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分析万字金匮越婢加术汤治疗皮水郁

这是iLibby的第篇原创文章

首发自/6/4。如需转载请看公号说明。

1.病案

陈XX,男,51岁,初诊见:自述病已半月,面手肿,背寒,发热,有汗,流鼻血,咳嗽。气短,胸痛,眩晕,感上重下轻,黄白腻苔,脉弦数。(《方药》讲义P31):

讨论:辩证与病机分析,确立治法,选方用药。

注:来自名老中医病案。

以下开始分析(交作业)^-^

2.分析病因病机

判断病人:男,51岁,初诊,病半月

新病(非旧病、或旧病复发),病程短。

初诊:当中没有经过治疗

男性,没有女性的经带胎产等生理特点

判断病#1:面手肿,背寒,发热,有汗,流鼻血

主诉症状:面手肿。浮肿,可能由水汽引起(有水饮,在中上焦。问题:在中焦、还是上焦?),也可能由于脾虚(脾主四肢,也会引起浮肿)

背寒、发热:表证,病位在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夫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手大(8);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5)。”此病病例没有提到“背寒冷如手大”。只判断病位在表。

有汗:不是麻黄汤症(麻黄汤症是无汗的表实证,无汗-表实)。问题:是不是表虚?(桂枝汤对症无汗发热表虚证)。(注:表实者,风寒束表,腠理闭塞,故恶寒无汗,脉浮紧;表虚者,1)营卫不和,腠理疏松,或2)脾肺气虚,卫气不能固秘,肌理疏松,故恶风有汗,脉浮缓。)

流鼻血-动血。1)即不是脾虚(即脾不统血引起的出血,病例没有表现“脾虚”),2)也没有外伤,-判断:热伤血分-结合上条,判断:该病人有汗、恶寒,不是风寒表虚证中,营卫失和导致的自汗(病例没有表现出“一派寒相”),而是热邪逼迫津液外出。

3.继续辩证

结论一:外面有风寒、里面有郁热(病因病机)。

参考:《中医诊法》讲义,

P18,图2,一、问寒热:恶寒发热都是主观感觉症状,有的发热可以“测定体温”。恶寒: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而不减;畏寒:怕冷,但加衣被或近火而有所减(该病例只提示“背寒”,没有说明是“恶寒”还是“畏寒”);烦热:自觉发热,体温不高或正常;病机:正邪相争。

P19,图1,(一)恶寒发热(同时出现)。疾病初起——外感病,病在卫表(本病例符合)。恶寒发热:1)恶寒重、发热轻——外感风寒(表寒证)(邪盛正虚);2)恶寒轻、发热重——外感风热(表热证);3)恶寒发热皆重——邪正俱盛(邪盛正实);4)恶寒发热皆轻——邪轻正盛(该病例没有提示)。

判断病#2(继续):咳嗽。气短,胸痛,眩晕,感上重下轻,黄白腻苔,脉弦数。

咳嗽气短:和肺有关,肺失宣降,导致咳嗽气短。肺主气,主宣发肃降。

胸痛:在上焦,见上条,有水饮、水汽、判断位置在上焦,没有在中焦。

综上两条,判断病位在上、在表。

眩晕: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肝风内动、肝风欲动-眩晕;也可能由于水饮-导致清阳不能上升-产生眩晕。问题:该病人的眩晕和肝有关、还是和水饮有关、还是和血虚头晕等有关?

感上重下轻:一般人感到上重下轻时,走路是漂浮的。问题:上重是什么原因造成?可能原因:人走路漂浮可能由于动风(风性主动),该病人没有动风症状。上重下轻-上面有水饮,因为湿邪是重浊之邪,人感到沉重(如,很多暑湿性感冒,就是这种感觉,沉重感)。

综上分析:水饮-非虚证,是实证。

黄白腻苔:黄——有热,白——有寒,腻——有湿。

脉弦数:数——热,弦——主1)肝胆疾病、2)主疼痛,如按琴弦、端直以长;3)主痰饮(痰饮水湿压过脉道-不能舒展-弦脉)。

综上所述:该病在表,和风寒有关;里有郁热、有水湿;病位在上焦、在肺。

辩证:风寒、夹湿、郁热(寒邪郁在内-阳气不能舒展-发热)、肺失通降。

验证分析:夹湿郁热-热邪逼迫津液-汗出;热邪灼伤血络、灼伤肺络-咳血、流鼻血;肺失通降-咳嗽、气短;黄白腻苔-湿邪-湿邪阻滞清阳不得上升-产生眩晕;湿邪居于上-产生水肿-面手肿。

