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防己 >> 防己禁忌 >> 伤寒论心悟

伤寒论心悟

北京能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序《伤寒论》被后世医家奉为经典,是中医辨证诊断学和内、妇科学的基础,是一部以理、法、方、药为辨证论治的经典之作。它教会了后学在临床治疗上的判断力,更是中医临床的源泉、核心和精髓,是研究中医药人员的必读之书,故“悟仲景之精义,觅伤寒之真谛”,才能登仲景之堂,入轩岐之室。柴瑞震主任医师编著的《伤寒论心悟》将原文进行了深入的梳理,根据病种、证型等,运用分类归纳、分析、综合和阐释等方法进行扼要分析,并用歌诀形式加以解析。同时,基于仲景药物应用,亦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其重要药物之功效、用法及注意事项,将药物的功效渗入相应的条文之中,从而使条文与药物的功效相互诠释。本书从研究的角度依次分为《伤寒论》专题研究、《伤寒论》之药物、《伤寒论》之汤证、《伤寒论》之辨证、《伤寒论》之证治、《伤寒论》之治则治法、《伤寒论》之针灸疗法、《伤寒论》疑文辨析和《金匮要略》方剂运用特点,后附《伤寒论》证治要诀、《金匮要略》证治要诀,以期准确地阐释《伤寒论》之本义。此书重点突出,能正确反映仲景用药思路及学术体系的脉络,条分缕析,使仲景学术流派得以传承,并发扬光大,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掌握其内涵和实质,很值得一读。本书乃柴瑞震主任医师20余年临床和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其中有的内容已在国内期刊发表,可供临床与教学参考之用。该书的出版,旨在为《伤寒杂病论》的读者或研究者提供方法和思路,并有所启迪。若同时结合高等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和《金匮要略讲义》进行系统研究,则发皇古义,为今所用,更能相得益彰。此诚为发扬仲景学说之幸事。故乐为之序。刘燕池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绪言“四大经典”是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的根底“四大经典”是中医药学独特理论和临床诊疗体系的基石和导向,其学术渊源已逾数千年,是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形成的标志,古今医学名家学习中医药学皆推崇以“四大经典”为本,用于了解中医药理论并探讨其实质内涵,来指导中医药理论及临床实践。它最具有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其特色和优势是中医药形成和发展的源泉。只有继承中医药理论的特色,才能发扬临床实践的优势,正本清源,有源有根;所以“四大经典”是中医药理论及临床的根底,至今仍然指导着中医药的实践。故加强“四大经典”著作的学习,注重临床应用的研究是百年大计,乃至千年大计。如不以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为主流,而用西医来替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理论,中医的发展就会失去其特色,中药的应用就会失去其本来的特性,使其脱离本土文化甚而陷入泥潭,步入误区,所带来的将会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滞后、步履维艰和无奈的困惑;中医药的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飞跃发展。因之,中医药必须现代化,但绝不是“西医化”,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方能发挥其长,使之更好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伤寒论》是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简称“四大经典。”现今中医药界把《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辨》,奉为“四大经典”,皆为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学精髓著作,其内容有异,这样就出现了前“四大经典”和后“四大经典”之说。我认为现今的后“四大经典”更具有代表性,但应把《难经》、《神农本草经》包括在内,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医经典,或称为“六大经典”,此论乃一管之见,希冀与同道商榷。本书所谈的是指后“四大经典”,它是中医自肇源迄今,亘绵数千年,经先秦、汉魏、晋唐、两宋、金元、明清及近现代,从源到流的中医药发展的历史沿革,亦是从源到流不同时期的中医药理论精华。其经文久远不衰,反映了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渊源,是中医药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的代表作。所以研究“四大经典”就是要探究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和源泉,就是要探究中医药学思维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就是要深入习修中国第五大发明之国粹——中医。所以四大经典实为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不但是历史的经典,更是现代的经典和未来的经典著作。一、“四大经典”临床理论体系的形成及渊源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药学的土壤,中医药学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延伸和承载,是中华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中国传统哲学,它是智慧之学和真理之光。中医药学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根植于中国传统哲学基础之上的,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融合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儿千年的发展,其形成了独特而完善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是中蛔历史长河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中期,大约公元前91年至公元前26年。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年湮代远,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亦是最早的一部医学论文汇集,是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开山鼻祖”。但《黄帝内经》绝非出自一人之手,也不是一个历史时期或某一地域的医学成就,而是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各医学家们汇集的可靠的临床经验之总结。之所以托名或冠名“黄帝”,诚如《淮南子·修务训》所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1.《黄帝内经》乃“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理论之源头《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每部分各81篇,共篇,大约14万字。语言与文字特点完全是古词与古义。