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湿疹网上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426/8890895.html★功效:祛除肌表、经络风湿,兼能散寒或清祛风湿药热、舒筋、通络、止痛、解表、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痛、筋脉拘挛、麻木不仁、腰膝酸痛、下肢痿弱,或热痹关节红肿独活伞形科植物重齿毛当归的干燥根。辛、苦,微温。归肾、肝、膀胱经。本品辛散苦燥,微温能通,主入肾、肝经,兼入膀胱经,药力较羌活为缓。作用偏里、偏下,主散在里伏风及寒湿而通利关节止痛,尤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祛风湿,止痛,解表。(1)风寒湿痹,腰膝酸痛。(2)表证夹湿。(3)少阴头痛,皮肤湿痒。独活配羌活:独活微温,功能祛风湿、止痛、发表,善散在里伏风及寒湿,治腰以下风寒湿痹;羌活性温,功能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发表,善散肌表游风及寒湿,治上半身风寒湿痹。两药相配,走里达表,散风寒湿、通痹止痛力强,治风湿痹痛无论在上、在下均可。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浸酒。本品辛温苦燥,易伤气耗血,故素体阴虚血燥或气血亏虚,以及无风寒湿邪者慎服,肝风内动者忌服。威灵仙
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或东北铁线莲的干燥根及根茎。
辛、咸,温。归膀胱经。
本品辛散咸软温通,入膀胱经(或云十二经),善走窜,力强效快。善祛风湿、通经络,兼消痰水或软坚。最宜风湿痹痛、拘挛麻木、屈伸不利兼寒者,并治痰饮积聚。古云能“软骨”,善治骨鲠咽喉,并配糖、醋等同煎服。
祛风湿,通经络,消痰水,治骨鲠。
(1)风寒湿痹,肢体拘挛,瘫痪麻木。
(2)痰饮积聚,诸骨鲠喉。
内服:煎汤,5~10g,治骨鲠用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本品性走窜,久服易伤正气,故体弱者慎服。
防己
防己科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习称汉防己。
苦、辛,寒。归膀胱、肾、脾经。本品苦泄降,辛行散,寒能清,入膀胱、肾、脾经。祛风湿止痛力强,并能清热,治湿热痹痛尤佳;又清热利水,除下焦湿热,治湿热疮疹、脚气浮肿、水肿兼热可投。
祛风湿,止痛,利水。
(1)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
(2)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
本品苦寒伤胃,故内服不宜量大,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既往所用的防己还有木防己。木防已至少包括三个品种,即防已科的木防已、马兜铃科的汉中防己和广防己。传统认为,汉防己长于利水消肿,治水肿尿少宜用;木防己长于祛风止痛,治风湿痹痛宜用。广防己因可引起肾脏损害,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年发布通知,取消广防已的药用标准
秦艽
龙胆科植物秦芜、麻花秦艺、粗茎
秦艺或小秦芜的干燥根。
苦、辛,微寒。归胃、肝、胆
、大肠经。
本品苦泄辛散,微寒能清,平
正气,和不燥,既入胃、大肠经,又人肝、胆经。既散风除湿、兼透表邪而疏通经络,又兼利二便,导湿热外出而利胆、退黄,还退虚热。治痹证通用,无论寒热新久虚实兼表与否皆可;治湿习称热黄宜兼风湿、虚热兼风或湿者均可酌情投用。药力平和,无燥烈伤阴耗气之弊。
祛风湿,舒筋络,清虚热,利湿退黄。
(1)风湿热痹,风寒湿痹,表证夹湿。
(2)骨蒸潮热。
(3)湿热黄痘。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本品微寒而无补虚之功,故久病虚羸,瘦多、便溏者慎服。
徐长卿
萝藦科植物徐长卿的干燥根及根茎。
辛,温。归肝、胃经。
本品辛香行散温通,行散力强,入肝、胃经。善祛风通络、活血而止痛、止痒,治风痹窜痛或兼筋脉拘挛、风疹瘙痒,兼寒者尤佳;且利水消肿、止咳、解蛇毒;止痛力强,还治胃痛、牙痛、痛经、伤痛及蛇伤等。
祛风止痛,活血通络,止痒,解蛇毒。
(1)风湿痹痛,肮腹痛,牙痛,术后痛,癌肿痛。
(2)跌打肿痛。
(3)风疹,湿疹,顽癣。
(4)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不宜久(2煎;散剂,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动不安末敷,或煎汤熏洗。
木瓜
