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金匮治风水吴建华

风水是由于感受风邪导致水液泛溢所引起的一类水肿病证,以发病较快,水肿进展迅速,并伴有风邪表证为其临床特点;其水肿常先起于眼睑,并可延及整个头面乃至全身,重者可引发胸水、腹水等症。现代医学之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和肾病综合征等病多与本病证相当,临床可参考风水论治。《素问·水热穴论》明确提出了风水的病名,认为风水是由劳汗当风所致,并对其临床表现也作了详细的描述;所谓:“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元府,行于皮里,传为胕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仲师在《金匮要略》中关于风水的理法方药的论述,至今对我们辨治风水病证仍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病因病机

风为百病之长。风能行水,水随风动。人体感受风邪后,能否发病主要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水的形成主要责之外感风邪,肺脾肾气化功能失调。风邪为外因,肺脾肾气化功能不足为其内因,风水的发病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人体水液的代谢谢主要依赖于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若肺脾肾气化功能失常,加之外感风邪,则“风气相搏,身体洪肿”,发为风水;所以,《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风气相搏,气强则为水”;《景岳全书·肿胀》进一步指出,风水“其本在肾,其标在肺,其治在脾”。风水相激,形盛于外,正虚于内。可见,外感风邪只是形成风水的诱因,肺脾肾气化功能失常才是形成风水的根本原因。

肾为水之下原,肺为水之上原,脾为水运之中枢。水本为阴,其性趋下,赖肾中元阳蒸腾气化,赖肺气之宣发肃降,赖脾阳之转运布达。肾阳不足,肺脾气虚,气化不能,津液运行则不利,此乃风水发病的根本原因;若风邪来袭,水气被激,风水荡漾,必致水气泛溢,充斥肌腠,形成风水。

2、临床表现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指出风水初起,“脉自浮,法当骨节疼痛,恶风”,表邪虽盛,但肿势较轻;随着病情的发展,水气渐盛,肿势逐渐加重,“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视人之目窠上微拥,如蚕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时咳,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风水。”《灵枢·水胀》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肿,如新卧起之状,其颈脉动,时咳,阴股间寒,足胫肿,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状,此其侯也。”风水的证候,由初起的面目微肿发展到面目肿大,身体洪肿,四肢肿胀,按之没指,脉象由浮进一步变成浮洪甚至沉滑。因此,仲师认为,风水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可以转化为皮水、正水或石水;在其不同的病理阶段,表现也不相同。所以在临证时,要详查证候,仔细辨证,掌握疾病的本质。

风水病位在肺卫,主要表现为水肿合并风邪表证。临证要分清主症和次症,详辨舌脉,并要参考其相关的理化检查指标。其主症有目窠肿,面目肿大,乃至一身悉肿,按其手足陷而不起等症状;次症有骨节疼痛,恶风,有热,颈脉动,时时咳,身重而痠,不渴,或自汗出,腰膝酸软等症状;切脉可见浮、浮紧、浮数、浮弦、弦滑、浮弱、沉弱等脉象;舌质淡白,舌苔可见腻苔、白滑苔等;理化检查可见其体重增加,血压升高,尿检异常及肾功能下降等情况。

3、治疗方法

历代医家有关风水病因证治的阐述和探讨,皆不出《内经》和仲师之训。《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了“开鬼门”、“洁净府”、“去菀陈莝”的治水三大法。仲师推陈出新,发煌古义,进一步确立了“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的治疗原则。仲师提出了治疗风水,“当发其汗”的大法,认为”汗出即愈“;随即创制了治疗风水的有效方剂,如越婢汤、防己黄芪汤等,完美地构建了风水病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

最后仲师还提出汗法的禁忌症,“然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

风水是由于脏虚气化功能失调,外感风邪所致,病位在肺卫,临证有偏虚偏实之分。

对于由风邪诱发、表证明显、证候偏实者,应以“开鬼门”、祛风散水为治则,选方为甘草麻黄汤或越婢汤加减,发汗散邪,通阳行水。麻黄主升主开,石膏主降主清。仲师常用麻黄和石膏作为治疗风水病的主药,意在发散风邪,肃降气机,开通表里。石膏性寒肃降气机,麻黄辛温发散风邪,配以生姜散水,甘草、大枣补益中气、培土制水。若风水病表虚汗出过多时,则应加白术固表止汗;若汗出伤阳出现畏寒症状时,加附子温阳驱寒。无论是风邪夹寒、夹热或夹湿外袭,均可选用越婢汤加减,夹寒时重用麻黄,夹热时重用石膏,夹湿时加白术、苍术。病因有所变,用药自当随之而变。

