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专稿全国名中医王永钧试述仲景

导语:年4月20日,由浙江省中医药学会主办的中医经典理论内涵与临床应用暨“浙江国医名师”学术研讨班在杭州之江饭店隆重举办,浙江省首批国医名师齐聚一堂。全国名中医王永钧应邀在会上做了《试论仲景方四逆、真武、小柴胡及防已黄芪汤的学和用》的主题讲座,现将讲课文稿整理推送,以供大家学习、分享。

四逆汤等都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处方,临床应用极为广泛,从事中医药的学者,都知道仲景方辨证正确,组方严谨,用药精当,疗效优异,所以被称为“经方之祖”。个人在学习和临床应用上,亦获益匪浅,今有幸与同道相互磋商,十分高兴。

现在我们共同温习一下这四张处方的药物组成和原书的适应指针:

一、四逆方

药物组成: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调剂用法: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原书指证:

少阴病主证、主脉: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伤寒,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差,身体疼痛,当救其里,宜四逆汤。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四逆汤主之。

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

二、真武汤

药物组成:茯苓芍药生姜各三两(切)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调剂用法:以水八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原书指征: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三、小柴胡汤

药物组成:柴胡半斤黄芩人参甘草(炙)生姜各三两(炙)大枣十二枚(剖)半夏半斤(洗)

调剂用法: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服三。

原书指征:

少阳病主证: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汤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汗出而解。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合,身濈然汗出而解。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部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而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呕而发热者,以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差以后,更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

太阳病,十日以去,脉浮细而嗜卧,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表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四、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篇及水气病脉证并治篇)

药物组成:汉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调剂用法:锉麻豆大,每炒五钱七,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半盏,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

原书指征: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水气病篇:风湿改风水,仅一字之差,余皆同)。

先商讨四逆汤,附子回阳,乃为体温低降,厥逆汗出,唇指发绀,脉象沉微者设。干姜温中,是为胃肠虚寒,上吐下利,口鼻气冷,舌苔滑白者设。这二味药效,我想是人之共识。至于甘草,很多医者认为是“通经络、利血气,在回阳剂中能发生相当的辅助作用”(见伤寒论方解)。或谓“炙甘草之甘温以养阳气,起到逐寒回阳,温运脾肾的作用”(见伤寒论教学参考资料)。亦有认为“炙甘草甘温、益气温阳,并能缓和姜附燥烈之性,为佐使药”(见历代名方精编)。个人认为值得讨论。

注意点:

1、甘草二两,剂量重于姜附

2、《伤寒论》10条四逆汤证,其中8条有:“重发汗”,“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下利清谷”,“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大汗出,又下利厥逆”,“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吐利汗出,手足厥冷”,“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的叙述。提示厥冷或厥逆的同时或之前,有大汗,吐,利的失水、伤津液等重要因素。

3、甘草是众所周知的“国老”,所以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形容甘草为“无所不伍之性,隐含无足轻重之意”和张景岳所说的“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但在四逆汤中却非无足轻重了,因为它有显著的“救水增液”作用,这一作用,却为姜附“回阳救逆”奠定了“转危为安”的重要物质基础。当然,甘草的“中和”之性,其本身就有“既盐亦甜”,“水火既济”的阴阳、体用、互根的内涵,正如《周易系辞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太极图说》:“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那样,甘草的盐皮质激素样作用和糖皮质激素样作用,用以“救水增液”和“少火生气”,自然就有助于姜附的回阳救逆。

次论真武汤:原书认为本方主治“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心下悸,身瞤动,振振欲擗地等”,还有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等或然症,是一张“壮肾中之阳”,“以治内有水气”的处方,柯琴(伤寒来苏集作者,是著名的伤寒论注疏三大家之一)认为水气是立真武汤的本意,他说水气为患,实由坎中火用不宜,肾家水体失职所致,当壮元阳以消阴翳,逐留垢以清水源。从或然症看,若有水气,小便不利可用,小便利亦可用,关键在“水气”的有无。综观仲景对四逆、真武二方,都列于少阴寒化症,前者为“救水增液”,而短疗程重用甘草,后者因有“水气”,虽用姜、附、术、芍、苓以温肾阳、清水源,但却不用甘草。

为说明甘草与水液的相关性,我们再看二位钱塘学派著名医者的案例:

一位是钱塘三张之一的张志聪(-年),曾“治一水肿患者,已久服八正散、五子五皮饮之类,水不能消,欲用麻黄,恐脱而汗漏,止以苏叶、防风、杏仁三味,等量煮沸温服,覆取微汗,而水即利矣,以为腹胀悉除。但未也,此急则治其标耳。病由火土伤败,以致水泛,乃久虚之症,必待脾元复故,乃保万全,与六君子,去甘草,加苍、朴、姜、附,令每日温服后,即以此方为丸,半载后来谢,已愈矣”。张曰“如此症,水虽行而正气不复,后仍肿胀而死者多矣”。