《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篇》:“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水饮不能通过肺下输膀胱-产生水肿。

中医病名:风水病。主证:面手肿(非咳嗽、发烧)-水湿疾病为主(注意:中医写病案,主证写在最前面)。

参考:《中医藏象学说》讲义,

P7,图1,(二)肺为华盖,阳中之太阴。位于胸中,于喉、鼻相连。主要功能: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图3,2.肺主宣发、外合皮毛。“肺主宣发”是通过肺的宣发/布散,使卫气和津液输布全身,以湿润肌肉腠理皮肤的作用——“上焦开发”。病理:肺失宣发;肺气不足。临床:恶寒、无汗、咳嗽;自汗、皮毛枯槁。3.肺主肃降、通调水道——主降的功能:是指肺居上焦,肺气以清肃下降为顺。病理:肺气上逆,水液输布障碍。临床:胸闷、咳喘;小便不利、面部浮肿、痰饮病。

参考:《中医诊法》讲义,

P28,图1,(一)问眩晕:患者自觉头目晕眩,轻者闭目即止,重者自身或眼前景物旋转不已,不能站立。如:头晕伴头目胀痛、口苦、脉弦。图2,(二)问胸闷:自觉胸口部位痞塞满闷伴张口呼吸的症状,与心、肺关系密切。如:胸闷伴心悸、气短;胸闷伴咳喘、痰多。

P25,图3,2、重痛:疼痛而有沉重感(此病例只提到“重”,没有“痛”)。主要病因:湿邪困阻。头部沉重如裹、身体重痛、四肢困重疼痛、腰部重坠而痛。

P30,图1,(七)问身重:自觉四肢或身体沉重,多于水湿泛滥和脾气虚弱有关。如:身重伴脘闷苔腻;身重伴浮肿;四肢重而疲乏、嗜卧,舌胖白;身重乏力、口干舌燥、舌质干红少津。

P13,图3-1-(1)白苔:一半见于表证、寒证。

P14,图1-(2)黄苔:见于里证、热证。见于:热证-苔色越黄,热邪越重。淡黄-热轻;深黄-热重;焦黄-热结。里证-苔由白转黄-表邪入里化热。

P15,图3-(3)腻苔:舌面上覆盖着一层浊而滑腻的苔垢,颗粒细腻而致密,刮之难去。见于:食积、痰浊。

P48,图3,2、数脉。脉象:脉来去促急。一息五至以上(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主病:热证。有力——实热;无力——虚热。分析:热邪亢盛,气血运行加速,故脉数。实热内盛,邪正相争则数而有力;久病阴虚,虚热内生,血脉不充,则数而无力。

P51,图1,3、弦脉。脉象: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病:肝胆病、痛证、痰饮等。分析:肝主疏泄,以柔为贵,若寒热诸邪滞着于肝,以致肝气不柔,经脉则变得劲急有力,即为弦脉。弦大兼滑——阳热为病;弦紧兼细——阴寒为病;虚劳内伤,中气不足,肝病乘脾——弦脉;全无胃气——弦而细紧,如循刀刃——病难治。

参考:《中医辩证》讲义(一),

P28,图1,(三)水液停聚证: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影响肺、脾、肾输布排泄水液功能者,皆能成为水液停聚的病证。水停于内谓之水饮,水溢于外谓之水肿。

P29,图3,2.水肿:体内水液停聚,泛溢肌肤引起面目、四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1)阳水=风水相博证。概念:由外邪致病,其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病因:多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辩证要点:发病急骤,先见眼睑、头面部肿,兼发热、恶寒。

P30,图1,头面浮肿,一般先从眼睑开始,继而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凶猛,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恶寒、发热,肢节重,苔薄白、脉浮紧。或咽喉肿痛,舌红而脉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缓慢,按之没指,肢体沉重困倦,小便短少,脘闷纳呆,泛恶欲吐。舌苔白腻,脉沉。

