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水肿
概念: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病因:风邪袭表、外感水湿、疮毒内犯、饮食不节、禀赋不足、久病劳倦
病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
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制在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辨证要点:首辨阳水、阴水,次辨病变之脏腑。
阳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势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继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兼有寒热等表证,属表,属实,一般病程较轻。
阴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的脏腑亏损。发病缓慢,肿多由足踝开始,自下而上,继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甚则按之如泥,属里,属虚或虚实夹杂,病程长。
治疗原则:发汗、利尿、泻下逐水。
阳水:
⑴风水相搏证:越婢加术汤—疏风清热,宣肺利水。见汗出恶风,卫阳已虚,用防己黄耆汤;若表证渐解,身重而水肿不退,按水湿浸渍证。
⑵湿毒侵淫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宣肺解毒,利湿消肿
⑶水湿浸渍证:五皮饮合胃苓汤—运脾化湿,通阳利水
⑷湿热壅盛证:疏凿饮子—分利湿热(见腹满大便不通,合用己椒苈黄丸)
阴水:
⑴脾阳虚衰证:实脾饮—健脾温阳利水。长期饮食失调,致脾气虚弱,气失舒展,不能运化水湿,用参苓白术散。
⑵肾阳衰微证:济生肾气丸—温肾助阳,化气利水(面部虚损为主,形寒肢冷用右归丸)
⑶瘀水互结证: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活血祛瘀,化气行水(腰膝酸软,神疲乏力,合用济生肾气丸)
久病水肿者,虽无明显瘀阻之象,临床上亦常合用益母草、泽兰、桃仁、红花等药,以加强利尿消肿的效果。
第二节淋证概念: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
病因:外感湿热(小肠邪热、心经火热、下肢丹毒、下阴秽浊邪气等浸入膀胱),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或劳伤久病
病机: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病位在膀胱与肾。
辨证要点:首辨六淋的类别,次辨证候的虚实,最后须辨明各淋证的转化与兼并。辨别淋证虚实的主要依据,一是病程,二看疼痛程度,三看尿液。
转归预后:热淋血淋—高热神昏、水肿、癃闭、关格、头痛、眩晕;石淋—水肿、癃闭、关格;膏淋—虚劳。
预防调护:房事后即行排尿,防止秽浊之邪从下阴上犯膀胱。
1.热淋:八正散—清热利湿通淋。(淋证往往有畏寒发热,其病机是湿热熏蒸,邪正相搏,或因湿热郁于少阳所致,故不宜用辛温解表药物)
.石淋:石韦散—清热利湿,排石通淋(绞痛缓解,多无明显自觉症状,可常用金钱草煎汤代茶)
3.血淋:小蓟饮子—清热通淋,凉血止血(阴虚内热,可用知柏地黄丸)
4.气淋:沉香散—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有属中气下陷,可用补中益气汤)
5.膏淋:程氏萆薢分清饮—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脾肾气虚不摄,可用膏淋汤)
6.劳淋:无比山药丸—补脾益肾
第三节癃闭概念: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称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急者称为闭。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瘀浊内停(瘀血、痰瘀、砂石)、体虚久病。
病机:膀胱气化功能失调。病位在肾和膀胱,涉及三焦、肺、脾、肝。病理因素,湿热、热毒、气滞、痰瘀。
辨证要点:首辨虚实,次要了解病情之缓急。
转归预后:可见变证,喘证、心悸、水肿、呕吐、关格。
1.膀胱湿热证:八正散—清利湿热,通利小便
.肺热壅盛证:清肺饮—清泄肺热,通利水道(兼尿赤灼热、小腹胀满,合八正散)
3.肝郁气滞证:沉香散—疏利气机,通利小便(郁滞重者,合用六磨汤)
4.浊瘀阻塞证:代抵当丸—行瘀散结,通利水道
5.脾气不升证: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升清降浊,化气利水(气阴不足,舌红少苔,可用参苓白术散)
6.肾阳衰惫证:济生肾气丸—温补肾阳,化气利水(精血俱亏,病及督脉,香茸丸)
常用外治法:取嚏或探吐法、外敷法、流水诱导法、导尿法。
第四节关格关格:脾肾虚寒,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的临床危重病证。多见于水肿、淋证、癃闭晚期。
病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因素为湿浊、水气、瘀血、内风。
辨证要点:应辨脾肾虚损程度,次辨浊邪之性质,再辨是否累及他脏。
1.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脾汤合吴茱萸汤—温补脾肾,化湿降浊。(若水气凌心者,加用己椒苈黄丸;尿少或小便不通者,可合用滋肾通关丸。)
.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滋补肝肾,平肝熄风。
3.肾阳衰微,邪陷心包证: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温阳固脱,豁痰开窍。(若狂躁痉厥,可服紫雪丹;若心阳欲脱,用参附龙牡汤)
更多信息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