痛,按之如石硬者;短气烦躁,心下硬者;舌上燥而渴,发潮热,不大便,自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谵语烦躁,心下痛,手不可近者;脉沉紧。
小结胸汤:脉浮滑;正在心下,按之则痛;小结胸与痞,其证极相似;按之则痛,虽痛,其人反觉小安,欲得按者,痞也;何者?结胸虽小,其因属水也,痞虽大,其本属气故也。
白散方:有结毒而浊唾吐脓者,毒在胸咽而不得息者;寒实结胸,无热证者;白散所治,即近世所谓喉痹,乃白喉及小儿急性喉炎之类;不必无热,亦不必大便不通;其证喘鸣气促,肢冷汗出,窒息欲死,故曰寒实,曰无热证欤。
柴胡桂枝干姜汤:烦渴,头汗,尿短,肩背痛,胸胁满,往来寒热,渴而不呕;治小柴胡汤证,而不呕不痞,上冲而渴,腹中有动者;疟疾;低烧;慢性肝炎。
半夏泻心汤:治心下痞硬,腹中雷鸣者;治疝瘕积聚,痛浸心胸,心下痞硬,恶心呕吐,肠鸣或下利者;痢疾腹痛,呕而心下痞硬,或便脓血者,及饮食汤药下腹,每辘辘有声而转泄者;痞证,心下部膨满,有自发痛,但不坚硬,且无压痛。
十枣汤: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胸下痛,干呕短气,或咳烦,水气浮肿,上气喘急,大小便不利;用本方,以心下痞硬满之腹诊,弦或沉弦之脉,为主证,频发咳嗽,或牵引痛,为副证。
大黄黄连泻心汤:心下痞(无痰饮之气痞),按之濡者,正证也,心气不足,吐血衄血者,心烦,心下痞者;其脉关上浮;金创者,唯用此汤可也;此方不但治吐血衄血而已,下血尿血齿衄舌衄耳衄等,一身九窍出血者,无一而不治,真治血之玉液金丹也;坠打损伤,昏眩不省人事,及出血不已者,大宜此汤。
附子泻心汤: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老人停食。
生姜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呕者;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腹中雷鸣,下利或呕吐者;噫气干呕,或嘈杂吞酸,或平日饮食每觉恶心烦闷,水饮升降于胁下者,其人多心下痞硬,或脐上有块。
甘草泻心汤:治半夏泻心汤证而心烦不得安者;下利不止,干呕心烦者,默默欲眠,目不得闭,起卧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者;此皆急迫所使然,故以甘草为君药;大黄泻心,治心气痞结而不硬者;附子泻心,治大黄泻心证而挟阳虚者;半夏泻心,治大黄泻心证而一等重,按之硬满者;生姜泻心,治半夏泻心证而挟饮食者;甘草泻心,治生姜泻心而挟胃虚者;口腔溃疡。
临床方证相应书籍推荐:
赤石脂禹余粮丸:治毒在脐下而利不止者;下利,小便不利者,小腹痛;治肠辟滑脱,脉弱无力,大便粘稠如脓者;若腹痛干呕者,宜桃花汤;又二方合用,亦妙。
旋覆代赭石汤:治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本方与三泻心,同主痞硬,而三泻心重在雷鸣,本方则重在噫气;三泻心为急性胃肠炎,故用芩连;本方为慢性,故不用芩连;昔贤谓泻心虚实相伴,本方纯乎虚,有以也。
桂枝人参汤:治人参汤证(心下痞硬,小便不利,或急迫或胸中痹者)而上冲急迫剧者;此方主下利有表证者。
瓜蒂散:寸脉微浮;病如桂枝证(发热汗出恶风上冲也),头不痛,项不强,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凡为病日浅,正气未虚,邪热内攻,胃不能容,生理起反应而呕者,皆可吐也;其要点在病须阳证,正气未虚,否则禁吐;此为鄙人(恽铁憔)历数十次经验,无一或误者,用以治婴儿之病,奏效尤捷,而无流弊。
黄芩汤:治下利腹拘急者;心下痞;治痢疾,发热腹痛,心下痞,里急后重,便脓血者,宜加大黄,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加大黄。
黄连汤:治心烦,心下痞,欲呕吐,上冲者;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余常用治霍乱吐泻腹痛,应效如神。
桂枝附子汤: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当有上冲证;术附相配,为治风湿流注,梅毒,痛风等病之特效药,吾故曰治杂病为机械者也。
白术附子汤:治前方证(桂枝附子汤)而大便硬,小便自利,不上冲者。
甘草附子汤: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有敏感急迫症候,故以甘草为君。
