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防己 >> 防己价格 >> 中药材麦芽

中药材麦芽

药材名称:麦芽

别名:大麦糵、麦糵、大麦毛、大麦芽

采收加工:将大麦以水浸透,捞出置筐内,上盖蒲包,经常洒水,待芽长达3~5毫米时,取

出晒干。

药用部位:发芽果实

产地:全国

科:禾本科

原植物:大麦

植物情况:越年生草本

秆粗壮,光滑无毛,直立,高50-cm。

叶鞘松驰抱茎;两侧有较大的叶耳;叶舌膜质,长1-2mm;叶片扁平,长9-20cm,宽6-

20mm。

穗状花序长3-8cm(芒除外),径约1.5cm小穗稠密,每节着生3枚发育的小穗,小穗通常无

柄,长1-1.5cm(除芒外);颖线状披针形,微具短柔毛,先端延伸成8-14mm的芒;外稃背

部无毛,有5脉,顶端延伸成芳,芒长8-15cm,边棱具细刺,内稃与外稃等长。

颖果腹面有纵沟或内陷,先端有短柔毛,成熟时与外稃粘着,不易分离,但某些栽培品种容

易分离。花期3-4月,果期4-5月。

麦芽药材性状:颖果两端狭尖略呈梭形,长8-15mm,直径2.5-1.5mm。表面淡黄色,背面浑

圆,为外稃包围,具5枚,先端长芳已断落;腹面为内稃包围,有1条纵沟。除去内外稃后,

基部胚根处长出胚芽及须根,胚芽长披针形,状线形,黄白色,长约5mm,须根数条,纤细

而弯曲。质硬,断面白色,粉性。气无,味微甘。

炒麦芽

焦麦芽

麦芽药性:

麦芽:除去杂质。

炒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棕黄色,放凉,筛去灰屑。

焦麦芽:取净麦芽,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焦褐色,放凉,筛去灰屑。

甘,平。

归脾、胃经。

行气消食,健脾开胃,退乳消胀。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汁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

生麦芽:健脾和胃,疏肝行气。用于脾虚食少,乳汁郁积。

炒麦芽:行气消食回乳。用于食积不消,妇女断乳。

焦麦芽:消食化滞。用于食积不消,脘腹胀痛。

9~15g;回乳炒用60g。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1.《食性本草》:久食消肾,不可多食。

2.《汤液本草》:豆蔻、缩砂、木瓜、芍药、五味子、乌梅为之使。

3.《本草经疏》:无积滞,脾胃虚者不宜用。

4.《本草正》:妇有胎妊者不宜多服。

5.《药品化义》:凡痰火哮喘及孕妇,切不可用。

1.化积散(《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功能消食滞,化痞积,治小儿宿食不化,积滞痞块,面

色萎黄,不思饮食,腹大膨胀。

2.化滞调中汤(《证治准绳·类方》),治积滞胀满。3.消谷丸(《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

门》),治脾虚不能消化水谷,胸膈痞闷,腹胁膨胀,日久不愈,食减嗜卧,日无味者。

①快膈进食:麦芽四两,神曲二两,白术、橘皮各一两。为末,蒸饼丸梧子大。每人参汤下

三、五十丸。(《纲目》)

②治产后腹中鼓胀,不通转,气急,坐卧不安:麦蘖一合,末,和酒服食,良久通转。

(《兵部手集方》)

③治饱食便卧,得谷劳病,令人四肢烦重,嘿嘿欲卧,食毕辄甚:大麦蘖一升,椒一两(并

熬),干姜三两。捣末,每服方寸匕,日三、四服。(《补缺肘后方》)

④治产后发热,乳汁不通及膨,无子当消者:麦蘖二两,炒,研细末。清汤调下,作四服。

(《丹溪心法》)

1.《药性论》:消化宿食,破冷气,去心腹胀满。

2.千金·食治》:消食和中。熬末令赤黑,捣作麨,止泄利,和清酢浆服之,日三夜一服。

3.《日华子本草》:温中,下气,开胃,止霍乱,除烦,消痰,破症结,能催生落胎。

4.《医学启源》:补脾胃虚,宽肠胃,捣细炒黄色,取面用之。

5.《滇南本草》:宽中,下气,止呕吐,消宿食,止吞酸吐酸,止泻,消胃宽膈,并治妇人

奶乳不收,乳汁不止。

6.《本草纲目》:麦糵、谷芽、粟糵,皆能消导米面诸果食积。观造饧者用之,可以类推。

但有积者能消化,无积而久服,则消人元气也,不可不知。若久服者,须同白术诸药兼用,

则无害。7.《本草经疏》:麦糵,功用与米糵相同,而此消化之力更紧,其发生之气,又能

助胃气上升,行阳道而资健运,故主开胃补脾,消化水谷及一切结积冷气胀满。

8.《本草汇言》:大麦芽,和中消食之药也。补而能利,利而又能补,如腹之胀满,膈之郁

结,或饮食之不纳,中气之不利,以此发生之物而开关格之气,则效非常比也。

9.《本草正》:麦芽,病久不食者,可借此谷气以开胃,元气中虚者,毋多用此以消肾。亦

善催生落胎。

10.《药品化义》:大麦芽,炒香开胃,以除烦闷。生用力猛,主消麦面食积,症瘕气结,胸

膈胀满,郁结痰涎,小儿伤乳,又能行上焦滞血。若女人气血壮盛,或产后无儿饮乳,乳房

胀痛,丹溪用此二两,炒香捣去皮为末,分作四服立消,其性气之锐,散血行气,迅速如

此,勿轻视之。

11.《本草述》:谷、麦二芽俱能开发胃气,宣五谷味。第(麦芽)微咸能行上焦滞血,使营

和而卫益畅,更能腐化水谷,且脾主湿,血和而湿行,湿行而脾运,尤非谷芽所可几也。

12.《本草求原》:凡麦、谷、大豆浸之发芽,皆得生升之气,达肝以制化脾土,故能消导。

凡怫郁致成膨膈等症,(麦芽)用之甚妙,人知其消谷而不知其疏肝也。

13.《医学衷中参西录》:大麦芽,能入脾胃,消化一切饮食积聚,为补助脾胃之辅佐品,若

与参、术、芪并用,能运化其补益之力,不至作胀满,为其性善消化,兼能通利二便,虽为

脾胃之药,而实善舒肝气。夫肝主疏泄,为肾行气,为其力能舒肝,善助肝木疏泄以行肾

气,故又善于催生。至妇人乳汁为血所化,因其善于消化,微兼破血之性,故又善回乳。入

丸散剂可炒用,入汤剂皆宜生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g/91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