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http://m.39.net/pf/a_4618897.html
赤小豆
赤小豆(红小豆,赤豆,朱小豆)
赤小豆为豆科一年生半缠绕草本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前者主产于广东、广西、江西等地;后者产于全国大部分地区。原植物一般土壤均可生长,以富含有机质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功效利水消肿、解毒排脓、利湿退黄。临床用名有赤小豆。
《神农本草经》:大豆黄卷,味甘平。主湿痹,筋挛,膝痛。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赤小豆。主下水,排痈肿脓血。生平泽。
《吴普》曰:大豆黄卷,神农黄帝雷公无毒,采无时,去面(黑干),得前胡,乌啄,杏子,牡蛎,天雄,鼠屎,共蜜和佳,不欲海藻龙胆,此法,大豆初出黄土芽是也。生大豆,神农岐伯生熟寒,九月采,杀乌豆毒,并不用元参。
赤小豆,神农黄帝咸,雷公甘,九月采(《御览》)。
《名医》曰:生大山,九月采。
案《说文》云:椒豆也,象豆生之形也。荅,小椒也,藿椒之少也。
《广雅》云:大豆,椒也,小豆,荅也,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
《尔雅》云,戎叔,谓之荏叔,孙炎云大豆也。
《名医别录》:味甘,酸,平,温,无毒。主治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下胀满。
《药性论》:使,味甘。能消热毒痈肿,散恶血不尽烦满,治水肿,皮肌胀满。捣薄涂痈肿上,主小儿急黄烂疮。取汁令洗之,不过三度差。末与鸡子白调,涂热毒痈肿差。通气,健脾胃。
《食疗本草》:赤小豆
(一)和鲤鱼烂煮食之,甚治香港脚及大腹水肿。别有诸治,具在鱼条中。散气,去关节烦热。令人心孔开,止小便数。绿、赤者并可食。〔证〕
(二)止痢。暴痢后,气满不能食。煮一顿服之即愈。〔心·证〕
(三)(毒肿)末赤小豆和鸡子白,薄之,立瘥。〔心〕
(四)(风搔隐疹)∶煮赤小豆,取汁停冷洗之,不过三、四。〔心〕
《日华子本草》:治烦,解热毒,排脓,补血脉。
《开宝本草》:味甘、酸,平,温,无毒。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下胀满。
《本草衍义》:赤小豆
内容:食之行小便,久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关西、河北、京东西多食之。花治宿酒渴病。
《汤液本草》:赤小豆
内容:气温,味辛、甘、酸,阴中之阳。无毒。
《本草》云∶主下水,排脓,寒热热中消渴。止泄,利小便,吐逆卒,下胀满。又治水肿,通健脾胃。赤小豆,食之行小便,久食则虚人,令人黑瘦枯燥。赤小豆花,治宿酒渴病,即腐婢也。花有腐气,故以名之。与葛花末,服方寸匕,饮酒不知醉。气味平辛。大豆黄卷,是以生豆为,待其芽出,便曝干用。方书名黄卷皮,产妇药中用之。性平。
《本草蒙筌》:赤小豆、腐婢。
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地土各处俱种,胭脂赤者为良。驴食脚轻,人食脚重。外科称要剂,香港脚为捷方。散痈肿,末调鸡子清箍;下水气,末入通草汤服。小儿急黄烂疮,取汁洗之,不过三度;大人酒醉燥热,煎汁饮下,只消一瓯。和桑白皮煎,治湿痹延手足胀大;同活鲤鱼煮,疗香港脚入脐腹突高。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赤豆粉解油衣沾缀,赤豆叶止小便数频。腐婢花名,因气腐臭,虽称卑贱,解酒诚良。共葛酒多不醉。又种绿豆,粒小而圆。味甘皮寒肉平,能行十二经络。煎汤解酒毒,烦热兼除;作粉敷肿痈,丹毒且压。益气力,润皮肉,浓肠胃,养精神。五脏能和,常食不忌。筑枕夜卧,明目疏风。花采曝收藏,解酲汤亦用。白豆色,白,气味平咸。因走肾经,故云肾谷。(孙思邈曰∶此肾家谷,肾病宜食。)杀鬼气益肾,暖肠胃调中。叶,下气,和五脏尤灵,嫩作蔬,生啖之益妙。豌豆,即蚕豆别号,益中而荣卫兼调。作酱弥佳,发气须记。刀豆长有尺许,亦堪入酱用之。仍有筋豆、蛾眉豆、虎爪豆、羊眼豆、豇豆,只可供茶,别无他用。
