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祛风湿热药
一、秦艽
1.药用来源:龙胆科植物秦艽、麻花秦艽、粗茎秦艽或小秦艽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辛、苦,平。归胃、肝、胆经。
3.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退虚热,清湿热。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防己);中风不遂(常配伍升麻);骨蒸潮热,疳积发热(常配伍青蒿);湿热黄疸(常配伍茵陈);痔疮、肿毒。
5.用法用量:煎服,3-9g。
6.使用注意:无。
二、防己
1.药用来源: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
2.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3.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降血压。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滑石),治风湿痹证的要药;水肿,小便不利,脚气(常配伍黄芪),湿疹疮毒(常配伍苦参);高血压。
5.用法用量:煎服,4.5-9g。
6.使用注意: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三、雷公藤
1.性味归经:苦、辛,寒。有大毒。归肝、肾经。
2.功效:祛风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
3.主治病证:风湿顽痹,为治风湿顽痹的要药;麻风,顽癣,湿疹,疥疮;疔疮肿毒。
4.用法用量:煎汤,10-25g(带根皮者减量),文火煎1-2小时;研粉,每日1.5-4.5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内脏有器质性病变及白细胞减少者慎服;孕妇忌用。
四、络石藤
1.性味归经: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2.功效:祛风通络,凉血消肿。
3.主治病证:风湿热痹;喉痹,痈肿;跌扑损伤。
4.用法用量: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5.使用注意:无。
五、豨莶草
1.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肝、肾经。
2.功效:祛风湿,利关节,解毒。降血压。
3.主治病证: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疮痈;降血压。
4.用法用量: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5.使用注意:无。
六、臭梧桐
1.性味归经:辛、苦、甘,凉。归肝经。
2.功效:祛风湿,通经络,平肝。降压。
3.主治病证:风湿痹证;风疹,湿疮;头痛眩晕,高血压。
4.用法用量: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3g。外用,适量。用于高血压病不宜久煎。
5.使用注意:无。
七、桑枝
1.性味归经:微苦,平。归肝经。
2.功效:祛风湿,利关节。利水,祛风止痒;生津液。
3.主治病证:风湿痹证;水肿;白癜风、皮疹瘙痒;消渴。
4.用法用量:煎服,9-15g。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八、海桐皮
1.性味归经:苦、辛,平。归肝经。
2.功效: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3.主治病证:风湿痹证;疥癣,湿疹。
4.用法用量: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5.使用注意:无。
第三节祛风湿强筋骨药
一、桑寄生
1.药用来源:桑寄生科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
2.性味归经:苦、甘,平。归肝、肾经。
3.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降血压。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杜仲);崩漏经多,妊娠漏血,胎动不安(常配伍阿胶);高血压。
5.用法用量:煎服,9-15g。
6.使用注意:无。
二、五加皮
1.药用来源:五加科植物细柱五加的干燥根皮。
2.性昧归经:辛、苦,温。归肝、肾经。
3.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
4.主治病证:风湿痹证(常配伍牛膝);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常配伍杜仲);水肿,脚气(常配伍茯苓皮)。
5.用法用量:煎服,4.5-9g;或酒浸、入丸散服。
6.使用注意:无。
三、狗脊
1.性味归经:苦、甘,温。归肝、肾经。
2.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强腰膝。绒毛:止血。
3.主治病证:风湿痹证;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遗尿,白带过多;金创出血。
4.用法用量:煎服,6-12g。
5.使用注意:肾虚有热,小便不利,或短涩黄赤者慎服。
第七章化湿药
一、化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及使用注意
1.含义: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化湿药。
2.性能功效
化湿药一般归脾胃经;芳香辛燥,芳香能醒脾,辛燥能化湿。
3.适用范围
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常所致的脘腹痞满、呕吐泛酸、大便溏薄、食少体倦、口甘多涎、舌苔白腻等证。此外,有芳香解暑辟秽之功,湿温、暑湿等证,亦可选用。
4.使用注意
(1)化湿药多属于辛温香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阴虚火旺及气虚者当慎用。
(2)化湿药物气味芳香,多含挥发油,一般以作为散剂服用疗效较好,如入汤剂宜后下,且不应久煎,以免其挥发性有效成分逸失而降低疗效。
5.化湿药
A类药物:苍术、厚朴、广藿香、佩兰、砂仁、豆蔻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草豆蔻、草果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二、苍术
1.药用来源:菊科草本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
