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读《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关于麻杏石甘汤的解读,有“故知此喘……,半属于热壅于里,半属于麻黄证还未解也,故以两解表里的本方治之。”个人读后,很受启发,文中明确提出两解表里,里为热壅,是里热不实的阳明病,表为麻黄证,是太阳病。后又系统学习仲景书,从多角度理解麻杏石甘汤,方觉完美。
首先看麻杏石甘汤方证原文:“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方:麻黄四两(去节),杏仁五十个(去皮尖),甘草二两,炙,石膏半斤(碎,绵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证: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关于本方证,以前文章已有详解,今从本方治疗水气之喘、六经体系中三阳病之喘对本方解析。
从治疗水气之喘解析本方:以前解读,总以此方与麻黄汤对比学习,一方用桂枝治疗无汗而喘,麻黄汤是也,一方用石膏治疗汗出而喘,麻杏石甘汤是也,得出桂枝配麻黄发汗,石膏配麻黄止汗经验,桂枝性温、石膏性寒,均能下气止咳喘。可今仔细研读仲景书,结合药物剂量学,方知本方是治疗水气在外(水肿)的甘草麻黄汤加味而成。先看治疗里水(外证身体浮肿)的甘草麻黄汤,方由甘草二两,麻黄四两组成,煎服法为:“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从仲景书用麻黄剂量分析,大剂量应用多是发越水气,比如越婢汤、大青龙汤、甘草麻黄汤,最明显者,莫过于治疗水气的麻黄附子汤(药味组成与麻黄附子甘草汤同,但由于治疗水气病,将麻黄加量,因主治症状变化——由治疗少阴表证的无汗、身痛,变为少阴表证的身肿,方名也改了)。那么麻杏石甘汤由甘草麻黄汤而来,可见为治疗水气类病症方(水气类病症在体表可以水肿出现,在体内则变动不居,多以咳、喘出现,后世所谓“痰喘”,眩、悸等也多见,后世有怪病多责痰之论,……),麻黄治喘与水气相关。
杏仁治喘在于其可发越水气(仲景有言:“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可证杏仁有发越水气之功),又麻黄与杏仁,治疗水气的区别,仲景亦在本段言之,即:“其证(其人形肿)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此处需要解读者,麻黄发阳,实是开毛孔、出汗,阳是津液之意,反回来理解,则杏仁治水肿,无麻黄开毛孔致汗、伤津液之不足。
石膏亦是治疗水气、咳喘的要药,仲景越婢汤用大剂量石膏治疗水肿,麻杏石甘汤用石膏下气止喘,木防己汤中用石膏亦取其治痰凝之喘满,竹叶石膏汤治气逆,实为咳喘之谓,因《神农本草经》有“石膏,味辛,微寒,主治……,心下逆气,惊喘,……”之实录。
六经体系中三阳病之喘:在胡老的启发下,我们再回到原文,学习三阳病之喘,不限于有无汗出而分别应用麻杏石甘汤、麻黄汤则会学到更多方证,仔细分析后方能更深刻体悟辨六经、八纲的重要性。
太阳表实证之喘,麻黄汤证条文选录:“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6、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太阳表虚证之喘,桂枝汤证条文选录:“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阳明里热证之喘,葛根芩连汤条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阳明里热实证之喘,大承气汤条文:“条、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表里合病之喘:有表太阳里阳明的麻杏石甘汤(方证条文见上),表太阳里太阴阳明的越婢加半夏汤(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有表太阳里太阴阳明的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等(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当然还有很多方证,需要系统总结、分析,以上只是列出最具代表性的典型方证。
mpfdyj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