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一药之防己

防己

防己药材名称,历代本草叫法不一。明代以前本草中称作“防巳”之名的占多数,如《药性论》《神农本草经》(见森本、尚本)《汤液本草》(人卫影印本)《本草原始》《本草纲目》(金陵本)等。中国传统文化中,十二生肖中的“蛇”与十二地支中的“巳”相配,“防巳”之名可能源于其具有防蛇之意。清代以后的文献大多称为“防己”,一直沿袭至今。古代药学文献在传承过程中药名发生变化是否系书写错误或其他缘故,如今已难以解释[1]。

答案:1.C2.A3.C

饮片辨识解析:

A.商陆饮片为横切或纵切的不规则片块,外皮灰黄色或灰棕色。横切弯曲不平,边缘皱缩。切面浅黄棕色或黄白色,木部隆起,形成数个突起的同心性环轮,俗称“罗盘纹”。纵切片弯曲或卷曲,木部呈平行条状突起。质硬,气微,味微甜,久嚼麻舌。

B.独活饮片为不规则厚片,外皮灰褐色或棕褐色,具纵皱纹,可见突起横长皮孔。切面皮部灰白色,有多数散在的棕色油室,木质部灰黄色至黄棕色,形成层环棕色。质较硬,受潮则变软。有特殊香气,味微苦、辛,微麻舌。

C.防己饮片切面灰白色或黄白色,富粉性,皮部薄,形成层环明显,木部占绝大部分,导管束浅棕色,与灰白色的射线相间排列,有稀疏的放射状纹理(习称“车轮纹”)。气微,味苦。

D.苍术饮片为不规则的厚片,边缘不整齐,表面灰棕色,有皱纹、残留的须根。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散有多数橙黄色或棕红色油点,习称“朱砂点”,有的有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质坚实,气香特异,味辛、苦。

苦,寒。归膀胱、肺经。

祛风止痛,利水消肿。用于风湿痹痛,水肿脚气,小便不利,湿疹疮毒。

《神农本草经》:味辛,平。主治风寒,温症,热气,诸痫,除邪,利大小便。

《名医别录》:味苦,温,无毒。主治水肿,风肿,去膀胱热,伤寒,寒热邪气,中风,手脚挛急,止泄,散痈肿,恶结,诸蜗疥癣,虫疮,通腠理,利九窍。

《本草拾遗》:汉主水气,木主风气。

《药类法象》:汉防己,气寒,味大苦。疗腰以下至足湿热肿盛、脚气。补膀胱,去留热,通行十二经。

《汤液本草》:通行十二经。

《神农本草经读》:肺为水之上源,又与大肠为表里,防己之辛平调肺气,则二便利矣。

《景岳全书》:味苦,性寒,阴也,降也。去湿热水肿,利大小便,解诸经热壅肿痛,湿热脚气,通九窍热闭,逐膀胱肝肾湿热,及热毒诸疮、湿热生虫等证。

《本草思辨录》:陶隐居云:防己是疗风水要药。水与饮皆湿类也,故防己黄芪汤治风湿,防己茯苓汤治水,木防己汤治饮,名虽有三,理无少异。惟风水二字,诚有不得而析者,风阳邪而风从外入,令人振寒,风寒初受,即宜汗解,防己非其责也。内伏之风,若内无阴邪,亦未能独存,故水饮湿悉其所因依,水饮湿去,则风与俱去。

《药性论》:汉防己,君,味苦,有小毒。能治湿风,口面喎斜,手足疼,散留痰,主肺气嗽喘。木防己,使,畏女菀,卤咸,味苦,辛。能治男子肢节中风,毒风不语,主散结气痈肿,温疟风水肿,治膀胱。

《本草备要》:能行十二经,通腠理,利九窍,泻下焦血分湿热,为疗风水之要药。治肺气喘嗽,水湿。热气诸痫,降气下痰。湿疟脚气,足伤寒湿为脚气。寒湿郁而为热,湿则肿,热则痛。防己为主药,湿加苡仁、苍术、木瓜、木通,热加芩、柏,风加羌活、萆薢,痰加竹沥、南星,痛加香附、木香,活血加四物,大便秘加桃仁、红花,小便秘加牛膝、泽泻,痛连臂加桂枝、威灵仙,痛连胁加胆草。

《得配本草》:得葵子,通小便淋涩。配知、柏,去下焦湿肿;配桃仁,治大便秘。佐胆草,治胁痛;使胆星,治热痰;合威灵,治肩臂痛。

《得配本草》:热在上焦勿用。防己下焦药。气分风热小便不通,元气虚弱,阴虚内热,病后虚渴,皆禁用。

来源:防己黄芪汤是益气利水的代表方,出自《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篇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组成:该方由防己、黄芪、生姜、大枣、甘草、白术构成。

功效主治:原用于风湿浮肿,症见关节痛、浮肿、汗出、恶风等。

(注:本文饮片辨识解析及图片来源于校饮片辨识课件)

参考文献

[1]黄和平,彭华胜,汪电雷等.中药防己历史演化钩述[J].中药材,,38(7):-.

编辑丨秀一白琦瑶

技术丨韩艺凡

有了你们的赞小编才能继续写下去

                







































北京好看白癜风医院
法国敏柏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g/47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