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看白癜风的医院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6983144.html
七、琼玉膏《洪氏集验方》
组成: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白蜜。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主治:肺痨肺肾阴亏证。
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配伍特点:本方药少方简,甘凉濡润,益气滋阴;肺肾同补,金水并调;肺脾兼治,培土生金。采用膏剂,意在膏泽滋润,从本缓治,久服奏效。
第十八章祛湿剂
一、祛湿剂的概念、适应范围、配伍规律、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
1.概念: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等作用,治疗水湿病证的方剂,统称祛湿剂。属“八法”中的“消法”。
2.适应范围
燥湿和胃剂,适用于湿浊内阻,脾胃失和证。清热祛湿剂,适用于外感湿热,或湿热内郁,或湿热下注所致的湿温、黄疸、霍乱、热淋、痢疾、泄泻、痿痹等病证。利水渗湿剂,适用于水湿壅盛所致的水肿、泄泻等证。温化寒湿剂,适用于阳虚不能化水或湿从寒化所致的痰饮、水肿。祛风胜湿剂,适用于风湿在表所致的头痛身重或风湿侵袭痹阻经络所致的腰膝顽麻痛痹等证。
3.配伍规律
常常配伍理气之品,以求气化则湿化。
4.分类
分燥湿和胃、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寒湿、祛风胜湿等五类。
5.注意事项
祛湿剂多由芳香温燥或甘淡渗利之药组成,易于耗伤阴津,故素体阴虚津亏、病后体弱,以及孕妇均应慎用。
第一节燥湿和胃
一、平胃散《简要济众方》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燥湿运脾,行气和胃。
主治:湿滞脾胃证。
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恶心呕吐,嗳气吞酸,肢体沉重,怠惰嗜卧,常多自利,舌苔白腻而厚,脉缓。
用法:加生姜、大枣同煎服。
方解:
苍术:燥湿健脾,为君。
厚朴:行气除满,化湿,为臣。
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健脾和中,为使。
姜、枣:调和脾胃,为使。
加减应用:湿热者,加黄连、黄芩;寒湿者,加干姜、草豆蔻;湿盛泄泻者,加茯苓、泽泻。
注意事项:因本方辛苦温燥,故阴虚气滞、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
二、藿香正气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半夏曲、白术、陈皮、厚朴、桔梗、藿香、炙甘草。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用法:加姜枣同煎,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
方解:
藿香:解表风寒,化湿浊,辟秽和中止呕,为君。
半夏曲、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为臣。
茯苓、白术:健脾运湿止泻,为臣。
大腹皮、厚朴:行气化湿,畅中行滞,为佐。
紫苏、白芷:醒脾宽中,行气止呕,为佐。
桔梗:宣肺利膈,助解表化湿,为佐。
姜、枣:调脾胃、外和营卫,为佐。
甘草:调和药性,和中,为使。
加减应用:表邪偏重,寒热无汗者,加香薷;气滞脘腹胀痛者,加木香、延胡索。
注意事项:本方重在化湿和胃,解表散寒之力较弱,故服后宜温覆以助解表。湿热霍乱之吐泻,则非本方所宜。
第二节清热祛湿
一、三仁汤
组成: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解:
杏仁:开上,宣利上焦肺气,为君。
白蔻仁:畅中,芳香化湿,行气宽中,畅中焦之脾气,为君。
薏苡仁:渗下,渗湿利水而健脾,使湿热从下焦而去,为君。
滑石、通草、竹叶:甘寒淡渗,加强利湿清热,为臣。
半夏、厚朴:行气化湿,散结除痞,为佐。
加减应用:湿温初起,卫分症状较明显者,加藿香、香薷;寒热往来者,加青蒿、草果。
注意事项:舌苔黄腻,热重于湿者,不宜使用。
二、茵陈蒿汤《伤寒论》
组成:茵陈、栀子、大黄。
功用:清热,利湿,退黄。
主治:湿热黄疸。
一身面目俱黄,黄色鲜明,发热,无汗或但头汗出,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或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滑数有力。
用法:先煮茵陈。
方解:
茵陈:清热利湿退黄,为君。
栀子:清热降火,通利三焦,为臣。大黄:泻热逐瘀,通利大便,为佐。
加减应用:湿重于热者,加茯苓、泽泻、猪苓;热重于湿者,加黄柏、龙胆草;胁痛明显者,加柴胡、川楝子。
注意事项:服本方后,以小便增多,且尿色黄赤为效,即仲景所谓“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伤寒论》)之意。本方苦寒较盛,阴黄证者不宜使用。
三、二妙散《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苍术。
功用:清热燥湿。
主治:湿热下注证。