其原文古奥,义理深奥,博大精深,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正如王太仆所说:“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黄帝内经》之书名首见于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素问》、《九卷》之名首见于张仲景的《伤寒论·序》。后世奉之为医籍“经典”,尊之为“医家之宗”,为中医“四大经典”之首,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源头,是古代多学科相互结合的生命科学。《汉书·艺文志》载有《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及《旁篇》。现仅留存《黄帝内经》一书,其他六本医经,皆散佚不存。《内经》包括的内容非常广泛,构建出中医理论的框架。其以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学说、运气学说及与医学相关的边缘学科等为基本思想,用以分析和解释人体的生理活动、病理变化、诊断和治疗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出“四时五脏阴阳”的“天人相应”整体观,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及其学术思想;在诊法上强调“四诊合参”,综合运用不要偏颇;总结了占代的医学成就和医疗经验,奠定了中医药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中医内科学的坚实基础。之后的中医药流派和学术渊源皆来自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已成为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渊源和中医学必读的经典著作之一,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黄帝内经》充分体现了中华和合文化的精神,并融合了占代医学和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医学和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可以说是一部百科个书。《黄帝内经》共计有12个药方,都是经过长期医疗实践所验证的药方。即治寒痹的醇酒蜀椒方;治寒痹转筋的马膏;治顽固性失眠、目不能瞑的秫米半夏汤;治猛疽的豕膏;治痈脓的锉菱翘(连翘)草根饮;治失眠的鸡矢醴;除陈气的兰汤;治血枯的四乌贼骨一茹丸;治阳厥的生铁落饮;治尸厥的发灰;治五疫的小金丹;治胸痹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其对促进后世的新方创立及方剂学的理论基础,起到了指导性作用。《黄帝内经素问》中有《天元纪大论》、《五运行大论》、《六微旨大论》、《气交变大论》、《五常政大论》、《六元正纪大论》和《至真要大论》,通常称“运气七篇”或“七篇大论”,是内容最博大、理论最精深、论述最精辟和学术价值最高的七篇,占《素问》篇幅的三分之一多,主要体现在天地一体观、五脏一体观、人与天地相应三个方面,是《黄帝内经》一书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黄帝内经》的理论渊源之篇。《黄帝内经》的核心是运气学说的“七篇大论”,而唐·王冰搜集曾佚失的“七篇大论”的源头是《太始天元册》。《内经·天元纪大论篇》云:“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日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臣斯十世,此之谓也。”也就是说,当时的天文学著作《太始天元册》(已佚失)一书早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尽管《太始天元册》内容不详,但从“七篇大论”中的引文可以看到《太始天元册》是研究天文学、地理学、历法学、气候学、物候学及农学等,亦可以说是其他科学门类的源头。所以说《太始天元册》是《黄帝内经》理论基础的源头。2.《伤寒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临床医学专著东汉末年的张仲景,后人尊称为“医圣”,所著的《伤寒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理、法、方、药完备,系统论述外感病证的临床医学专著。张仲景创立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架起了《内经》理论与临床实践之间的桥梁,是对前人理论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继承,历代医家推崇备至。《汉书·艺文志》记述的医经有9家,经方11家。张仲景继承了其中的医经和经方,熔医经和经方为一炉,并整理出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辨证论治原则,以及“以六经辨证论伤寒”和“以脏腑辨证论杂病”两大临床辨证体系。后来的八纲辨证就是在《内经》和《伤寒论》基础上提出的,使六经辨证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可以说,《伤寒论》开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广义的《伤寒论》又称为《伤寒杂病论》,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本书。两书互为羽翼,堪称姊妹篇。全书共16卷,其中10卷论伤寒,6卷论杂病,成书迄今年间,莫过于数万字。《伤寒论》共方(含今缺之禹余粮丸方。此方只有方名没有药物,故习惯上称《伤寒论》方剂为方),是影响最大的经典著作之一,古今医家潜心研究《伤寒论》者众多。《伤寒论》和《金匮玉函经》是同体而别名。《伤寒论》的别本不是《金匮要略》。《伤寒论》组方精纯,结构严谨,药量精确,配伍合理,疗效可靠,经千百年临床验证而行之有效,被后世誉为“经方”。虽非方剂和药物学的专著,却为后世方剂学、中药学和中医护理学树立了典范,是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医著,称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又被奉为圭臬。《伤寒论》的学术思想源于《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和《汤液经》等,正如《伤寒论·白序》所言:“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论》合十六卷。”《伤寒论》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用以认识外感疾病、内伤杂病及各科疾病的治疗,在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主,扶正是为了祛邪,祛邪时不忘扶正,还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方法,针药并用、针灸并用和药食同用,创立并保存了大量的古方名方,诸如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桂枝汤、柴胡汤、理中汤、承气汤、四逆汤等,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和实用价值,且影响深远。历代医家在研究、运用和阐发《伤寒论》的同时,逐渐形成了医学流派,即伤寒学派,包括通俗伤寒派(代表医家有朱肱、张璐、俞根初、吴贞、章虚谷等)、经典伤寒派(代表医家有王朴庄、陆九芝、徐大椿、张隐阉、恽铁樵、祝味菊等)、辨证伤寒派(以方类证的代表医家有柯琴、徐大椿,以法类证的代表医家有尤怡、钱潢,以分经审证诸家有陈念祖、包诚等)三派系。伤寒学派从不同角度探讨辨证论治原则,对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伤寒论》为百病立法,为阐述辨证论治规律的专书。六经辨证不仅适用于外感热病,也适用于内伤杂病,可谓中医内科学的奠基之作。