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露聚糖肽片价格谁清楚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9288.html
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使用中医药治病、保健,中药用量日渐增加,而中药材资源是有限的,货源紧缺是导致有的中药材价格飞涨的原因。另一方面,中成药虽然服用方便,但对证的中成药少,治疗复杂的病,还得请中医开方取药煎煮。煎煮汤药相对费时,煎药机煎好、分包好的中药虽然服用方便,但与自己煎的药汁相比,味道不同,还比较清稀,难免有些影响药效。中药汤剂若能简单、快捷地做好,是当今快节奏社会的一个现实要求。其实,中医早就有“煮散”这种“快餐”式的中药汤药,不过,一般人不知道。所以今天就跟大家详细讲一下煮散。
一、煮散是什么?
煮散,就是先将中药粉碎成小颗粒(如粗粉),用时只要取3-20克左右,最好用纱布包好,放入砂锅或不锈钢锅中,加水三碗或二碗,煎煮十分钟左右,煎至一碗或大半碗时,就可取汤服用。
东汉名医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经有七个“煮散”方,如治疗瘀血症的“抵当汤”(水蛭、虻虫、大黄、桃仁),就是将方中的四味药“锉如麻豆,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用的虽是煮散的方法,但未命名为“煮散”。
“煮散”的名称出现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已经有“续命煮散”(卷八)和“茯神煮散”等煮散方。唐末至五代十国,战乱连年药材匮乏,为了节约药材,不少医家都提倡煮散。
煮散的大量使用是在宋代。当时,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指出“古方用汤最多,用丸散者殊少……近世用汤者殊少,用汤皆用煮散。”煮散盛行于宋代有六大因素:国家实行仁政,广泛提供免费医药;学医、业医者人数大增;军队庞大,用药较多,花费较大;宋代人口迅速增加;瘟疫频发,疾病增多;中央及地方政府财力不足。
清代“瘟病“流行较多,因容易传染,患者多、发展快,用煮散就较适合,还可根据病情随时增加服药次数和药量。常用的煮散就有银翘散、瓜蒂散等。
当代名医蒲辅周先生擅用煮散,《蒲辅周医案》有许多煮散的记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方剂学》及《中药药剂学》中也有煮散及其方剂介绍。
二、煮散有什么优点?
煮散的主要优点:一是容易煎出(快)、二是煎煮时间缩短(省时间)、三是用很少的药量,就能达到几倍量汤剂的药效(省药材)。
因为中药经过粉碎后,药物能更快速、更全面地与水接触而溶解,溶出物质增加,溶出速度加快,有效成份能在短时间内释放,所以煎煮时间缩短,同时又能减少方药中挥发性成分的损失。
据研究,煮散煎煮10分钟即可达到饮片煎煮50分钟的效果。一些质地坚硬致密的药材(如制何首乌、泽泻、太子参等药材),采用煮散煎煮后,得膏率增加了至少一倍,而制首乌有效成分含量增加了3倍多,泽泻则增加接近1倍。
据统计,古代中药煮散固定波动范围为3~20g,次,常用量恒定在9~15g/次。有人选择了40部宋代至清代医家医籍进行研究,发现煮散剂中饮片用量约为汤剂中的1/5至2/5。因为煮散用较少的量就可以达到与普通中药汤剂同样的疗效,所以煮散能省药钱、节省药材资源。
煮散的主要缺点是加工成粗末后不好辨别,“卖相“不好看。
三、如何使用煮散?
