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您了解多少?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可分为急性、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急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接触疫水1-2天后,在接触疫水部位出现点状丘疹,奇痒,3-8周后(平均为40天)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慢性血吸虫病有腹泻或下痢,轻者无明显症状,重者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便。晚期血吸虫病指因多次感染或未经及时治疗,造成肝脏硬化,病人大多腹大如鼓,民间称做“大肚子病”。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宣告,我国血吸虫病重点流行区域之一的江西省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病。毛泽东同志看到这一消息,欣然命笔,写下了著名的诗篇——《送瘟神》。
血吸虫寄生在人或哺乳动物体内的肠系膜静脉内。成虫产出的虫卵大部分随血流进入肝脏,造成肝损害,另一部分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虫卵在水中孵出毛蚴;毛蚴钻入钉螺体内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人畜一旦接触疫水,仅需10秒钟,就经皮肤钻入体内,发育为成虫。
预防血吸虫感染,要避免接触含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不要到有钉螺的江、河、湖滩游泳、戏水,如因生产需要在涉水前做好人人防护,避免皮肤直接接触水体。凡到过血吸虫病防区的人,只要接触过疫水,出现皮疹、发热、腹痛、腹泻、身体消瘦、四肢无力等症状时,都应到当地医疗机构,进行血和粪便检查。诊断明确后,可用吡喹酮进行治疗。
来源: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