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富硒抗癌middot补气营卫消肿

治疗白癜风好的医院 http://www.pfb1.net/m/

黄芪,多年生草本植物,主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与人参齐名,同为补气的重要药材。《本草纲目》称为“黄耆”,列为上品之药。别名戴糁、独椹、芰草、蜀脂、百本、王孙。

黄芪的品质分为六类:1.上芪,最好。产于山西太原府里陵。直长糯软而无细枝,切断有花纹,兼有金井玉栏杆之纹的最好。2.台芪,略次。产于山西大同府五台山,粗皮细硬枝短味淡。3.毫芪,亦次。性硬筋多。4.西芪,更次。产于陕西,性更硬,味极甜。5.蛟芪,极次。产于蛟城。6.川芪,最下品,皮红黑色,性硬筋韧。

一、古人对黄芪的认识

关于“黄耆”的命名,李时珍这样解释“,耆是长者,黄是颜色,意思是黄色的补药之长。主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长沙药解》中说:味甘,气平,入足阳明胃、手太阴肺经。

入肺胃而补气,走经络而益营,医黄汗血痹之证,疗皮水风湿之疾,历节肿痛最效,虚劳里急更良,善达皮腠,专通肌表。五行之气,凉则收而寒则藏,气之清凉而收敛者,秉金气也。黄芪入肺胃而益卫气,佐以辛温则能发,辅以酸凉则善敛,故能发表而出汗,亦能敛表而止汗。小儿痘病,卫为营闭,不得外泄。卫旺则发,卫衰则陷,陷而不发者,最宜参芪,助卫阳以发之。凡一切疮疡,总忌内陷,悉宜黄芪。蜜炙用。生用微凉,清表敛汗宜之。”

《长沙药解》特别列出黄芪为主的汤剂三则。

(一)“金匮黄芪芍药桂酒汤”

组成:黄芪五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苦酒一升。

主治:黄汗身肿,发热汗出而渴,汗沾衣,色黄如柏叶,脉自沉者。

以汗出入水,水从窍入,淫泆于经络之间,阻其卫气,壅而为肿。卫气不行,遏其营血,郁而为热。

脾为己土,肌肉司焉,水气浸淫,肌肉滋湿,营行经络之中,遏于湿土之内,郁热熏蒸,化而为黄。营秉肝气,而肝司五色,入脾为黄,营热蒸发,卫不能闭,则开其皮毛,泄为黄汗,缘营血闭遏,而木郁风动,行其疏泄之令也。风热消烁,津液耗伤,是以发渴。木气遏陷,不得升达,是以脉沉。

黄芪走皮毛而行卫郁,桂枝走经络而达营郁,芍药、苦酒,泻营热而清风木也。

(二)“桂枝加黄芪汤”

组成: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生姜三两,黄芪二两。

主治:黄汗,两胫自冷,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身疼重,烦躁,腰以上汗出,小便不利。

以水在经络,下注关节,外阻卫阳而内遏营阴。营遏木陷,温气沦郁,内热不宣,故两胫自冷。风木郁勃,经络鼓荡,故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湿淫外束,故疼重烦躁。

木陷而郁于湿土,故小便不利。风升而开其孔窍,故腰以上汗出。水谷未消,中气满胀,营愈郁而热愈发,故食已则汗。暮而卫气入阴,为营气所阻,不得内敛,故外泄皮毛而为盗汗。营热郁隆,不为汗减,热蒸血败,不能外华皮腠,久而肌肤枯涩,必至甲错。血肉腐溃,必生恶疮。

甘、枣、生姜,补宣中气,芍药泻营热而清风木,

桂枝达营气之郁,黄芪行卫气之郁,助以热粥而发微汗,经热自随汗泄也。

(三)“黄芪桂枝五物汤”

组成: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主治:血痹,身体不仁,状如风痹,脉尺寸关上俱微,尺中小紧。

以疲劳汗出,气蒸血沸之时,安卧而被微风,皮毛束闭,营血凝涩,卫气郁遏,渐生麻痹。营卫阻梗,不能煦濡肌肉,久而枯槁无知,遂以不仁。营卫不行,经络无气,故尺寸关上俱微。营遏木陷,郁动水内,而不能上达,故尺中小紧。

