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药茯苓

茯苓:fuling

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

《本经》

利水消肿药

主产于安徽、湖北、河南、云南。

甘、淡,性平。

入心、脾、肾经。

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性状鉴别

  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

用法禁忌

  内服:煎汤,10-15克;或入丸散。阴虚而无湿热、虚寒滑精、气虚下陷者慎服。

现代研究

  茯苓含茯苓酸(pachymicacid)、块苓酸(tumulosicacid)、齿孔酸(eburicoicacid)、松苓酸(pinicolicacid)、松苓新酸、茯苓聚糖(pachyman)等。

  茯苓含去乙酰基茯苓酸(Tumulosicacid)、茯苓酸(Pachymicacid)、齿孔酸、去氢齿孔酸、松苓酸(Pinicolicacid)等三萜成分和β-茯苓聚糖(β-Pachyman)、麦角甾醇、卵磷脂等。还含辛酸等脂肪酸及无机元素。

药理研究

1.用于小便不利,水肿等症茯苓功能利水渗湿,而药性平和,利水而不伤正气,为利水渗湿要药。凡小便不利、水湿停滞的症候,不论偏于寒湿,或偏于湿热,或属于脾虚湿聚,均可配合应用。如偏于寒湿者,可与桂枝、白术等配伍;偏于湿热者,可与猪苓、泽泻等配伍;属于脾气虚者,可与党参、黄耆、白术等配伍;属虚寒者,还可配附子、白术等同用。

2.用于脾虚泄泻,带下茯苓既能健脾,又能渗湿,对于脾虚运化失常所致泄泻、带下,应用茯苓有标本兼顾之效,常与党参、白术、山药等配伍。又可用为补肺脾,治气虚之辅佐药。

3.用于痰饮咳嗽,痰湿入络,肩背酸痛茯苓既能利水渗湿,又具健脾作用,对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停聚化生痰饮之症,具有治疗作用。可用半夏、陈皮同用,也可配桂枝、白术同用。治痰湿入络、肩酸背痛,可配半夏、枳壳同用。

4.用于心悸,失眠等症茯苓能养心安神,故可用于心神不安、心悸、失眠等症,常与人参、远志、酸枣仁等配伍。

5.抗癌。临床常用治疗食管癌、胃癌、肝癌、鼻咽癌、舌癌、乳腺癌、膀胱癌、肺癌、溃疡性黑色素瘤等癌瘤中属脾虚湿盛、痰饮内停、湿热壅结者。

中药附方

1.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上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伤寒论》五苓散)

2.治小便多、滑数不禁:白茯苓(去黑皮)、干山药(去皮,白矾水内湛过,慢火焙干)。上二味,各等分,为细末。稀米饮调服之。(《儒门事亲》)

3.治水肿:白水(净)10克,茯苓15克,郁李仁(杵)7.5克。加生姜汁煎。(《不知医必要》茯苓汤)

4.治皮水,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克,黄耆克,桂枝克,茯苓克,甘草克。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金匮要略》防己茯苓汤)

5.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克,桂枝,白术各克,甘草克。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小便则利。(《金匮要略》苓桂术甘汤)

6.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一升,生姜克,茯苓克(一法四两)。上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合,分温再服。(《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7.治飧泄洞利不止:白茯苓50克,南木香25克(纸裹炮)。上二味,为细末,煎紫苏木瓜汤调下二钱匕。(《百选方》)

8.治湿泻:白术50克,茯苓(去皮)35克。上细切,水煎50克,食前服。(《原病式》茯苓汤)

9.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克,泽泻克,甘草克,桂枝克,白术克,生姜克。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金匮要略》茯苓泽泻汤)

10.治丈夫元阳虚惫,精气不固,余沥常流,小便白浊,梦寐频泄,及妇人血海久冷,白带、白漏、白淫,下部常湿,小便如米泔,或无子息(不育):黄蜡四两,白茯苓四两(去皮、作块,用猪苓一分,同于瓷器内煮二十余沸,出,日干,不用猪苓)。上以茯苓为末,熔黄蜡为丸,如弹子大。空心细嚼,满口生津,徐徐咽服,以小便清为度。(《局方》威喜丸)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治疗医院的专家
白癜风医院合肥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31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