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题节节高年中医综合第八期

白癜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http://pf.39.net/bdfyy/jdsb/190423/7082970.html

二轮复习的战役已经打响。二轮复习较一轮复习更为全面,也更注重与试题考点的结合。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开展二轮复习,青竹医考为大家准备了《真题节节高》。每篇推文解析20道试题,与课本紧密结合,我们只看考点![目前暂时不定期更新,每期文末附有往期回顾]

年中医综合(第八期)

X型~小题

在每小题给出的A、B、C、D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所有符合题目要求的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方剂功效主治对比

治疗疮疡溃破后,气血不足,久不愈合者,可选用的方剂是

A.当归补血汤B.犀黄丸

C.内补黄芪汤D.透脓散

参考答案:AC

青竹解析: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血虚发热证。肌热面红,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

犀黄丸:解毒消痈,化痰散结,活血祛瘀—热毒痰瘀壅滞证。乳岩、横痃、瘰疬、流注、肺痈、小肠痈。

内补黄芪汤:补益气血,养阴生肌—痈疽溃后,气血皆虚。溃处作痛,倦怠懒言,神疲寐少,自汗,口干,或发热经久不退,舌淡苔薄,脉细弱。

透脓散:益气养血,托毒溃脓—痈疡肿痛,正虚不能托毒。疮痈内已成脓,不易外溃,漫肿无头酸胀热痛。

方剂功效主治对比

可用治虚性水肿的方剂是

A.实脾散B.真武汤

C.五苓散D.防己黄芪汤

参考答案:ABD

青竹解析:实脾散:温阳健脾,行气利水—脾肾阳虚,水气内停之阴水。

真武汤:温阳利水—阳虚水泛证。

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膀胱气化不利之蓄水证,痰饮,水湿内停证。

防己黄芪汤:益气祛风,健脾利水—表虚不固之风水或风湿证。

方剂的功效与主治

藿香正气散适用于

A.霍乱吐泻B.山岚瘴疟

C.水土不服D.水肿腹满

参考答案:ABC

青竹解析: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湿,理气和中—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霍乱吐泻,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舌苔白腻,脉浮或濡缓。以及山岚瘴疟等。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大腹苏,甘桔陈苓术朴俱;

夏曲白芷加姜枣,感伤岚瘴并能驱。

方解(配伍意义)

配伍牛膝意在引血下行的方剂是

A.血府逐瘀汤B.天麻钩藤饮

C.镇肝熄风汤D.独活寄生汤

参考答案:ABC

青竹解析:血府逐瘀汤:方中桃仁破血行滞而润燥,红花活血祛瘀以止痛,共为君药。赤芍、川芎助君药活血祛瘀;牛膝活血通经,祛瘀止痛,引血下行,共为臣药。生地、当归养血益阴,清热活血;桔梗、枳壳,一升一降,宽胸行气;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与桔梗、枳壳同用,尤善理气行滞,使气行则血行,均为佐药。桔梗并能载药上行,兼有使药之用;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合而用之,使血活瘀化气行,则诸症可愈,为治胸中血瘀证之良方。

天麻钩藤饮:方中天麻、钩藤平肝熄风,为君药。石决明咸寒质重,功能平肝潜阳,并能除热明目,与君药合用,加强平肝熄风之力;川牛膝引血下行,并能活血利水,共为臣药。杜仲、寄生补益肝肾以治本;栀子、黄芩清肝降火,以折其亢阳;益母草合川牛膝活血利水,有利于平降肝阳;夜交藤、朱茯神宁心安神,均为佐药。

镇肝熄风汤:方中怀牛膝归肝肾经,入血分,性善下行,故重用以引血下行,并有补益肝肾之效为君。代赭石之质重沉降,镇肝降逆,合牛膝以引气血下行,急治其标;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益阴潜阳,镇肝熄风,共为臣药。玄参、天冬下走肾经,滋阴清热,合龟板、白芍滋水以涵木,滋阴以柔肝;肝为刚脏,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过用重镇之晶,势必影响其条达之性,故又以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以遂其性,以上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合生麦芽能和胃安中,以防金石、介类药物碍胃为使。

独活寄生汤:方中重用独活为君,辛苦微温,善治伏风,除久痹,且性善下行,以祛下焦与筋骨间的风寒湿邪。臣以细辛、防风、秦艽、桂心,细辛入少阴肾经,长于搜剔阴经之风寒湿邪,又除经络留湿;秦艽祛风湿,舒筋络而利关节;桂心温经散寒,通利血脉;防风祛一身之风而胜湿,君臣相伍,共祛风寒湿邪。本证因痹证日久而见肝肾两虚,气血不足,遂佐入桑寄生、杜仲、牛膝以补益肝肾而强壮筋骨,且桑寄生兼可祛风湿,牛膝尚能活血以通利肢节筋脉;当归、川芎、地黄、白芍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具有补肝肾、益气血之功。且白芍与甘草相合,尚能柔肝缓急,以助舒筋。当归、川芎、牛膝、桂心活血,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意。甘草调和诸药,兼使药之用。