大枣、芍药,滋营血而清风木

姜、桂、黄芪,宣营卫而行瘀涩,倍生姜者,通经而开痹也。

肝脾左旋,癸水温升而化血,肺胃右转,丁火清降而化气。血司于肝,其在经络则曰营,气司于肺,其在经络则曰卫。营行脉中,为卫之根,卫行脉外,为营之叶。营卫周行,一日五十度,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营卫者,气血之精华者也。二十二难:脉有是动、有所生病。是动者,气也,所生病者,血也。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留而不行者,气先病也,血滞而不濡者,血后病也。血阴而气阳,阴静而阳动,阴则内守,阳则外散,静则不辟,动则不阖。而卫反降敛,以其清凉而含阴魄,营反温升,以其温暖而抱阳魂也。卫本动也,有阴以阖之,则动者化而为降敛,营本静也,有阳以辟之,则静者变而为升发。然则血之温暖,气煦之也,营之流动,卫运之也,是以气有所动,则血病生焉。气冷而后血寒,卫梗而后营瘀,欲调血病,必益血中之温气,欲调营病,必理营外之卫阳。卫气者,逆则不敛,陷则不发,郁则不运,阻则不通,是营血受病之原也。黄芪清虚和畅,专走经络,而益卫气。逆者敛之,陷者发之,郁者运之,阻者通之,是燮理卫气之要药,亦即调和营血之上品。辅以姜、桂、芍药之类,奏功甚捷,余药不及也。

二、现代人对黄芪的研究

现代研究发现黄芪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硒,晒有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延缓细胞衰老和抗癌的功用。具有抗氧化作用和调节免疫功能。科学研究发现,饮食中缺少了硒,会增加患癌的可能。硒能抑制多种癌肿的发生和发展,正常人的血中,硒的含量均高于癌症患者。黄芪含有丰富的硒,非常适合癌症病人经常食用。

现代中医学家岳美中(年-年)曾对黄芪的应用有过专门的论述,并撰写《论黄芪》详述黄芪的功效。文章如下:

“黄芪是当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补药,因为它应用最广泛,所以有的人在临床上应用得漫无标准,超出了它的应用范围,不能发挥黄芪本来的长处。现在我根据古代翔实可信的文献记载,结合临床实践,归纳其适应症,非敢云必当,不过是启其端绪,愿与大家共同商讨,因为中医学术蕴藏实多,极待发掘,提出黄芪的应用问题供参考。

黄芪的应用:

(一)治疗慢性衰弱症。在张仲景《伤寒论》中从没有用过黄芪,这一个问题,已很久没有得到解决。要说仲景不用黄芪?何以《金匮要略》中凡七见,而在《伤寒论》虽属三阴症,亦绝对不用?这必有它的理由,后来读邹澍的《本经疏证》,谓《伤寒论》绝不用黄芪,假如汗出亡阳,一用黄芪,也是“闭门逐贼”。所谓“闭门逐贼’,是以实表说黄芪,亦未能详尽其理。自后反复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发现仲景在《伤寒论》则绝不用黄芪,在《金匮要略》则罕用四逆,《金匮要略》治虚寒证,除《呕吐哕下利病篇》治急遽性呕吐及下利病两用四逆汤外,则概不使用。是因为黄芪必须多服久服,才能有效,不像附子干姜,才下咽则其效立显呢?到现在还未敢妄下断语。可是就仲景的用药趋向上看,可以肯定说,黄芪对于急性衰弱病,绝无像附子那种救亡于顷刻剽悍捷疾的力量,而对衰弱性病则有它一定的疗效。   

