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费用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40112/4325484.html
半年前背完《伤寒论》,近四月则诵读《金匮要略》。背《伤寒论》时,“不轻易放过一个字”,有“用力过度”之感,已然偏离中医“中庸平和”之道。因此,此次对《金匮要略》不求强记,但每日诵读,逐篇推进,熟稔即可。
一、《金匮要略》之命名缘起及版本情况
仲景之书原名《伤寒杂病论》,并无“金匮要略”之名。据东晋末陈延之《小品方》残卷记载:“张仲景《辨伤寒》并方有九卷,…张仲景《杂方》有八卷。”可见,东晋末年《伤寒杂病论》即已开始分两部分流传。此后至北宋林亿等开始校定《金匮方论》,其序言云:“翰林学士王洙在馆阁日,于蠹简中得仲景《金匮玉函要略方》三卷,上则辨伤寒,中则论杂病,下则载其方,并疗妇人。乃录而传之士流,才数家耳。…依旧名曰《金匮方论》。”明初“吴迁”抄本附有北宋“国子监碟文”,其中云:“绍圣元年(年)六月二十五日,…本处出卖今有《千金翼方》、《金匮要略方》…,等五件医书,日用不可阙。”可见“金匮要略”之名北宋已有之。
宋本至今已遗失无存。目前存在最早的版本为元代“邓珍”本。邓珍于年以北宋本为底本刊行,名《新编金匮方论》。而后明正德年间无名氏仿刻宋本《金匮方论》,名《新编金匮要略方论》,增“要略”二字。此后明嘉靖俞桥本、年《医统正脉全书》徐镕本、年《仲景全书》赵开美本皆是以邓珍本为底本刊刻。唯明初年吴迁抄本版本源流未明,与邓珍本差异较多(参考钱超尘《中国医史人物考》)。
我此次诵读所用之书为何任、何若苹整理的《金匮要略》。此书舛误不少,例如条文“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缺失;“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此处“上”“下”异位;薏苡附子散写成“薏苡仁附子散”等。
二、《金匮要略》相关著作
相比于《伤寒论》数百家注解,《金匮要略》注解数量相对较少,据李顺保《金匮要略类著作存世书目》统计,截止到年,金匮类著作大概40余种。其中最早为元·赵以德的《金匮方论衍义》,此书逐条注解,颇详细,但部分篇章注文缺失,应是遗失。书中不少论述颇有启悟,如“人瘦有禀形,有因病瘦者。金、土、水形之人肥;火、木形之人瘦”,点出体质辨证的要点。其论越婢汤云:“脾乃荣之本,胃乃卫之源…。是故麻黄之甘热,自阴血走手足太阴经,达于皮肤,行气于三阴,以去阴寒之邪;石膏之甘寒,自气分出走手足阳明经,达于肌肉,行气于三阳,以去风热之邪”。又云:“脾输谷气于三阴,胃输谷气于三阳”。其论吐血云:“夫水者,遇寒则沉潜于下,遇风则波涛于上。人身之血,与水无异也,得寒之和者,则居经脉,内养五脏;得寒之凛冽者,则凝而不流,积而不散。得热之和者,则运行经脉,外充九窍;得热之甚者,风自火狂,则波涛汹起。由是观之,吐衄者,风火也”。
因赵以德注文遗失,此后清代年周扬俊在赵以德基础上予以补注,名曰《金匮玉函经二注》。其它较早的注解还有张志聪《金匮要略注》、年徐彬《金匮要略论注》、年程林《金匮要略直解》、年李彣《金匮要略广注》、年沈明宗《张仲景金匮要略》、年魏荔彤《金匮要略方论本义》、年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高学山《高注金匮要略》、年吴谦《订正金匮要略注》、年黄元御《金匮悬解》、年陈修园《金匮要略浅注》、年朱光被《金匮要略正义》、年唐宗海《金匮要略浅注补正》、曹颖甫《金匮发微》等。
殷师推荐过一些中医经典方面注解(如下图),图中惟缺《金匮要略》,后殷师于课堂上有言及李彣的《金匮要略广注》水平较高之语。高学山的《高注金匮要略》亦是在李彣的著作基础之上所作。
二、《金匮要略》相关著作
《金匮要略》与《伤寒论》相比,偏重于具体疾病的辨病论治,整体结构较散,缺少一套像“六经辨证”这样的宏观体系,众多注家也很少尝试用伤寒六经去统括金匮杂病,惟陈修园稍有提及。陈修园在《金匮要略浅注·读法》云:“《金匮要略》,仲景治杂病之书也,与《伤寒论》相表里。然学者必先读《伤寒论》,再读此书,方能理会。盖病变无常,不出六经之外。《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金匮》以《伤寒论》既有明文,不复再赘,读者当随证按定六经为大主脑,而后认证处方,才得其真谛。”其在痉湿暍篇中分析湿邪时云:“湿为六淫之一,若中于太阴,则从阴化为寒湿,其病流于关节而为痹;若中于阳明,则从阳化为湿热,热甚而阳明燥化之气愈烈,其病烁筋强直而为痉。”在分析胸痹时云:“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以致足少阴之阴气上弥。”在论述防己黄芪汤时云:“盖以太阳为寒水之经,病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必化湿而生胀满矣。故名曰风水。”可见陈修园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尝试用六经辨证分析金匮杂病,但还不够深入系统。