方剂的配伍特点

组方配伍体现辛开苦降法的方剂是

A.枳实导滞丸B.半夏泻心汤

C.半夏厚朴汤D.枳实消痞丸

参考答案:BCD

青竹解析:辛开苦降—①小陷胸汤[方中瓜蒌实清热涤痰,宽胸散结。黄连、半夏相配,清热化痰,既助瓜蒌实开痰热之结,又辛开苦降以除气郁之痞];

②半夏泻心汤[方药配伍黄连、黄芩之苦寒泄热,干姜、半夏之辛温开结散寒,人参、甘草、大枣之甘温益气补虚,苦辛并用,寒热共投,补泻兼施,虚实兼顾,使寒热除,升降复,肠胃和,则心下痞满、呕吐下利诸症悉平];

③枳实消痞丸(失笑丸)[方药配伍黄连清热燥湿而除痞,半夏曲辛温散结而和胃,又少佐干姜温中祛寒,三味相伍,苦辛并用,寒热并用,消补兼施,邪正兼顾,使寒热调,升降复,痰食化,脾胃和,则心下痞满,恶食懒倦诸症皆除];

④半夏厚朴汤[方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君药。厚朴苦辛性温,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为臣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以助半夏化痰;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且制半夏之毒;苏叶芳香行气,理肺舒肝,助厚朴行气宽胸、宣通郁结之气,共为佐药。全方辛苦合用,辛以行气散结,苦以燥湿降逆,使郁气得疏,痰涎得化,则痰气郁结之梅核气自除]

胃痛病的辨证要点

阴虚胃痛的主要特点有

A.胃痛隐隐B.饥不欲食

C.口淡不渴D.胃痛连胁

参考答案:AB

青竹解析:胃痛病—胃阴不足证:胃脘隐隐灼痛,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口渴思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口淡不渴—寒邪客胃[胃痛暴作,恶寒喜暖,得温痛减,遇寒加重,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舌淡苔薄白,脉弦紧]

胃痛连胁—肝气犯胃[胃脘胀痛,痛连两胁,遇烦恼则痛作或痛甚,嗳气、矢气则痛舒,胸闷嗳气,喜长叹息,大便不畅;舌苔多薄白,脉弦]

呃逆病的分证论治

治疗呃逆属于胃寒证,宜选用

A.丁香散B.良附丸

C.丁香柿蒂散D.启膈散

参考答案:AC

青竹解析:呃逆病-胃中寒冷[呃声沉而有力,胃脘部及膈间不舒,得热则减,遇寒则甚,进食减少,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淡苔薄而润,脉迟缓],治当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方选丁香散加减。

丁香柿蒂汤:功能降逆止呃,温中益气,主治胃气虚寒之呃逆[呃逆不已,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脉沉迟]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

温中降逆又益气,虚寒气逆最相当。

痰饮病的分证论治

治疗痰饮属于饮留胃肠证,宜选用

A.柴枳半夏汤B.椒目瓜蒌汤

C.甘遂半夏汤D.己椒苈黄丸

参考答案:CD

青竹解析:痰饮病—饮留胃肠[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或虽利,但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排便不畅;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治当攻下逐饮,方选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

虚劳病的辨证要点与思路

下列关于虚劳辨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阴阳气血为纲B.先天后天为纲

C.营卫气血为目D.五脏虚候为目

参考答案:AD

青竹解析:虚劳病的辨证要点:

①辨别五脏气血阴阳亏虚—以阴阳气血为纲,以五脏虚候为目;

②辨别有无虚实夹杂病症。

消渴病的并发症

消渴病常见的并发症是

A.水肿B.雀目C.痈疖D.中风

参考答案:ABCD

青竹解析:消渴日久→气阴两虚→阴阳两虚→血脉瘀滞→变生百病

消渴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应在治疗本病的同时,积极治疗并发症。白内障、雀盲、耳聋,主要病机为肝肾精血不足,不能上承耳目所致,宜滋补肝肾、益精补血,可用杞菊地黄丸或明目地黄丸。对于并发疮毒痈疽者,则治宜清热解毒、消散痈肿,用五味消毒饮化裁。在痈疽的恢复阶段,治疗上应重视托毒生肌。另外,亦可并发肺痨、水肿、胸痹、中风。

水肿病的分证论治

下列各项中,属于阳水证候的是

A.瘀水互结B.风水相搏

C.湿毒浸淫D.湿热壅盛

参考答案:BCD

青竹解析:阳水:①风水相博[疏风清热,宣肺行水→越婢加术汤],

②湿毒侵淫[宣肺解毒,利湿消肿→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

③水湿浸渍[运脾化湿,通阳利水→五皮饮合胃苓汤],

④湿热壅盛[分利湿热→疏凿饮子]。

阴水:①脾阳虚衰[健脾温阳利水→实脾饮];

②肾阳衰微[温肾助阳,化气行水→真武汤];