(二)治衰弱性肌表病。《金匮要略》中用黄芪的七方,除黄芪建中汤治里虚外,其余六方,如黄芪桂枝五物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乌头汤,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桂枝加黄芪汤等,皆治肌表水湿之证,且黄芪建中汤主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而“虚劳里急”,小建中汤也有主治之文,则黄芪是主治“诸不足者”,颇为明显。又仲景治虚劳方首推薯蓣丸,而方中并无黄芪,足证黄芪非专治里虚之品。日人吉益东洞《药征》谓:“黄芪,主治肌表之水也”,可以说他看到了仲景用黄芪的诀窍,但专谓主治肌表之水,我认为尚有一间未达。就《金匮要略》用黄芪论之,黄芪五物汤所治之“血痹”,不一定有水;黄芪建中汤所治之“诸不足”,也不一定有水,而桂枝加黄芪汤所治之黄疸,更不一定有水。

可是这三个方虽不必治水,确系治肌表之不足者。再以黄芪治自汗盗汗证之,它能治自汗盗汗是治表虚,绝非治水。邹澍解释说,防己茯苓汤中用黄芪“以是知黄芪非止汗者,特能引营卫中气,营卫中气行,邪气遂无以干,则汗自止耳”。盖黄芪治肌表衰弱,是从仲景用黄芪诸方归纳出来的。肌表组织之能力恢复,则停水自去,汗出止,水去汗止,是其结果,并非其因,东洞谓主治肌表之水,乃倒果为因,未能说明黄芪真实功用。观《神农本草经》黄芪主治大风,《金匮要略·血痹篇》黄芪五物汤主治外症身体不仁如风痹状。结合中医之言风,及风痹之用黄芪,实开后人以黄芪治瘫痪之成法。《千金翼方·中风篇》之大八风汤,主治毒风顽痹,手足不遂,身体偏枯,半身不遂不仁;又三黄汤主治中风手足拘挛,百节疼痛,又黄芪酒主治偏枯,黄芪酒主治八风十二痹,皆是黄芪治瘫痪之明证。黄芪之于神经系统疾患之瘫痪麻木、肌肉消削等确有效,且大症必须从数钱至数两,为一日量,持久服之,其效乃显。   

(三)治中气下陷。中气二字始见于《灵枢·营卫生会篇》及《灵枢?口问篇》,《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并咽,而布胸中”,腹肠为脾胃所司,苦泄与鸣,中气下陷,亦即脾胃之下陷。《素问·太阴阳明篇》曰:“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主,故不用焉。”是水谷之气生于脾,可称脾气,亦即中气。常见人因饥饱劳逸过度,以致发生体倦盗汗,言语无力,食少无味,微热心烦,脉虚大等症。其原因多系脾胃内伤,谷气不胜,中气虚馁,体力为之不足。后人解谷气为五谷之精气,通会于肌腠之元真,脾胃之所主。

李东垣作《脾胃论》,以治当时现实常见病症,甚有功于世。其中创制之补中益气汤,能补中气,亦即是能补脾胃之气,通会肌腠之元真,以之治饥饱劳役,脾阳下陷,气怯神疲之疾患及疟久脾虚,清气不升,寒热不止者,每有显效。但补中益气汤之补脾胃的虚馁,乃方中参术的职事,黄芪是负鼓荡谷气以充肌表力量之职责者,东垣谓内伤者,上焦阳气下陷为虚热,非黄芪不可。然则补中益气汤之应用黄芪,仍未出仲景用黄芪之范畴,不过在视于方剂的组织法度与配伍品味如何,而随时发挥其振起肌表衰弱的能力罢了。

有的人提出治虚损膀胱有热尿血不止者,于蒲黄丸中,用黄芪固下焦之卫,认为这样地黄麦冬始得合而奏清热之功,并借其升阳以达表,而水府之热,遂以投清热而除,这是善于组织与配伍的,后人于补中益气汤中加知母、黄柏,以治清阳下陷之尿血;加赤石脂,以治气虚之慢性脱肛,加龙骨、牡蛎、茜草,海螵蛸,以治脾气下陷之带浊症,都有效验。

中气下陷的患者,常有小腹重坠感,在劳作时更显,且同时表现呼吸短促,这时投以补中益气汤或张锡纯之升陷汤(是根据东垣补中益气汤所制出的,方为黄芪、升麻、柴胡、桔梗、山萸肉、党参等)颇有捷效。