王肯堂在《证治准绳》中说:“医莫不宗本黄岐……有论而无方,方法之备,自张仲景始……两千年来,其间以医名世,为世所师承者,未有不从仲景之书悟入,而能径窥黄岐之壶奥者也。”国学大师章太炎非常崇尚仲景之学,独以长沙太守为师,尝曰:“它书或有废兴,《伤寒论》者,无时焉可废者也。”名医章次公认为:“为医者,仲景之书固不可不读,而于历代名家医集,晚近中外科技书籍,以及其他笔记小说之类,凡有关医道者,胥应浏览,识见广遽,而后临床辨证论治,自可左右逢源,得心应手。”3.《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诊治杂病的专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典著作《金匮要略》全名《金匮要略方论》。古今医家对本书推崇备至,赞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是后世治疗杂病的典范。《金匮要略》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杂病的病因有较为完整的论述,对内伤杂病运用脏腑经络辨证,从而形成了脏腑经络辨证论治体系,指明了各种疾病的具体病因,认为疾病的产生皆是整体功能的失调和脏腑经络病机变化的反应,并提出根据脏腑经络病机和四诊八纲进行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方法,以及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脉证合参、辨证施治的诊疗体系。如《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堪称全书的总论。第2条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对不同病邪的致病规律和发病特征的论述,如第13条曰:“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穀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金匮要略》载方首,较完整的有首。其因证立法,以法遣方。方剂的治法体现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上。如桂枝汤、麻黄加术汤为汗法;瓜蒂散为吐法;大承气汤、小承气汤为下法;小柴胡汤为和法;大乌头煎、通脉四逆汤为温法;白虎加人参汤、泻心汤、白头翁汤为清法;鳖甲煎丸、枳术丸为消法;黄芪建中汤、肾气丸、当归生姜羊肉汤为补法。八法不能概括的如越婢汤、大青龙汤解表清里;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解表化饮;乌头桂枝汤解表温里;厚朴七物汤、大柴胡汤解表攻里,都属于表里双解法。另外,五苓散、茵陈五苓散、猪苓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等利水化湿;苓桂术甘汤温化水湿,都属于除湿法。其他如麦门冬汤为润燥法;黄土汤、柏叶汤、胶艾汤等为理血法;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桃花汤为固涩法。在剂型上既有汤、丸、散、酒内服药剂,亦有薰、洗、坐、敷外治药剂。实践还证明,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具有温阳宣痹、豁痰散结的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减化裁治疗冠心病;用《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篇的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减治疗阑尾炎等,都是在《金匮要略》基础上获得的新成果,对后世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就是中医临床之根本,更是中医临床永恒不竭的生命力。4.《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中医温病学代表性著作明清时期出现了温病学派。《温病条辨》提出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的外感温病辨证体系。温病从理论的渊薮来讲,应该说肇始于《黄帝内经》的“温热论”,是从《伤寒论》外感病学,以六经论温热,可以说温病学说的形成是在《伤寒论》基础上,但《伤寒论》也限制了温病学的发展。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唐·王焘《外台秘要》、宋·朱肱、金·刘守真、明·汪机和吴又可皆有温病的论述。清·叶天士倡导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其可谓“补前贤的不足,并可羽翼伤寒”,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辨证内容,确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温病发病机理和传变趋向,及三焦、卫气营血辨治的理论。在诊断上,重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在治疗上,对清热解毒、护养津液、滋养阴液、芳香开窍诸法尤有发挥,提出了“邪热不燥胃津,必耗肾阴”的论点。在立法用方上,圆活轻灵,选药十分精细,并以轻灵见长,形成了温病学派的独特用药风格。在学术成就上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温病学理论,厥功甚伟,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三,被后世誉为“温热大师”。徐大椿赞誉叶大士“不仅名家,可称大家矣。”薛雪阐发了湿热病的证、因、脉、治,在所撰的《湿热病篇》中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又指出:“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汀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湿热病属阳明太阴经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至此湿热病的辨证和治疗已蔚为大观,后世始有绳墨可循,堪称集湿热证治之大成,被后世奉为辨治湿热病的圭臬。其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温病学说的代表人物为叶桂(天士)、吴瑭(鞠通)、薛雪(生白)、王孟英(士雄)。吴瑭师承叶桂,进三步继承和发展了吴又可的《温疫论》,叶桂的《温热论》和《临证指南医案》,薛生白、李东垣、刘河间、喻嘉言等诸医家的温热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其学术思想更趋完善,在其所著的《温病条辨》中使温病学说自成体系,并创立了以三焦辨证为经,卫气营血为纬,受“仲景伤寒先分六经,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影响,形成了以上焦、中焦、下焦分别论述温病的三焦辨证论治体系,提出了温病的证治纲领,理法方药俱全。在治疗上强调“护阴保津和养阴增液”两大原则,遵《内经》之旨,承于《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与仲景学说一脉相承,提出了三焦论治的总原则和大法,即“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可以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一部理、法、方、药较为完备的中医温病学代表性著作。吴庆坻评曰:“淮阴吴鞠通氏,以医名大江南北,所著《温病条辨》,上为吴又可之诤臣,下导王孟英之先路。”后世称为“羽翼长沙,而为长沙之功臣”。可见其学术价值之高妙。