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长研究白癜风的专家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so_5452891.html写在前面
黄连的药用部位为根茎,须根不入药,之前一直不纠结这个问题,直到后面看见黄连药材标本。
才发现其须根量非常大,有的须根为黄色,看着很富含小檗碱,我们一起探究一下须根能否药用。
药典上的黄连本品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chinensis)、三角叶黄连(Coptisdeltoidea)或云连(Coptisteeta)的干燥根茎。以上三种分别习称“味连”、“雅连”、“云连”。秋季采挖,除去须根和泥沙,干燥,撞去残留须根。
水分不得过14.0%,总灰分不得过5.0%。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5.0%。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不得少于5.5%,表小檗碱不得少于0.80%,黄连碱不得少于1.6%,巴马汀不得少于1.5%。
雅连按干燥品计算,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不得少于4.5%。
云连按干燥品计算,以盐酸小檗碱计,含小檗碱不得少于7.0%。
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外治湿疹,湿疮,耳道流脓。酒黄连善清上焦火热。用于目赤,口疮。姜黄连清胃和胃止呕。用于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萸黄连舒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
2~5g。外用适量。
置通风干燥处。
植物志中的黄连黄连(Coptischinensis)来自于毛茛科,黄连属,别名鸡爪连、川连、味连。
根状茎黄色,常分枝,密生多数须根。2-3月开花,4-6月结果。
分布于四川、贵州、湖南、湖北、陕西南部。生海拔-米间的山地林中或山谷阴处,野生或栽培。模式标本采自四川城口。
根状茎为著名中药“黄连”,含小檗碱、黄连碱、甲基黄连碱、掌叶防己碱等生物碱,可治急性结膜炎、急性细菌性痢疾、急性肠胃炎、吐血、痈疖疮疡等症。
古籍中黄连的药用部位黄连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根连珠而色黄,故名。”自古以来即认为四川为主产地。
唐本草记载:“蜀道者粗大,味极浓苦,疗渴为最,江东(即今长江以东)者节如连珠,疗痢大著,今澄州(即今湖南澧县)者更胜。”
黄连的炮制首载于南北朝刘宋时期雷斅所著的《雷公炮炙论》:“凡使黄连,以布拭上肉毛,然后用浆水浸二伏时,漉出,于柳火中焙干用”。
梁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记载黄连“用之当布裹,去毛,令如连珠”。
历代的典籍中对黄连炮制工艺中均提到去须处理,而在现代的炮制工艺中,黄连的净制也多为去除须根。
黄连根据区域的不同分有味连、雅连和云连,主产于四川东部者品质最佳,产量较少但质量好。
产于云南德钦、维西、腾冲等地的云连,品质稍次于味连。
现代检测结果黄连的入药部位主要为根部(约占黄连全株干物质的60%),其余的须根和茎叶(约占40%)废弃不用,十分可惜。
肖培根院士也认为“黄连……种植成本比较高,如果能将黄连的须根和茎叶充分利用,不仅能有效地利用资源,也能减少生产成本”。
黄连采收的季节很长,从每年9月份持续到第二年1月份。
黄连须根(全须)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变化不大,总体维持在2.7%左右。
黄连近须中生物碱质量分数为3.5%~4.0%,远须中生物碱质量分数为2.0%~2.2%。
黄连茎叶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变化较大,冬季最低,仅0.9%,夏季最高,达1.9%。
随着气温的下降,黄连近须、近茎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在上升,黄连叶和远须、远茎中生物碱质量分数在下降。
这可能是由于气温下降促使了黄连须根和茎叶中生物碱,向黄连主根中转移所造成的。
由于黄连废弃物须根和茎叶中含有生物碱等有效成分,与黄连主根活性成分一致,因此对于黄连废弃物的后续开发不仅可行,而且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效益。
结尾植物志中要求根状茎,药典要求干燥根茎。从含量分布看,除去须根后,单位重量的黄连根茎含量更高,药效更强。
之前尝过黄连的叶子,也是很苦的,黄色的须根,应该更苦,若是以含量为控制指标,那么带有须根的黄连,若是含量同样能达到指定的标准,是否也能药用?
相关图片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