炙甘草汤:脉结代,心动悸;此方以地黄为主药,故有脐下不仁烦热之证。
大承气汤:脉象右大而实,左则小弱,舌苔干黄,谵语,日甫潮热,腹满拒按;本方证之腹满,以脐部为中心,其坚满在脐之上下左右,而心下及下腹部多无变化;治脚气肿满冲心,莫如大承气汤。
小承气汤:治腹满而大便硬者;调胃承气(日柱)结实而腹不满,小承气(月柱,厚朴量极少故)腹满而不结实,大承气(日柱)结实且满。
猪苓汤: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小便淋漓脓血;五苓病在肾脏,猪苓病在膀胱尿道,其小腹必满,又多带脓血,五苓证小腹不满,决不见脓血;本方以滑石为君,阿胶为臣,余三味不过佐使耳。
茵陈蒿汤:治发黄色,小便不利,渴而欲饮水,大便不通者;发黄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寒热不食,头眩,心胸不安者。
吴茱萸汤:干呕,吐涎沫,巅顶痛;散肝之寒;心下痞硬,呕而胸满,腹拘急者,专主之;又治小儿平生频吐白沫者。
麻仁丸:趺阳脉浮涩,小便数,大便硬;宜痔病;本方虽和缓,究属攻破之剂。
栀子柏皮汤:治身黄发热心烦者;洗眼球黄赤热痛甚者效;黄疸病多兼内脏出血者,故黄疸方亦兼止血之效,可以移治鼻衄。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治疥癣内陷,一身瘙痒,发热喘咳,肿满者;生梓皮代以桑白皮。
麻黄附子细辛汤:手足冷,发热脉沉者,或脉微细而恶寒甚者。
麻黄附子甘草汤:脉微细,但欲寐,恶寒者。
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心中烦而不能卧者,胸中有热,心下痞;治久痢,腹中热痛,心中烦而不得眠,或便脓血者。
附子汤:脉微细,其背恶寒者,身体痛,手足冷,骨节痛;治水病遍身肿满,小便不利,心下痞硬,下利腹痛,身体痛,或麻痹,或恶风寒者。
桃花汤:下利便脓血者,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痢疾累日之后,热气已退,脉迟弱或微细,腹痛下利不止,便脓血者,宜此方。
甘草汤:治急迫而咽痛者;咽痛者,谓或左或右一处痛也。
桔梗汤:治甘草汤证而有脓,或黏痰者;黏痰如脓者,主之。
苦酒汤: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宜热证);余尝试用于猩红热咽痛不可忍者,得意外奇效;咽中痛者,谓咽中皆痛也。咽痛不肿之轻者,为甘草汤;其大肿之重者,为桔梗汤;不但肿,或涎缠咽中,痛楚不堪者,为半夏散及汤苦酒汤。
半夏散及汤:治咽喉痛,上冲急迫者(宜寒证)。
白通汤:治下利腹痛,厥而头痛者。
白通加猪胆汁汤:治白通汤证而厥逆干呕烦躁者。
真武汤:治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咳,或呕者,心下悸,身膶动,头眩,振振欲僻地者。
通脉四逆汤:治四逆汤证,而吐利厥冷甚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四逆散:治痢疾累日,下利不止,胸胁苦满,心下痞塞,腹中结实而痛,里急后重(腹泻,为本方主证);心下肋下胸中拘急甚(月柱)。
乌梅丸:脉弦细急数,厥热往还,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热疼,饥不欲食,食则吐蛔,心烦,有时安静,静而复烦;治冷痢久下。
当归四逆汤:血虚而寒,肢厥脉细;冻疮;风湿;腹皮拘挛,左天枢上下挛痛;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治当归四逆汤证,而胸满呕吐,腹痛剧者;内有久寒,指停痰宿水之类;干呕吐涎沫头痛。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治心烦,心下痞硬,呕吐者;心中烦悸,及心下痞硬而吐下者;噤口痢;与半夏生姜诸止呕吐药无寸效者,有特效。
白头翁汤:治热利下重而心悸者;渴欲饮水,心悸腹痛;其证,每大便,肛门灼热如火;眼目郁热,赤肿阵痛,风泪不止者。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治通脉四逆汤证,而干呕烦躁不安者。
枳实栀子汤:大病差后劳复者;治栀子鼓汤证而胸满者。
栀子大黄汤:治前方证而闭者。
牡蛎泽泻散:治身体水肿,腹中有动,渴而小便不利者;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治实肿阳水,大验,不必腰以下肿,尤不必大病瘥后也,大病瘥后多虚肿,宜参苓术附之类。