王孟英以轩岐《内经》、《难经》和仲景《伤寒论》之论为经,叶桂、薛雪、陈平伯、余师愚等诸家之辨为纬,旁搜远绍,广征博引,集前代诸医家研究温病学之长,有所发挥,著成《温热经纬》之力作,尤在立方遣药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用药贵在轻灵。张山雷称赞:“孟英之临床轻奇,处方熨帖,亘古几无敌手。”曹炳章更明确指出:“裁方用药,无论用补用泻,皆不离运枢机,通经络,能以轻药愈重症,为自古名家所未达者。”评论甚为恰当。王孟英对温病学的发展作出了承前启后的珍贵贡献,后世称为温病大家。以上叶桂、薛雪、吴瑭、王孟英对温病学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被后世誉为“温病学派四大家。”其中吴瑭的《温病条辨》和王孟英的《温热经纬》可谓温病派的代表之作。温病学研究的对象是四时温病,即风温、春温、暑温、湿温、伏暑、秋燥、冬温、温毒、温疫等多种外感热病,包括现代医学的多种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及某些发热性疾病。温病的病名首见于《内经》。其云:“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并指出温病的病因是“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其症状是“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其治疗原则是“热者寒之”,“治热以寒。”《伤寒论》阳明病的治法为温病开了先河,其方如白虎汤、承气汤、茵陈蒿汤等都是为温病而设的常用方。另外,《千金要方》中的犀角地黄汤为治血分证的主方。当时把一切外感热病都归之于伤寒之中,即温病归于伤寒。正如《素问·热论》所云:“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又如《难经·五十八难》更明确地指出:“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所以温病学的形成使中医理论体系更臻完善。二、“四大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影响中医药是一门内容极为丰富的学科,理论源远流长,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医古籍,卷帙浩繁,其典籍之多,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现存于世的近万种中医古籍,如《补遗雷公炮炙便览》,宋.《存真图》,明·刘纯撰的《杂病治例》(《伤寒治例》的姐妹篇)等,如今重新面世,令人抚掌叹慰,喜出望外。中医“四大经典”已被历代医家奉为珍籍之秘典和临证之法宝,并称其为中医的一把金钥匙。便入其门槛,遂可登堂入室。“四大经典”集中华民族数千年医学、药学、哲学、天文、文学、物理、化学等文明之大成,千锤百炼,自成以“四大经典”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体系,从不同时期大量占医籍中汲取理论之要素,冶于一炉,融为一体,形成中医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典籍,为历代中医规范之经典。“四大经典”已说明中医是一门实践医学,其中医中药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长期多次反复的过程,经历了从临床实践积累经验,再认识、再实践、再升华,如此循环往复,并不断的继承、发扬、充实、完善再提高,才使中医学更科学、更丰富、更完美,形成了独特的中医思维模式和临床治疗的特色。“四大经典”的医学理论来源于历代医家长期的理论研究与临床实践的总结,亦是历代医家宝贵之经验与知识的积累,但已跳出了实践经验的窠臼,上升到高度的精深理论思维层面,充实并完善了中医学理论,对后世医学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使辨证论治得以深化,有利于总结和推广中医诊治经验,推动中医临床科研和提高中医诊治水平,充分体现了理论和临床的优势,重在提高培养临床科学思维的能力,掌握临床科学思维的方法,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药理论的不断补充、创新、完善和发展的见证,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四大经典”其内容博大、义理精微、文辞深奥,晦涩难懂,若能通晓“四大经典”,便会理晰法明,那么,理、法、方、药才能应用自如,倘能悟彻此理,则可一理相贯,触类旁通。正如名医范文甫先生云:“秀才学行医,快刀切咸齑。尔等倘能通晓经典,如握攻医之钥,否则犹如将登高而无云梯,欲渡江而无舟楫耳。”继承中医四部经典著作,必须按照中医自身的规律去发展,知晓中医理论的根源,才能推动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石和源泉无疑是“四大经典”。这与唐·魏征在《魏征十思疏》中所言理无二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研究学习“四大经典”的同仁志士,必须弄清“四大经典”的理论形成及渊源,它对各科的理论和实践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要重视学习“四大经典”理论的精髓,溯本求源,是领悟中医学理论精神实质的根本和必然途径,是谓“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如果轻视或放弃了“四大经典”的主导作用,就会丢失中医学的根本和灵魂。重视发掘“四大经典”的方剂学习和临床运用,方剂学是在《内经》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规范了方剂学组方原则,君臣有序,成为方剂学之鼻祖,配伍严谨、用药精当、化裁灵活、药简效宏,在方剂运用上,体现“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的精神,经方的广其应用和发挥,为中医的科研提供了原始宝贵的资料,承前启后,开创了临床医学发展的先河,一定要“思求经旨”,深切领会精神实质,绝不能让“四大经典”束之高阁、韬光匿采,其学术成就辉煌可谓中医药学史上贡献之硕,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要了解中医之事如同天下之事,循其故则其道立,浚其源则其流长,明确其学术渊源,才能对学习“四大经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而功半,故“四大经典”理论迄今仍能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再实践,是对“四大经典”的最好验证和诠释,中医只有在以“四大经典”为代表的学科上,遵循中医自身理论体系发展的轨迹,来探索理论与实践的客观规律和科学的内涵,通过临床实践再完善和再发展才是创新的源泉,再继承和再发扬才是发展的灵魂,才会在中医的实质上有所发展和提高,继续深入探讨研究,对中医药学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才能够高屋建瓴,高瞻远瞩,并具有超时代的顽强生命力。历代诸多名医大家都能把“四大经典”倒背如流,烂熟于胸中,真实地反映出了中医“童子功”和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学术功底,可以说熟读经典并运用于临床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能割舍,缺一不可,要遵循中医正确的思路和方法,并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最佳检验,才能大大地提高临床疗效,并在继承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一些人持不同的看法,认为熟读经典是墨守成规、抱残守缺、故步白封,是于中医药现代化的方向背道而驰;所以,通过历代中医典籍和古今名医的医疗实践证明,要想掌握好中医药学,其“四大经典”才是中医药学的根基,只有深刻领悟中医理论渊源的岐黄之学,弄通临证师法的仲景之说,在辨证和用方的思路与方法指引下,抓住病机便可活用经方,更广泛地博极医之源流,通晓四大经典之医籍,领悟四大经典之精华,熟能生巧,磨砺出真知,才能泾渭分明,圆机活法,得心应手,洞察秋毫,目无全牛,真正体现出了“四大经典”的权威性、科学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先进性,才能对中医学进行理论范畴梳理、理论概念考证及理论内涵阐发,运用系统思维概括中医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基本原理和基本法则。