2.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
3.功效: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证(常配伍厚朴);风湿痹证(常配伍薏苡仁);风寒挟湿表证(常配伍羌活);夜盲症及眼目昏涩。
5.用法用量:煎服,5-10g。
6.使用注意: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
三、厚朴
1.药用来源:木兰科植物厚朴或凹叶厚朴的干燥干皮、根皮及枝皮。
2.性味归经:苦、辛,温。归脾、胃、肺、大肠经。
3.功效:燥湿消痰,下气除满。平喘。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脘腹便秘(常配伍苍术);食积气滞,腹胀便秘(常配伍大黄);痰饮喘咳(常配伍苏子);梅核气。
5.用法用量:煎服,3-10g。或入丸散。
6.使用注意:本品辛苦温燥湿,易耗气伤津,故气虚津亏者及孕妇当慎用。
四、广藿香
1.药用来源:唇形科植物广藿香的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
3.功效:化湿,止呕,解暑。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常配伍苍术),为芳香化湿浊要药;呕吐(常配伍半夏);暑湿或湿温初起(常配伍紫苏)。
5.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6.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不宜用。
五、佩兰
1.药用来源:菊科植物佩兰的干燥地上部分。
2.性味归经:辛,平。归脾、胃、肺经。
3.功效:化湿,发表解暑,醒脾开胃。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常配伍苍术);暑湿,湿温初起(常配伍薏苡仁)。
5.用法用量:煎服,5-10g。鲜品加倍。
6.使用注意:无。
六、砂仁
1.药用来源:姜科植物阳春砂绿壳砂或海南砂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肾经。
3.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泻,安胎。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常配伍厚朴),“为醒脾调胃要药”;脾胃虚寒吐泻(常配伍干姜);气滞妊娠恶阻及胎动不安(常配伍白术)。
5.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6.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七、豆蔻(白豆蔻)
1.药用来源: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瓜哇白豆蔻的干燥成熟果实。
2.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脾、胃经。
3.功效:化湿行气,温中止呕。止泻,开胃消食。
4.主治病证:湿阻中焦及脾胃气滞证(常配伍白术);呕吐(常配伍藿香)。湿温初起,胸闷不饥。
5.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
6.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八、草豆蔻
1.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2.功效:燥湿行气,温中止呕。止痢。
3.主治病证:寒湿中阻证;寒湿呕吐证;寒湿泻痢。
4.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散剂较佳。入汤剂宜后下。
5.使用注意:阴虚血燥者慎用。
九、草果
1.性味归经:辛,温。归脾、胃经。
2.功效:燥湿温中,除痰截疟。
3.主治病证:寒湿中阻证;疟疾。
4.用法用量:煎服,3-6g。阴虚血燥者慎用。
5.使用注意:无。
第八章利水渗湿药
一、利水渗湿药的含义、性能功效、适用范围、分类及使用注意
1.含义:凡能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水湿内停病证为主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2.性能功效
味多甘淡,主归膀胱、小肠、肾、脾经,作用趋向偏于下行,具有利水消肿,利尿通淋、利湿退黄等功效。
3.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痰饮、淋证、黄疸、湿疮、带下、湿温等水湿所致的各种病证。
4.分类
利水渗湿药分为利水消肿药、利尿通淋药和利湿退黄药三类。
5.使用注意
利水渗湿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忌用。有些药物有较强的通利作用,孕妇应慎用。
6.利水渗湿药
A类药物:茯苓、薏苡仁、泽泻、猪苓,车前子、木通、通草、滑石、石韦、瞿麦、萆薢,茵陈、金钱草、虎杖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常用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B类药物:香加皮,海金沙、萹蓄、地肤子、冬葵子、灯心草,珍珠草的药性、功效、主治病证、用法用量、使用注意及相似功用鉴别要点。
第一节利水消肿药
一、茯苓
1.药用来源: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
2.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
3.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4.主治病证:水肿(常配伍泽泻),为利水消肿的要药;痰饮(常配伍桂枝);脾虚泄泻(常配伍山药);心悸,失眠(常配伍远志)。
5.用法用量:煎服,9-15g。
6.使用注意:虚寒精滑者忌服。
第四节清脏腑热
一、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
组成:龙胆草、黄芩、栀子、柴胡、泽泻、木通、当归、生地、生甘草、车前子。
功用:清泻肝胆实火,清利肝经湿热。
主治:
1.肝胆实火上炎证。
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聋,耳肿,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2.肝胆湿热下注证。
阴肿,阴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或妇女带下黄臭等,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有力。
用法:水煎服。
方解:
龙胆草:既能泻肝胆实火,又能利肝胆湿热,为君。