筋骨疼痛,或两足痿软,或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湿疹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用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方解:
黄柏:燥湿清热,长于清下焦湿热,为君。
苍术:健脾燥湿,为臣。
姜汁调服:辛散以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
加减应用:湿热痿证,加豨莶草、木瓜、萆薢;湿热脚气,加薏苡仁、木瓜、槟榔;下部湿疮、湿疹,加赤小豆、土茯苓。
注意事项:无。
四、连朴饮《霍乱论》
组成:厚朴、川连、石菖蒲、半夏、香豉、焦栀、芦根。
功用:清热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湿热霍乱。
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口渴不欲多饮,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
黄连:清热燥湿,为君。
厚朴:行气化湿,为君。
石菖蒲:化湿悦脾,为臣。
半夏:燥湿降逆和胃,为臣。
山栀、豆豉:清宣胸脘之郁热,为佐。
芦根:清热和胃,除烦止呕,生津行水,为佐。
加减应用:腹泻重者,加白扁豆、薏苡仁。
注意事项:吐泻剧烈而见津亡气脱者,本方不宜。寒湿霍乱者,忌用本方。
五、八正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车前子、瞿麦、萹蓄、滑石、山栀子仁、炙甘草、大黄、木通、灯心草。
功用:清热泻火,利水通淋。
主治:湿热淋证。
尿频尿急,溺时涩痛,淋沥不畅,尿色浑赤,甚则癃闭不通,小腹急满,口燥咽干,舌苔黄腻,脉滑数。
用法:散剂,灯心煎汤送服;汤剂,加灯心,水煎服。
方解:
滑石:滑利窍道,清热渗湿利水通淋,为君。
木通:上清心火,下利湿热,为君。
萹蓄、瞿麦、车前子:清热利水通淋,为臣。
山栀子:清泄三焦,通利水道,为佐。
大黄:荡涤邪热,使湿热从大便去,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兼清热、缓急止痛,为佐使。
灯心草:利水通淋。
加减应用:血淋者,加生地、小蓟、白茅根;石淋,加金钱草、海金沙、石韦;膏淋,加萆薢、菖蒲。
注意事项:肾虚劳淋者,本方不宜。孕妇慎用。
六、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
组成:滑石、黄芩、茵陈、石菖蒲、川贝母、木通、藿香、连翘、白蔻仁、薄荷、射干。
功用: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主治:湿温时疫,邪在气分,湿热并重证。
发热倦怠,胸闷腹胀,肢酸咽痛,身目发黄,颐肿口渴,小便短赤,泄泻淋浊,舌苔白或厚腻或干黄,脉濡数或滑数。
配伍特点:利湿清热,两相兼顾,且以芳香行气悦脾,寓气行则湿化之义;佐以解毒利咽,令湿热疫毒俱去。
七、当归拈痛汤《医学启源》
组成:羌活、防风、升麻、葛根、白术、苍术、当归、人参、甘草、苦参、黄芩、知母、茵陈、猪苓、泽泻。
功用:利湿清热,疏风止痛。
主治:湿热相搏,外受风邪证。
遍身肢节烦痛,或肩背沉重,或脚气肿痛,脚膝生疮,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
配伍特点:发散风湿与利湿清热相配,表里同治;苦燥渗利佐以补气养血,邪正兼顾。
第三节利水渗湿
一、五苓散《伤寒论》
组成:猪苓、泽泻、白术、茯苓、桂枝。
功用:利水渗湿,温阳化气。
主治:
1.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
小便不利,头痛微热,烦渴欲饮,甚则水入即吐,舌苔白,脉浮。
2.痰饮。
脐下动悸,吐涎沫而头目眩晕;或短气而咳者。
3.水湿内停证。
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霍乱吐泻等。
用法: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方解:
泽泻:利水渗湿,为君。
茯苓、猪苓:增强利水渗湿之力,为臣。
白术:运化水湿,为佐。
桂枝:温阳化气以助利水,解表散邪以祛表邪,为佐。
加减应用:泄泻偏于热者,须去桂枝,加车前子、木通。
注意事项:作散剂服用需多饮暖水,作汤剂服用则不宜久煎。本方渗利作用强,不宜久服。
二、猪苓汤《伤寒论》
组成: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
功用:利水,养阴,清热。
主治:水热互结证。
小便不利,发热,口渴欲饮,或心烦不寐,或兼有咳嗽、呕恶、下利,舌红苔白或微黄,脉细数。又治血淋,小便涩痛,点滴难出,小腹满痛者。
用法:阿胶烊化。
方解:
猪苓:淡渗利水,为君。
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泄热,健脾以助运湿,为臣。
滑石:利水清热,为佐。
阿胶:滋阴润燥,防诸药渗利重伤阴血,为佐。
配伍特点:利水而不伤阴,滋阴而不碍湿。
加减应用:热淋,加栀子、车前子;血淋、尿血,加白茅根、大蓟、小蓟。
注意事项:因本方为渗利之剂,若内热盛、汗出多而渴者忌用。
三、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
组成:防己、黄芪、甘草、白术、生姜、大枣。
功用:益气祛风,健脾利水。