以六经统金匮,殷师实行得比较系统而彻底。以太阳病与水气病为例,如前引陈修园文所言,太阳寒水不畅则生湿停水而成水气病,因而《金匮要略·水气病》篇所列方剂多有开太阳之功,例如越婢汤、甘草麻黄汤、杏子汤、桂枝加黄芪汤之类。又太阳与少阴相表里,如殷师言:“太阳膀胱之水受少阴肾脏真阳之温煦,气化升举而至肤表高寒之位,承天阳之布遣,运行于皮毛筋脉,出入于胸膈,下潜于五脏耳。”因而水气病篇亦多温少阴药,如麻黄附子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又水液代谢不仅与太阳、少阴有关,与少阳、太阴亦有关联,如殷师言:“是以太阳司水,非独行为力,乃其因太阳经气统御卫气,上籍心肺、中赖脾胃、下依肝肾,协调少阳相火,升降勾连,外展于皮毛腠理为汗,下渗于膀胱小肠为溲,以成水气通贯流布耳。”因此水气病篇有心、肝、肺、脾、肾水之分,有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枳术汤此类分利太阴、三焦之剂。
再以阳明病与胸痹为例。《伤寒论》中关于阳明病的论述不少,但后人对阳明病的理解大多不离《伤寒论》之籓篱,以为阳明病不过经腑二证,方剂不过白虎汤、承气汤、栀子豉汤之类,此为只读伤寒,不读《内经》之结果。殷师所论之阳明病,立足于《素问》“阳明为阖”、“两阳合明”、“前曰广明”之说,明确提出广义阳明概念,阳明病不再局限于胃与大肠,而是以胃肠、前胸、头面为主,涉及足阳明胃、手阳明大肠、手太阴肺、手少阴君火、手厥阴心包、少阳相火以及宗气等,大大开阔了整个阳明病的辨证思路。如殷师言:“少、太二阳合并而共明盛于身前焉。太阳之天阳,仰少阳转输,汇聚于此;少阳之人阳,承厥阴嫩阳而壮成相火,亦集合于此,斯成其‘阖’。”因而广义阳明实际上涵盖了太阳之热、少阳之相火、少阴之君火,诸阳共聚膻中,为一身阳气大汇之处。胸痹病位在胸中,自然与阳明相关,如前陈修园所言“胸痹为手少阴之君火衰微”,此亦不错,大抵细分是少阴君火,泛论则为阳明膻中虚寒,无矛盾也。胸痹之根本原因为“阳微阴弦”,因而所选方剂多为温散之品,例如栝蒌薤白白酒汤、薏苡附子散、乌头赤石脂丸、九痛丸之类;又胸阳虚衰,则痰饮瘀血必然停聚,堵塞心脉则胸痛,因而又有栝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茯苓杏仁甘草汤、橘枳姜汤、桂姜枳实汤这类温阳兼化痰逐饮之剂。胸痹之病机,正如殷师所言:“阳明阖气不足,风冷痰瘀内聚,斯为病之本质,法当温通阳气为主,胸阳既宣,气自顺降,邪滞当解耳。”
于此可见,“《伤寒论》之六经,乃百病之六经,非伤寒所独也”,此语实为的见,以《内经》解《伤寒论》之六经,再以《伤寒论》之六经解《金匮要略》之杂病,前圣后贤,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俾二千余年之尘雾,豁然一开,功莫大焉。
张仲景而后至今一千八百年,《伤寒论》注解数百家,《金匮要略》注解数十家,对仲景之书不可谓不重视矣,然真正融会贯通,自成体系者不多。古人注解,多偏理论,自以为逐条解释圆满,即已满足,甚少考虑临床应用及验证,是为不足。内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五大块皆很重要,但任何一块皆难以独自得治病之全。无内难经,《伤寒论》自不可解,无《伤寒论》,则《金匮要略》亦不可解;而无仲景之书,则《内经》之理法难以落地;无温病,则仲景之书为一偏之学。因此,中医发展至今,中西并驰,内忧外患,逐条注解某一部经典的研究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时代的需求,中医迫切需要是一个融贯各大经典、各家学说的,在中医发展主线基础上继承并创新的体系框架。或者可以说,中医需要整合出新的顶层设计,众人才能有方向可寻,研究才能有着力点,否则一盘散沙,歧路亡羊。
附《列子·说符》一则寓言: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童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