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饮是三焦气化不利,水液在体内运化输布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所形成的一类病证。因中气虚寒、阳气不运,肺、脾、肾三脏功能障碍,三焦气化无权,津液敷布失调,导致水湿饮邪不能正常地运化排出,留着体内而成。《金匮要略》根据水饮停积的部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又以长期留而不行的为留饮、伏而不去的为伏饮,实际仍属四饮范围。《金匮要略》的四种痰饮证是痰饮病辨证论治的纲要。由于饮为阴邪,遇寒则聚,得温则行,所以《金匮要略》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结合痰饮病正虚邪实的病机特点,分别标本缓急的主次,根据表里虚实的异同,分别处理。
1、温阳化饮解眩冒
《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心下即胃脘,饮停胃中,故胸胁支满。五脏六腑之精皆上注于目,今脾胃气机不利,运化失权,则水精不能上布,清阳受阻,浊阴不降,故头晕目眩。在治疗上以苓桂术甘汤,温脾阳以行气化饮,待中阳健运,气机通调,则水湿之饮邪就能化津四布,从小便而去,实为“温药和之”的代表。“心下有支饮,其人苦眩冒,泽泻汤主之。”脾土为湿所困,饮邪中阻,清阳不升,故头晕目眩,以泽泻汤培土利水。白术之甘温补脾培土,则痰不生;泽泻之甘成人肾利水,则饮不蓄,导水下行,则浊阴降而清阳升,眩冒可止。
苓桂术甘汤和泽泻汤合用治疗梅尼埃病,该病患者眩晕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出汗、面色苍白、眼球震颤,眩晕常突然发作,发作前耳鸣增加,听力骤减,耳内有饱胀感,每次眩晕发作数小时至数天,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大多为数月1次,也有1周数次者。根据患者眩晕、耳鸣、恶心甚则呕吐、胸胁满闷、舌质淡、苔白或白腻、脉细滑等主症,辨为脾阳不足,蒙闭清阳,饮邪中阻,如果辨证准确,及时给予二方加减治疗,往往收到良好效果。
2、攻逐水饮消胸水
悬饮的病位在胸胁,“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盖两胁为阴阳气机升降之道,水流胁间,络道被阻,升降失常,故胁痛。水饮上迫于肺,则咳唾,肋间胀满,气短息促。水结在里,故脉沉弦。在正盛邪实之际,可攻逐水饮,使胸胁之水从大小便泻下而去。本方应用的关键在于药物的制作、煎服方法,由于芫花、甘遂、大戟攻下逐水的有效成分不溶于水,因此必须以丸散入药。另外由于此三药药性强烈,刺激消化道黏膜,故用10枚大枣煎浓汤,冲服芫花、甘遂、大戟的药末,可以保护口腔、食道、胃的黏膜,使药物仅产生泻下逐水作用,不致引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芫花、甘遂、大戟散剂的制法是,三药分别研末,过筛后,分别称重,各取等量混合,体质强壮者服1.5~2g,瘦弱者服0.8~1g。现代一般将药末装胶囊(装胶囊时要注意清理胶囊外,以免刺激消化道),每个胶囊装药末约0.4g,第一次一般服用4个胶囊。“若下后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匕”。第2日服用时需要加量,一般一次增加两个胶囊,由于药物可产生快速耐药性,如果第2日服用时不加量则不能产生预期的泻下作用,在临床一般嘱患者连服2天,第1天服用4个胶囊,第2天服用6个胶囊,然后停药休息1周,如果胸水未排除干净则可继续加量用药1次。服药时间是“温服之,平旦服”。晨起空腹服药,药后当有“快利”数次,药后2~3个小时患者开始出现腹痛,肠鸣腹泻,一般腹泻3~4次即自行停止,先为软便,后为稀水样便。“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下利后宜少量多次服用大米粥以恢复胃气。本方药性峻烈,易伤正气,不宜连续服用,更不能“日服二次”。
至于“夫有支饮家,咳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指的应该是慢性包裹性胸腔积液,病程长,患者体质已虚,胸水难以速去,用十枣汤效果亦不佳。需要强调的是,对于结核性疾病,中医药有一定疗效,但必须配合西药,持续而不间断的抗痨治疗6~18个月,才能真正治愈。本方还可用于结核性腹膜炎腹水、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对于肝硬化腹水,一般第1次用药效果较好,疗效可维持1个月左右,以后再用则疗效逐渐降低。对于癌性胸水、心力衰竭胸水、营养不良性胸水,以及已形成包裹之慢性胸膜炎胸水等,均非本方所宜。
3、通利二便抗心衰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其病机为水饮停于胸膈间,肺胃气机受阻,上逆为喘满,壅滞于中则心下痞坚。饮邪停聚,气血不和,荣卫失调,则面色黧黑,脉沉而紧。盖心下痞坚,饮邪停聚,原为实证,可用逐饮峻剂,使饮去则痞消,但使用吐下诸法攻之不效,皆由于正气已虚。故用木防己汤补虚清热,散结行水。若服后轻快一时,不久又复发者,是饮邪凝结成聚,木防己汤已不能胜任,宜加用攻里利水之剂,故去石膏加芒硝峻开坚结,通利二便,加茯苓通利水道,使饮邪从前后二便分消。本证属支饮久病,正虚邪实,治当扶正祛邪,然攻补多少,又须谨慎从事不可冒失。在虚实难辨的情况下,应该以虚为主,先以木防己汤补虚利水,以探情况。若是虚证,自可见功;若进药后病势虽减,但不久病复如故,再服原方无效者,说明病重,必须温通破坚,以散内结之饮邪,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治之。