《本草经疏》:赤小豆,禀秋燥之气以生,《本经》味甘酸,气平,无毒。然详其用,味应有辛,非辛平则不能排痈肿脓血,及疗寒热热中消渴也。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十剂云:燥可去湿。赤小豆之属是矣。吐逆者,气逆上升也。卒澼者,大肠湿热也。甘酸敛逆气,辛平散湿热,故亦主之。
《雷公炮制药性解》:赤小豆
内容:味甘酸,性平无毒,入心经,主消热毒,排痈肿,解烦热,补血脉,止泄泻,下水气,利小便,除大便血,解小麦毒。
按∶赤小豆,南方心火之色也,故独入之。经曰∶诸疮痛痒,皆属心火,又曰∶心主血也,故主疗如上。小肠者,即受盛而与心应者,故亦能利之。衍义曰;久服令人黑瘦结燥,亦以利小便之故耳。
《本草乘雅半偈》:赤小豆(本经中品)
甘酸平,无毒。
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
曰∶赤小豆,广雅称答。苏恭单称赤豆。叶曰藿。近世咸用赤黑相间之草实为赤小豆者,谬甚矣。此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最良,稍大而鲜红,及淡红色者,仅堪供食,并不疗疾。俱于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叶,微圆峭而小。至秋开花,亦似豇豆花,淡银褐色而有腐气。荚长二、三寸,似绿豆荚而稍大,皮色微白带红。三青二黄时,收之可食。入药用者,必须老赤也。
曰∶豆为肾水之主谷,赤小者,又为肾之心物,水之用药矣。故主水用不行,致作水肿及痈脓尔。别录广之治寒热,热中消渴者,以寒本之气,入通于肾,而病热标之,亦肾气不周于胸,消渴引饮也。泄利癃闭,正水无用,腹满为枢机转阖,吐逆卒,为开阖两持。仲景用赤小豆汤,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发黄之义,可默悟矣。
《本草易读》:赤小豆
内容:甘,酸,无毒。散血消肿,排脓清热,止渴解酒,通乳下胎。利小便而消水肿,治香港脚而疗泻痢。敷一切疮痈,涂诸般热毒。
水气肿胀,赤小豆五合,大蒜一颗、生姜五钱、商陆一条同捣,同水煮烂,去药,空心食豆,旋旋啜汁令尽,肿自消也。(验方第一。)
肿从脚起,入腹杀人。赤小豆三斤,煮烂取汁,温渍足膝。若已入腹,但食小豆,勿杂他食,亦愈。(第二。)
水肿腹大,入白茅根同煮食之,以消为度。(第三。)
下部卒痛,同黑豆蒸熟,作二包,更互坐熨之。(第四。)
水谷痢疾,一合,同黄蜡三两煎服之。(第五。)
热毒下痢,为末水煎。(第六。)
舌上出血如有孔,水研绞汁服。(第七。)
热淋血淋,炒末同煨葱捣烂酒下。(第八。)
重舌鹅口,为末醋合敷。(第九。)
小儿不语,为末,酒合敷舌下。(第十。)
牙痛,为末,搽之吐涎,及吹鼻。(十一。)
中风呕逆,水煎服。(十二。)
常患堕胎,为末酒服。(十三。)
妊娠行经。同上。(十四。)
难产研取汁,入黄明胶煎服。又生吞七枚。(十五。)
胞衣不下,男七枚,女二七枚,东流水吞下。(十六。)
乳汁不通,煮汁服。(十七。)
吹乳,酒研服,以渣敷之。(十八。)
痈肿初作,水合末敷之。(十九。)
痘后痈肿,鸡子清合末敷。(二十。)
腮颊热毒,为末蜜合敷。(二十一。)