理中丸: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心下痞硬;此亦慢性胃炎之多黏液者。
竹叶石膏汤:虚赢少气,气逆欲吐;病者常肉脱赢瘦,有疲劳困惫之状,脉概虚数无力,皮肤及口唇口腔黏膜多干燥,舌干燥有白苔;诉烦渴,呼吸浅表屡发喘咳,腹部凹陷。甚则如舟底状,食机不振,常恶心,有热状而无寒状,呼气及其他排泄物,辄有臭气,尿亦浓稠而赤浊。
瓜蒌桂枝汤: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治桂枝汤证而渴者;脉沉迟,津亏之象。
麻黄加术汤:湿家身烦疼;治麻黄汤证而一身浮肿,小便不利者;妊娠水肿,与越婢加术汤木防己汤等,往往坠胎;宜此方,合葵子茯苓散亦良。
麻杏苡甘汤:一身尽疼,发热日甫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薏苡仁治甲错,脓汁脓血带下,利尿,治赘疣发疹,而有镇痉镇痛消炎解凝诸作用;日甫乃申酉之时,阳明金气当旺,将风湿收敛,荣卫难于流通,故日甫加剧。
防己黄芪汤: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利大小便,别录云:疗水肿风肿,利九窍。
防己茯苓汤:四肢肿,四肢聂聂动,水气在皮肤而上冲。
白虎加桂枝汤:治白虎汤证而上冲者;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
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疟病发渴者;劳疟;治小柴胡汤证而渴,不呕者。
桂枝芍药知母汤:诸肢节疼痛,身体魁赢,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
越婢汤: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有汗忌用麻黄,乃卫气虚败不能收敛之汗,此病之汗乃内热蒸出之汗;此方之用麻黄,乃用以发散水气,用石膏,乃清内热以止汗也;本方即大青龙去杏仁桂枝;治大青龙汤证而不咳嗽上冲者。
越婢加术汤:一身悉肿胀,脉浮,自汗出,恶风而小便不利;慢性肾炎(皮肤常苍白);日本医则以下焦脚弱为越婢加术附证之一,用之有验。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血痹身体不仁者,脉象虚涩,荣卫双败之象;黄芪取其祛除皮下组织之水毒,恢复皮肤之营养。
桂枝加龙牡汤: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孔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孔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遗尿。
酸枣仁汤:治虚劳虚烦不得眠;脉象虚涩;栀子鼓汤是真热,这个是真虚;困惫,盗汗,口干喘嗽,大便溏,小便涩,健忘惊悸怔忡。
大黄蛰虫丸:治劳伤,赢瘦,腹满不能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者;脉沉细而涩;血结甚者,左手脉常相失;尔后每遇此症(不食),必以此治之。
射干麻黄汤: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
皂荚丸:咳逆上气,时时唾浊,但坐不得眠。
厚朴麻黄汤:咳而脉浮。
泽漆汤:脉沉者。
麦门冬汤:火逆上气,咽喉不利;脉虚涩;此病之咽喉不利,乃咽喉干燥;此病之咳嗽,乃无痰之干咳。
葶苈大枣泻肺汤:治肺痈,喘不得卧,口燥胸痛者,脉涩数,涩者津血化脓之象;治浮肿咳逆,喘鸣迫塞,胸满强急者;此方主稀痰。
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喘,目如脱状,脉浮大;射干麻黄汤治喘咳而痰多,厚朴麻黄汤喘咳而上气胸满,越婢加半夏汤喘咳而睛突鼻扇,小青龙加石膏汤喘咳而表侯剧。
千金苇茎汤:治咳有微热,烦满,胸中甲错,是为肺痈;吐脓血臭痰;治胸腔积液(李可:与丹参饮合用)。
栝楼薤白白酒汤: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
栝楼薤白半夏汤: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