结合现代医学临床与实践,“其人喘满”即端坐呼吸之态,“心下痞坚”乃肝脾肿大之象,“面色黧黑”是心力衰竭缺氧的紫绀面容,以上三症,叙述简而精,实为慢性风湿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伴发心力衰竭的必有症状。其它伴随症状如水肿、小便不利、咳唾泡沫痰、口舌干燥而不喜饮、舌绛唇青等也很常见。病情危重,掌握虚实缓急,是治疗成败的关键。辨证是否可以使用木防己汤加减的要点,是“脉沉紧”,说明虽已出现心力
衰竭,但心搏尚有力量,如果脉沉微或结代则非本方所宜。当根据阴阳盛衰情况选用真武汤或生脉散等方。如认证准确,本方疗效颇佳。方中芒硝可以用到30g,在本方中,芒硝的利水作用是通过通利大便产生的,作用和缓,疗效肯定,副作用小,既不引起腹痛,也不引起脱水,因为芒硝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其中的钠离子可以起到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的作用。关于防己,其味苦辛性寒,归肺、膀胱经。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由于马兜铃科的广防己和陕西汉中产的汉中防己含有马兜铃酸,有一定的肾毒性,在治疗本病时不宜使用。而防己科的汉防己(粉防己)则不含有马兜铃酸,而且有明确的利尿作用,可以放心使用。
慢性支饮,常见于肺心病心力衰竭,患者肝脾肿大,腹水,甚至全身水肿,喘憋不能平卧,可以用本方加黄芪、苍术、白术猪苓、茯苓、葶苈子治疗,常可收到良好效果。
①:王某,男,29岁。主诉胸闷、咳嗽2周。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胁满闷不舒,咳嗽,少痰,初起未予重视,后症状逐渐加重,遂来就诊。刻下症见:胸闷气憋,咳嗽,咳少量白痰,易咳出,不发热,疲乏无力,纳少,眠差,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腻,脉滑细。查体:胸廓对称,左中下肺叩诊浊音,右肺叩诊清音,左中下肺听诊呼吸音消失,右肺呼吸音正常,未闻及干湿哕音。心率72次/分,律齐。理化检查:X线胸片提示:左侧胸腔积液,B超提示:左侧胸腔大量胸水,最深处11.9cm。结核菌素试验(PPD)强阳性,血沉(ESR)39mm/h,痰抗酸杆菌(一),抗结核抗体(+)。诊断: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中医诊断:悬饮,饮停胁下。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三联抗痨治疗。因患者惧针,故用十枣汤泻肺逐水。将等量的芫花、甘遂、大戟粉,混合搅拌均匀,装入空心胶囊,每日晨起用浓煎的大枣汤送下,第1天服4粒,以后每日增加两粒,连服3天。药后患者每日大便3~4次,稀水样便,3天后复查,B超提示:左侧胸腔积液明显减少,最深处5.1cm。停服十枣汤3天,服用六君子汤调养脾胃,再次连续服用3天,从每次服用6粒胶囊开始,停药后复查,胸水消失。
②:刘某,女,71岁。咳嗽、咯痰反复发作40余年,伴喘憋3年余,加重3天。患者40年前因受凉感冒出现咳嗽、咯痰等症状,自服化痰止咳药物后症状缓解。以后每年冬季反复发作。3年前患者受到农药气味刺激后咳嗽、咯痰症状加重,伴喘憋,西医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Ⅱ型呼吸衰竭、肺原性心脏病、全心衰竭、心功能Ⅲ级,反复多次住院治疗。此次就诊,咳嗽咳痰,痰量多色白质黏,不易咯出,喘憋胸闷,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纳呆,脘腹胀满,眠差,小便少,大便不畅。舌质淡紫,有瘀斑,舌苔少,脉沉弦。查体:血压/80mmHg,口唇紫绀,颈静脉怒张,肝颈静脉回流征(+),桶状胸,双肺叩诊呈过清音,双中、下肺可闻及中水泡音。心音遥远,心率89次/分,律齐,双下肢水肿。理化检查:X线胸部正位片,慢性支气管炎并肺部感染,肺大泡,两侧胸膜肥厚粘连。心脏彩超:主动脉硬化,左房肥大,二尖瓣关闭不全,右心肥大,三尖瓣关闭不全,主肺动脉增宽,肺动脉中度高压,右心功能低下。腹部彩超:肝大肝瘀血,胆囊壁水肿,脾大,腹腔积液。中医诊断:喘证;虚实夹杂、心肾阳虚、水凌心肺。由于久病少阴心肾之阳虚衰,不能制水,寒水上泛,则水饮凌心侵肺。治宜温阳益气,利尿平喘。方用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加减:红人参10g(另煎冲兑),桂枝6g,汉防己10g,猪苓、茯苓各30g,生白术15g,泽泻10g,生姜15g,炮附子10g,葶苈子30g(包煎),益母草15g,芒硝15g(分冲)。4剂水煎服。服药后患者每日大便2~3次,不成形便,药后腹胀,双下肢水肿明显减轻,夜问咳嗽,喘息次数减少,上方加炙紫菀15g、款冬花15g,又服7剂,诸症明显减轻,继用上方加减治疗月余,患者病情明显缓解而出院。
经方临证苑
杨兆林老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