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两药果实。痛、股
酸,温。归肝、脾经。
本品酸温,祛邪扶正两相兼,丸散舒筋祛湿生津而不燥不敛,酸生津而不敛湿邪,温化湿而不燥烈伤阴。入肝经,益筋血而平肝药,舒筋;入脾经,生津开胃、祛湿和中。治湿痹与脚气浮肿最宜,治吐泻转筋、血痹肢麻与津亏食少可投。
舒筋活络,化湿和中,生津开胃。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脚气肿痛。
(2)湿浊中阻所致的吐泻转筋。
(3)津亏食少(消化不良)证。
内服:煎汤,6~12g;或入丸
散、浸酒。
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本品酸温,故阴虚腰膝酸痛及
胃酸过多者忌服。
桑寄生
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苦、甘,平。归肝、肾经。
本品苦燥甘补,性平不偏,入肝、肾经。既长于养血而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元,又祛风湿,既善治血虚或肝肾亏虚兼风湿痹痛,又善治肝肾亏虚、冲任不固之胎漏、胎动不安。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1)风湿痹证,腰膝酸痛。
(2)肝肾虚损、冲任不固所致的胎漏、胎
开动不安。
桑寄生配独活:桑寄生性平,既能祛风湿,
又能强筋骨;独活性温,功能散风寒湿、止痛。两药相配,既祛风寒湿,又强腰膝,治风湿痹痛、腰膝酸软者可投。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或浸酒。
同科植物柳寄生的带叶基枝也可入
药,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均同桑寄生。
五加皮
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辛、苦、微甘,温。归肝、肾经。
本品辛散苦燥,微甘温补兼
利,入肝、肾经。扶正与祛邪兼顾,既善补肝肾、强筋骨而扶正,又兼祛风除湿、利水而祛邪。治痹痛、肢挛兼肝肾虚,或肝肾亏虚之腰膝酸软者宜用,治水肿、脚气浮肿皆可选。古有“宁得一把五加,不用金玉满车”之誉。
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1)风湿痹痛,四肢拘挛。
(2)肝肾不足所致的腰膝软弱、小儿行迟。
(3)水肿,脚气浮肿。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浸酒。
蕲蛇
蜂科动物五步蛇(尖吻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本品甘咸而温,搜剔走窜,有毒力猛,专入肝经。内走脏腑,外达皮肤。既祛外风而通络止痒,又息内风而止痉定惊,重症、顽症每用,善治痹痛拘挛、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破伤风、惊风及麻风顽癣等。今之临床用其全体,内服兼补虚强壮,顽痹兼体虚者尤宜。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肢体麻木。
(3)破伤风,急惊风,慢惊风。
(4)麻风,顽癣,皮肤瘙痒。
内服:煎汤,3~10g;研末,
1~1.5g。亦可泡酒服。
本品性温,故阴虚血热者慎服。
豨签草
菊科植物稀签、腺梗稀签或毛梗稀签的干燥地上部分。
苦、辛,寒。归肝、肾经。
本品苦燥辛散,寒能清解,入肝、肾经,药力平和。既祛风湿、通经络,又清热解毒、降血压。生用性寒而清解力强,制用寒性减而清解力缓。善祛筋骨间风湿而通络,治痹痛肢麻、中风不遂或脚弱无力,无论寒热皆宜,兼热或血压高者最佳,属热者当生用,属寒者当制用。生用又清解热毒,治疮疡肿毒及湿疹瘙痒亦宜。此外,治高血压肢麻者也可酌投。
祛风湿,通经络,清热解毒,降血压。
(1)风湿痹痛,肢体麻木。
(2)中风手足不遂。
(3)痈肿疮毒,湿疹瘙痒。
(4)高血压病。
稀签草配臭梧桐:稀签草性寒,功能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臭梧桐性凉,功能祛风、
除湿、活络、降血压。两药相配,既祛风视
通经络,治风湿痹痛、筋脉拘麻;又降血压
治高血压病。若为风湿痹痛肢麻兼高血压者用
之最宜。内服:煎汤,10~15g;或人
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治风寒湿痹宜制用;治热痹、痈肿、湿疹宜生用。
生用或大剂量用易致呕吐,故内服不宜过量。
络石藤
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
苦,微寒。归心、肝经。
本品苦微寒而清泄,属藤类而