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用法:生姜、大枣同煎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方解:
防己:祛风行水,为君。
黄芪:益气固表,利水,为君。
白术:补气健脾祛湿,为臣。
姜、枣:调和营卫,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应用:兼喘者,加麻黄;腹痛肝胃不和者,加芍药;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下有陈寒者,加细辛。
注意事项: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四、五皮散《华氏中藏经》
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
功用:利水消肿,理气健脾。
主治:脾虚湿盛,气滞水泛之皮水证。
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以及妊娠水肿,苔白腻,脉沉缓。
配伍特点:善行皮间水气之功,利水消肿与利肺健脾同用,使气行则水行。
第四节温化寒湿
一、真武汤《伤寒论》
组成: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
功用:温阳利水。
主治:阳虚水泛证。
1.阳虚水泛证。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浮肿,腰以下为甚,畏寒肢冷,腹痛,下利,或咳,或呕,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2.太阳病发汗太过,阳虚水泛证。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附子: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温运水湿,为君。
茯苓:利水渗湿,使水邪从小便去,为臣。
白术:健脾燥湿,为臣。
生姜:助附子温阳散寒,宣散水湿,为佐。
白芍:利小便以行水气;柔肝缓急以止腹痛;敛阴舒筋以解筋肉瞤动;防止附子燥热伤阴,以利久服缓治。
加减应用:水寒射肺而咳者,加干姜、细辛、五味子;阴盛阳衰而下利甚者,去芍药,加干姜;水寒犯胃而呕者,加重生姜、吴茱萸、半夏。
注意事项:湿热内停所致之小便不利,浮肿者忌用。
二、苓桂术甘汤《金匮要略》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炙甘草。
功用:温阳化饮,健脾利湿。
主治:中阳不足之痰饮。
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用法:水煎服。
方解:
茯苓:健脾利水,渗湿化饮,为君。
桂枝:温阳化气,平冲降逆,为臣。
白术:健脾燥湿,为佐。
炙甘草:合桂枝以辛甘化阳,以襄助温补中阳之力;合白术益气健脾,以利制水;调和诸药,佐使。
加减应用:咳嗽痰多者,加半夏、陈皮;心下痞或腹中有水声者,加枳实、生姜。
注意事项:若饮邪化热,咳痰黏稠者,非本方所宜。
三、实脾散《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厚朴、白术、木瓜、木香、草果、大腹子、附子、白茯苓、干姜、炙甘草、生姜、大枣。
功用:温阳健脾,行气利水。
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身半以下肿甚,手足不温,口中不渴,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弦而迟者。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解:
附子:温肾阳助气化以行水,为君。
干姜:温脾阳助运化以制水,为君。
茯苓、白术:渗湿健脾,为臣。
木瓜:除湿醒脾和中,为佐。
厚朴、木香、大腹子(槟榔)、草果:行气导滞,燥湿利水,为佐。
甘草、生姜、大枣:益脾和中,生姜兼温散水气,甘草调和诸药,为佐使。
加减应用:气短乏力,倦惰懒言者,加黄芪;小便不利,水肿甚者,加猪苓、泽泻;大便秘结者,加牵牛子。
注意事项:若阳水者,非本方所宜。
四、萆薢分清饮《杨氏家藏方》
组成: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
功用:温肾利湿,分清化浊。
主治:下焦虚寒之膏淋、白浊。
小便频数,浑浊不清,白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白,脉沉。
配伍特点:本方泄中有补,通中寓涩,邪正兼顾,标本同治。
第五节祛风胜湿
一、羌活胜湿汤《脾胃论》
组成:羌活、独活、藁本、防风、炙甘草、蔓荆子、川芎。
功用:祛风,胜湿,止痛。
主治:风湿在表之痹证。
肩背痛不可回顾,头痛身重,或腰脊疼痛,难以转侧,苔白,脉浮。
配伍特点:本方用药辛散温燥,但量轻力缓,取其轻扬之法,使其微发其汗,则风湿自除。
二、独活寄生汤《备急千金要方》
组成: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
功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
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配伍特点:以祛风寒湿邪为主,辅以补肝肾、益气血之品,邪正兼顾,袪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