图2,肺位上焦,宣发受阻,水液停滞——水肿先见眼险头面,肃降失常,决渎不利,水津不能输布,溢于肌肤,迅即波及全身;三焦不利,膀胱气化失司--小便短少。风邪袭表--恶风、恶寒、发热、肢节重、咽痛。风水相搏,其证属实。风水偏寒——苔薄白,脉浮紧;风水偏热一一舌红,脉浮数。

P40,图3-41,(第五节八纲证候间的关系)(一)表里出入。表里出入一一疾病发展过程中病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或病邪从里向外透达等疾病发展或转归的走势。1.表邪入里——外邪由表入里、病情由浅入深一种病势发展。[病因】邪气过盛,或正气虚弱,或失治、误治。常见于外感热病的早、中期阶段。临床表现的特点是一一先有表证,后有里证,在里证出现的同时表证消失,实质是--病情加重,表证转化为里证。

P41,图23,(二)寒热转化--在疾病发展过程中人体阴阳盛衰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出现了寒证转化为热证,或热证转化为寒证的一种病理情况。1.寒证转热——寒证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证的一种病理情况。外感寒邪、寒湿之邪,而体内阳气亢盛,寒邪从阳化热:因寒证过用温燥之品损伤阴液所致。临床表现的特点--原为寒证,后现热证而同时寒证消失。

从《病因十九条》分析: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意指一般的内风疾患,出现头目昏花,肢体动摇等症状,多用肝的病变。(分析:该病例的“眩晕”,是由湿邪导致,病位在肺。并非肝,动风。见上面分析。)

(3)诸气膹郁,皆属於肺。意指一般因上焦气机不利而出现呼吸迫促,胸部痞塞的症状,多属肺的病变。(分析:该病例“肺”表现:咳嗽、气短,胸痛,眩晕,感上重下轻。)

(4)诸湿肿满,皆属於脾。意指一般水湿潴留而出现浮肿胀满的症状,多属脾的病变。(分析:该病例的水肿,病位在肺,为“阳水”。脾水肿表现得肿胀在下,为“阴水”。)

(8)诸痿喘呕,皆属於上。意指一般的痿症、气喘、呕吐等症候,多属上部肺胃的病变。(分析:该病例“上”表现:咳嗽、气短,胸痛,眩晕,感上重下轻。判断病位在肺。)

(11)诸腹胀大,皆属於热。意指一般腹部坚硬胀满(兼见便秘、尿涩、烦热、口苦等),多属热证。(分析:该病例“热”表现:面手肿。)

(18)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於寒。意指一般体内排出的水液,如果是淡薄透明而又寒冷的,多属寒证。(分析:该病例“寒”表现:面手肿,背寒,苔白。)

参考:《方药学》笔记(一),班长整理。

风水浮肿的意思是:头面部肿大(这种浮肿来的很快),如果解表不及时容易急性肾炎。

麻黄宣肺的功能可以通调水道,恢复自然。提壶揭盖。

痛和沉重是不一样的。痛是有寒,沉重是有湿。

生甘草去温邪;炙甘草去寒邪。

麻黄的宣肺作用,寒气和热气都可以散出去。

伤寒后热是怎么来的:体表卫气属阳,抵抗外邪,寒邪进来后和卫气相争时起热,体表闭郁热产生,寒邪还在体表,寒包火。去寒邪,要打开凑理,热散,可以清热,用辛寒的药物,不用苦寒,苦寒的药物有收敛的功效。寒邪发热温度高,如果是风热,反而温度不高,直接清热就可以。在高热的情况下,后背不热,一定是伤寒。

关于大青龙汤(麻黄汤+生石膏)和麻杏石甘汤的区别,都是配石膏,但是大青龙汤倍用石膏,热象重用大青龙汤。

麻黄加术汤是麻黄+白术,对有发热;越婢加术汤是加苍术,无热的情况;这两种配伍没有加桂枝,发散的功能较小,主要用来祛湿。

麻黄是风寒表实,桂枝汤是风寒表虚证,还可以祛湿。

自汗属于里症。

麻黄汤和桂枝汤可以摸背是否有汗来判断用哪个,一个表实证,一个表虚证。

4.治法治则,选方用药

方药:

麻杏石甘汤、越婢加术汤,都可以。该老中医选择越婢加术汤加减,加了苍术。

越婢汤中,主要是麻黄和生石膏。

+杏仁:止咳、降肺气;

+茯苓:渗水利湿、利小便、降水肿;

+防己:1)利水湿,2)向下走,偏寒,清郁热(配合石膏一起);怕温燥太过(麻黄、生姜、苍术)。防己和茯苓的配伍,参照《金匮》配伍中,去水肿的“防己茯苓汤”配伍。

组方:

麻黄3g,用了炙麻黄,没有用生麻黄。因为生麻黄用来发表发热,该病例不需要。

生石膏9g

生姜3g

大枣3枚(个)

甘草3g,用生甘草,非炙甘草。因为已经有郁热。

茯苓10g

杏仁10g

防己6g

苍术6g

组方说明:

用量轻:麻黄3g,石膏9g。宣肺药不在于用量多。发汗法适用于寒邪束缚在体表,而此病人已经有汗,忌宣发太过。思路是:把肺张开(开鬼门)+洁净府,因此用量偏轻。肺为娇脏,不耐苦寒,因此用量不宜过多。区别于单纯的寒包火症状-可用桂枝麻黄发汗。

参考:《中医藏象学说》讲义,P8,图1,4.肺主治节、朝百脉。肺的生理特征(3):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燥、湿,易受外袭,用药宜轻清、宣散。

整张方,不超10位药,估计几块钱。药不在多,而在精;方不在贵,而在用。

治法:解寒散表、利水祛湿、宣肺。

临床辩证思路:逐一分析病症-确定主证-确定病名-选方-随证加减。

关于组方:

方剂vs单味药。有些(无证)“医生”,缺乏整体思路,看到一种症状,就加一味药,整张方是由一味、一味药组成的,这样并没有明显效果。

一定要选一个方,再加减。选方时,要根据辩证和症状。

方剂并不是简单的单味药(对症)累加。并不是说单味药的对症效果好,累加成一张方就有效。组方一定要遵从君臣佐使。如,麻黄配桂枝,和麻黄配石膏,治疗的是完全不同的疾病。

病人服药后症状(预测)

出汗

大小便:该病例中没有提及。

生石膏属于矿物质,没有先煎。石膏不属于苦寒药,属于辛寒药。所以不需要先煎,同煎即可。如果用石膏清洁里热,不需要先煎。(临床用药经验)

很多人用矿物药,喜欢加一些陈皮助消化,这里也不用加。

这里用炙麻黄,宣肺。麻黄不配桂枝,不会发热。

参考:《方药学》讲义

P30,图2#4,麻黄配生石膏:治肺热咳嗽,代表方麻杏石甘汤:麻黄:生石膏=1:3、杏仁、甘草,适应症:体表无汗、而喘。

P30,图3#8,麻黄配白术/苍术:治表实风湿/风水,代表方麻黄加术汤(麻黄汤+白术)、越婢加术汤(组成:麻黄、生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枣、白术/苍术。清郁热(舌苔黄)。注意:方中无桂枝,因此发表出汗力弱,宣肺强。)。

补充资料(网上)

越婢加术汤:越婢汤(麻杏石甘汤去杏仁加生姜、大枣)+白术。

越婢加术金匮方(不去杏仁):麻杏石甘枣生姜,甘草白术共相配,风水相搏自尔康。

参考:《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网络)

(风水——风水夹热)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金匮水气:23)。越婢汤方:麻黄六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恶风者加附子一枚(炮)。风水加术四两。《古今录验》。

(皮水——皮水郁热)里水者,一身面目黄肿,其脉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如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术汤主之。(金匮水气:5)。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甘草二两,麻黄四两)亦主之。(金匮水气:25)。越婢加术汤方:见上。于内加白术四两,又见脚气中。注意区分:皮水郁热(越婢加术汤方)vs皮水表实(甘草麻黄汤。皮水无郁热)。

(皮水——皮水表虚)皮水为病,四肢肿,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者,防己茯苓汤主之。(金匮水气:24)。防己茯苓汤方:防己三两,黄芪三两,桂枝三两,茯苓六两,甘草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五水)“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参考链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zp/49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