善走,入心、肝经。能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善治热痹红肿或风寒湿痹有化热倾向者,又治
喉痹及痈肿等。
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喉痹,痈肿。
内服:煎汤,6~15g;入丸
散、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绞汁涂。
本品苦而微寒,故阳虚畏寒、
脾虚便溏者忌服。
桑枝
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嫩枝。
苦,平。归肝经。
本品苦泄散,平偏凉,专入
经,擅横走肢臂。既祛风通络而利关节,又
水而消肿。治痹证或水肿,无论寒、热皆宜
肩臂痛或兼水肿者尤佳。
祛风通络,利水。
(1)风湿痹痛。
(2)水肿,脚气浮肿。
内服:煎汤,10-30g;或人不宜子、
丸散。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白及
海风藤不宜
胡椒科植物风藤的干燥藤茎。
辛、苦,微温。归肝经。
本品辛散苦燥,微温通行,专
人肝经。既祛风湿、通经络,又兼活血,走散部力不及威灵仙,治风寒湿痹最宜,疗伤肿瘀痛亦佳。
祛风湿,通经络。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内服:煎汤,5~10g;入丸
散,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川乌
毛科植物乌头的干燥母根。
辛、苦,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
本品辛苦燥散,热而温化,大毒力猛,入心、脾、肝、肾经。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药力峻猛,凡风寒湿或寒湿所致诸痛皆可投用,治寒痹、顽痹痛重者尤佳;并能麻醉止痛,用于局麻。为去其毒,宜先下久煎。
祛风除湿,散寒止痛。
(1)风寒湿痹,寒湿头痛。
(2)心腹冷痛,寒腹痛。
(3)局部麻醉(外用)。
内服:煎汤,1.5~3g;或入丸散。宜炮制后用(三生饮除外)。入汤剂应先煎30~60分钟,以减低毒性。
本品性热有毒,故孕妇忌服,
不宜过量服用或久服。反半夏、全瓜萎、瓜蒌子、瓜菱皮、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白及,畏犀角、均不宜同用。酒浸毒性强,故不宜浸酒饮用。
雷公藤
卫矛科植物雷公藤干燥根的木质
部。也有用带皮干燥根者。
苦、辛,凉。有大毒。归心、
肝经。
本品辛散苦燥,凉能清解,毒大峻猛,入心、肝经。善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多用于风湿顽痹、疮肿、麻风及顽癣等沉疴痫疾,内服宜慎。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1)风湿顽痹,拘挛疼痛。
(2)疔疮肿毒,腰带疮,湿疹,麻风,疥癣。
内服:煎汤,木质部10~25g,带皮根10~12g,文火煎1~2小时;制粉或胶囊,每次0.5~1.5g。外用:适量,研粉或鲜品捣敷;或制成酊剂及软膏用。
本品毒剧,故内服宜慎,孕妇忌服,患有心、肝、肾器质性病变或白细胞减少症者慎服。外敷不可超过半小时,否则起疱。带皮者毒剧,用时宜去皮。
香加皮
萝藤科植物杠柳的干燥根皮。
辛、苦,温。有毒。归肝、肾、心经。
本品辛散苦燥温通,有毒药力较强,含强心,入肝、肾、心经。既祛风湿、
强筋骨,又强心利水而清肿,治风湿痹痛兼水
肿可用,治心衰性水肿效佳。
祛风湿,强筋骨,利水清肿。
(1)风寒湿痹,腰膝酸软。
(2)水肿(尤宜心衰性水肿),小便不利。
内服:煎汤,3~6g;或浸酒、
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汤洗浴。血日
本品苦辛温燥,能伤阴助火,
故阴虚火旺者慎服。含强心昔而有毒,大剂量可引起心律失常、全身震颤,甚则死亡,故不宜过量服用或长期服用,不宜与西药地高辛等强心甘类药同用。
千年健
天南星科植物千年健的干燥根茎。
苦、辛,温。归肝、肾经。
本品苦燥辛散,温通兼补,入
肝、肾经。能祛风湿、强筋骨、止痹痛,为治风湿痹痛兼肝肾亏虚之要药。且药力较缓,多入药酒,尤宜老人。
祛风湿,强筋骨。
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内服:煎汤,5~10g;或酒浸、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
臭梧桐
马鞭草科植物海州常山的干燥嫩枝及叶。
辛、苦,凉。归肝经。
本品辛散苦泄,凉清而降,专入肝经。善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阳(降血压),兼截疟。主治热痹,兼治寒痹;治痹痛肢麻、半身不遂常用;能降压,治高血压兼肢体麻木者可投。
祛风湿,通经络,降血压。