使用煮散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药材的质地适当加工处理。
作为原则,一般致密、坚硬的药材宜粉碎成绿豆大小为宜;但富含淀粉的花粉、山药、茯苓等则不宜太细,过细会增加药液黏度,反而不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草、花、叶和质地疏松的根茎,因为有效成份容易煎出,用不着粉碎太细,大一点也没有关系;熟地黄、山药、天冬和黄精等含糖类、淀粉、胶质和质地黏腻的药,可以不粉碎,温水浸泡后直接煎煮,但煎煮时间要适当长一些,如半小时以上。
如自己家中做煮散时,如药方中没有上述质地较特别的药材,就可以用破壁机粉碎一下,特别坚硬的药材可找药房用中药粉碎机打成粗末。
2、煮散时,根据药味的多少取药末,药味多的药量适当大些,可达到20克左右,药味少的用药末量要少些,取3-5克。药末最好要用纱布包着煎煮,可以防止药末沉淀锅底,糊化、焦化。拿掉纱布包,药汁就已经好,也省去了过滤药渣的过程。
3、煎煮前用温水(不能用开水)浸泡30~60分钟,这样有效成份容易提前溶出、煎煮时药物成份之间相互作用,药效会更好。
4、煎药的器具与煎中药汤剂的要求一样,用砂锅、不锈钢锅、搪瓷锅,不要用钢精锅、铁锅、黏锅或铜锅。
5、一般先用猛火煎,待沸腾3~5分钟后,改小火维持,水量减少一半或一大半时,即可过滤取液。贝壳、矿物药和其它坚硬药材,可浸泡时间长些,煎半小时多。滋补性药物煎煮也要半小时以上。治疗感冒的解表药,煎煮几分钟即可。一般煎1次就可以了,如煎2次时,要将煎出的药液混匀后,分次服用。
四、推荐几个煮散方
1、人参煮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人参四两,青皮(去白)十二两,甘草(炙)十两,干姜(炮)六两、三棱(捣碎)十二两,芍药一斤,丁皮六两,茯苓(去皮)、苍术(去皮),各半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脾胃不和,中气滞,心腹胀痛,不思饮食,宿寒留饮,停积不消;或因饮冷过度,内伤脾气,呕吐痰逆,寒热往来,或时汗出。又治肠胃冷湿,泄泻注下,水谷不分,腹中雷鸣,胁肋虚满。兼疗伤寒阴盛,四肢逆冷。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水一盏,生姜五片,枣三个,同煎至七分,食前,空心温服。
2、枳壳煮散(清《医碥》)
处方:枳壳(麸炒,先煎)四两,细辛、川芎、桔梗、防风各二两,葛根一两半,甘草一两。
炮制:为粗末。
功能主治:辛香行气,活血祛风,通络止痛。主治悲哀烦恼伤肝,两胁疼痛,筋脉紧急,腰脚重滞,两股筋急,举动不利,渐至脊膂挛急。
用法用量:每服四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七分,去滓温服。
3、续命煮散(唐《千金要方》)
处方:麻黄、川芎、独活、防己、甘草、杏仁各三两、桂心、附子、茯苓、升麻、细辛、人参、防风各二两、石膏五两、白术四两。
炮制:上为粗散。
功能主治:化痰活血,扶正补虚,消风通络。主治中风后言语謇涩,四肢麻木,活动不利。
用法用量:以五方寸匕,纳小绢袋子中,以水四升和姜三两,煮取二升半,分三服。日日勿绝,慎风冷。(注:汉代1升=ml,一方寸匕=2克,一两=15克)。
4、八味煮散(宋《圣济总录》)
处方: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锉)2两,麦糵(炒)2两,吴茱萸(汤洗,焙干,炒)1两,人参1两,桂(去粗皮)1两,芜荑(微炒)1两,陈橘皮(汤洗,去白,焙)1两,荜茇半两。
炮制:上为散。
功能主治:健脾益气,行气导滞。主治脾胃气虚,不能饮食。
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1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擘),同煎至6分,去滓,空心温服。
5、玉屏风散(明《医方类聚》)
处方:防风一两(30克)、黄芪蜜炙、白术各二两(各60克)
炮制:上?咀(研为粗末)。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止汗。主治表虚自汗,汗出恶风,亦治体虚易感冒体质。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半,加大枣一枚,煎七分,去滓,食后热服。
6、银翘散(清《温病条辨》)
处方:连翘一两(30克)银花一两(30克)苦桔梗六钱(18克)薄荷六钱(18克)竹叶四钱(12克)生甘草五钱(15克)芥穗四钱(12克)淡豆豉五钱(15克)牛蒡子六钱(18克)
炮制:上杵为散。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风热感冒,发热头痛,口干咳嗽,咽喉疼痛,小便短赤。
用法用量:每服六钱(18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病重者,约二时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7、参苓白术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莲子肉去皮一斤(克),薏苡仁一斤(克),缩砂仁一斤(克),桔梗炒令深黄色一斤(克),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一斤半(克),白茯苓二斤(克),人参二斤(克),甘草炒二斤(克),白术二斤(克),甘草二两炙(6克),山药二斤(克)。
炮制: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渗湿止泻。主治脾虚湿盛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现代常用于慢性胃肠炎、贫血、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肾炎以及妇女带下病等属脾虚湿盛者的治疗。)
用法用量:每服二钱(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推荐阅读:
冬令话进“补”
“单方一味气死名医”杂谈
为什么晚上要避免运动,避免熬夜?
谈谈“湿气”的认识误区
从“能不能吃鸡”开始谈癌症患者的忌口
shirenjietcm谢谢赞赏!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