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防己 >> 防己价格 >> 中药辨识

中药辨识

服用甘露聚糖肽后会不会出现副作用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6113723.html

防己

01

来源:

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及马兜铃科植物广防己的干燥根。前者习称“汉防己”,后者习称“木防己”。

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切段,粗根纵切两半,晒干。切厚片,生用。

相关名字:

粉防己、粉寸己、汉防己、土防己[浙江]、石蟾蜍、蟾蜍薯、倒地拱、白木香、猪大肠。

产地:

前者习称“汉防己”,主产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后者习称“木防己”,主产于广东、广西、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

苦、辛,寒。归膀胱、肺经。

功效:

袪风湿,止痛,利水消肿。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品呈不规则圆柱形、半圆柱形或块状,多弯曲,长5~10cm。直径1~5cm。表面淡灰黄色,在弯曲处常有深陷横沟而成结节状的瘤块样。体重,质坚实,断面平坦,灰白色,富粉性,有排列较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防已片:除去杂质,稍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本品为类圆形或破碎的厚片,周边色较深,切面灰白色,粉性,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主治病证:

1.风湿痹证。

本品辛能行散,苦寒降泄,既能袪风除湿止痛,又能清热。对风湿痹证湿热偏盛,肢体酸重,关节红肿疼痛,及湿热身痛者,尤为要药,常与滑石、薏苡仁、蚕沙、栀子等配伍,如宣痹汤(《温病条辨》);若与麻黄、肉桂、茯苓等同用,亦可用于风寒湿痹,四肢挛急者,如防己饮(《圣济总录》)。

2.水肿,小便不利,脚气。

本品苦寒降利,能清热利水,善走下行而泄下焦膀胱湿热,尤宜于下肢水肿,小便不利者。

常与黄芪、白术、甘草等配伍,用于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如防己黄芪汤(《金匮要略》);若与茯苓、黄芪、桂枝等同用,可治一身悉肿,小便短少者,如防己茯苓汤(《金匮要略》);与椒目、葶苈子、大黄合用,又治湿热腹胀水肿,即己椒苈黄丸(《金匮要略》)。治脚气足胫肿痛、重着、麻木,可与吴茱萸、槟榔、木瓜等同用;《本草切要》治脚气肿痛,则配木瓜、牛膝、桂枝、枳壳煎服。

3.湿疹疮毒。

本品苦以燥湿,寒以清热,治湿疹疮毒,可与苦参、金银花等配伍。

此外,本品有降血压作用,可用于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4.5~9g。

使用注意:

本品大苦大寒易伤胃气,胃纳不佳及阴虚体弱者慎服。

鉴别用药:

汉防己与木防己均有袪风湿、利水之功。但汉防己偏于利水消肿,木防己偏于袪风湿止痛;若症偏于下部,湿重于风者,多用汉防己;症偏于上部,风重于湿者,多用木防己。

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疗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足挛急……通腠理,利九窍。”

2.《本草拾遗》:“汉(防己)主水气,木(防己)主风气,宣通。”

3.《本草求真》:“防己,辛苦大寒,性险而健,善走下行,长于除湿、通窍、利道,能泻下焦血分湿热,及疗风水要药。”

桑枝

02

袪风湿热药

本节药物性味多为辛苦寒,入肝脾肾经。辛行散,苦降泄,寒清热。具有良好的袪风除湿,通络止痛,清热消肿之功,主要用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等症。经配伍亦可用于风寒湿痹。

桑枝

Sangzhi

来源:

为桑科植物桑MorusalbaL.的干燥嫩枝。春末夏初采收,去叶,晒干,或趁鲜切片,晒干。生用或炒用。

相关名字:

双枝、桑树枝。

产地:

主产安徽、江苏、浙江、湖南、四川等地,全国各地均产。

性味归经:

微苦,平。归肝经。

功效:

袪风湿,利关节。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品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厚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主治病证:

风湿痹证。

本品性平,袪风湿而善达四肢经络,通利关节,痹证新久、寒热均可应用,尤宜于风湿热痹,肩臂、关节酸痛麻木者。《普济本事方》单用煎服治风热痹痛,《景岳全书》一味熬膏治筋骨酸痛,四肢麻木。

但因单用力弱,多随寒热新久之不同,配伍其他药物。偏寒者,配桂枝、威灵仙等;偏热者,配络石藤、忍冬藤等;偏气血虚者,配黄芪、鸡血藤、当归等。若与柳枝、杉枝、槐枝等配伍外洗,可治风毒攻手足疼痛,皮肤不仁,如桑枝汤(《圣惠方》)。

此外,本品尚能利水,治水肿;袪风止痒,治白癜风、皮疹瘙痒;生津液,治消渴。

用法用量:

煎服,9~15g。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本草图经》:“《近效方》云:疗遍体风痒干燥,脚气风气,四肢拘挛,上气,眼晕,肺气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轻身,聪明耳目,令人光泽,兼疗口干。”

