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黄芪,补气之圣药,具有补脾肺气、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补血活血等功效,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那么,黄芪在临床上主要适用于哪些病证呢?临床应用又需要注意哪些事项呢?医院毛喆医师来了解一下:
黄芪原名黄耆,耆者,长也,黄芪为补药之长,故名。性甘,味微温。归肺、脾、肝、肾经。本品重在补气,尤擅补益肺气,主治肺气虚而气短乏力、语声低怯、咳喘无力、脉象细弱等,常与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五味子等同用。亦治脾气虚弱证,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山药、白扁豆、炙甘草等配伍。又治气不摄血证,常与党参、大枣、仙鹤草、藕节、当归、阿胶等并施。尚治气血两虚证,常与党参、当归、龙眼肉、大枣等共用。若治气阴两虚证,则配伍女贞子、太子参、人参、麦冬、五味子等。若治糖尿病之气津两亏证,则配伍山药、玄参、乌梅、山萸肉、黄连、地骨皮等。
黄芪气味俱轻,升多降少,属于“陷者举之”之药,凡气虚下陷证之头目眩晕、脏器下垂、久泻久痢等宜此,可配党参、白术、炙甘草、柴胡、升麻等,如补中益气汤。因本品善升,阳亢于上,脉见两寸浮盛者,应当慎用。曾见下虚上实患者,服用本品后,头脑发胀,故用时务须把握适应证候。
黄芪益卫固表,可治自汗、盗汗以及气虚易于感冒者。治疗气虚自汗,常与党参、白术、防风、煅牡蛎等配伍,如玉屏风散、牡蛎散。治疗阴虚盗汗,常与生地、熟地、黄连、黄芩、黄柏、当归等同用,如当归六黄汤。
黄芪补气利水,主治气虚水肿,其证以下肢肿甚、下午肿剧为特点,可配防己、茯苓、桂枝、甘草、泽泻、附子、枳壳等,如防己茯苓汤。现代临床报道,黄芪治疗慢性肾炎蛋白尿等,有消除尿蛋白,改善肾功能等作用。
黄芪有良好的补气托疮生肌之效,用治气血不足之疮疡内陷,脓成不溃,常与当归、穿山甲、白芷、皂角刺等配伍,以托毒排脓,如透脓散。若治疮疡久溃不敛者,可配当归、熟地、白芍、人参、白术、炙甘草、肉桂等,以生肌敛疮,如十全大补丸。
《神农本草经》谓黄芪“主大风”,临床可治中风病气虚血瘀、络脉瘀阻引起的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常与桃仁、红花、赤芍、当归、川芎、水蛭、地龙等同用,如补阳还五汤。黄芪补气,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
黄芪与人参均能补气,但人参重在大补元气与中气,而黄芪重在补益肺气。二药相须为用,可加强补气之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医院中医毛喆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