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丁茶虽然叫“茶”,可咱们平时喝的茶是山茶科的,和它并没有任何亲缘关系。而且各地所用的苦丁茶也不是一个物种。
苦丁茶
主要来源是冬青科冬青属的大叶冬青和苦丁茶冬青两种植物的嫩芽,都是就地取材。以前者为主。
大叶冬青
华东地区使用的大叶冬青,也是历代被认定的正宗苦丁茶。
扣树
两广、西南及海南地区主要使用的苦丁茶冬青,现在正式中文名叫扣树。
这两种冬青形态非常接近,区别仅在于幼枝是否具柔毛。
一般来说,同科同属的植物,在化学成分上也大体相近,最多也就是在口感、风味上有些微小差异。再说制茶用的是嫩芽和新生叶,更无法从形态上判断定是哪个品种了。我们只能从产地区别,从商品上区分比登天还难,也没必要了。
据统计,国内称为苦丁茶的,涉及10个科的15种不同植物。
名与实
苦丁茶与真正的茶无关,倒是和长满了刺的枸骨关系密切。它们都是在冬青属中可以观赏或药用的品种。个别地区就是用枸骨作苦丁茶的。
冬青科里只有冬青属一个单属。但冬青属却是个大家族,全球约有多种。我国占了一半,约有余种,主要分布在冬季不太冷的南方省区。
大部分是四季常绿的乔木或灌木。所以叫冬青。
大叶冬青可以长成乔木,培育的观赏植株经常修剪成灌木模样。
小叶苦丁茶
另外,在西南地区还有一种另类的小叶苦丁茶,与前边说的都不沾边,而是以木犀科女贞属及近缘属种为主的一类植物。
在当地,声称这是地道的苦丁茶,谬也!
古代在唐之前,古籍中常出现“皋(gāo)卢”一词。先秦时期“荼(tú)”字是指苦苣等带苦味的野菜,后来用于表示苦。
“荼”与“皋卢”一起,都用作早期茶的名字。唐朝之后,“皋芦”和“苦荼”以及后来出现的“瓜卢”指由各种不同植物叶片泡着喝的饮料。
然而逐渐从“荼”脱胎而出的“茶”字,成了现在茶叶的专属名字。
国人喜欢把很多东西都泡茶喝,称为“代茶饮”。比如荷叶茶、枸杞茶、石斛茶、莲心茶等。
冬青叶被作为代茶饮算来也有0年的历史了。古籍中由“皋卢”、“瓜卢”、再到“苦簦(dēng)”,皆被奉为药、饮兼用。民间历来有根据字音任意简化书写的习惯,久而久之苦簦写成了苦丁。
也有叫富丁茶的,台湾则叫一叶茶。估计是一片叶子就味道足够了。
清代《高要县志》中有说明:“苦簦,树高数丈,叶似批把,甚苦。”明显描述的是冬青属的大叶苦丁茶。
大叶冬青树在很多国家都是良好的观赏植物,多做行道树。除中国外,这种植物在世界上其它任何地方都没有入药或做饮品的。
茶与药
苦丁茶的茶条黝黑发亮,长约两寸,卷得很像一根根细雪茄。本身并无明显香气,只是具有略带微涩的浓重苦味。
真正茶叶的主要有效成分是茶多酚,苦味则主要是来自咖啡因。
而苦丁茶的苦味来源则主要来自萜类和“冬青油”。冬青油的主要成分是水杨酸甲酯,水杨酸甲酯可以水解出水杨酸。
如果说有功效,那就是这点水杨酸作用,比如有抑制真菌、解热镇痛等。阿斯匹林就是因为水杨酸对胃黏膜的强烈刺激才改造出的合成品,取代了水杨酸成为经典药物。
人们为什么喜欢苦丁茶?显然是因为它被宣称是具有“保健”功能的代茶。
既然苦丁茶是药,只要涉及到药用和治病,就需要咨询医生和药师,听取专业指导意见,不可随意相信所谓的功效而伤身。
再强调一遍:苦丁茶是药不是茶。
正品苦丁茶中含有苦丁皂甙、氨基酸、维生素C、多酚类、黄酮类、蛋白质、熊果酸等多种成分。
不可否认,这其中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但也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茶叶所的含氨基酸总量是苦丁茶的15.8倍;
苦丁茶虽然也含有维生素C,但只有茶叶的22.1%;
苦丁茶的多酚物质也比茶叶少一半;
苦丁茶几乎不含咖啡因,没有提神作用。
一些动物试验表明苦丁茶确实有降压、降血脂,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但并不明显。人体试验没有。
毒副作用
古代的医书很少记载入药植物的毒副作用。现代研究,高剂量或者长期服用苦丁茶,对哺乳动物(家兔)肾脏有损害作用,可致间质性肾炎。(汪敏,易韦,牟德英.苦丁茶对肾脏作用的观察[J].黔南民族医专学报,(z2):22-24.)
在四川一带,还有一些农户被误导,采摘防己叶加工成苦丁茶。
大家知道,防己为马兜铃科植物,富含马兜铃酸,有严重的肾毒性!国际上都对含有防己在内的马兜铃科植物药材和制剂严格筛查禁用。
我喝过一次苦丁茶,苦不堪言,绝非正常人应该常规饮用的。
有人说可以减肥,这我相信,与苦瓜一样,一次吃多了肯定会恶心不想吃饭。
有宣传说,苦丁茶是一种珍稀植物,你还信吗?
其实,咱们就在家门口经常见。每到秋冬季节,满树小果子成熟转为鲜红色后,像红宝石珠子一样艳丽。
尤其是下一场大雪,点缀在白雪之下的红果果,更加美艳动人。
以上图片未注明出处者,一般来自网络
谢谢阅读原创不易,北京中科医院爆光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