(四)治痈疽久败疮。《神农本草经》载:“黄芪,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张寿颐曰:“黄芪为固表主药,甘温之性,专走肌肉皮肤……张隐庵谓痈疽日久,正气衰微,故为久败……溃久元虚,或虚寒之体,可以四君,六君、保元,归脾等方,随宜择用。”此外,有谓黄芪用于肾炎,可以消除尿蛋白,用于消渴症(糖尿病),可调节新陈代谢。   

黄芪的禁忌:阴虚身热者勿用。表实有热,积滞痞满者忌。上焦热甚,下焦虚寒,及病人多怒,肝气不和,痘疹血分热甚者,均忌。朱丹溪说:“黄芪补元气,肥自而多汗者为宜,若面黑形实而瘦者服之,令人胸满,宜以三拗汤泻之”。胸满用陈皮亦可解,在黄芪方剂中佐以陈皮,可免胀满之弊。”

三、黄芪治疗重度水肿一则

《冷庐医话》(清·陆以湉)记载,清代名医许珊林的几则使用黄芪治愈肿胀的医案。

一年夏秋之间,他朋友的妻子王某,突然得了肿胀的疾病,从头到脚皮肤都浮肿起来,比平常大了好几倍,声音嘶哑喘不上气,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急忙找到他前去诊治。许珊林诊断后,开方“黄芪4两,糯米1酒盅,煎一大碗。”让他朋友用小匙逐渐喂服他的妻子。服用了几杯之后,王某呼吸逐渐通畅。于是把一大碗都喝下去了。过了一会,大小便通畅,便了3次,身体的浮肿都消除了。但是,只有脚面的肿胀只消除了不到一半。许珊林让王某继续服用这个药方,将黄芪的分量逐渐从4两减少到1两,同时,服用祛湿平胃的药物,这样吃了两个月两月身体康复,只有脚面有铜钱大的一截没有消肿。担心第二年再次复发,劝他朋友及早回家照顾妻子王某。第二年的夏秋王某果然再次发病,这次他的朋友请本地的医生诊治,结果诋毁许珊林的治疗方法,认为王某没有死是幸运。于是改用除湿的药物治疗,服用了10余剂,王某没有了呼吸。第二天家人将王某放到棺材里,但是见到王某的眼皮在微动,招呼大家来看,又继续动了几次,于是尝试着用黄芪粥汤灌服,知道灌不下为止。过了一会,王某突然睁开了眼睛,黄芪粥汤咽了下去,然后发出了声音。在这之后,继续服用黄芪至数斤,脚面的浮肿全部消除。

原文如下:

“海宁许珊林观察琏,精医理,官平度州时,募友杜某之妻王某,山阴人,夏秋间忽患肿胀,自顶至踵,大倍常时,气喘声嘶,大小便不通,危在旦夕。因求观察诊之。令用生黄芪4两,糯米1酒盅,煎一大碗,用小匙逐渐呷服。服至盏许,气喘稍平。即于一时间服尽。移时小便大通,溺器更易三次,肿亦随消。惟脚面消不及半。自后仍服此方,黄芪自4两至1两,随服随减,佐以祛湿平胃之品,两月复元。独脚面有钱大一截不消。恐次年复发,力劝其归。届期果患前证,延绍城医士诊治,痛诋前方,以为不死乃是大幸。遂用除湿猛剂,10余服而气绝。次日将及盖棺,其妻见死者两目微动,呼集众人环视,连动数次,遂试用芪米汤灌救,灌至满口不能下。少倾,眼忽一睁,汤俱下咽,从此便出声矣。后服黄芪至数斤,脚面之肿全消而愈。观察之弟辛木部曹楣谓,此方治愈多人。先是嫂吴氏,患子死腹中,浑身肿胀,气喘身直,危在顷刻。余兄遍检名人医案,得此方,遵服,便通肿消,旋即生产。因系夏日,孩尸已烊成十数节,逐渐而下,一无苦楚。后在平度有姬顾性,患肿胀脱胎,此方数服而愈。既又治愈数人。王某更在后矣。盖黄芪实表,表虚则水聚皮里膜外而成肿胀,得黄芪以开通隧道,水被去除,胀自消矣。”

愿见者安康!

        象行生

感谢您的支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493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