绝不能用现代医学理论为标尺,来衡量并否定中医理论,来阐明中医的特色和精华,正如《内经》所云:“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举并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和繁荣,更不利于中医临床诊疗的创新与进步,非其愿也。“四大经典”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和实现中医药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他是继承创新中的行为法则,后人并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继承、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包括金元医家的创新和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其实,皆是“四大经典”未明旨意的再现和延续,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作出了弥足珍贵的贡献。东汉建安年间流行伤寒病,在有效地遏止伤寒大流行时,由张仲景提出总结出了《伤寒论》;北宋年间中国就发明出了通过种人痘,来预防可怕的传染病天花;明代永乐到崇祯年间多次大疫,吴又可的温病论和叶天士的卫气营血辨证,又有效地制止了不同于以往的伤寒传染病;年和年我国部分地区流行乙型脑炎,尤其是石家庄乙脑流行,师仲景之法运用白虎汤或白虎汤加味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其疗效已超过世界水平;年广州流行乙脑,通过中医治疗其疗效已逾达90%以上,而且患者无后遗症存在;年广东一带流行麻疹,中医采用透疹清热之法,使死亡病例大大降低;中医临床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和一些发热性疾病,如防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麻疹、白喉、细菌性痢疾、流行性感冒、肠伤寒、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肺炎、急性胆道炎及泌尿系感染、呼吸系统感染、败血症等疾病;在对于卫生突发事件如“SARS”这场灾难中,与西医对抗疗法不同,中医并非与病毒对抗,而是调护患者机体正气,使邪不胜正,给邪以出路,有效地制止了SARS的大流行,对于国家强大的公共健康系统的健全和“大国防”的建立,都具有其重大的战略意义,在重大的疫情流行预防和防治研究方面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提高温病学术水平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先进性亦在逐步提高,经过千百年中医的临床检验,疗效卓著,并继承和发扬了中医药学的宝贵遗产,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三、结论“四大经典”的中医药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经过临床实践的反复验证,又上升到中医药理论体系,使其逐渐地更加完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中医的发展过程中,继承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所谓继承中医就是指以“四大经典”著作为本,为重中之重,并涉猎历代各家学说,博采众家之长,广撷博采众方,阐幽抉微探奥,便可得其真谛而随机活用,乃为“真中医”,否则,现代的中医药人员,以西医学或现代科学来衡量中医的科学性,正如李今庸教授所言:“四十年教学工作苦,培养出自己掘墓人。”那么,继承就是中医的核心之核心、根本之根本,运用并指导着临床。要学习、理解、体会好“四大经典”原著的基本内容和学术思想,就必须明确了解其学术衣钵的发展渊源,领会其学术思想的精神实质,中医药的学术理论渊源就可追溯到《内经》,并奠定了《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条辨》的理论基础,形成了中医药学独特理论体系的导向,并渗透到中医药合理内核的各个学科基础上,显示出了中医药学的特有本色,是中医药学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已成为影响重大的历代医学典籍。“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学习和研究“四大经典”著作,要会利用工具书、音韵、修辞手法、训诂知识和文献学等,涉阅医学典籍,就能读通文义,领悟经文,如《说文解字》、《辞源》、《辞海》、《中华大字典》、《中医大辞典》等,都是不可缺少的工具书;运用古代和现代的哲学方法,以医理、文理、哲理进行研究,并参考历代注释版本,对校勘亦很有帮助,正如清代大学者戴震所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辞也,所以成辞者,字也。必由字以通其辞,由辞以通其道”,才能探究杏学,登堂入室,经传至博。“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使中医药学继承而可循其源,发扬而不失其正,温故而得知其新,才能在继承传统医学上发扬光大,在弃短扬长时才能有所创新;否则,不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主流,企图用西医来替代中华民族传统医药科学文化的独特理论,中医的发展就将会失去其特色,中药的应用就会失去其本来的特性,即药有个性之特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使其脱离了本土文化而陷入悖论的泥潭、步入误区,带来的会是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长远滞后、步履维艰和无条的困惑或迷惘;那么,将来中医药的发展只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中医药飞跃发展。近百年来中医药发展缓慢的历史原因,难道不是明鉴?中医药必须现代化,从而开辟出新局面,但绝不是“西医化”,只有借助现代科学技术方能发挥其长,才具有鲜明的特点与自身的规律性,认清这些特点和规律,才能保持中医药独特的风格,正是“学不博无以通其变,思不精无以烛其微。”年笔者收到中国中医药学会李致重教授著的《中医复兴论》一书,阅后感慨万千。书以中西医医学体系的基础理论比较研究为核心,论证了中医学概念的现代定义,讨论了中医学在当代人类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中医百年缓慢发展的原因,探讨了中医复兴的可行性和可持续发展性,还就中医教育要抓住“中”(中国传统文化功底厚实)、“专”(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代表的专业理论功底扎实)、“能”(临床辨证论治能力强)、“精”(地地道道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精英之才)这四个重点。中医药研习者,若能打下扎实而坚固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对今天和明天的中医药发展定会大有裨益,若能把“四大经典”理论知识有机地和临床实践相结合,认清中医学的优势和不足,从而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的优势,两者就会并行不悖相得益彰,将形成与其他医学无可比拟的一大特色。