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防控预防乙型病毒性肝炎,这些知识

一、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为主要病变并可引起多种器官损害的传染性疾病。乙肝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乙肝病程迁延,易转变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

二、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哪些?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乙肝病毒感染后,因机体差异可表现为亚临床感染或无症状感染、急性自限性肝炎或暴发型肝炎。研究显示,婴幼儿、小于5岁儿童以及免疫缺陷的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通常无症状;然而,30%~50%的≥5岁儿童及成人感染乙肝病毒后会出现食欲减退、全身乏力、恶心、呕吐、腹痛、黄疸等早期临床体征或症状,也可出现皮疹、关节痛及关节炎等肝外表现。

乙肝病毒感染者如超过6个月,可发展为慢性感染,部分演变为肝硬化或肝癌。

1%的急性乙肝会发展为暴发型乙肝,暴发型乙肝的病死率约70%。高达25%的乙肝病毒感染的婴儿和年龄较大儿童最终发展为肝硬化或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

而成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发展为HCC的比例每10年约为5%,是未感染乙肝病毒者发生HCC概率的~倍。80%的肝细胞癌病例可能由乙肝病毒感染造成。

三、感染乙肝病毒后能康复吗?乙肝慢性化的原因是什么?、乙肝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有哪些?什么是乙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乙肝是一种自限性疾病。对于成人来说,若能早期诊断,采取适当的休息、营养和一般治疗,大多数患者可在3~6个月内自愈,少数可转为慢性。

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乙肝。新感染者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与乙肝病毒感染发生时的年龄有关。感染乙肝病毒的年龄越小,慢性化的可能性越高。围生(产)期、婴幼儿时期及5岁以上感染乙肝病毒者中,分别有90%、25%~30%及5%~1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免疫缺陷者(如HIV感染者)感染乙肝病毒后,发展成慢性感染的风险较高。

四、我国乙肝的疾病负担有多大?

年全国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全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推算全国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约9万人,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万例。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3种疾病中,以肝癌负担最重。中国每年花费在治疗乙肝的直接和间接医疗费用高达亿元人民币。乙肝给个人、家庭、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每年约有30万人因乙肝相关肝病而死亡,其中50%死于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

五、乙肝的传染源有哪些?我国乙肝的疾病负担有多大?

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慢性乙肝患者,亚临床感染者,乙肝肝硬化和乙肝病毒相关的肝细胞癌(HCC)患者都具有传染性,其中以慢性乙肝患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最为主要。血液中乙肝病毒含量最高,其他体液或分泌液如精液和阴道分泌物等也具有一定传染性。

六、乙肝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1

母婴传播:是婴儿乙肝病毒感染的最重要方式,主要发生在围产期,多是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据估计,人群中40%~50%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是由母婴传播所致。如不采取阻断措施,HBsAg与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在围产期被感染约为70%~90%。2血液传播:使用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和血制品;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器械、注射器、用具,如侵入性诊疗操作和手术,静脉吸毒,修足、文身、扎耳环孔;医务人员工作中的意外暴露;共用剃须刀和牙刷等。3性接触传播:与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生无防护的性接触。

七、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有哪些?

1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包括静脉吸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2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及性伴为HBsAg阳性者。3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4其他人群:如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病毒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

八、乙肝病毒携带者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注意什么?

乙肝病毒携带者要重视体检,医院检查乙肝病毒复制的变化情况以及对肝功能的影响。

饮食方面,禁忌喝酒,吃比较容易消化的饮食,不要吃太油腻和容易上火的食物,食物要干净卫生。

生活有规律,保证足够睡眠时间,避免过度疲劳,特别要注意不要熬夜,减少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乐观情绪。

不能献血。

家人要接种乙肝疫苗,在配偶没有产生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之前,性生活时要使用避孕套。

九、乙肝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什么?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最有效、安全、经济的方法,乙肝疫苗也是唯一可预防原发性肝癌的疫苗。

我国卫生部颁布的《—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采取预防接种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十、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有哪几种?乙肝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什么?

我国目前使用的乙肝疫苗分为:

重组乙型疫苗(酿酒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汉逊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CHO细胞)和甲型乙型肝炎联合疫苗。

十一、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有哪些?

乙肝疫苗全程需接种3剂次,按照0、1、6个月的免疫程序,即接种第一剂次疫苗后,间隔1个月及6个月注射第二、第三剂次乙肝疫苗。

十二、哪些人群需要接种乙肝疫苗?我国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有哪些?

重点人群新生儿、婴幼儿和青少年儿童。

高危人群。

1、存在经皮肤和黏膜暴露血液风险的人群:

包括静脉吸毒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的家庭成员、易发生外伤者、经常接受输血或血液制品者、血液透析者及器官移植者。

2、存在性暴露感染风险的人群:

包括男性同性恋者、多性伴者及性伴为HBsAg阳性者。

3、存在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

如医务工作者、经常接触血液的人员、医学院校学生、救援(公安、司法、消防、应急救灾等)人员及福利院、残障机构和托幼机构等工作人员。

4、其他人群:

如乙肝以外的其他慢性肝病患者、乙肝病毒高发区的居住者及旅行者、免疫缺陷或免疫低下者、HIV阳性者。

十三、为什么要在出生24小时内接种首剂乙肝疫苗?

