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18dz)
之“长征中医微讲堂”
今天查房的最后一个患者是一个帅气的20出头的小伙子,约有一米八九左右,体格偏胖但很匀称,五官棱角分明,梳着油亮的大背头,满脸仔细修剪过的络腮胡,显示出几分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
“这个病人是一个外地患者,男,21岁。一月前感冒后出现乏力,后来发现肢体、眼睑浮肿和体重增加,医院就诊。检验发现蛋白尿(++++)和血清白蛋白降低(22g/L),诊为肾病综合征。为求进一步诊治入住我院肾内科,患者在肾内科患者做了肾脏穿刺,提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便开始运用激素冲击治疗。现在患者尿中白蛋白减为(+),但浮肿仍然比较明显,所以昨日转入我科拟进行中医调理。”住院医生汇报病史。
仲小依注意到患者眼睑凸起而透亮,果真像《金匮要略》中描述的那样“目下有卧蚕”。再看看他的两只脚踝,也是粗大明亮,用手一按,就是一个深坑,典型的“按之没指”。
01.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肿,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这个病人是水气病中的‘风水’。”
“那风水与皮水的区别是什么?”郭教授问道。
“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两者区别主要是怕不怕风,也就是伴有或者不伴有外感症状。”说到这里,仲小依也突然发现到自己的诊断与背诵的两段条文存在矛盾之处,思考了一下,更正道:“这个患者目前没有外感症状,应该属于皮水。”
“虽然外感没有了,可这个患者自发病以来喉咙却一直不舒服,说晨起有些隐痛。查体见咽部充血,扁桃体略大。”住院医生补充道。
02.
郭教授笑了:“很好!这个患者属于中医的水气病,因为没有寒热之症,又以肌肤水肿为主,进一步辨析为皮水。大家说说该怎么处理?”
“患者发病始于外感,且有眼睑浮肿,应该属于阳水。《金匮》中说: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应该发汗利水。”
“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可防己茯苓汤中缺少发汗药物,似乎不太适合。”大家叽叽喳喳地讨论起来,好不热闹。
“我觉得还是要辨证论治。不能够去死套条文。”这时,西医出身的席建中反而非常清醒。
“那你来试着分析一下病因病机。”郭教授鼓励道。
“患者外感之后风邪袭肺,引起肺通调水道的功能失职,而肺又主皮毛,最终导致水饮泛溢肌肤而发病。”
“非常好!”郭教授称赞道:“现在席建中同学已经可以抛开现代医学知识的影响,完全用中医理论来思考问题。如果你借鉴现代医学从肾脏出发来考虑问题,那就谬之千里了。”
“既然水邪泛溢肌肤为肿,那该就应该发汗利水为主,像《金匮要略》中有越婢加术汤、麻杏苡甘汤等都是发汗利水的方子。”仲小依说道。
“病人自发病来都有咽喉不适,今晨还说喉咙有些痛。”住院医生提醒道。
郭教授转过头期待地看看小仲。仲小依挠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摇了摇头。
03.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如何?”
“啊,那不是一个黄疸兼表证的方子吗?”席建中悄悄问小仲。
“是的,在《伤寒论》中,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汤见于第条:“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原方用于黄疸夹有表证的治疗。方中麻黄解表散寒,宣散水气,乃肺经之专药;连翘能疏风清热解毒,能“散诸经血结气聚”,杏仁肃肺助麻黄宣肃肺气以行水;赤小豆走血分通经络,行津液而利膀胱,桑白皮清热利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甘草调和诸药。全方配伍,共奏宣肺解表,清热利湿,解毒利水之功。所以凡水、湿、瘀、毒结聚于肌肤,或内陷涉及脏腑,此方外疏内清、宣上渗下、调畅气血,皆能应对。所以广泛用于黄疸初起、疮疡初起、各种肾炎初起兼有表证者,或许多湿热为患的皮肤疾患。”
04.
“郭教授,我注意到您刚才特地提到麻黄连轺赤小豆汤可以应对‘瘀’这个病因,这与肾病综合征有关系吗?”仲小依不肯放过自己弄不懂的任何问题。
“哈哈!你倒是听得非常仔细。刚才我们提到了微观辨证的问题。其实对这个患者,他既然病理穿刺结果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那就和血管硬化类似,存在瘀血的病机。事实上,对于这类患者血液也往往存在一定高凝状态,现代医学也非常重视使用潘生丁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郭教授真厉害,连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也非常清楚。”席建中心中对这位头发花白的老教授越发敬佩。
“当然,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治疗肾病综合征,其活血的药物还是略显不足,临床我们往往还会加入益母草、泽兰、川牛膝等活血利水的药物。”
……
查完房,仲小依和席建中一边去饭堂,一边还在热烈讨论查房的内容,约定下次查房一定还要一起参加。
文章摘自:“小中医成长记”更多“长征中医微讲堂的文章”,欢迎点击:
○第一回
○第二回“长沙方服用有讲究,论风寒中西迥不同”
○第三回“桂枝汤变化治喘嗽,辨病机论治可一统”
○第四回“新产妇汗漏用附子,治伤寒首当重阳气”
○第五回“小青龙平喘有奇功,性温燥中病速调整”
○第六回“产后痛妙用新加汤,调营卫桂枝第一方”
○第七回“辨头痛阳明用葛根,除巅疾温肝宜吴萸”
○第八回“皮肤病论治从太阳,疗风疹细说麻桂方”
○第九回“除寒湿麻黄加苍术,论表证病变涉六经”
○第十回“栀子豉加味疗风温,谈外感寒温本一统”
○第十一回“及内传病位涉五脏,观脉证辨治审阴阳”
○第十二回“治热利在腑用芩连,虚寒利在脏宜理中”
○第十三回“治肺炎经方显身手,清肺热石膏有奇功”
○第十四回“温心阳桂枝甘草宜,恋浮阳畜鱼置介施”
○第十五回“病眩晕原是水饮作,温药和主以苓桂剂”
想了解更多,欢迎订阅“小中医成长记”
岳小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