因此,正确或重新认识“四大经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传统医学国粹,将会屹立于世界医学科技之林,使之更好地为全人类健康服务,造福于个人类。第一章《伤寒论》专题研究第一节《伤寒论》之名实辨《伤寒论》是东汉末年张仲景著述的一部理法方药俱备、能治疗各类疾病的百科全书,已故中医学家任应秋称之为“疾病总论。”由于书成时正值东汉末年,军阀争霸,战火纷飞,致使《伤寒论》原书错脱散失,面目全非。后经西晋王叔和搜整编次,臆断凿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遂使后世误认为《金匮要略》是“杂病论”,而《伤寒论》则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热性病的专书。这是中医界千余年来的偏见和谬解,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澄清。对于《伤寒论》究竟是一本什么书从明代起就已有人对此提出质疑。如明·方有执在编著的《伤寒论条辨》中说:“所论不啻只论伤寒而已也……法而世为天下则,方而世为万病祖。”“是论病以辨明伤寒,非谓论伤寒之一病也。”清代伤寒大家柯韵伯说:“仲景自序言为伤寒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为两书。凡条中不冠伤寒者,皆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痛发热,阳明之胃家实,少阳之口苦咽干目眩,太阴之腹满而吐食不下,少阴之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等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六经为诸分司之纲领,非为伤寒一证而立法也,盖伤寒之外皆杂病……伤寒之中最多杂病,故合伤寒杂病而论之。”年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伤寒论讲义》也一改“《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认为“《伤寒论》是一部讨论多种外感热性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以上各家认识,虽然怀疑《伤寒论》并非治疗外感病的专书,并提出《伤寒论》也治杂病,但始终未能跳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病的巢窠,且把“伤寒”和“杂病”两者对立起来,这种答案总叫人感到朦胧闷塞,胸中块垒。只有日本人中西维忠氏和已故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的解释,让人感觉透彻明快。日本人中西维忠氏,首先对《伤寒论》的名称,进行了文字方面的推敲。在他编著的《伤寒论研究》中说:“伤寒也者,为邪所伤害也,谓邪而为寒,盖古义也。故寒也者,邪之名也。”意思是说“寒”字的古义是“邪”的意思。《孟子·告子篇》云:“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这里的“寒”即邪恶不正、奸佞小人的意思,所以此寒非彼寒,故《伤寒论》应是“伤邪论”。凡病皆因邪而生,非邪之外另有伤寒病也。任应秋教授从《伤寒论》所述内容方面给予诠释。他在所著的《伤寒论证治类诠》中说:“伤寒论就是疾病总论,是泛指一切疾病辨证施治的总则或者叫大纲。正因为它是总则或大纲,所以不管什么病都要用伤寒论的道理来衡量。这正如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用于社会改革,放之四海而皆准。”那么,任应秋教授的这个结论依据何在呢?笔者认为任老的依据不在别处,就在张仲景本人所述之中。一、《伤寒论》原序自古迄今,凡有著述者,首必立“序”。序乃一本之目,可起到导读的作用。如王叔和之《脉经》序:“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展转相类……”一看便知此书是脉学之专著。再如皇甫谧之《针灸甲乙经》序:“夫医道所兴,其来久矣……参之天地,验之人物,本性命,穷神极变,而针道生焉。”一看便知此书是针灸学专著。吴鞠通之《温病条辨》序:“昔淳于公有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方少。夫病多而方少,未有甚于温病者矣!”一看方知此书是专为温病而著。那么,《伤寒论》序所反映的是否也是如此呢?为探究竟,兹将原序逐段全文引出:“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唯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这一段是在批评当时的学医之人,不知学点医术以救人救己,而是只知追名逐利,求末弃本。“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患及祸至,而方震栗,降志屈节,钦望巫祝,告穷归天,束手受败,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咄嗟呜呼!厥身已毙,神明消灭,变为异物,幽潜重泉,徒为啼泣,痛夫!举世昏迷,莫能觉悟,不惜其命。若是轻生,彼何荣势之云哉!而进不能爱人知人,退不能爱身知己,遇灾值祸,身居厄地,蒙蒙昧昧,蠢若游魂。哀乎!趋世之士,驰竞浮华,不固根本,忘躯徇物,危若冰谷,至于是也。”这一段是批评那些追逐名利者,即使患了病,要了命,也仍然不知悔悟。“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这一段讲了三个问题:①宗族人死亡的原因:考建安纪年以来的历史背景,正处于军阀混战、狼烟四起之时,可以导致人们死亡的原因,无非是死于战祸、死于饥荒和死于疾病。宗族中所死的三分之二应是由这三种原因共同造成,绝不是都死于疾病。其“十居其七”的死亡者,才是由于疾病所造成。所以,“伤寒”在这里是指“病死者”,而非指外感。②著书的原因与所参考书目:著书原因已不待言,所参考书目则很清楚,没有一部是论治外感病者。③所著《伤寒论》的内容及用意:张仲景表达的十分清楚,即为了“尽愈诸病”,而非治疗外感热病。“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上古有神农、黄帝、岐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此以往,未之闻也。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请事斯语。”这一段也讲了三个问题:①批评当时的业医者,故步自封,因循守旧,医术低劣,草菅人命。②提出作为医生,应以“视死别生”为己任。③不断学习,精益求精。从以上全序引文看,未见一字一语提及外感热性病,其全文中心思想是要“居世之士”留心医术,作一个“视死别生”的好医生。那么,《伤寒论》何以会是一部讨论各种外感热性病之专书呢?二、《伤寒论》汤证《伤寒论》全书共有方,即个汤证(其中一方有方名而无方药,实际是个方)。其中真正属于论治外感病者,只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桂枝二越婢一汤证、大青龙汤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麻黄附子甘草汤证八个而已。余如葛根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所治主症是“项背强几几”,即今之落枕;小青龙汤证所治主症是“心下有水气”之咳、喘病;十枣汤证所治主症是内有悬饮之干呕短气、心下痞引胁下痛;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所治主症是“宿喘”复发;瓜蒂散汤证所治主症是“胸有寒”之发热自汗而胸中痞鞕,气上冲咽喉不得息;小建中汤证所治主症是虚寒腹痛;炙甘草汤证所治主症是心血虚,心阳不振之心动悸,脉结代;黄连汤证所治主症是上热下寒之腹痛呕吐;桂枝附子汤证、桂枝去桂加白术汤证所治主症是风湿身痛。