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
者
甜
兮
苦
者
苦
甜(续)
周华诚文
4
初霜斫伐,去杪与根,埋藏土内;到第二年的雨水前五六日,晴明之日起出,人们开始在阳光下种甘蔗。
——“去外壳,斫断约五六寸长,以两个节为率,密布地上,微以土掩之,头尾相枕,若鱼鳞然……”
种甘蔗是一件有趣的事情,种的时候满脑子想着秋天的收获,想着甜意满足,浑身充满干劲。
“芽长一二寸,频以清粪水浇之,俟长六七寸,锄起分栽。”(《天工开物》)
这也没什么,一定要浇灌。最好的肥料便是粪水。从前小学课本里,说不怕脏不怕累,才是好少年。能在甘蔗田里浇粪的少年,一定也是好少年。
然后,一年的甜意,就会在土地间,在阳光下,蓬勃生长——长得比少年还快,一眨眼就高了。有机肥浇灌的甘蔗更甜,也更松脆。可惜现在很少甘蔗是这样用有机肥种的。
甘蔗之甜
5
九月某天,我在网上买书一堆,其中有季羡林先生《蔗糖史》。读得兴味盎然。
季先生是学问家。我总以为,学问家便是善于从细微狭小的切口里,做出蔚然大观的学问来。表面上看,季先生这本书说的是蔗糖,其实透过一粒小小的蔗糖,说到了整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以及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大变迁。
不就是糖吗?季先生愣是耗费二十年光阴,皓首穷经,洋洋洒洒,写下七八十万字来——这简直是跟甜杠上了。
二十年间沉迷于一件事,无它,甘之如饴是也。
饴也就是糖,麦芽糖。小时候不常吃到麦芽糖,过年方有。过年前大人常买了麦芽糖回来敬供灶王爷,请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是当灶王爷,我们孩子一边眼巴巴望着麦芽糖一边这么想。麦芽糖还用来做米爆糖,那是老家常见的一种用麦芽糖冻结炒米而成的甜品。我在随笔《甜夜录:冬日事迹之二》中写过米爆糖,写过乡村手艺人做米爆糖的一个个甜意充盈的夜晚。
6
人多以为苏杭人喜欢在菜里加糖,其实误会。杭州菜以清鲜为特色,大多数菜里并不放糖,然而最知名的两道菜,西湖醋鱼、东坡肉,偏都是要放糖的,偏放的量还不少,偏外地游客来杭州游玩都要品尝这两个特色菜——这也就使人觉得,杭州菜都是甜滋滋、酸咪咪了。
要说甜,无锡菜才是最甜。无锡在太湖之滨,鱼米之乡,却实在是甜的代表。不管是酱排骨、脆爆鳝,还是小笼包子、糖芋头,哪怕是煮一碗面,一概都是“咸过头,甜收口”,甜到骨子里,甜得使人欲罢不能。
无锡排骨又甜又咸
红烧肉,红烧鱼,都要放糖——主料下锅前,糖要先炒。通过炒糖,使糖焦化,获取红亮的颜色和独特的焦糖风味。做红烧肉时,红亮的糖色,使肉极为诱人,咬一口,瘦肉酥香,肥肉紧致,香味浓郁,入口即化。甜与咸的平衡,简直妙不可言。
然而更多时候,做菜放点糖,并不是为了使菜变甜,而主要用于提鲜。很多人也并不理解。很多事也是如此,只看表象,往往误入歧途。
7
江苏如皋,有一种糖叫“秦淮董糖”,据说最早的制作人是董小宛。
董小宛,红袖添香兼善解人意,世上男人们的梦中情人——这个女子,是冒辟疆的妾,秦淮八艳之一。她的好,还在于其名列“中国古代十大名厨”——经常研究食谱,勤学好问,看到哪里有新奇的做法,就千方百计学回来。她腌制的咸菜,能使黄者如蜡,绿者似翠,即使是野菜,一经她手,也都生出奇香异味。她做的火肉,有松柏之味,她做的风鱼,有麂鹿之味,她做的醉蛤艳如桃花,做的松虾状如龙须,真真是令人垂涎欲滴。
董小宛的那一口甜
董小宛这样的女人,在什么年代也都是不可多得。冒辟疆口福不浅。他在《影梅庵忆语》里,深情写到董小宛的种种厨艺,包括制作桃膏、瓜膏、红腐乳等点心小吃的步骤方法,譬如“走油肉”,也是董小宛的创举。
清《崇川咫闻录》记载:“董糖,冒氏民妾董小宛所造。”
董糖者,以精细的白糖、褪壳的芝麻、纯净的饴糖,加上等面粉制成的一种糖,此糖酥松香甜、入口即化,流传至今,如皋人到现在都喜欢吃。
说到董糖,我想起老家常山也有一些甜食,如米爆糖、桂花糖、白糖饼。小时有人挑着担子,沿街叫卖白糖饼、桂花糖,而今早已消失不见。
8
一片叶子,居然比甘蔗还甜。
在永定土楼,坐下来喝茶,胡乱闲聊。卖茶的女人说她有一种草木茶,约有十几味的中草药,都是野生的东西,干草干花,零碎混杂一处,颜色很好看。女人说泡水喝,护肝明目云云。说着就从草木堆里拈出一小片叶子,说放在嘴里,尝尝。一尝,觉得甜。甜味滋滋不断,在舌尖上涌现。
土楼花草茶中有一种甜叶菊
这是甜叶菊的叶子。甜叶菊,原产于南美巴拉圭和巴西交界的高山草地,自年以来,中国北京、河北、陕西、江苏、安徽、福建、湖南、云南等地均有引种栽培。这句话我是坐在土楼里,用手机查搜到的——网上还说,甜叶菊的叶子,含6-12%的菊糖苷,精品为白色粉末状,是一种低热量、高甜度的天然甜味剂。
甜叶菊很有意思。它比蔗糖甜~倍。
非洲热带森林,有一种西非竹竽,果实的甜度比蔗糖甜0倍。
非洲还有一种薯蓣叶防己藤本植物,果实的甜度是蔗糖的倍。
世上最甜的植物,它会被自己甜死吗?
9
但我对糖精没好感。
——我对所有精的食物都没好感:味精,鸡精,糖精,麦乳精,瘦肉精。
唯对狐狸精持保留态度,未知其甜不甜。
10
春生夏长复何云,甜者甜兮苦者苦(宋·释道印《偈二首》其二)。
有一种甜
慢慢在记忆中漫漶开来
周华诚稻田工作者。生活美学研究者。写作者。文创项目“父亲的水稻田”创始人。图书出版策划人。著有《草木滋味》(广西师大出版社)、《下田:写给城市的稻米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造物之美》(广西师大出版社)等作品十余部。有作品数百篇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报》《散文选刊》《江南》《芒种》等报刊发表,入选各种年度文选等。
稻米艺文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