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当时读高一的矿工已经由普通青年转变为45度角仰望天空的文艺青年,憾没一试身手,对记忆移植的“想象的翅膀”却开始长毛。
年,《盗梦空间》上映,矿工看过后震撼不已,多么希望中国也有类似的电影啊。直到年《催眠大师》横空出世,再到最近上映的《记忆大师》,愿望越来越近了。都是陈正道导演的,希望第三部的科幻含金量更“辣眼”吧。
《记忆大师》的故事梗概是:畅销书作家江丰,选择全球连锁的“记忆大师中心”,删除与妻子张代晨的婚姻记忆。谁料张代晨提出,必须拿回记忆才肯离婚。理由是,记忆决定了一个人的身份。江丰不得不又去中心重装记忆,结果……错装了。他装进的,是别人关于两段命案的记忆,女主角,都是家暴中的懦弱妻子。于是他报警,与警察沈汉强一起展开调查……
这电影我毫不犹豫给了豆瓣5星。故事结构逻辑精巧,反转过瘾。本格派破案与探讨家暴人性的社会派交织,结局震撼……这些固然吸引我,但我最挠我心痒的还是对“记忆移植”的想象。
一如何应对“创伤记忆”?
电影结局是:警察沈汉强才是凶手!他为什么对家暴受害人下手?原来,小时候,他爸经常打他妈,这家伙为了帮助妈妈解脱家暴困局,就偷偷地给洗澡的妈妈喂了安眠药。后来办案遇到类似的家暴案,他为了帮助被家暴女性解脱,也干脆将其杀害。
导演估计是想表达“很多被家暴女性很难走出家暴困境”,我关心的却是——沈汉强的“创伤记忆”还有其他办法熨平吗?
所谓创伤记忆,就是指个体成长时期所遭受的重大而深刻的精神挫伤,它作为一种心理积淀沉潜在意识深处,于此后的时光里不断闪现,并左右个体成年之后的思维模式与行动方式。对于创伤记忆,个体往往采用回避、遗忘或反复宣泄的方法进行防御性的自我疗伤,有时候还会自残或伤害他人。典型就是,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的叶二娘,“四大恶人”中排行第二,因二十四年前被人盗去儿子,一直忆子成痴,更患上怪癖——专门盗取别人的婴儿来玩弄,玩弄完便以残忍手法杀害。
现实中的“创伤记忆”这么极端的当然少,普遍情况是比较隐讳。比如,老作家巴金在年代提倡讲真话,似乎很有道德勇气,林贤治却批评:“巴金提倡说真话,于是有《真话集》,其实那是小学三年级程度的真话。”巴金的真话含金量为什么不高?哲学家张志扬先生曾分析认为,巴金将文革的悲剧归咎于“披者‘革命’外衣的封建主义狂热使然。”“巴金一生只说了一句话:‘封建吃人’。但只在‘始’与‘终’。(中间是‘异化’的)巴金之‘始’说的‘封建吃人’是对‘旧社会’的控诉,而巴金之‘终’说的‘封建吃人’是对‘新社会’的揭露。而这‘新社会’显然指的是MC(毛泽东时代的中国)、而非DC(邓小平时期的中国)。”“从切身性的创伤感看,60、70年代年代的强度不知要超出20、30年代多少倍,但就是没有把新的记忆打出旧的记忆模式而获得自己的命名,结果还是套在旧的记忆模式中,不过加了一件‘革命的外衣’,‘封建主义’的胃口依然那样贪婪地吃人”,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巴金的“个体立场”不能坚持到底,完整的获得他自己?张志扬最后写道,“巴金的经验与思想只限于类比之中,用他感受过、理解过的‘封建主义’记忆来套眼前经历的‘新社会’中独断专横的种种现象。或许巴金的喊叫能惊醒人们思考,但它还不是思考本身。”(《创伤记忆》)
巴金希望通过“反省”来回归真实“自我”,又“在反省中画圈圈”来保护那个左翼文学青年的“自我”。鉴于他的“良心”影响力,很多人并没有看出这种“说真话”的问题,更不要说生前对巴金的“创伤记忆”进行揭示了。另一位叫曲啸的演说家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当年这家伙在美国演讲,谈了自己的不少经历,比如自己爸爸让苏军卡车压死了,非但没有给一分钱赔偿,反而把他定为反革命……但是!曲啸紧接着就认为“党就是妈妈,妈妈打错了孩子,孩子是不会也不应该记仇的!”台下的海外历史学教授汪荣祖听了气不过,起身反驳说:“什么党是亲娘,可如此长期地打自己的孩子,那还是亲娘吗?比后娘都残忍,还有什么资格要求被虐待的孩子忠诚于她?母亲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在任何文明国家都是非法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的。”曲啸听了当时就脸色惨白,回国不久就心理崩溃而导致大脑得了病。为什么“被骗的没上当,行骗者精神崩溃了”?因为曲啸不是一个纯粹的骗子,他的宣传除了骗别人,还有自欺+自我实现的成分。巴金的“创伤记忆”可以躲在“类”的概念下疗养,曲啸的“创伤记忆”则因为被揭得太突然,让他触不及防、精神崩溃。
