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黄芪汤的妙用
防己黄芪汤,出自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第二》为祛湿剂名方。具有益气祛风,健脾利水之功效。主治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等属风水、风湿而兼表虚证者。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防已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差。
防己黄芪汤
《金匮》防己黄芪汤,白术甘草枣生姜,益气祛风又行水,表虚风水风湿康。
防己12g,黄芪15g,甘草(炒)6g,白术9g。
上锉麻豆大,每服15g,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以腰以下如冰,后坐被中,又以一被绕腰以下,温令微汗,瘥。
作汤剂,加生姜、大枣,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定。
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汗出恶风,身重微肿,或肢节疼痛,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浮。
本方所治风水或风湿,乃因表虚卫气不固,风湿之邪伤于肌表,水湿郁于肌腠所致。风性开泄,表虚不固,营阴外泄则汗出,卫外不密故恶风;湿性重浊,水湿郁于肌腠,则身体重着,或微有浮肿;内湿郁于肌肉、筋骨,则肢节疼痛。舌淡苔白,脉浮为风邪在表之象。风湿在表,当从汗解,表气不足,则又不可单行解表除湿,只宜益气固表与祛风行水并施。方中以防己、黄芪共为君药,防己祛风行水,黄芪益气固表,兼可利水,两者相合,祛风除湿而不伤正,益气固表而不恋邪,使风湿俱去,表虚得固。臣以白术补气健脾祛湿,既助防己祛湿行水之功,又增黄芪益气固表之力。佐入姜、枣调和营卫。甘草和中,兼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诸药相伍,祛风与除湿健脾并用,扶正与祛邪兼顾,使风湿俱去,诸症自除。
本方是治疗风湿、风水属表虚证之常用方。临床应用以汗出恶风,小便不利,苔白脉浮为辨证要点。
若兼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腹痛肝脾不和者,加芍药以柔肝理脾;冲气上逆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水湿偏盛,腰膝肿者,加茯苓、泽泻以利水退肿。
若水湿壅盛肿甚者,非本方所宜。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3:“此治卫阳不足,风湿乘虚客予表也。风湿在表,本当以风药胜之,从汗出而愈,此为表虚有汗,即有风去湿不去之意,故不可更用麻黄、桂枝等药再发其汗,使表益虚。防风、防己二物,皆走表行散之药,但一主风而一主湿,用各不同,方中不用防风之散风,而以防己之行湿。然病因表虚而来,若不振其卫阳,则虽用防己,亦不能使邪迳去而病愈,故用黄芪助卫气于外,白术、甘草补土德于中,佐以姜、枣通行营卫,使防己大彰厥效。服后如虫行皮中,上部之湿欲解也。或腰以下如冰,用被绕之,令微汗出瘥,下部之湿仍从下解,虽下部而邪仍在表,仍当以汗而解耳。
临床应用
1、特发性水肿、功能性水肿、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风心病、肺心病等以浮肿为主要表现时可用本方,肝硬化腹水也可参照使用。
2、变形性膝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等以关节疼痛、沉重、活动不利、动作不灵活为主证时可见到本方证。
3、一些代谢性疾病也有应用本方的机会。如痛风、糖尿病、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症等。
4、其他还用于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荨麻疹、狐臭、带下、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妇女更年期综合征等疾病。
参考经验
1、本方证以中老年人多见。黄芪体质特征明显,整个人就象一个盛水的皮囊。服用本方后,患者的尿量会不同程度增加。
2、关于本方的剂量,日本医家丹波元简认为《金匮要略》上的(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黄芪一两一分(去芦))用量是后人改动,而《千金方》所载却是原方。当为:防己四两、甘草一两、白术三两、黄芪五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因此,本方单独应用时可用大剂量,加味或合方时,可用小剂量。许多临床报道中,黄芪和防己的用量都较大,均在60克以上,可参考使用。而甘草的用量不宜过大,3至6克为适宜。
3、本方常加味或合方,如气喘者,加麻黄。腹痛者加芍药。汗多伴口渴、身热者,加石膏。大便不成形,浮肿者,常加茯苓、泽泻。恶寒、关节冷痛者加附子、细辛等;肢浮肿明显者,加怀牛膝30克。如果伴有血脂高者,加泽泻30克,头晕头痛、腰腿无力者,加葛根30克,胸痛头晕者,加川芎10克、丹参12克。伴有易感冒、鼻塞时合玉屏风散。精神萎靡,下肢肿甚者合真武汤等。
4、方中防己的品种应采用防己科多年生藤本植物粉防己的根,此又称汉防己,饮片名粉防己。广防己应含有易导致肾功能不全的马兜铃酸,则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