2.《本草备要》:“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桑枝含鞣质,蔗糖,果糖,水苏糖,葡萄糖,麦芽糖,棉子糖,阿拉伯糖,木糖等。近来从桑枝水提物中分得4个多羟基生物碱及2个氨基酸(γ-氨基丁酸和L-天门冬氨酸)。

2.药理作用:桑枝有较强的抗炎活性,可提高人体淋巴细胞转化率,具有增强免疫的作用。

3.临床研究:对10例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除给予相应治疗外,加用桑枝每日30g煎服,与用药前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新医药学杂志);用桑枝颗粒剂(桑枝提取物)每次1袋,每日3次,治疗Ⅱ型糖尿病40例,与西药拜糖平比较疗效相同,但对改善倦怠乏力、口渴不欲饮等症状的疗效明显优于拜糖平(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

豨莶草

03

来源:

为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

夏、秋二季花开前及花期均可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或黄酒蒸制用。

相关名字:

珠草、肥猪草、粘不扎。

产地:

我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以湖南、湖北、江苏等地产量较大。

性味归经:

辛、苦,寒。归肝、肾经。

功效:

袪风湿,利关节,解毒。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长30~cm,直径0.3~1cm;表面灰绿色、黄棕色或紫棕色,有纵沟和细纵纹,被灰色柔毛;节明显,略膨大;质脆,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带绿色,髓部宽广,类白色,中空。叶对生,叶片多皱缩、卷曲,展平后呈卵圆形,灰绿色,边缘有钝锯齿,两面皆有白色柔毛,主脉3出。有的可见黄色头状花序,总苞片匙形。气微,味微苦。

主治病证:

1.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

本品辛散苦燥,能袪筋骨间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生用性寒,宜于风湿热痹;酒制后寓补肝肾之功,常用于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痹,或中风半身不遂。可单用为丸服,如豨莶散(《活人方汇编》)、豨莶丸(《万氏家抄方》);或与臭梧桐合用,如豨桐丸(《济世养生经验集》)。《方脉正宗》配蕲蛇、黄芪、当归、威灵仙等,治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

2.风疹,湿疮,疮痈。

本品辛能散风,生用苦寒能清热解毒,化湿热。治风疹湿疮,可单用内服或外洗,亦可配白蒺藜、地肤子、白鲜皮等袪风利湿止痒之品。治疮痈肿毒红肿热痛者,可配蒲公英、野菊花等清热解毒药;《乾坤秘韫》治发背、疔疮,与五爪龙、小蓟、大蒜同用饮汁取汗。

此外,本品能降血压,可治高血压病。

用法用量:

煎服,9~12g。外用,适量。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宜制用,治风疹湿疮、疮痈宜生用。

鉴别用药:

豨莶草能袪风湿,通经络,利关节。生用性寒,善清热解毒,化湿热,除风痒,故宜于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以及湿热疮疡、风疹、湿毒瘙痒等证;

酒蒸制后转为甘温,袪风除湿之中寓有补益肝肾之功,故可用于风湿四肢麻痹,筋骨疼痛,腰膝酸软及中风半身不遂等证,但单用作用缓慢,久服方效。

古籍摘要:

1.《本草图经》:“治肝肾风气,四肢麻痹,骨间疼,腰膝无力者,亦能行大肠气……兼主风湿疮,肌肉顽痹。”

2.《本草蒙筌》:“疗暴中风邪,口眼喎斜者立效;治久渗湿痹,腰脚酸痛者殊功。”

3.《本草纲目》:“生捣汁服则令人吐,故云有小毒。九蒸九暴则补人去痹,故云无毒。生则性寒,熟则性温,云热者,非也。”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生物碱,酚性成分,豨莶苷,豨莶苷元,氨基酸,有机酸,糖类,苦味质等。还含有微量元素Zn、Cu、Fe、Mn等。

2.临床研究:豨莶草治疗高血压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银屑病疗效满意。另有报道:用豨莶草30g,煎服,治疗疟疾多例,有效率95%(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豨莶草30g,荔枝草20g,红花10g,川牛膝10g,水煎服,药渣加水煎后坐浴,治疗非淋菌性前列腺炎68例,有效率86.8%(中医杂志,);豨莶草、鸡蛋壳各10份,甘草2份,制成水丸,每次4.5g,每日2次,配合功能锻炼,治疗地方性氟病28例,有效率85.7%(新医药学杂志,)。又用治急性黄疸型肝炎、夜盲症亦有较好疗效。

海桐皮

04

来源:

为豆科植物刺桐ErythrinavariegataL.或乔木刺桐E.arborescensRoxb.的干皮或根皮。夏、秋剥取树皮,晒干。切丝,生用。

相关名字:

钉桐皮、鼓桐皮、丁皮(《药材资料汇编》),刺桐皮(《中药材手册》),刺通、接骨药(《贵州草药》)。

产地:

