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藤之地颇多,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地,南至广东北部都有生长,多长于林中、林缘、沟边或灌丛中,攀援于树上或石山上。柔软的植物并不代表着生命力不顽强,年年岁岁,藤条和其他生命力顽强的植物一样,在四季里反复凋败,反复生长。
民间劳动人民的智慧向来多半相通,并不拘束于地理的南北和西东。藤条和木材、竹子、棕榈,亚麻一样,就地取材加以利用,可制作家具、生活器皿和工艺品。藤编器物之美,在其自然质朴。乡野之地生长的青藤条,经由粗糙的手编制,带着匠人的实在和诚意,固执地对抗流水线工业化。
出国还乡半生藤
在中国,叫板桥的小镇太多了。
黔北名城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娄山关脚下一个叫打狗窝的小村子,有板桥藤编一条街。年,板桥藤编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板桥藤器与板桥当地盛产的竹子搭配,用柔韧性可塑性比较强的竹子先制作出器型的主体,然后用藤料细细密密的缠绕、编制、附在竹子上,竹子为骨架,藤料为血肉,轻巧、环保、耐用的板桥藤器就这样全部依靠人工,慢慢完成。
年出生的马毅,是板桥藤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这半辈子都在和藤条打交道。
马毅是家中长子,10来岁,就跟着父亲上山砍藤。少年时期,耳濡目染,继承了父亲传下来的藤编手艺。20来岁,马毅南下进了藤编工厂,期间远至新加坡学习技术,管理过千人大厂。兜兜转转,8年之后,从广州返回家乡板桥,马毅开起了藤编工厂,收徒,教学,致力于发扬传播本地板桥藤编技艺。
马毅善谈。“外头的厂,外头的工艺,外头的技术,值得学习的太多了,比如东南亚的藤编偏精致典雅,多为出口商品。”马毅说,“90年代,我在厂里月工资元,出国学习了之后,我月工资涨到元。当然,老板顺手把原先月薪1万5的外籍技术人员给开掉了,因为我学会了嘛。”
人到中年,去国还乡,个中滋味,除却乡愁,还有情怀。年,马毅带着十余载见识和扎实的藤编手艺回到家乡遵义市汇川区板桥镇,和乡亲们一起,重新操持起本地藤编。
因为藤编,马毅拿了多块牌匾,曾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章,获评贵州省百名能工巧匠称号等,荣誉不胜枚举。
一店一厂一匠心
娄山关在遵义市之北,山峰有着清晰而绵延柔软的山脊线。这里是地球黄金线北纬30度附近,板桥镇地处娄山关景区,是遵崇高速未开通之前板桥的主街,是以前从遵义市到桐梓县国道必经的地方,也是从四川入贵州的要道。
马毅的藤艺店,就在娄山关下,小地名叫打狗窝。“打狗窝”这个略显得鄙俚的地名,从解放前就叫起。今天,在百度导航上仍然搜得出。这条街道,现在有新名字——板桥藤编一条街。
根据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