丹毒如火,鸡子清合敷。(二十二。)
风瘙瘾疹,合荆穗末,鸡子清合敷。(二十三。)
中六畜肉毒,烧末水下。(二十四。)
赤小豆当归散小豆当归
为末,浆水下。治狐惑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欲卧,目赤黄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又治先血后便。(诸方第一。)
《本草崇原》:赤小豆
内容:气味甘酸平,无毒。主下水肿,排痈肿脓血。(赤豆出江淮间,今关西、河北、汴洛皆有,夏至后下种,苗科高尺许,枝叶似豇豆,至秋开花淡银褐色,有腐气,结荚长二三寸,皮色微白带红,豆如绿豆而色赤,可作粥饭,煮熟黯,可作香豉入药,以紧小而赤黯者为良。豆谷类也,赤小豆乃赤豆之小者,今药肆中知以何物,草子赤黑相间者,伪充赤小豆,其谬已甚。夫既名为豆,岂可于谷外求之耶。)赤豆煮熟,其味则甘,生时其气微酸,故曰甘酸平。豆者,水之谷也,其性下沉,是主从上属火,又主从下而上,由内而外。《本经》主下水肿,乃从上而下,由外而内也。排痈肿脓血,乃从下而上,由内而外矣。
《本草新编》:赤小豆
内容:赤小豆,味辛、甘、酸,气温而平,阴中之阳,无毒。入脾经。下水,治黄烂疮,解酒醉,燥湿浸手足肿大,疗香港脚入脐高突。但专利水逐津,久服令人枯燥,亦可暂用以利水,而不可久用以渗湿。湿症多属气虚,气虚利水,转利转虚,而湿愈不能去矣,况赤小豆专利下体之水,而不能利上身之湿。盖下体之湿,真湿也,用之而效。上身之湿,虚湿也,用之而益甚,不可不辨也。
或问赤小豆,即家园之红豆乎?曰∶别是一种,其色如朱而发光,头上一点黑如漆。若家园之红豆,名曰红,而色实紫,能疗饥,而不能利水去湿,多食亦败血,功用与赤小豆迥别。切勿以家园之红豆,而错用之也。
《本草备要》:赤小豆
内容:通,行水,散血。十剂作燥甘酸(思邈∶咸冷)。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通小肠,利小便(心与小肠相表里),行水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袋盛赤小豆,朝夕践踏之,遂愈。同鲤鱼煮汁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腮,道士赞能,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亲见,后任自患恶疮,付永投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止渴解酒,通乳下胎。然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按∶二药未可言燥,盖取其行水之功,然以木通,防己为通剂,通、燥二义似重。故本集改热药为燥剂,而以行水为通剂)。
《本经逢原》:即赤豆之小而色黯者,俗名猪肝赤,其性下行,通利小肠,故能利水降火,久食令人枯燥。瓜蒂散用之,以泄胸中寒实,正以其利水清热也。生末敷痈肿,为伤寒发颐要药。发芽同当归,治便红肠痈,取其能散蓄积之毒也。
《本草从新》:赤小豆
内容:通、行水散血。
甘酸平。色赤。心之谷也。性下行而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表里、行水。同鲤鱼煮食、能消水肿、煮粥亦佳。)散血消肿。排脓清热解毒。治泻痢呕吐香港脚。(昔有患香港脚者、用赤小豆袋盛、朝夕践踏之、遂愈。)敷一切疮疽。(鸡子白调末箍之、性极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宋仁宗患腮、道士赞宁、取赤小豆四十九粒咒之、杂他药敷之而愈、中贵任承亮所亲见、后任自患恶疮、傅永授以药、立愈、问之、赤小豆也、承亮始悟道士之咒伪也、后过豫章、见医治胁疽甚捷、任曰∶莫非赤小豆耶、医惊拜曰∶予用此活三十余口、愿勿复宣、凡溃烂几绝者、为末敷之、无不立效。)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瘦身重。(十剂曰∶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
