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的干燥菌核,产地颇广,以云南所产者质量较佳,视为道地药材,称为云茯苓。《神农本草经》谓茯苓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伤寒论》入15方次,《金匮要略》入30方次。
原文考证
最大量方(半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泽泻汤、茯苓戎盐汤。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65)。桂枝甘草本治“心下悸”(64),此条系脐下悸动,并有严重的上冲感,则需要大剂量的茯苓、大枣与之相配。
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
茯苓戎盐汤治“小便不利”(十三)。
最简方(2味):葵子茯苓散。
葵子茯苓散治“妊娠有水气,身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即头眩”(二十)。水气,即水肿之谓,故身重、小便不利,并有头眩。
次简方(3味):小半夏加茯苓汤、茯苓杏仁甘草汤、猪苓散、茯苓戎盐汤。
小半夏加茯苓汤治“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十一)及“先渴后呕”(十二)。
茯苓杏仁甘草汤治“胸痹,胸中气塞,短气”(九)。短气,为气不相续,似喘非喘。凡胸胁满、短气者,多伴有小便不利、目眩等。如“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十二),“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十二),“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十二)。可见本方证当有小便不利、眩悸。
茯苓戎盐汤为茯苓、白术同用,治“小便不利”(十三)。猪苓散为茯苓、白术加猪苓,治“呕吐而病在膈上……思水者”(十七)。可见茯苓、白术同用,治小便不利而渴。
加减方:小柴胡汤、小青龙汤、四逆散、理中丸、黄芪建中汤、真武汤。
小柴胡汤条下(96)有“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小青龙汤条下(40)有“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四逆散条下()有“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理中丸条下()有“悸者,加茯苓二两”。黄芪建中汤条下(五)有“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可见有悸而小便不利时加茯苓。另外,真武汤条下有“若小便利者,去茯苓”。亦证明悸、小便不利是使用茯苓的主要指征。
伸景方根
茯苓甘草:主治动悸不安。此配伍甚多,配桂枝治疗心下悸、脐下悸等,配酸枣仁治疗不得眠,配知母除烦,配杏仁治短气。
茯苓白术:主治口渴、小便不利、目眩、心下胀满者。方如五苓散、茯苓泽泻汤、苓桂术甘汤等。渴甚配泽泻、猪苓,悸加桂枝、甘草。参见白术条下。
茯苓半夏:主治眩悸、小便不利而恶心呕吐者。方如小半夏加茯苓汤、半夏厚朴汤。参见半夏条下。
茯苓泽泻:主治口渴而小便不利。如茯苓泽泻汤治“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十七),肾气丸治妇人转胞,不得溺(二十二)。猪苓汤、五苓散治口渴而小便不利。
茯苓猪苓泽泻:主治渴欲饮水,小便不利。方如猪苓汤治“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五苓散治“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脉浮数,烦渴者”(72)。“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大便不成形者,加桂枝、白术;尿频、尿急、尿痛者,则加滑石、阿胶、栀子。
茯苓桂枝甘草:主治脐下悸、心下悸、气从小腹上冲胸、气冲、四肢聂聂动、呕吐等。方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茯苓甘草汤、桂苓五味甘草汤、防己茯苓汤。参见桂枝条下。
经方中含茯苓的方剂见表15-1。
表15-1组成含茯苓的经方一览表
药证发挥
茯苓主治眩悸、口渴而小便不利者。
眩,其义有二,一为眩晕,指患者出现旋转感、上下或左右晃动感、倾斜感、地动感、如坐舟中感等,多伴有恶心呕吐;一为幻觉,因眩古时候又读作"huàn",通“幻”,所以目眩还有视物怪异感、恐怖感、恍惚感等,多伴有惊悸、多噩梦等。悸,指跳动,如心慌、心悸、脐腹动悸、肌肉跳动等。眩悸者,常常伴有心神不安、多梦易惊、恍惚健忘等精神神经症状。
茯苓尚治口渴及小便不利。其渴感并不严重,唯口内少津而思饮,虽饮而不多,多饮则觉得胸腹胀满而短气。或口渴与呕吐并见。所谓小便不利,即小便的量排尿次数等发生异常,如小便量少,尿次减少或小便不畅,出现尿痛、尿急等症状,并可伴有水肿。小便次数不多且量少,同时大便多溏薄或如水样,或虽便秘而先干后溏。患者常见水肿,或浮肿貌。
使用茯苓,可不问体型胖瘦,但须察舌。其人舌体多胖大,边有齿痕,舌面较湿润,著者称之为“茯苓舌”,胖人舌体大,固然多茯苓证,瘦人见舌体胖大者,茯苓证更多见。其舌有齿痕,舌体胖大伴有水肿、腹泻者多为五苓散证、苓桂术甘汤证;舌体瘦小而有齿痕,伴有腹胀、失眠、咽喉异物感者,多为半夏厚朴汤证。
仲景使用茯苓多入复方。配半夏治眩悸,配白术治疗口渴,配猪苓泽泻治疗小便不利,配桂枝甘草治疗脐下悸。
仲景使用茯苓,汤剂量较大,尤其是用于悸、口渴吐水以及四肢肿等,如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至半斤,茯苓泽泻汤也用至半斤,防已茯苓汤则用至6两。而用于散剂,则用量甚小。
茯苓证与白术证颇多相似之处,故仲景使用茯苓多与白术同用。所不同之处是:白术重在治渴,茯苓重在治悸,故前人称白术能健脾生津,而茯苓能安神利水;腹满者用茯苓而不用白术,关节肿痛用白术而少用茯苓,故茯苓能治水饮停心下,白术能治水气在肌表。
常用配方
(1)茯苓20g,半夏25g,生姜40g(《金匮要略》小半夏加茯苓汤)
应用:精神神经疾病、消化道疾病、内耳眩晕见呕吐清水而眩悸者多用之。
2)茯苓20g,桂枝15g,白术10g,甘草10g(《伤寒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应用:以眩悸为特征的疾病,如眩晕症、心脏病、心律失常、神经症、眼疾等。苓桂术甘汤证有发作无定时、时好时坏的特征,即发作时各种症状甚剧,来势颇猛,但去后则相安无事精神刺激、身心疲惫常常是诱发本证的诱因。如伴有呕吐者,可配小半夏加茯苓汤。
(3)茯苓15g,党参10g,白术15g,生姜20g,积实l0g,橘皮10g(《外台秘要》茯苓饮)
应用:适用于腹胀、心下痞、食欲不振、吐水、胃内有水为表现的疾病。如胃下垂、胃动力不足、慢性胃炎、胃溃疡、厌食症、幼儿腹泻、肠易激综合征、习惯性便秘、心功能不全、晕车、湿疹等。吐水者、胃内停水者、苔腻者或血糖偏高者可以用苍术。便秘用生白术,量可达30g以上。
文献摘录
《本经疏证》:“其所以用茯苓者,仍不离乎悸眩,是悸眩究系用茯苓之眉目矣。”
《药征》:“茯苓主治悸及肉筋惕也。旁治小便不利、头眩烦躁。”
|文章摘自《张仲景50味药证》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转载不当,随时联系删除
我知道你在看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