枳实薤白桂枝汤: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白酒汤以喘息胸痛为主,半夏汤以心痛彻背不得卧为主,此方则以胁下逆抢为主。
茯苓杏仁甘草汤:主治短气。
橘枳姜汤:主治胸中气塞。茯苓方所主,病变在呼吸器,橘皮汤所主,病变在消化器。
薏苡附子散:治胸中痹,恶寒或浮肿。
桂枝生姜枳实汤:心中痞,诸逆,心悬痛;当有呕证;又治逆满,吐出水,不受水药者。
乌头赤石脂: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厚朴三物汤:治腹满,心下痛,而大便不通者,又治心下满痛,吐出水者。
厚朴七物汤: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呕,大便不通,痢疾;急性胃肠炎。
附子粳米汤: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日柱);下脘以下绕脐部位。
大建中汤: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月柱)。
大黄附子汤: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当以温药下之。
赤丸:治厥逆恶寒,心下悸者;当有心下悸,及呕而腹痛证。
乌头煎:腹痛脉弦而紧,恶寒,不欲食,寒疝绕脐痛,白汗出,手足厥冷,脉沉弦。
当归生姜羊肉汤:寒疝(疝者所赅至广)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
乌头桂枝汤: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
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杏仁,主治胸间停水;云:巴豆,同杏仁用,则能驱心胸之毒;杏仁,主治胸间停水,故治喘咳,而旁治短气结胸心痛形体浮肿。
甘姜苓术汤: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日柱),腰以下冷痛,腰重如带五千钱。
甘遂半夏汤:脉伏,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
厚朴大黄汤:支饮胸满者(此方大黄用量最重),支饮多属急性胃炎,故宜大黄。
木防己汤: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脉沉紧(月柱);治心下痞硬,烦渴者;木防己汤常加茯苓,治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心下痞坚,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治木防己汤证,而不烦渴,小便不利,痞坚甚者。
小半夏加茯苓汤: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
泽泻汤: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
小半夏汤:呕而不渴。
己椒苈黄丸:治腹满,口舌干燥,二便涩滞者。
茯苓饮:心胸中有停痰宿水,自吐出水后,心胸间虚,气满,不能食,消痰气,令能食
(月柱,故不用半夏之下坠);治心下痞硬而悸,小便不利,胸满而自吐宿水者。
苓甘五味姜辛汤:冲气即低,而反更咳,胸满者,不上冲。
桂苓五味甘草汤: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下流阴股,小便难,时复冒者;心下悸,咳,急迫者。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姜辛夏汤:治苓甘五味姜辛汤而呕者。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治苓甘姜味辛夏汤证而微浮肿者;余用本方于老人慢性支气管炎兼发肺气肿者,得伟效。
苓甘五味加姜辛夏仁黄汤: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治前方证而腹中微结者。
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黄汗,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