(1)风湿痹痛。
(2)肢体麻木,半身不遂。
(3)湿疹瘙痒(外洗)。
(4)高血压病。
内服:煎汤,5-15g,用于降
血压不宜久煎。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内服不宜过量,无风湿者填服。
青风藤
防己科植物青藤及毛青藤的干燥藤茎。
苦、辛,平。归肝、脾经。
本品苦泄辛散,性平少偏,入肝、脾经。既祛风湿、通经络,又利水湿。祛风湿、通经络力虽较威灵仙弱,但长于利尿,治痹痛拘挛或脚气浮肿无论寒热皆宜。
祛风湿,通经络,利小便。
(1)风湿痹痛,关节肿胀,拘挛麻木。
(2)脚气浮肿。
内服:煎汤,6~12g;入丸散,浸酒。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丝瓜络
葫芦科植物丝瓜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
甘,平。归肺、胃、肝经。
本品甘解力缓,属络能通,平而偏凉,入肝、肺、胃经。既祛风通络,又行气化痰、解毒。治痹证不论寒热皆宜,治胸胁痛无论风湿还是肝郁或痰浊所致者皆可,兼热而不盛者尤佳。总因药力平和,故用量宜大,且多做辅助品用。
祛风通络,化痰解毒。
(1)风湿痹痛,拘挛麻木。
(2)咳嗽胸痛,胸痹疼痛,肝郁胸胁胀痛。
(3)乳痈肿痛,疮肿。
内服:煎汤,6~10g;大剂量可用至60g。外用:适量,后研末调敷。
伸筋草
石松科植物石松的干燥全草。
苦、辛,温。归肝经。
本品苦燥辛散温通,专入肝经。善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消肿,治风寒湿痹、骨节酸痛、屈伸不利者最宜,治跌打肿痛者可选。
祛风除湿,舒筋通络,活血消肿。
(1)风湿痹痛,关节酸痛,屈伸不利。
(2)跌打损伤。
内服:煎汤,6~15g;或入丸散、浸酒。外用:适量,研末敷。
本品能舒筋活血,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鹿衔草
鹿蹄草科植物鹿蹄草或普通鹿蹄草的干燥全草。
苦、甘,温。归肝、肾、肺经。本品苦能燥泄,甘温补虚。入肝、肾经,能祛除风湿、强健筋骨、调经止血;入肺经,能补肺止咳,民间常用。
祛风湿,强筋骨,调经止血,补肺止咳。
(1)风湿痹痛,腰膝酸软。
(2)崩漏经多,白带不止。
(3)肺虚久咳,肺咳血。
(4)劳伤吐血,外伤出血。
内服:煎汤,10~30g;或入
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敷,或鲜品捣敷。
因其煎剂有避孕作用,故备孕
妇女忌用,孕妇慎用。
乌梢蛇
游蛇科动物乌梢蛇除去内脏的干燥体。
甘,平。归肝经。
本品甘平无毒力缓,虫类搜
剔走窜,专入肝经。药力较缓,内走脏腑,外
达皮肤。既祛外风而通络止痒,又息内风而止
痉定惊,凡患风疾,无论内风、外风,还是
外风诱发内风所致的病证均可选用,为治痹
痛、中风、惊风与疹痒所常用。今之临床用
其全体,内服兼补虚强壮,兼体虚者用之
尤佳。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1)风湿痹痛,筋脉拘挛。
(2)中风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肢体麻木。
(3)破伤风,急、慢惊风。
(4)麻风,顽癣,皮肤瘙痒。
内服:煎汤,9~12g;研末,
每次2~3g;或泡酒。
路路通
金缕梅科植物枫香树的干燥成熟果序。
辛、苦,平。归肝、胃、膀
胱经。
本品辛散苦泄,平而少偏,入
肝、胃、膀胱经,既走血分,又入气分。善祛
风、通经络、利水而通痹、止痒、消肿、下乳。
治痹证无论寒热均宜,兼筋脉拘挛者尤佳;治缺乳或风疹瘙痒,无论寒热或兼否瘀滞者皆宜。
祛风活络,利水,通经下乳,止痒。
(1)风湿痹痛,肢麻拘挛,跌打损伤。
(2)水肿,小便不利。
(3)闭经,乳房胀痛,乳汁不下。
(4)风疹瘙痒。
内服:煎汤,5~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撒。也可烧烟嗅气。
本品能通经下乳,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服。
穿山龙
薯费科植物穿龙薯的干燥根茎。
苦、辛,平。归肝、肺经。
本品苦辛泄散,性平偏凉。入肝经,能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善舒筋,力较强,顽痹、久痹多用,兼伤肿或咳嗽痰多者尤宜。
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化痰止咳。
(1)风湿痹痛,跌打伤肿。
(2)咳嗽痰多。
(3)闭经,疮肿。
内服:煎汤,6~10g,鲜品30~45g;或入丸散、浸酒。外用:适量,熬膏涂敷,煎汤熏洗,鲜品捣敷。
本品活血通经,故妇女月经期及妊娠期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