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刘某,女,59岁,因「多汗10余年」于-08-03首诊。
?
简要病史:患者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多汗,不论冬夏,动则汗出,暑天尤甚,极不耐热,即使在空调房中亦复如是,每日汗出湿透衣襟,常须频频换衫,十分苦恼,伴有口干多饮,口中苦涩,精神不振,小便频,无消瘦,无心悸,无手抖,多次到外院及我院就诊,考虑「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高血压、亚临床甲减」等多个诊断,给予「降糖、降压、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治疗,患者血糖、血压控制理想,但多汗、口干口苦症状无丝毫改善。
?
患者有「2型糖尿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I期)、高血压、眼底动脉硬化I期、慢性结膜炎、干眼症、高脂血症、甲状腺瘤、亚临床甲减、腰椎间盘突出、子宫全切术后、右肾切开取石术后」疾病基础明确。
?
患者近期在我院住院治疗,于-08-03请小湛会诊。
?
中医刻诊:患者体型稍胖,面红,语声有力,虽在冷空调环境中仍可见头颈部汗出涔涔,皮肤湿润,诉口干苦涩难耐,皮肤瘙痒,颈部胀痛不适,乏力,大便可,小便间断有灼热感,睡眠尚可,舌红苔黄厚,脉滑数。
?
中医处方:首诊考虑热盛迫津外泄,给予清热生津收敛之方5剂,重用生石膏、桑叶、山茱萸、浮小麦,具体如下:第一次中药处方
服药后反馈:-08-10患者来门诊复诊,诉服中药后无明显效果,汗多、口干口苦均无明显改善,余略作思索,改弦更张,改投桂枝汤加味7剂,具体如下:
第一次复诊中药处方(生姜3片自备)
-08-17患者再次复诊,诉服上方中药2剂后汗出大为减少,凉爽环境下及一般体力活动后出汗少,不须换衫,且口干口苦已很轻微,颈部胀痛好转,小便不再灼热,舌苔较前清薄,脉仍滑数,遂进一步调方如下:
第二次复诊中药处方(生姜3片自备)
-08-21电话随访,患者汗出已与常人无异,仅在厨房下厨等闷热环境下出汗稍多,余无特殊不适。
?
按语:多汗症(Hyperhydrosis或ephihydrosis)是指汗液产生过多且影响到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社交、职业困扰及情绪压力的疾病,分为全身性多汗症(Generalizedhyperhydrosis)及局部多汗症(Focalhyperhydrosis)2种情形。
?
原发性多汗症(Primaryhyperhidrosis)通畅为双侧对称性,主要局限在腋下、手掌、脚掌及头面部区域;继发性多汗症(Secondaryhyperhidrosis)可以为全身或局部性,与一些已诊断的或潜在的疾病,或与药物使用相关。多汗症的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通过量表评分(HyperhydrosisDiseaseSeverityScale,HDSS)来进行评估。
?
针对大部分原发性多汗症,目前推荐的起始治疗是使用止汗剂(Antiperspirants),如20%-25%的氯化铝溶液局部外用;针对头面部多汗症的一线治疗是格隆溴铵(Glycopyrrolate)溶液局部外用;针对腋下、手足、头面的多汗也可使用肉毒素注射治疗;亦可配合药物离子导入法(Lontophoresis)和微波治疗(Localmicrowavetherapy);对于严重多汗症,可使用口服抗胆碱能药物(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等)及胸腔镜下交感神经切除术等治疗。
?
接下来说重点,多汗症属于中医「自汗、盗汗」范畴,不少同道常把自汗之病机归为气虚或阳虚,而把盗汗归为阴虚,小湛认为,这种观点有一定的价值,但常与临床实际不符。
?
明代《景岳全书·汗证》指出:「自汗盗汗亦各有阴阳之证,不得谓自汗必属阳虚,盗汗必属阴虚。」
?
火神派大家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道:「按汗证一条,有阳虚者,有阴虚者,有太阳风伤卫者,有阳明热盛者」,你看,他老人家其实是非常注重个体化辨治的,绝不是头脑简单的「烧火佬」。
?
阳虚也好,阴虚也好,都不难理解,唯独这个「太阳风伤卫」值得思考,且看:
?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
?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
?
「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此条体现阳气之收摄作用)。」
?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还是要用桂枝汤)。」
?
对以上条文同道们应该比较熟悉了,不难理解,「营卫不和」这个病机在汗证的治疗中确实重要。说得通俗一点,皮肤毛孔的张翕如常,就是营卫自和的体现。
?
当然,不要忘了,还有包括但不限于下述情况:「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的白虎加人参汤证,「伤寒汗出而渴」的五苓散证,「但头汗出,剂颈而还」的柴桂姜汤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防己黄芪汤证,用于「黄汗病」的黄芪芍药桂枝苦酒汤证和桂枝加黄芪汤证等。
?
至于后世气虚之玉屏风散,阴虚之当归六黄汤、清骨散、清蒿鳖甲汤,湿热之三仁汤、龙胆泻肝汤等,皆义理简明,就无需赘述了。
?
其实,无论有无外感表证,均可存在阳浮阴弱、营卫失调,这就是为什么桂枝汤在内科杂病中应用颇广的原因。
?
好一个诸方之祖。
?
本案患者的多汗症考虑为糖尿病并发自主神经病变的可能性较大。小湛曾在一次会议上听到一位老师的观点,他认为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是中医疗法发挥作用的重要环节。透过本案回想,这一观点确实值得思考和研究。
?
说到敛汗中药,常提的是麻黄根、煅牡蛎、浮小麦、五味子、山茱萸等收敛固涩之品,均可酌情加入,小湛亦偏爱用仙鹤草,此品大剂量使用敛汗、止泻效果均佳,有补虚之功,且价廉易得。
?
嗯,出汗太多,丢失的不仅是水分,还有盐分,来一首咸咸的歌吧!节奏控们都会喜欢~
参考文献:
McConaghyJR,FosselmanD.Hyperhidrosis:ManagementOptions.AmFamPhysician.;97(11):-.
NawrockiS,ChaJ.Theetiology,diagnosis,andmanagementofhyperhidros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