对于风水病脏气内虚、证候偏虚者,应虚实兼治、表里兼顾,当以固表祛风、温阳益气、化湿利水为法,依据脾阳虚、肺气虚、肾阳虚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方药,并根据具体情况酌配黄芪、桂枝、白术、附子等药。

对于以肺脾气虚为主之风水,宜用防己黄芪汤加减。如《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曰:“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进一步指出:“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方中黄芪益气健脾行水,防己祛风行水,配以白术、生姜去湿行水,炙甘草、大枣补益中焦脾胃。全方共奏补益脾肺、实表御风、扶阳行水之功,令风邪无所藏,使水去阳气复。

对于肾阳不足、风邪郁肺之风水,方拟麻黄附子汤加减。仲师应用附子温补肾阳以复肾阳化水的功能,麻黄宣肺行水,甘草健脾培土制水。但若阳虚特甚、表证较轻时,“不可极虚发汗”,宜去掉麻黄,以免损阳伤气,此时可用真武汤以肾化气行水。

此外,一些风水患者经治疗后水肿及伴随症状均已消失,表象已愈,但是经过理化检测发现患者尿中仍有蛋白排出,按中医学讲就是肾精仍在遗漏,此时必须注意善后调理,还要健脾补肾,固护精气,以使风水彻底痊愈。

若风水经久不愈,久病入络,仲师称水病及血,即“先病水”而后瘀血,“血不利而为水”,血瘀反过来又加重水肿,故而应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以增强疗效。

风水浮肿期要适当休息,并忌食盐限水,否则肿不易退。如元朝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就曾指出:“不能忌盐,勿服药”。

4、预后及转归

仲师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对风水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论述,首次将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和石水等不同阶段,认为风水不愈会向其它阶段转变。初期为风水,中期为皮水,后期为正水或石水。证之临床发现,很多正水或石水患者都经历过风水和皮水的过程。风水不愈,演变为皮水;皮水不愈,演变成正水或者石水。

风水病证早期治疗比较容易,因此要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等发展到脏腑亏损,真精衰夺,阴阳气血将亡,就不易挽救;故《丹溪心法》说:“病肿不治,必为锢疾”。

总的来说,风水预后有两种转归:一则通过合理治疗,“汗出则愈”;二则向皮水、正水、石水发展,甚则形成关格、尿毒症等,直至“水病脉出者,死”。

5、病案选录

从医以来,笔者曾经治疗过一些风水患者,取得了一些疗效。现根据临证病历记录,找到1则病案,摘录如下,以共参考。

赵女,46岁,年3月16日诊。主诉:颜面浮肿7天。有慢性肾炎病史2年,平素服用相关西药,病情偶有波动。7天前不慎受寒后,出现低热、咽痛口干等症状,继而头面及四肢出现浮肿症状。现证见:头面及四肢浮肿,压之凹陷,低热(37.6℃)恶风,咽痛口干,鼻塞头痛,咳嗽气短,纳呆食少,无汗少尿,腰酸无力,舌质淡白、苔白腻,脉浮紧、沉按少力。血常规:白细胞10.48X/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15%,血红蛋白g/L;肾功能:肌酐Umol/L,尿素氮7.8mmol/L,尿酸mmol/L;尿常规:蛋白(+++),RBC(++)。辨证:风水(风邪袭肺,肾气不足,水道不利);治法:疏风宣肺,温肾益气,利水消肿;方拟越婢汤合真武汤加减;药用:麻黄10g,石膏30g,炙甘草10g,附子10g,白芍15g,白术15g,茯苓20g,黄芪15g,生姜15g,大枣5枚。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两次温服;并嘱患者禁食食盐等。

二诊:服药以来,小便增多,浮肿渐退,体温逐渐正常,伴随症状转好,纳食渐增,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稍紧。基本按此方用药,先后服药21天,水肿及伴随症状均消失;尿常规复检:蛋白(+),RBC(-)。患者停服汤药,嘱其服用金匮肾气丸。

按语:患者有慢性肾炎史,病久脾肾俱虚;遭遇风邪上感诱发风水,出现恶风浮肿等病证。治当疏风宣肺,温阳利水。方中越婢汤疏风开肺,真武汤温阳利水,加黄芪固表利水消肿。故而药后肿退水消,邪去阳回。

欲阅览更多中医文章,敬请访问四君中医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地址
北京去哪里医院治疗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yz/403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