围产期或幼儿期发生的母婴传播是导致乙肝病毒慢性感染的主要原因。感染乙肝病毒时的年龄越小,发展为慢性乙肝的风险越大。出生后接种乙肝疫苗的时间越晚,感染乙肝病毒的风险越高。特别是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和乙肝病毒e抗原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者,阻断失败率为4%;24小时后接种者,阻断失败率为20%,升高5倍。因此,出生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对阻断乙肝母婴传播十分重要。

十四、不能按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的规定时间接种,怎么办?

如果因某种原因,乙肝疫苗第二剂次和(或)第三剂次无法按乙肝疫苗接种程序接种,后续剂次的接种总原则是不能提前,可以适当推后。即使相隔很久才接种第二剂次或第三剂次,只需补齐未接种的剂次即可,不需要按接种程序重新开始。

十五、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能否用母乳喂养宝宝?不能按乙肝疫苗接种程序的规定时间接种,怎么办?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指出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接受HBsAg阳性母亲的哺乳。

十六、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如何预防乙肝?

建议对乙肝患者或携带者的家庭成员及其他密切接触者进行血清HBsAg、抗-HBc和抗-HBs检测,并对其中的易感者(该3种标志物均阴性者)接种乙肝疫苗。也可以不检测直接接种乙肝疫苗。

十七、孩子接种疫苗前,家长应注意什么?

在接种疫苗之前,家长应留意孩子的健康状况,特别注意孩子有无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患、过敏体质等。给孩子洗澡,换上柔软、宽松的衣服。保证孩子正常的饮食和休息。带上预防接种证,到政府部门认定的合格预防接种门诊进行接种。

在接种前应认真阅读告知单上的内容,咨询了解孩子将要接种的是什么疫苗,能预防什么病,有哪些接种禁忌,接种后可能有哪些不良反应和需要注意的事项。一定要如实告诉接种工作人员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是否有接种禁忌症等。如孩子近些天有无发热等不舒服;有无疫苗、食物和药物的过敏史;上次接种同种疫苗后的反应情况;是否有癫痫、脑或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是否有哮喘、肺部疾病、心脏疾病、肾脏疾病或血液系统疾病等,以便接种工作人员判断是否给孩子接种疫苗。

十八、我国规定的乙肝疫苗接种禁忌是什么?

已知对该疫苗所含任何成分包括辅料及甲醛过敏者;

患急性疾病、严重慢性疾病、慢性疾病的急性发作期和发热者;

妊娠期妇女;

患未控制的癫痫和其他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者。

家族和个人有惊厥史者、患慢性疾病者、有癫痫史者、过敏体质者应慎用。

十九、接种乙肝疫苗之前,是否需要筛查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

世界卫生组织不建议常规接种前进行血清学检测。美国疾控中心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明确对感染过和未感染过乙肝病毒者接种乙肝疫苗都是安全的。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年版)》明确指出,乙肝疫苗免疫前是否需要筛查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主要是从成本效益考虑,而不是从安全性考虑。自年全球实施乙肝疫苗普遍接种以来的实践证明,乙肝疫苗在接种前不筛查乙肝病毒感染标志物是安全的。

二十、早产儿、低体重儿能否接种乙肝疫苗?

世界卫生组织(WHO)立场文件、美国疾控中心免疫实施咨询委员会和中国的药典都没有将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作为乙肝疫苗接种的禁忌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文件均表明早产儿可以接种乙肝疫苗。世界卫生组织乙肝疫苗立场文件指出,部分低体重(g)早产儿在出生时接种乙肝疫苗可能反应不佳。然而,出生满1个月后,所有早产儿,无论出生体重或胎龄是多少,都可在接种乙肝疫苗后出现充分的免疫应答。

低体重儿接种程序根据母亲感染状况而定。母亲HBsAg阴性,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新生儿在1个月龄或体重超过2kg时开始接种第一剂次10μg乙肝疫苗,间隔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二和第三剂次10μg乙肝疫苗。

母亲HBsAg阳性或HBsAg的情况未知时,出生体重低于2kg的新生儿可在出生后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然而,在出生时接种的疫苗剂次不应计算在必需的3剂次程序内。在1个月龄时按0、1、6个月程序重新接种3剂次10μg酵母或20μgCHO乙肝疫苗,即1月龄、2月龄和7月龄分别接种第一、第二和第三剂次乙肝疫苗。

二十一、孩子接种疫苗后,家长应注意什么?

因为极罕见但可能危及生命的过敏性休克通常发生在接种疫苗后1小时内,在回家途中及回家后要细心照顾孩子,注意观察体温、精神状态等。让孩子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多喝水,不要吃油炸、辛辣等食物;不要弄脏、弄湿注射部位,以防感染。

二十二、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检测抗体吗?

一般人群不需要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检测。

感染乙肝病毒的高危人群应考虑开展接种后抗体检测,在接种完最后一剂次(即第三剂次)乙肝疫苗后1~2个月,进行HBsAg和抗-HBs检测。

二十三、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后,需要定期加强接种吗?接种乙肝疫苗后需要检测抗体吗?

按0、1、6个月程序全程接种3剂次乙肝疫苗后,约95%以上的婴幼儿都可产生保护性抗体。

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乙肝疫苗接种后具有很好的长期保护效果,目前尚不需考虑加强免疫。我国也不主张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并且免疫成功者进行定期加强接种。但对高危人群可进行抗-HBs监测,如抗-HBs<10mIU/ml,可给予加强免疫。

二十四、家长可以从哪些渠道获取乙肝疫苗知识?

一是可以到就近的预防接种单位咨询;

二是通过专业机构的网站,如中国疫苗和免疫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635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