再如桂枝加人参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桂枝加芍药汤证、桂枝加桂汤证、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桂枝去芍药汤证、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证、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证、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茯苓四逆汤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证、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证、葛根黄芩黄连汤证、芍药甘草附子汤证、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证、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证、禹余粮丸汤证、核桃承气汤证、抵当汤证、抵当丸汤证、五苓散汤证、文蛤散汤证、文蛤汤证、栀子豉汤证、栀子干姜汤证、栀子甘草豉汤证、栀子生姜豉汤证、栀子厚朴汤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半夏泻心汤证、附子泻心汤证、旋覆代赭汤证、大陷胸汤证、小陷胸汤证、三物小白散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柴胡桂枝干姜汤证等。其中或兼有风寒外感症状,或与外感风寒证相类似,但与外感热性病之性质已相去甚远。另有大部分汤证,或因失治、误治所致之变证、坏证,或因邪气直犯内脏之病变,虽偶与外感有关,但已在外感热病概念范畴之外,又岂可以外感范围之!至若阳明之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承气汤、茵陈蒿汤、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栀子柏皮汤、猪苓汤、吴茱萸汤、土瓜根汤、猪胆汁汤、蜜煎导汤等汤证;少阳之小柴胡;太阴之四逆;少阴黄连阿胶、附子汤、桃花汤、猪肤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半夏散及汤、白通汤、白通加猪胆汁汤、真武汤、通脉四逆汤、四逆散;厥阴之乌梅丸、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麻黄升麻汤、干姜芩连人参汤、白头翁汤,以及霍乱病之四逆加人参汤、理中丸,辨阴阳易瘥后劳复之烧裈散、枳实栀子豉汤、牡蛎泽泻散、竹叶石膏汤等汤证乃属于各个病区的病变,即六经病之分区,虽与外感或偶有涉,但已根本不在外感病之例。三、《伤寒论》之病、证与症状1.《伤寒论》之病、证《伤寒论》个条文中,所述病及证共59个,计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阳阳明合病、太阳阳明并病、太阳少阳合病、太阳少阳并病、阳明少阳合病、少阳阳明并病、坏病、奔豚、中风、伤寒、温病、风温、结胸、脏结、阳微结、纯阴结、热结、冷结、邪结、水结、淋、衄、亡血、疮、火邪、火逆、内烦、痞、柔痉、热入血室、蓄血、蓄水、水逆、痿、痹、痈脓、消渴、清血、下利、热利、协热利、脾约、霍乱、阴阳易、厥、脏厥、蛔厥、谷疸、纵、横、郁冒、戴阳、除中。2.《伤寒论》之症状所述症状至少个,计不汗出、自汗、汗漏不止、头汗出、但头汗出、但头汗出剂颈而还、大汗出、汗出而喘、发热汗出、腰以下无汗、无汗烦躁、蒸蒸而振发热汗出、蒸蒸而振汗出而解、汗出、汗出短气、汗出濈濈然、额上微汗出、汗出谵语、汗出而烦、呕而汗出、汗出不止、不汗出而烦躁;发热、恶寒、恶热、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恶寒、振寒、寒栗而振、振栗、往来寒热、背恶寒、微热、身热、身灼热、一身手足尽热、日晡潮热、足心热、寒热如疟、面有热色、足下恶风、胸中热、心中疼热、热上冲胸、先热后厥、先厥后热、厥热交替、发热而利、恶寒踡卧、头痛发热。头痛、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头项强痛、头重不欲举、颈项强、项强如柔痉状、颈项强而眩冒、眩冒、头眩、颈项强而眩、目眩、起则头眩、目中生花、目赤、体痛、身重、身痒、身痛、身痛不休、腰痛、骨节疼痛、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支节烦痛、身体痛烦不能自转侧、骨节痛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四肢拘急、腰以下重而痹、身微肿、身如虫行皮中状、身为振振摇、身体痛、骨节痛、四肢沉重疼痛、四肢痛、针处核起而赤、身踡而利、肤冷、手足冷、手足温、手足厥寒、指头寒、腰以下有水气;呕、吐、哕、呕逆、干呕、辛呕而烦、呕不能食、胸胁满而呕、干呕不能食、干呕短气、心烦喜呕、呕欲失溲、食谷欲呕、呕而发热、厥而呕、呕而汀出、干呕吐涎沫;欲吐、吐逆、水入则吐、水药不得入口、吐蛔、吐血、朝食暮叶、暮食朝吐、心下温温欲吐、心中温温欲叶、食入即吐、食则吐蛔、自欲吐、饮食入口即叶、腹满而吐、欲吐不吐、吐利、呕吐不利、干噫食臭噫气不除、自吐下、气逆欲吐、喜唾不了了;躁、烦、躁烦、烦躁、大烦渴、无汗烦躁、昼日烦躁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卧起不安、心烦、身热微烦、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胸中烦、郁郁微烦、胸满烦惊、心中悸而烦、胸中满而烦、虚烦、烦逆、内烦、心烦不得安、饱则微烦、微烦不了了、暴烦、时自烦、心中烦不得卧、烦躁欲死、心烦不得眠、躁无暂安时、静而复时烦、胸胁烦满、躁不得卧、心下满而烦、烦躁吐逆、日暮而烦、如狂、发狂、惊狂、恍惚心乱、心愦愦、喜忘、谵语、独语如见鬼状、郑声、汗出谵语、下血谵语、捻衣摸床、循衣摸床、手足躁扰、不能卧、但欲起、暮则谵语如见鬼状、不识人、直视、直视不能瞬、语言难出、惕而不安、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心悸、心动悸、心中悸、脐下悸;渴、微热消渴、手足温而渴、大渴欲饮水、口燥渴、意欲饮水反不渴、但欲漱水不欲咽、咽喉干燥、口干咽烂、咽中干、咽干、咽痛、咽中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口燥咽干、口苦、鼻干、口干鼻燥、咳而呕渴;嗜卧、欲眠睡、多眠睡、但欲寐、不得眠、喘冒不能卧;小便不利、失溲、小便数、小便不得、小便难、小便少、小便已阴痛、遗尿、小便色白;目瞑、目中不了了、睛不和、面目及身黄、身目为黄、发黄、身发黄、身黄如橘子色、其身发黄、面色青黄;惊痫、瘛疭、筋惕肉、身动振振欲擗地、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脚挛急、四肢拘急、膝胫拘急、肤、经脉动惕、额上脉陷、鼻鸣;气上冲、气上冲胸、气上冲咽喉不得息、气上冲心、气从少腹上冲心、热上冲胸;咳、咳而微喘、息高、短气而坐、胸满、胸满胁痛、胸中窒、胸胁苦满、胸满微喘、胸满而喘、微喘、胸中满、胸胁满微结、胸胁烦满、腹满而喘、心下满微痛、腹胀满、心下逆满、心中结痛、腹中痛、胁下痞鞕、胁下满痛、胁下鞕满、胁下满、腹中急痛、心下急、胸胁满、腹满、腹微满、膈内剧痛、胃中空虚、心下支结、心下痞鞕胁下痛、两胁拘急、胁下痛如结胸状、腹中雷鸣、腹大满不通、腹中痛、心下鞕满腹满、腹满不减、减不足言、胁下结鞕、腹满时痛、大实痛、心中疼热、腹濡、心下满、内拘急、从心下至少腹鞕满而痛不可近、胁下痞连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绕脐痛、小腹满按之痛、转气下趋少腹、少腹里急、引阴中拘挛、少腹鞕满;利、利遂不止、下利清谷、自下利、微利、协热利、下重、下利日数十行、下利、利不止、自利、下利日十余行、自利清水色纯清、大下利、厥利交替、泄利不止、大便溏、大便初鞕后溏、大便乍难乍易、数更衣泄利下重、下血、大便色黑、清血、便脓血、血自下、复利、噎、衄、不大便、大便鞕、面色缘缘正赤、短气、少气、嘿嘿不欲饮食、肉上粟起、食难用饱、不能食、食不下、口不仁、面垢、耳前后肿、耳无所闻、面色赤、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饥不能食、唾脓血、虚羸少气。分析以上病、证与症状,首先,六经病是六经之为病,而不是六经之外感。六经是一切疾病辨证之纲领,是对所有疾病发生部位、区域、性质的划分,以及对所有疾病的概括性称谓,而不是为外感热性病辨证论治所专用。