桂枝加黄芪汤: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四肢弛痛,或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者,或盗汗出者,发热恶风而发黄色者,身体疼痛为主证;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有肿,汗必黄;桂枝加黄芪汤证不肿,汗不必黄。
栝楼瞿麦丸:小便不利,有水气,其人苦渴;治心下悸,小便不利,恶寒而渴者。
枳术汤: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气上冲;其形状中高边低,按之虽外坚,而内如无物;余之经验,本条证治,盖肝脾二脏中之一脏肿大,连及心下者也;然此证,单用本方者寡,合用小大柴胡汤者多;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
栀子大黄汤:酒黄疸,心中懊侬或热痛;本方证之黄疸,肝脏或胆囊部肿胀硬结,有自他觉的疼痛,或懊侬,或热痛;凡有此腹证者,弗论酒客与否,皆用本方,且多宜与大小柴胡汤合用。
大黄硝石汤:黄疸腹满,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为表和里实,当下之;身热心烦。
茵陈五苓散:黄疸病;当有小便不利或渴证;治阴黄。
黄土汤:下血,先便后血;治下血,四肢不仁,或冷而痛者;手足烦热,心烦不得眠者,
吐血衄血亦有前证。黄土汤乃治多量之下血,为下血证之止血专药;下血不多,所下如赤豆汁或带少许脓者,赤小豆当归散所主。
大半夏汤:治呕吐而心下痞硬者;以蜜之腻润,融合半夏人参之力,徐徐斡旋于胃中。
大黄甘草汤:食已即吐者;治秘闭急迫者。
茯苓泽泻汤: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治心下悸,小便不利,上冲及呕吐,渴欲饮水者。
半夏干姜散:干呕吐逆,吐涎沫。
生姜半夏汤: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自觉心胸烦闷之甚。
橘皮汤:干呕,哕,若手足厥者;肺气阻滞,故手足逆冷;橘皮降肺气;哕者,似呕不呕,俗所谓恶心是也。
橘皮竹茹汤:哕逆者;胸中痹;小儿吐乳及百日咳,此方加半夏,极效。
薏苡附子败酱散: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病者多属十五乃至二十五岁之少年。渊雷:其后得马齿见红藤,为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薏苡败酱等治之,不复用大黄牡丹汤,避蹈险也。
大黄牡丹皮汤:肠痈,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
排脓散:治疮家胸腹拘满,若吐黏痰,或便脓血者。
排脓汤:治脓血及黏痰急迫者;桔梗排脓。
大黄甘遂汤:妇人少腹满,如敦状,小便微难而不渴,此为水与血俱结在血室;少腹微满而不甚硬。
甘草粉蜜汤:蛔虫,令人吐涎,心痛发作有时。
桂枝茯苓丸:治拘挛上冲心下悸,及经水有变,或胎动者;此方主去瘀血所成之症瘕,故可活用于瘀血所生诸证。
芎归胶艾汤:治漏下腹中痛者;凡治吐血下血诸血证者,不别男子妇人矣;此方主虚性瘀血,脐下纵有瘀血块,亦软弱微小;然以有地黄故烦热著,且有脐下不仁之证。
当归芍药散:治怀孕,腹中瘀痛者;因郁血而腹内有水肿;治眼目赤痛,其人心下有支饮,头眩涕泪,腹拘挛者;治眩冒心悸心下悸肉膶筋惕,特为有效,是以于脑神经筋肉心肾子宫诸病,皆能奏效也;腹部更软弱;实不可一日或缺之要方。
干姜人参半夏丸:妊娠呕吐不止;心下痞硬。
归母苦参丸: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
葵子茯苓散: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恶寒,起则头眩。
枳实芍药散: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
下瘀血汤:治脐下毒痛,及经水不利者。
竹叶汤:产后中风,发热,面正赤,喘而头痛。
竹皮大丸:妇人乳中虚,烦乱呕逆,安中益气。
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产后下利虚极。
半夏厚朴汤:妇人咽中如有炙脔;梅核气。
甘麦大枣汤: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如神灵所作,数欠伸;脉象弱涩;治急迫而狂惊者。
肾气丸:治脐下不仁,小便不利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