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红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七枚服。)
《得配本草》:赤小豆
内容:甘、酸。入手少阴、太阳经。行水散血,消肿排脓。通乳汁,下胞衣。得鲤鱼,治香港脚。得通草,下心气。得杏仁,泄肉里湿热。配鸡子白,敷痘后痈毒。配苎根末,治痈疽神效。佐桑皮,去水肿。合黄蜡,治水谷积痢。多服泄津液,令人枯燥。
《本草求真》:[批]利小肠湿热。
赤小豆专入心,小肠。甘酸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入阴,通小肠而利有形之病,故与桑白皮同为利水除湿之剂。十剂云:燥可去湿,桑白皮,赤小豆之属是也。是以水气内停,而见溺闭腹肿,手足挛痹,痈肿疮疽,非此莫治。朱氏《集验方》云:宋仁宗在东宫时患痄腮,命道士赞宁治之,取小豆七七粒为末,敷之而愈。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叩其方,赤小豆也。予苦胁疽,既至五脏,医以药治之,甚验。承亮曰:得非赤小豆耶。医谢曰:某用此活三十口,愿勿复言。有僧发背如烂瓜,邻家乳婢用此治之如神。但其性最粘,敷毒,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即不粘,此法尤佳。且能止湿解酒,通胎下乳。陈自明:予妇食食素,产后七日乳脉不行,服药无效,偶得赤小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遂行。至十剂取此为燥,亦以水行而燥自生之意,并非因其药性本燥而言也。故书又戒多服则令人津液枯槁而燥。
《本经疏证》:人身阳非阴不生,阴非阳不化。水火者阴阳之徵兆,故火贯水中,则水用宣,水藏火中,则火体靖。水用宣则五液各归其所,而无水溢之患,火体靖则诸气各由其道,而无煎灼之疴。痈肿脓血,火反灼水也。水肿者,火不行水也。虽然,痈肿脓血,是血分病,水肿,是气分病,何以赤小豆均能治之?盖气血缘源于脾,以是知血与水同源而异派,浚其源其流未有不顺者矣。谷气者归脾,豆又以象形为肾谷,赤小而紧,
则又被心气于肾,所谓贯火气于水中,蓄水气于火内,乃其要则在乎本归脾,能吸火精防水溢也。(吸火精火生土也防水溢土克水也)然凡物之于人,能抑其盛者,不必能起其衰,能起其衰者,不必能抑其盛,痈肿脓血为火之有余,水肿则火之不足,赤小豆两者兼治,既损其盛,又补其衰,洵神已乎。而不知有余而往,不足随之,不足而往,有余从之,故其凑于阴者,即不足于阳也。矧气血同以谷而化,化谷同以火为用。设使阴阳不平,火随化机而滞于血,则气分之火自衰,而为患于此,即不为患于彼。故气分为水肿,亟提血分之火,使转而和阳,则肿已,血分为痈脓,便撮其中之热,转随阳分而泄,则痈亦已,以同为脾家化气化血之火也。试观仲景之用赤小豆瓜蒂散,岂不以火入阴中,水无所藉以行,遂结于胸乎;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岂不以火蒸于中,不能化外之湿,湿盛于外,不得交在中之阳以相经乎;赤小豆当归散,岂不以热迫于血,而阳分反无热乎?亦良以凡豆均钟生气于晚春,告成实于早秋,独此则布种生苗于中夏,成实必至秋尽,是其色红体小,禀气于火者,偏徘徊凉风清露之中而成其质,则其偏能引火气达于火退之处,而拔火气之正盛以转变凉爽之区,又何疑焉?予以赤小豆治肿,凡阳水益见其功,因悟及此。