在六经病中,也只有中风、伤寒、温病才是外感病,其余则外感病可见,杂病中则更多见。至于多个症状中,真正属于外感主症者也不过发热、恶寒、发热恶寒、发热头痛、发热汗出、汗出恶风、恶寒身痛等,其余则出现于外感热病中,更多的出现于各类杂病中。四、《伤寒论》之条文《伤寒论》共有条文个。柯韵伯说:“凡条中不冠伤寒者,皆与杂病同义。”其实不尽然,即使冠有“伤寒”二字者,也仍属杂病之列。如第条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第条云:“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第条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抟,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鞕,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第条云:“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伤寒论》中这样内容的条文还有很多。总之,《伤寒论》个条文中,及于外感者,不到十之二三,而及于杂病者,则在十之七八。通过对《伤寒论》序及论中所述疾病、汤证、症状等分析,笔者认为,《伤寒论》并非“论治多种外感热性病的专书”,也非“既论外感热性病也论杂病。”而是任应秋教授在《伤寒论证治类诠》中所讲的,《伤寒论》是一本“疾病总论”,是对一切疾病进行辨证论治的总则和大纲。千余年来,把《伤寒论》当成治外感热病的书是对《伤寒论》一书的谬解,可以说是一个亘古冤假错案,应澄清并还《伤寒论》以真实面目,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研究张仲景的学术思想,以鉴后学。第二节《伤寒论》一书的性质——温病证治专著《伤寒论》是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东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医家都认为,《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的专书。一般认为,该书重点论述人体感受风寒之邪所致的“伤寒”病的辨证论治,而对于温病,只不过指出了其与伤寒的鉴别比较,不是《伤寒论》讨论的主要内容。笔者对此持不同看法,认为《伤寒论》在论外感病中,着重讨论的是温热病变的辨治纲领与方法。至于感受风寒而致的伤寒证治,只不过是书中的一个开台锣鼓和小小插曲而已。笔者认为,《伤寒论》就是温病证治的专著。这是从《伤寒论》一书所载内容进行分析与研究后所得出的结论。一、从《伤寒论》条文看《伤寒论》一书共载条文条,可归纳为四个部分,即各经提纲与欲解时、杂病、风寒外感的伤寒证治和温热病变证治。1.各经提纲与欲解时《伤寒论》六经分治,每经都有提纲和欲解时各1条,共计12条,这是对各经病变的概论。2.杂病部分《伤寒论》不单是讨论外感病的辨证论治,也讨论了很多杂病的辨证论治。杂病辨证论治的条文共计条。3.风寒外感证治部分有关风寒外感证治的条文,共计33条。其中第2条、第3条是对感受风寒后所形成的中风表虚、伤寒表实两种病变及其临床典型脉证表现的论述;第12条、第13条、第97条是对中风表虚证病因病机、主症主脉及治法方药的论述;第53条是对中风证自汗出机理的论述;第54条是对中风证汗后余邪未尽调治方法的论述;第42条是对“脉浮弱”当用桂枝汤解其外的论述;第44条、第56条是对表里兼病如何论治的论述;第15条是对中风证误下后诊断与治法的论述;第45条是对表证误下后的善后处理的论述;第57条是对汗后余邪未尽证治的论述;第16条、第17条、第19条是对桂枝汤应用禁忌的论述;第35条是对伤寒表实典型脉证治法的论述;第51条、第52条是对伤寒证脉象的补充论述;第37条是对伤寒表实旷久不愈三种转归的论述;第46条、第55条是对表寒即将热化的论述;第49条、第56条、第87条、第89条是对麻黄汤应用禁忌的论述;第23条、第25条是对风寒郁表轻症证治的论述;第36条是对太阳阳明并病表寒为主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太阴外感风寒表虚证治的论述;第条、第条是对少阴直中、表里俱寒证治的论述。4.温热证治部分在温热证治中,有讨论温热病定义与临床诊断的,有讨论温热病变所在不同部分的辨证论治。(1)温热病定义与临床诊断:共计5个条文。其中,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谈的是温热的性质和内涵。第4条是从病人脉之静,还是数急,以及有无“颇欲吐,若躁烦”来判断风寒之邪是否传经化热;第5条是从病二三日后,有无阳明或少阳证表现来判断风寒之邪是否传经化热;第56条是对表里兼病时,应从小便颜色之清与否判断有无热化成实;第37条是从脉浮与胸满胁痛方面,判断风寒是否化热内传少阳。(2)温热在表的证治:共计5个条文。其中,第14条是对风寒兼热互感而致“项背强几几”之汗出者证治的论述;第31条是对风寒兼热互感而致“项背强几几”之无汗者证治的论述;第27条是对风寒已趋热化而致“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者证治的论述;第38条、第39条是对风寒外束、热郁于里而致“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证治的论述。(3)温热在里的证治:共计个条文。兹按温热所在部位,以上焦、中焦、下焦分述之。①热在上焦:包括温热留扰胸膈,熏蒸咽喉、肺、心等脏器的病变。此类条文共计19个。其中,第78条、第79条、第80条是对汗、吐、下后余热未净留扰胸膈,而致“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或“烦热,胸中窒者”或“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证治的论述;第81条是对热壅胸膈下迫及腹而致“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证治的论述;第82条是对热壅于上,误下后致身热心烦腹痛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汗下不当致热郁胸膈而心中懊不安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阳明病下后余热未去留扰胸膈,而致“心中懊,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厥阴病下利后余热不尽,气血未复,过分劳累,而致虚烦身热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误下后,正虚阳郁,下寒而上热,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证治的论述;第63条、第条是对汗下后余热迫肺而喘者证治的论述;第条、第条、第条是对少阴病虚热上扰而胸满心烦,咽喉痛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瘥后劳复余热留扰胸膈者证治的论述;第条是对木火刑金而致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者机理的论述;第条是对表热误灸,逼热血上逆而咽燥吐血者机理的论述。②热在中焦:包括胃、肠道、胆、三焦等脏器的病变。此类条文计有个。其中,第26条是对服用桂枝汤后,邪趋热化转属阳明而致“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证治的论述;第32条是对太阳阳明合病,热邪郁表、下迫大肠而致下利者证治的论述;第33条是对太阳阳明合病,表热内迫、胃气上逆而致呕吐者证治的论述;第34条是对表病误下,表热协里热而致下利不止者证治的论述;第98条是对邪热郁于少阳而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证治的论述;第99条是对少阳热邪迫于肠胃而渴者证治的论述;古今医家

古今医家与中医药人一起成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jfjj/83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