黄芩、栀子:泻火解毒,燥湿清热,为臣。
车前子、木通、泽泻:渗湿泻热,为佐。
当归、生地:养血滋阴,为佐。
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为使。
加减应用:肝胆实火较盛,去木通、车前子,加黄连;湿盛热轻者,去黄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若玉茎生疮,或便毒悬痈,红热甚者,去柴胡,加连翘、黄连、大黄。
注意事项:方中药多苦寒,易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皆非所宜。
二、左金丸《丹溪心法》
组成:黄连、吴茱萸。比例为6:1。
功用: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主治:肝火犯胃证。
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上药为末,水丸或蒸饼为丸,白汤下五十丸。
方解:
黄连:清泻心火,心为肝之子,实则泻其子,故以清心火来实现清肝火的目的,为君。
吴茱萸:和胃降逆,去其温热之性,“去性存用”;疏肝解郁;引黄连入肝经,为佐使。
加减应用:吞酸重者,加乌贼骨、煅瓦楞;胁肋疼甚者,合四逆散。
注意事项:虚寒者忌用。
三、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地骨皮、桑白皮、炙甘草、粳米。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主治:肺热咳喘证。
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方解:
桑白皮: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为君。
地骨皮: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
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培土生金”之义,为佐使。
加减应用:肺经热重者,加黄芩、知母;燥热咳嗽者,加瓜蒌皮、川贝母;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天花粉、芦根。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四、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
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用法:放冷服之。
方解:
黄连:直泻胃腑之火,为君。
升麻:清热解毒,治胃火牙痛;轻清升散透发,“火郁发之”,为臣。
生地:凉血滋阴,为臣。
丹皮:凉血清热,为臣。
当归:养血和血,为佐。
升麻:兼可引经,为使。
石膏:其清胃之力更强。
加减应用:肠燥便秘者,加大黄;口渴饮冷者,加重石膏、玄参、花粉;胃火牙衄,加牛膝。
注意事项: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用。
五、玉女煎《景岳全书》
组成: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
功用:清胃热,滋肾阴。
主治:胃热阴虚证。
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用法:水煎服。
方解:
石膏:清胃火之有余,为君。
熟地:滋肾水之不足,为臣。
知母:助石膏清胃泻火止烦渴,助熟地滋肾阴泻相火,为佐。
麦冬:助熟地滋阴,润胃燥,清心除烦,为佐。
牛膝:导热引血下行,补肝肾,为佐使。
加减应用:火盛者,加山栀子、地骨皮;血分热盛,齿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参。
注意事项:脾虚便泄者,不宜使用本方。
六、芍药汤《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组成:芍药、当归、黄连、槟榔、木香、甘草、大黄、黄芩、官桂。
功用:清热燥湿,调气和血。
主治:湿热痢疾。
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解毒,为君。
白芍:养血和营,缓急止痛,为臣。
当归:养血活血,“行血则便脓自愈”,为臣。
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为臣。
大黄:清热燥湿,为佐。
肉桂:助归、芍行血和营,制约芩、连苦寒之性,防止拒药,为佐。
炙甘草:和中调药,缓急止痛,佐使。
加减应用:“如血痢则渐加大黄;汗后脏毒加黄柏半两”;热盛伤津者,去肉桂,加乌梅;兼食积,加山楂、神曲;热毒重者,加白头翁、银花;赤多白少,或纯下血痢,加牡丹皮、地榆。
注意事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七、白头翁汤《伤寒论》
组成: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
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用法:水煎服。
方解:
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君。
黄连:清热解毒,燥湿厚肠,为臣。
黄柏:清下焦湿热,为臣。
秦皮:清热解毒,收涩止痢,为佐使。
加减应用:若外有表邪,恶寒发热者,加葛根、连翘、银花;里急后重较甚,加木香、槟榔、枳壳;脓血多者,加赤芍、牡丹皮、地榆;夹有食滞者,加焦山楂、枳实。
注意事项: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八、导赤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生地、木通、生甘草梢、竹叶。
功用:清心利水养阴。
主治:心经火热证。
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配伍特点:滋阴而不恋邪,利水而不伤阴,泻火而不伐胃;“水虚火不实”。
九、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
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配伍特点:清泻与升发并用,兼顾脾胃。
十、苇茎汤《外台秘要》引《古今验录方》
组成:苇茎、薏苡仁、冬瓜仁(瓜瓣)、桃仁。
功用:清肺化痰,逐瘀排脓。
主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
身有微热,咳嗽痰多,甚则咳吐腥臭脓血,胸中隐隐作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配伍特点:本方药性平和,清化于上,降渗于下,凉而不寒,利不伤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