主产于浙江、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

性味归经:

苦、辛,平。归肝经。

功效:

祛风湿,通络止痛,杀虫止痒。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干燥干皮,呈半筒状或板片状,长约30~60厘米,厚约1~2毫米,外表灰棕色或灰黑色,有稀疏纵裂纹及较密的黄色皮孔,边缘不整齐,微突起或平钝;皮上有大形钉刺,刺尖有时被磨去,可以剥落;基部圆形或长圆形而纵向延长;内表面黄棕色或红棕色,平滑,有细纵纹。质硬而韧,易纵裂,不易横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色,富纤维性。气微香,味苦。以皮张大、钉刺多者为佳。

主治病证:

1.风湿痹证。

本品辛能散风,苦能燥湿,主入肝经,能袪风湿,行经络,止疼痛,达病所,尤善治下肢关节痹痛。治风湿痹痛,四肢拘挛,腰膝酸痛,或麻痹不仁,常与薏苡仁、生地黄、牛膝、五加皮等同用,如海桐皮酒(《杂病源流犀烛》);或与丹参、肉桂、附子、防己等配伍,如海桐皮汤(《圣济总录》)。

2.疥癣,湿疹。

本品辛散苦燥,入血分能袪风燥湿,又能杀虫,故可治疥癣、湿疹瘙痒,可单用或配蛇床子、苦参、土茯苓、黄柏等煎汤外洗或内服。

用法用量:

煎服,5~15g;或酒浸服。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海药本草》:“主腰脚不遂,顽痹,腿膝疼痛,霍乱,赤白泻痢,血痢,疥癣。”

2.《本草纲目》:“能行经络,达病所,又入血分及去风杀虫。”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含刺桐文碱、水苏碱等多种生物碱,还含黄酮,氨基酸和有机酸等。

2.药理作用:海桐皮有抗炎、镇痛、镇静作用;并能增强心肌收缩力;且有降压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堇色毛癣菌等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络石藤

05

来源:

为夹竹桃科植物络石的干燥带叶藤茎。冬季至次春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切段,生用。

相关名字:

石鲮、明石、悬石、云珠、云丹、石磋、略石、领石、石龙藤、耐冬、石血、白花藤红对叶肾、对叶藤、石南藤、过墙风、爬山虎、石邦藤等。

产地:

主产于江苏、湖北、山东等地。

性味归经:

苦,微寒。归心、肝、肾经。

功效:

袪风通络,凉血消肿。

性状鉴别:

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本品茎呈圆柱形,弯曲,多分枝,长短不一,直径1~5mm;表面红褐色,有点状皮孔及不定根;质硬,断面淡黄白色,常中空。叶对生,有短柄;展平后叶片呈椭圆形或卵状披针形,长1~8cm,宽0。7~3。5cm;全缘,略反卷,上表面暗绿色或棕绿色,下表面色较淡,革质。气微,味微苦。

主治病证:

1.风湿热痹。

本品善袪风通络,苦燥湿,微寒清热,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每与忍冬藤、秦艽、地龙等配伍;亦可单用酒浸服。

2.喉痹,痈肿。

本品入心肝血分,味苦性微寒,能清热凉血,利咽消肿,故可用于热毒壅盛之喉痹、痈肿。《近效方》以之单用水煎,慢慢含咽,治热毒之咽喉肿痛、痹塞。与皂角刺、瓜蒌、乳香、没药等配伍,可治痈肿疮毒,如止痛灵宝散(《外科精要》)。

3.跌扑损伤。

本品能通经络,凉血而消肿止痛。治跌扑损伤,瘀滞肿痛,可与伸筋草、透骨草、红花、桃仁等同用。

用法用量:

煎服,6~12g。外用,适量,鲜品捣敷。

鉴别用药:

络石藤与海风藤均能袪风通络,常用于风湿所致的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及跌打损伤。

但海风藤性微温,适用于风寒湿痹,肢节疼痛,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者;络石藤性微寒,尤宜于风湿热痹,筋脉拘挛,腰膝酸痛者。

古籍摘要:

1.《本草纲目》:“络石,气味平和,其功主筋骨关节风热痈肿。”

2.《要药分剂》:“络石之功,专于舒筋活络,凡病人筋脉拘挛不易伸屈者,服之无不获效。”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本品藤茎含络石苷,去甲络石苷,牛蒡苷,穗罗汉松树脂酚苷,橡胶肌醇等,叶含生物碱、黄酮类化合物。

2.药理作用:络石藤甲醇提取物对动物双足浮肿、扭体反应有抑制作用;所含黄酮苷对尿酸合成酶黄嘌呤氧化酶有显著抑制作用而能抗痛风;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牛蒡苷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对肠及子宫有抑制作用。

3.临床研究:用鲜络石藤g,水煎洗双膝以下,早晚分洗,治疗小儿腹泻例,有效率%(中医外治杂志,,4:48)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g/88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