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大辞典》:黄藤为防己科植物黄藤的根或茎。
《中华本草》:黄藤为防己科植物黄藤FibraurearecisaPierre[F.tincruriaLour.]的根茎或叶。
15版药典黄藤: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黄藤FibraurearecisaPierre.的干燥藤茎。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肝经。功效:清热解毒,泻火通便。用于热毒内盛,便秘,泻痢,咽喉肿痛,目赤红肿,痈肿疮毒。药用部位:本品为防己科植物黄藤FibraurearecisaPierre.的干燥藤茎。土黄连(《南宁市药物志》),藤黄连(《广西中药志》),黄连藤(《中国药植图鉴》),伸筋藤、山大王(《广西药植名录》),大黄藤(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天仙藤、金锁匙。产地与道地:生密林中。分布云南、广西、广东等地。产广西、广东。
植株形态
天仙藤FibraurearecisaPierre天仙藤(广西)黄连藤、大黄藤
木质大藤本,长可达10余米或更长,茎褐色,具深沟状裂纹,小枝和叶柄具直纹。叶革质,长圆状卵形,有时阔卵形或阔卵状近圆形,长约10-25厘米,宽约2.5-9厘米,顶端近骤尖或短渐尖,基部圆或钝,有时近心形或楔形,两面无毛;掌状脉3-5条,中脉每边通常有3条侧脉,连同网脉均在下面凸起;叶柄长5-14厘米,呈不明显盾状着生。圆锥花序生无叶老枝或老茎上,雄花序阔大,长达30厘米,下部分枝近平叉开;雄花:花梗长2-3毫米;花被自外至内渐大,最外面的微小,长约0.3毫米,较里面的长0.6-1毫米,最里面的椭圆形,内凹,长约2.5毫米,宽1.5-1.8毫米;雄蕊3,花丝阔而厚,长2毫米,药室近肾形。核果长圆状椭圆形,很少近倒卵形,长1.8-3厘米,黄色,外果皮干时皱缩。花期春夏季,果期秋季。
产于云南东南部、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生于林中。本种有3个雄蕊,故L.Diels将它与具6雄蕊的F.tinctoriaLour.归并是不妥的。我们同意Gagnepain的意见(),恢复这个种。后者我国迄今尚未见可靠的标本,在我国一些药物书藉中记载的F.tinctoriaLour.可能都是本种之误定。
采收加工
春秋两季采收,切段,晒干。
类别特征
本品呈长圆柱形,稍扭曲,直径0.6~3cm。表面灰褐色至黄棕色,粗糙,有纵沟和横裂纹,老茎外皮较易剥落。质硬,不易折断,折断时可见大量粉尘飞扬,断面不整齐,黄色,具纤维性,有棕黄色与黄棕色相间排列的放射状纹理,导管呈细孔状,木质部有时具裂隙,中心多为枯黄棕色或空腔。气微,味苦。
①干燥根呈圆柱形,弯曲扭转,长15~75厘米,粗0.5~2厘米。外表土棕色,去栓皮后呈棕黄色,皮孔不明显;皮部易剥落。横切面木栓层极薄,暗棕色;韧皮部发达;木质部放射状排列,多空隙,坚硬,韧皮部与木质部均鲜黄色。味极苦,能使唾液成黄色。②干燥茎呈圆柱形,稍弯曲,粗达3厘米以上。外表土灰色,节微隆起,具多数细纵沟和横裂。横切面木栓层较根部稍厚,约0.7~1毫米,暗棕色;皮层及韧皮部厚约2~9毫米,黄色,有空隙;木质部黄色至棕黄色,中心有小形髓部,辐射线色较暗。气味同根。以条大、色黄、断面有菊花纹,味苦者为佳。
规格等级
不分等级。
质量评价
根、茎以条粗、断面色黄者为佳。
炮制用法
将原药除去杂质,略浸,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筛去灰屑。
饮片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的切片,直径0.6~4cm。表面灰褐色至黄棕色,粗糙,可见横裂纹或纵沟纹;老茎外皮较易剥落。切面黄色,皮部薄,木部宽,具棕黄色与黄棕色相间排列的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并可见众多细孔,中心有时多成空洞。质坚硬。气微,味苦。
各家论述
1《纲目》:"治饮食中毒,利小便,煮汁频服。"2《陆川本草》:"泻热解毒,通便,去水毒,消肿。治热郁便秘,痢疾,石水,疮痈,天泡疮,赤眼。"3《广西中药志》:"治阳黄,枪炮伤,烫伤。"4《中国药植图鉴》:"煎水服治发热头痛;磨碎敷疔疮。"5《广西中草药》:"清心火,利小便。治痢疾,急性胃肠炎,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结膜炎,肺结核,疮疖,汤火伤;可预防流脑。"
中国植物志系统位置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ichlamydeae毛茛目Ranales防己科Menispermaceae天仙藤族Trib.Fibraureeae天仙藤属Fibraurea
本属约5种,分布于我国南部至马来群岛。我国1种。
下级分类天仙藤FibraurearecisaPierre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