二是魏玉璜(-年)著有《续名医类案》,内记一案:“吴浮先治一人,悉肿胀,皮绷急,脉之,系脾肾虚,用二陈,去甘草,加人参,肉桂,木香,茯苓,大腹皮,姜皮,车前子,十帖,腹有皱纹,复与金匮肾气丸,一料痊愈”。

《中药大辞典》更明文指出,甘草应禁用于肾脏病、高血压的患者。长期应用所致的心肌损害,亦应予重视。

三论小柴胡汤:伤寒论记述本方适应证候共15项,主治伤寒中风,半在表,半在里,或表里之间的少阳证,其实,它是既治“伤寒”,亦治“杂病”的。所以除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外,主症状还有“往来寒热、胸胁苦闷、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继而又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汤,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里所讲的“证”,是“证”“症”不分的“证”,还是“证候”的证,虽有待医史学家的考证,然本方适应范围之广泛是肯定的。其中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把古今对病、证、症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日本(津村顺天堂等)在20世纪70年代就因一个教授发表了“津村小柴胡汤颗粒对慢性肝炎有治疗效果”的报告,年厚生省将其收入药典,以致出现了百万肝病同服“小柴胡汤颗粒”的盛况,短短几年,该堂便成为日本、乃至世界注目的制药企业,财富累积走向巅顶,但在年至年却发生了例间质性肺炎,有的因此死亡,出现了震惊世界的“小柴胡”风波。其实,病、证、症的概念不清,就是发生这起事件的主要因素。

那么为何长期服用小柴胡汤颗粒会导致间质性肺炎,甚而致人于死呢?其实,“国老”甘草是难逃其咎的。因为间质性肺炎是一类肺间质病变的总称,不完全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感染所引发。因为其病理是以弥漫性肺间质、肺泡炎和肺间质纤维化为主要改变的一类疾病。临床以活动性呼吸困难,胸片示弥漫性阴影,以及限制性通气障碍、弥散功能降低及低氧血症为主要表现,可呈急性、亚急性及慢性经过。急性以损伤、炎症为主,慢性期以纤维化为主。而脏器纤维化则与醛固酮(AID)活化密切相关,长期服用甘草(主要成分为甘草酸)却能激活AID的此类作用,这是另一值得重视的关键因素。

最后探讨一下防己黄芪汤,这在《伤寒杂病论》中是治“杂病”的,所以纳入《金匮要略》,既见于该书的“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又见于“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二条适应症仅“湿”与“水”一字之差。该方由汉防己与芪、术、甘草、姜枣组成。结合四逆、真武、小柴胡三方,对照防己黄芪汤,会发现四逆汤重用甘草能“救水增液”,治疗因大汗、吐、下后“阳随阴脱”的厥逆证;真武汤因有“水气”,故但用姜、附、术、芍、苓、而避用甘草,意在温补脾肾阳气,以化水湿;小柴胡汤风波所出现的慢性间质性肺炎(病),因“病”与“证”混淆不清,加以长期服用甘草,激活AID有关。AID是体内重要的盐皮质激素(MC),AID合成除经典的肾上腺合成途径外,近年发现肾组织及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肝储脂细胞、Ⅱ型肺泡上皮细胞、脑等处亦能通过旁分泌、自分泌合成AID,AID若与其特异性的受体结合,便能发挥储钠、排钾、引发血压增高、蛋白尿及水肿,近时更发现它能促使组织器官纤维化。甘草能激活AID的这类作用,那么,治疗风湿和风水的防己黄芪汤用甘草该如何解释呢?个人思考这可能与配伍汉防己的利水湿、降血压、拮抗风湿性炎症(免疫性炎症)和抗纤维化有关。汉防己的这些作用,近代已有众多文献报导。我们知道西药螺内酯(安体舒通)有非选择性的AID受体拮抗作用,而依普利酮则为选择性的AID受体拮抗剂,可以拮抗AID的作用,至于汉防己的前述作用是否与拮抗AID有关尚不得而知,这正期待着我们去释疑。

前面讲了四个仲景方,均与甘草有关,第四张方,更有汉防己,其学术层面涉及古今中外,说明早在二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虽然缺乏近现代的科技设备,但单凭临床经验的积累和传承,以及思辨的认真和精细,更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思想,从而触发“大慈恻隐之心”,立誓做“普救含灵之苦”的医生,进而“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地学习和研究“至精至微”的医术,才能对方药有如此深刻的认识。我感到这种精神,是最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传承的。

赞赏

长按







































北京有哪些好的白癜风医院
北京中科中医院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23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