再回到电影《记忆大师》,“记忆大师中心”的宗旨是:像美容一样帮助人们修正情感记忆,以过上美好的生活。注意了,这删除记忆可不是完全想不起以前那段记忆,而是如女护士所说的“切断记忆与人的感情联系。”为什么这样做?詹姆斯说:“情绪就像留在脑组织里的伤疤,初始的情绪记忆总是被人们超乎想象的 但在量子力学里就不一样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就是微观粒子可能处在迭加态,这种状态是不确定的。例如电子可以同时处于两个不同地点,电子有可能在A点存在,也可能在B点存在,电子的状态是在A点又不在A点的迭加。
这个话大家就不太理解了。聪明的人会说,你说电子既在A点又不在A点,就像说你的女儿既在客厅又不在客厅,女儿在不在客厅,你一看不就明白了吗?这还用辩论什么?但是恰好量子力学就认为,你要去看这个女儿在不在,你就实施了观察的动作。你一观察,这个女儿的存在状态就坍缩了,她就从原来的,在客厅又不在客厅的迭加状态,一下子变成在客厅或者不在客厅的唯一的状态了。
维格纳认为,意识可以作用于外部世界,使波函数坍缩是不足为奇的。维格纳这个认识已经是量子力学界的共识了,确实只能这样认为。因为外部世界的变化可以引起我们意识的改变。
大家想过没有,牛顿第三定律说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等的。我们的意识能够受外部世界的影响而改变,大家都觉得没有问题,对吧?人的意识就是受外界客观世界的影响改变了,随时都在变化。那为什么客观世界就能改变意识,意识就不能改变客观世界呢?他就说意识是能够改变客观世界的,意识改变客观世界就是通过波函数坍缩,就是使不确定状态变成确定的状态,这样来影响的。
所以波函数,也就是量子力学的状态,从不确定到确定必须要有意识的参与,这就是争论到最后大家的结论。
你们看懂了吗?头大吧?我也头大。但更有趣的是,量子实在太小,又不稳定,不可克隆,但却能在微观世界中传输。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中,你可以把一个微小事物的信息(比特)复制到一堆原材料里,从而造出一个一模一样的东西。就像电影《星际迷航》里的场景:一束光打下来,你就不见了,到了另一个星球上。另一个物理学家李淼对朱清时的“意识是量子纠缠”是不赞同的,却肯定量子传输人的可能性,只是从传输一个电子到传输人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有科学家设想过以硅为有机质基础的生物。其实,属于硅基的电脑软件与属于碳基的人类大脑以后可以通过量子传输进行信息交流。记忆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那个时候要移植或重装,也可以通过量子传输,物理性的电脑程序与生理性的大脑排异也就不存在了。
潘建伟还说,“爱,是自然现象。”“理论上,信息是不会灭亡的,只会转移。”如果比特世界真能将人类世界通约,那“灵魂21克”是否就是指一个人的系统程序的信息重量呢?如果信息不灭,那一个人死亡后分散到各地的信息,会不会像量子猴子的敲击一样,经过多少万年后又重新聚合起来,完成一个“轮回”?
矿工是文科生,或许一辈子都弄不懂这些深奥的物理学问题,但“想象的翅膀”该飞还是要飞。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既来看此花,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心外。”以前我总把这话当作主观唯心主义嘲笑,现在看来,王阳明真是量子力学的先知啊。
茨维塔耶娃写信给里克尔说得更玄乎——“终有一天,我们会重逢。”“倘若我们一同被梦见。”是在读者的梦里发生量子纠缠吧?厉害了,我的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