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便民网,免费发同城信息
京绣
与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
花丝镶嵌、宫毯这些工艺门类
并称“燕京八绝”
顾名思义,它们均诞生于燕京之地
盛行于宫廷之内
斗转星移,时至今日
这些历史“瑰宝”仍戴着“皇家”之名
活跃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来介绍一下
咱们房山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
民间美术——京绣
从宫廷走出的绝活儿
京绣,“燕京八绝”之一,以北京为中心,辐射河北、天津等地,历史上因大量用于宫廷、贵族的服饰装饰,又名宫绣,明清两代达到发展高峰。京绣艺术特色突出,装饰性强,技法讲究、色彩富丽,是东方文化的重要表征。
京绣中所用面料多为库缎,技法上因服务的人群不同,也分为两大类——金绣和绒绣。金绣是专门为皇上服务的手艺,要的是奢华高贵、光彩夺目的效果,用的材料是南京金线厂的师傅们手工捻出来的金线。而绒绣用的是蚕丝线,绣的也多是大气、沉稳的纹饰,如:花、鹤、鸟等官服的补子。
散落民间的京绣艺术
20世纪初,随着社会变革,京绣艺人散落民间。年,曾侍奉皇室的京绣高手黄师傅在西湖营开办绣坊,年,宁国玺拜黄师傅为师。宁国玺聪明好学、习艺刻苦、为人忠厚,后被收为义子,传承京绣“金活”技法,学成后,宁国玺又经义父引荐拜杨师傅学习“绒活”。经过刻苦习艺,宁国玺完整地掌握了传统京绣的图纹配色、针技绣法、规矩和讲究。因为宁国玺的手艺精湛,绣活充满了“精气神儿”,人送雅号“蝴蝶宁”,享誉京城。
京绣当代传承人-刘秀花
当代京绣传人刘秀花,祖籍河北,多年前她从涿州嫁到了刘李店村的宁家。那时,拥有一手绝活的宁国玺正为找不到传人发愁,当发现刘秀花非常爱绣活后,宁国玺喜出望外,决定将全部手艺都传给儿媳。
京绣讲究八个字:平、光、齐、韵、和、顺、细、密。这与绒绣的基本针法有关,刘秀花说,现在很多针法已不多见。当年,她的公公宁国玺分别跟了两位师傅,才把京绣的两项绝技全部学到手,到了她这儿,宁老爷子打破了“学金不学绒、学绒不学金”的规矩,把这两项手艺都传给了她。经过连续几年的刻苦学习,刘秀花熟练掌握了京绣艺术的精髓,融会贯通了金、绒两门技法。
刘秀花的绣作技法讲究、针迹平整、绣线紧凑,针脚均匀;纹样别致,色彩鲜艳;作品的整体风格精致奢华、贵重珍奇,是宫廷艺术审美的再现。
京绣具有着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京绣所依存的传统文化正在受到冲击,机器工业取代传统手工,市场萎缩、艺人大量减少、技法传承困难。因此,面对濒临失传的京绣,我们更应该切实有所行动,大力加强保护,让这些凝聚了我们华夏儿女智慧的文化财富,长久的传承下去!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