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核苷类药物的最大缺点就是在长期治疗过程中,会出现耐药变异,但并不是说,所有服用这类药物的人都会出现耐药。怎么才能最大限度地预防耐药变异的发生呢?以下三点是关键:
1、合理选择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适应证
对于乙肝病人来说,口服抗病毒药物服用方便,有效率也很高;因此,很多病人就会把这些药当成了治疗乙肝的“神药”,不论是不是应该治疗,都要千方百计找医生开药,要求“积极”抗病毒治疗。
其实,对免疫耐受期或非活动期乙肝病毒感染者来说,尤其是年龄较轻者,如不需要接受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治疗,则不建议抗病毒治疗。原因在前文,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情况下“提前”抗病毒,不容易实现病毒控制(表现在病人的检查结果上就是HBVDNA不能转阴)。而乙肝病毒活跃复制的时候,不断接触抗病毒药,就很容易筛选出耐药病毒。
2、合理选择抗病毒治疗方案
参照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对有抗病毒治疗适应证的病人,若选用核苷类药物,尽量选用抗病毒作用强、耐药变异发生率低的药物,也就是恩替卡韦或替诺福韦酯。同时,一定要了解既往抗病毒治疗情况,包括核苷类药物应用情况、治疗应答情况及耐药变异情况,以便选择无交叉耐药的药物治疗。此外,应尽量避免单药序贯治疗(也就是先用A药,过几个月又换B药,过一段时间又换C药,这样不断折腾),以免发生多种药物同时耐药。
3、提高病人的诊治依从性
核苷类药物的疗程目前还不确定,对于治疗前是大三阳的病人,其治疗终点可暂定为发生HBeAg血清转换(也就是变为小三阳)后再巩固治疗3年;对于小三阳病人,要等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才能考虑停药。可见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方案一旦确定而且早期疗效令人满意时,应鼓励病人长期治疗,切忌在尚未达到治疗终点时随意停用或换用药物。
在应用核苷类药物进行抗病毒治疗期间,要反复强调遵医嘱按时、足量服药。对临床试验数据分析表明,超过30%的病毒学突破是由于病人依从性差的原因造成。在任何情况下,逐步减量的用药方案都是错误的,将显著提高耐药风险。
闫杰
YanJie
医学博士,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肝病学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肝病学会委员,北京感染病学会青年委员,北京医师协会理事。
具有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工作经验,对慢性肝病(如慢乙肝、慢丙肝、脂肪肝、肝硬化、肝癌等)的临床诊治经验丰富,尤对肝硬化并发症的二级预防进行广泛研究,具有深刻认识。
先后主持科研课题7项,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编译专业论著4部。年入选“北京市优秀人才”,年入选“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
熟练运用互联网等新媒体开展健康科普工作,曾主持搜狐论坛乙肝版块,-年度连续获得“十大优秀版主”称号;现为新浪微博知名肝病科普专家、微博签约自媒体(ID闫大夫聊肝病粉丝7万余)。
在《大众医学》、《健康之家》等纸媒,以及爱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网络医学科普网站发表科普作品百余篇,每篇文章的平均点击量约为5万。
自年起,在甘肃卫视《聚健康》、华医网、腾讯视频等进行各种形式的视频科普讲座。
专家门诊:每周二上午8:00-12:00
医院肝病专家诊区五诊室
如何预约我?
北京市已实行网上预约挂号。亲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