③瘀水互结[活血祛瘀,化气行水→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

感冒病的分证论治

患者发热,微恶风,咽痛,流黄浊涕,舌边尖红,脉浮数。其治疗可选用

A.银翘散B.桑杏汤

C.杏苏散D.葱豉桔梗汤

参考答案:AD

青竹解析:根据患者主症“发热,微恶风,流涕”可知,病属“感冒”;因患者“微恶风,咽痛,流黄浊涕”,可知此属“风热犯表证”;“微恶风,咽痛,流黄浊涕”亦可佐证。治宜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方选银翘散加减。因葱豉桔梗汤可辛凉解表,清宣肺气,故亦可选用。

颤证的分证论治

颤证的常见证候有

A.风阳内动B.痰热风动

C.气血亏虚D.阳气虚衰

参考答案:ABCD

青竹解析:常见证型:

①风阳内动[镇肝息风,舒筋止颤→天麻钩藤饮合镇肝息风汤];

②痰热风动[清热化痰,平肝息风→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

③气血亏虚[益气养血,濡养筋脉→人参养荣汤];

④髓海不足[填精补髓,育阴息风→龟鹿二仙膏];

⑤阳气虚衰[补肾助阳,温煦筋脉→地黄饮子]。

药物的功效与主治

痿证属实的治法有

A.理气解郁B.活血行瘀

C.清热利湿D.清热润燥

参考答案:BCD

青竹解析:实证/虚实夹杂:

①肺热津伤[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清燥救肺汤];

②湿热浸淫[清热利湿,通利经脉→二妙丸];

③脉络瘀阻[益气养营,活血行瘀→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

虚证:

④脾胃虚弱[补中益气,健脾升清→参苓白术散];

⑤肝肾亏损[补益肝肾,滋阴清热→虎潜丸]。

金匮肾气丸的临床应用

可用金匮肾气丸为主方的病证有

A.胸痹心肾阳虚证B.肺痿虚寒证

C.消渴阴阳两虚证D.内伤发热阳虚证

参考答案:CD

青竹解析:金匮肾气丸

①喘证[肾虚不纳+参蛤散];

②支饮[脾肾阳虚+苓桂术甘汤];

③消渴[下消—阴阳两虚];

④内伤发热[阳虚发热]。

瘿病的分证论治

瘿病常用的治法有

A.理气化痰B.活血化瘀

C.清肝泻火D.滋阴降火

参考答案:ABCD

青竹解析:常见证型:

①气郁痰阻[理气舒郁,化痰消瘿→四海舒郁丸];

②痰结血瘀[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海藻玉壶汤];

③肝火旺盛[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

④心肝阴虚[滋阴降火,宁心柔肝→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

厥证的分证论治

下列各项中,属于厥证病因的是

A.情志内伤B.体虚劳倦

C.亡血失津D.饮食不节

参考答案:ABCD

青竹解析:厥证的发生多因情志内伤、体虚劳倦、亡血失津、饮食不节等致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而发病。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常见气厥、血厥、痰厥。

穴位的操作方法

下列腧穴中,常采用艾灸的是

A.侠溪B.足三里C.神阙D.百会

参考答案:BCD

青竹解析:侠溪[足少阳胆经]:在足背,第4、5趾间,趾璞缘后方赤白肉际处。直刺0.3~0.5寸。

足三里[足阳明胃经]: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胫骨前峤外1横指处,犊鼻与解溪连线上。直刺1~2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灸法。

神阙[任脉]:在脐区,脐中央。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法。

百会[督脉]: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平刺0.5~0.8寸;升阳举陷可用灸法。

穴位的定位

下列腧穴中,位于两骨之间的是

A.合谷B.太冲C.劳宫D.支沟

参考答案:ABCD

青竹解析:合谷[手太阴肺经]: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足厥阴肝经]:在足背,第1、2跖骨间,跖骨底结合部前方凹陷中,或触及动脉搏动。

劳宫[手厥阴心包经]:在掌区,横平第3掌指关节近端,第2、3掌骨之间偏于第3掌骨。

支沟[手少阳三焦经]: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穴位的基础知识

下列有关公孙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是足太阴脾经的原穴

B.毫针宜直刺1.5寸

C.属于八脉交会穴

D.可用于治疗胃心胸疾病

参考答案:AB

青竹解析:公孙[足太阴脾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在跖区,第1跖骨底的前下缘赤白肉际处。直刺0.6~1.2寸。

主治:①胃痛、呕吐、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肠腑病证;②心烦、失眠、狂证等神志病证;③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证。

知识留言板

本期20道题你做对了多少?又复习了哪些知识呢?留言区评论,查漏补缺,弥补不足!

如果对某题存有疑惑或是具有争议,及时与我们交流哟~对于同学们存疑或有争议处,青竹也会为大家重新整理知识点,探析思路,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考点~

·END·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排版

polca

来源

青竹医考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21考研交流群●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大白●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橘佩奇●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竹小跳●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考研客服:官方客服●

←滑动解锁更多客服小可爱→

投稿邮箱:yk

qingzhuzhongyi.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b/7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