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某,女,62岁,年5月14日初诊。
患者诉近2周来,双手指关节及双足关节出现疼痛症状,昼轻夜甚,疼痛时觉关节部皮肤发胀。询知:患“糖尿病”5年,现口干喜饮,关节疼痛以夜晚入睡时明显,严重时影响正常睡眠,胃纳尚可,小便黄,大便干结。观手指及双足关节部皮肤较周围正常皮肤颜色偏红,舌红苔黄干,切得六脉滑数。
辨证:湿热痹证。
治法:清热宣痹、除湿止痛。
处方一:以《温病条辨》加减木防己汤加减
汉防己18g桂枝10g石膏20g
鸡血藤30g杏仁10g滑石25g
海桐皮30g通草10g川芎25g
薏苡仁30g黄芩15g厚朴25g
五味子15g甘草6g
3剂,水煎服,1日1剂
5月17日二诊:服药后,关节疼痛症状得以缓解,手指发胀程度减轻,睡眠尚可,大便稍干,小便微黄,仍觉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
处方二:于处方一中去海桐皮、川芎、五味子,加怀山药30g、天花粉30g、葛根30g,3剂,水煎服。
5月20日三诊:口干减轻,二便正常,关节疼痛基本消除,纳常眠佳。
处方三:于处方二中减去石膏、桂枝,加入太子参30g、白术20g、藿香15g,5剂,水煎服。
痹证为四川常见疾病之一。盆地之巴蜀,水湿氤氳,弥漫天地,人在气交中生,气交中长,难免不受其影响。于春夏暖湿之季常感受湿热浊邪而成湿热痹证;于秋冬冷冽之际则易感受寒邪而成寒湿痹证。此患者双手指关节及双足关节疼痛症状,昼轻夜甚,疼痛时觉关节部皮肤发胀,小便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干,脉滑数,显是湿热浊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治应清热利湿,宣痹止痛。
方中防己清热祛湿通络,是除肌腠湿浊之要药。石膏、黄芩清热,滑石、通草、薏苡仁渗湿,助防己清热祛湿之力。川芎、桂枝、海桐皮、鸡血藤行气活血,通利脉络,宣痹止痛。配宣降肺气的杏仁,令肺气肃降,则水道通调。伍芳化湿浊的厚朴,令脾气健运,则水湿运化。川芎合五味子安眠养神,是为失眠而设。合用共奏清热宣痹之功。病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平素多口干喜饮,表明罹患湿热痹证的同时,存在阴虚津亏的病变,为兼顾阴伤之口干喜饮,大便燥结等症,二诊时加入山药、天花粉、葛根养阴生津之品以益胃生津。
痹证的发生,固然与湿热浊邪侵袭之外界因素有关,但亦与脏腑功能,尤其是脾胃功能关系密切。人体通过脾胃的运化,使清升浊降而津气得以化生、湿浊得以排出,故湿热搏证的后期治疗应重视调理脾胃。故三诊之时,在守法守方的基础上加太子参、白术、藿香健脾助运。
(1)《温病条辨》所载之加减木防己汤系《金匮要略》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成。木防己汤是治疗饮邪为患之膈间支饮证的常用方,其温化水饮之功较强而除湿宣痹之力却相对不足。清代吴瑭结合暑湿痹病机特点和治疗需要,减去方中人参之补,加入宣肺化湿之杏仁,清利湿热滑石、通草、薏苡仁,使化饮之剂一变而成为清热祛湿,宣痹止痛之方。本案以汉防己易木防己,乃木防己现已禁用故尔。
(2)湿热阻络,血行不利是引起肌肉骨节疼痛的重要因素,而加减木防己汤长于清热除湿,消除致病之因,行气血,通经络之功较逊,故陈老临证运用常伍用川芎、海桐皮、鸡血藤等行气活血通络药物,使配伍用药更趋完善,遂为治疗湿热痹证的有效方剂。
——本文摘自《陈潮祖医案精解》
——编辑整理:李汶峰
推荐阅读:
陈潮祖:痹症如何组方用药?
|征稿启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