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方:防己一两,黄芪一两一分,甘草(炙)半两,白术三分。上判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沉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被缠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方解〗黄芪、甘草、大枣、生姜补中益气实表。防己、白术逐湿利水以除邪,故此治风湿风水、表虚汗出而恶风者。值得注意的是,本方与上方虽均主水气浮肿,但本方无桂枝、茯苓,故不治气冲肉瞤。因有白术、生姜、大枣,增量黄芪,则治胃虚于里而气更不足于外,见身重、汗出恶风的证候者。本方用生姜、黄芪发汗解表,用草、枣、术补中益气固表,故本方证的表虚比桂枝汤证更甚,当属太阳太阴合病的表虚证。
〖按〗以黄芪为主药的本方证,其特点是恶风特别明显,虽居密室亦感风寒的来袭,比桂枝汤证的恶风更加明显。北京著名中医袁鹤侪临床用黄芪体会颇深,认为黄芪的主要作用是“益卫气”,“《本草经》谓其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者,卫气不充于皮肤也,黄芪益卫气,故能医以上诸证”,并指出黄芪主治在表,是因“芪则益卫气,能止汗亦能发汗”;“卫实于表则汗自止,阳虚受表邪不能外达者,得芪则阳气足而邪得汗解,故黄芪亦能发汗”。
又本方和上方的药量和煎法、服法不似仲景常规,当系后人篡改,用时宜酌情增损之。
防已黄芪汤表虚,白术甘草姜枣宜。身重汗出恶风重,解表重在补中气。
《金匮要略?水气病》第20条: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解读〗脉浮为病在外,身重为有湿,表虚不固,故汗出而恶风。此风水是表虚湿停,故用防己黄芪汤固表解表利水。此脉浮汗出恶风,有似桂枝汤证,是由于表虚不固,故重用黄芪补虚即治。又此恶风极其敏感,虽居密室亦感风寒的来袭,与桂枝汤证亦易区别。
〖按〗腹痛者加芍药恐为后人加入,当去之。
《金匮要略?痉湿暍病》第22条: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解读〗解同上。
《金匮要略?水气病》附方:《外台》防己黄芪汤治风水,脉浮为在表,其人或头汗出,表无他病,病者但下重,从腰以上和,腰以下当肿及阴,难以屈伸。
〖解读〗表无他病,指无头项强痛、身疼痛等表证言。水气集中于下体部,故但下重,从腰以上无异于平时,故谓为和,腰以下当肿及阴,以至两下肢难以屈伸者,本方治之。
本方证当属太阳太阴合病证。
本方的辨证要点:脉浮、汗出恶风、身重、身半以下肿重者。本方证与防己茯苓方证近似,虽有风水和皮水称谓不同,但都有表虚不固证,本方证较重故黄芪用量大。皮水有皮肤聂聂动而用茯苓,本方证无则不用茯苓,而用白术利水。以是可看出两方的特点。
如治验:姚某,男性,23岁,病历号,初诊日期年12月11日。年5月发现肾小球肾炎,服激素治疗未能治愈,近仍乏力,纳差,心悸,双下肢浮肿,口干思饮,汗出恶风,苔白腻,脉细弦滑。尿常规:比重1.,蛋白(+++),白细胞1~3,红细胞15~20。
证属表虚里饮,治以固表利水,予防己黄芪汤:防己10克,生黄芪12克,炙甘草6克,苍术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结果:上药服3剂,小便增多,双下肢肿减,汗出减少。继加减服用1个月,浮肿消除,惟感乏力,查尿常规:尿比重1.,尿蛋白(+),白细胞0~1,红细胞1~10,再继续随证治之。3个月后查尿蛋白为(±)。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