渴有虚实,渴而小便多者,虚渴也;渴而小便不利者,实渴也。两者均于消渴病见之,伤寒中仍有饮水不化,水停生热而渴者,尤实中之实,此其验当以脉浮数,或水入即吐,或自汗出为凭。盖肠胃之受盛有限,水入之无节难量,故满则泄则溢矣。此则以伤寒而论,若杂病亦有水与热相搏而不相入者,则水不能化津,火适足以耗液,相搏则寒热,不相入则消渴,或阳结于上,阴溜于下为泄利,或不泄利为腹胀满,或反逆于上为吐,或入于幽隐成澼,皆可以利水已之。但察其水系未化者,以五苓散治之,使其上而后下,若其已化,则直以赤小豆通之可也。
《本草便读》:赤小豆
能通心与小肠。行瘀利水。可排脓而散肿。治豉消瘅。味甘微酸。性平无毒。绿豆甘寒专解毒。蠲除水热并和脾。其色可以入肝。其治似疑归胃。(赤小豆即今之杜赤豆。以紧小色赤者为佳。今药店中之赤小豆。半红半黑。谓之相思子。即红豆也。有毒不堪用。杜赤豆之性。甘酸而平。入心与小肠。功专消水行血。故内而水鼓血鼓。以及一切香港脚。外而痈疽肿毒。或服或敷。皆有神效。然总不过消水行血之功。古人言其多食令人消瘦者。概可想见矣。
○绿豆味甘性寒。行水之功。相同赤豆。而清热解毒。惟此为胜。故一切丹石诸毒。皆可解之。且能浓肠胃。非如赤豆之能令人消瘦也。)
《本草撮要》:赤小豆
内容:味甘酸平。入手少阴太阳经。功专散血利水。得桑皮去湿肿。得通草能下气。得鸡子敷痈疡。同鲤鱼煮食消水肿。凡外疡溃烂。为末敷之立效。性极粘。入苎根末则不粘。止渴解酒。通乳汁。下胞胎。久食令人瘦。半红半黑者名相思子。一名红豆。苦平有毒。吐心腹邪气。风痰瘴疟虫蛊毒。研二十七枚服。
《本草害利》:赤小豆
〔害〕最渗津液,久服令人枯燥,肌瘦身重。凡水肿胀满,总属脾虚,当杂补脾胃药中用之,病已即去,勿过剂也。
〔利〕甘酸平,入心小肠,性下行而通,行水散血,去虫止渴,行津液,清气分,涤烦蒸,通乳汁,胎产最要,除痢疾,止呕吐,脾胃最宜。治有形之病,消胀散肿,凡疮疽溃烂几绝者,为末敷,无不立效。鸡子青调涂,性粘,干则难揭,入苎根末,则不粘。未溃者箍之,则四敛中起,已溃者敷之就瘥。相想子苦平,研服,能治心腹邪气,风痰瘴疟及蛊毒。
〔修治〕深秋八月采,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今肆中半粒黑者,是相思子,一名红豆,有毒。
《本草分经》:甘、酸,平。色赤入心。性下行而通小肠,行水散血,清热解毒。敷疮通乳汁,下胞胎。最渗精液,不宜久服。
《本草择要纲目》:赤小豆
(俗呼红豆。以紧小而赤黯色者入药。其稍大而鲜红淡红色者并不治病。)
甘酸平无毒。
赤小豆而色赤心之谷也。其性下行。通乎小肠。能入阴分。治有形之病。故行津液。利小便。消胀除肿。止吐而治下痢肠。解酒病。除寒热痈肿。排脓散血而通乳汁。下胞衣产难。皆病之有形者久服则降令太过。津血渗泄。所以令人肌瘦身重也。其吹鼻瓜蒂散及辟瘟疫用之。亦取其通气除湿散热耳。水气香港脚最为急用。今之治水者。惟知治水。而不知补胃则失之壅滞。赤小豆消水通气而健脾胃乃其药也。
《饮片新参》:
形色:形圆,红多黑少,色光泽。
性味:甘香微腥。
功能:消肿,行瘀热,解毒排脓,外敷疮疽。
分量:三钱至五钱。
用法:研煎。
禁忌:血虚者忌用。
《中药大辞典》
为豆科植物赤小豆或赤豆的种子。夏、秋分批采摘成熟荚果,晒干,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赤小豆:栽培或野生。分布广东、广西、江西及上海郊区等地。
赤豆: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整理、媒体/全思捷)
(校对/小K)
▼点击查看药典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