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防己 >> 防己鉴别 >> 真武汤医案

真武汤医案

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一两,干姜一两。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为半斤。

第82条:“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第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刘渡舟医案:孙某,女,60岁。左上腹部隐隐冷痛如掌大,每于子夜时分疼痛发作,丑时腹泻,完谷不化,有黏液如涕,或如烂柿,腹中雷鸣,出冷汗,纳食减少。经服胃舒平、酵母片以及温胃理气等中药无效。病程已有三个多月,询知病证起于天寒食冷,因体阳虚弱,以致脾肾俱寒。先用附子粳米汤,服二剂后胃痛、肠鸣减轻。再诊时告知后背恶寒而疼痛,改用真武汤温阳化水,以治寒邪,处方:附子15克,生姜15克,白芍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二剂后腹背疼痛止,恶寒轻,腹泻未作。因左胁有时作疼,是寒邪犯于厥阴,于上方加入吴茱萸15克,又服一剂而证消。(《经方临证指南》,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俞长荣医案:薛某,男,72岁,年8月22日就诊。昨日淋雨,旋即恶寒发热,头眩欲擗地,须倚杖而行,周身肢节疼痛,小便短少,脉沉而弦缓,舌滑而苔黄。老人体弱,骤遇暴雨,寒遏经络,营卫失调,乃太阳夹少阴之证。宗《伤寒论》真武汤证治法。处方:附子、炙甘草各二钱,白芍、桂枝、白术各三钱,茯苓五钱,生姜三两,大枣三枚,二剂。8月24日:诸证基本消失,但食欲不振,偶有咳嗽,痰多白泡沫,脉弦缓,舌质,苔正常,处方:细辛八分,干姜、五味子、炙甘草各一钱五分,川厚朴二钱,白术三钱,党参四钱,大枣三枚,两剂。药后痊愈。(摘自《俞长荣伤寒研究与临床带教》,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

陈瑞春医案:黄某,女,63岁,回族,退休工人。经各种检查后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心慌心悸,胸闷,气短不足息,颜面青苍,形体消瘦呈慢性病荣,轻度浮肿,两下肢午后浮肿逐渐加剧,到午夜不能步履,膝以下到脚底浮肿,按之凹陷不起,小便短少色清,大便稀软量少,食纳不香量少,夜不能平卧,背恶寒怕冷,容易感冒,终日卧床。脉沉细弱有间歇,舌质淡润,苔白秽腻,拟用真武汤加减,处方:西党参15克,生黄芪30克,制附片20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白芍10克,汉防己10克,海桐皮20克,玉米须30克,生姜3片。每日1剂,文火久煎1小时,分2次温服。偶尔心跳加速,配以速效救心丸、心宝或地高辛,病情得以控制即停服。在服用上述汤药时,辅以本院研制的“健脾益气冲剂”,每次1小包,早间空腹服。(摘自《陈瑞春学术经验集》北京科学出版社出版)

陈明医案:女,46岁,患右侧眼睑跳动不止,已有三年余,开始是眼皮跳动,后来发展为右侧脸颊抽动,病人感觉非常难忍。医院针灸过,病情没有太大减轻。没办法只好打封闭针,但药力一过,依然眼睑牵及脸部抽动。问及月经,经期尚准,10余天方干净,前三天有血色,以后全所下全是水状物。伴有腰酸怕冷。看她的舌苔薄白。我辨证为肾阳不足,水气内停。水上泛到头面,就会导致眼睑、面部肌肉跳动,张仲景在讲真武汤的症状时就说到有“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这个患者正是这种表现。肾主管着二便、月经,肾脏阳虚有水,所以患者经期经期不排血反排水。决定用真武汤治疗加白附子、僵蚕、葛根等缓急解痉的药物,前后服用月余,面目抽动痊愈。(《伤寒论中的治病防病智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昆布丸《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

处方昆布60克(洗去咸汁)通草30克羊靥2具(炙)海蛤30克(研)马尾海藻30克(洗去咸汁)

制法上五味,共研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治瘿气,胸膈满塞,项颈渐粗。

用法用量细细含咽汁。

注意服药期间,忌食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摘录《外台秘要》卷二十三引《广济方》

《圣惠》卷五十:昆布丸

处方昆布2两(洗去咸味),羚羊角屑1两,陈橘皮1两(汤浸,去白瓤,焙),赤茯苓2两,木香1两,射干1两,旋覆花1两,前胡2两(去芦头),川升麻1两,郁李仁2两(汤浸,去皮,微炒),桔梗2两(去芦头),紫菀1两(去苗土)。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膈气,咽喉噎塞,全不思食,肩背气壅,四肢烦疼。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五十

《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

别名通气丸

处方昆布2两(洗去咸汁),通草1两,羊靥2具(炙),海蛤1两(研),马尾海藻1两(洗去咸汁)。

制法上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功能主治气瘿,胸膈满塞,咽喉项颈渐粗。

用法用量通气丸(《圣济总录》卷一二五)。方中通草,《圣济总录》作“木通”。

注意忌生菜,热面,炙肉,蒜,笋。

摘录《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

《卫生总微》卷十九:昆布丸

别名昆布丹

处方昆布1两(洗去咸味),海藻1两(洗去咸味),龙胆草(去芦)1两,槟榔半两,甜葶苈1两(隔纸炒紫色,研细),牵牛子半两(炒)。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黍米大。

功能主治小儿项瘿。

用法用量昆布丹(《普济方》卷四○五)。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九

《圣济总录》卷九十四:昆布丸

处方昆布(洗去咸,炙)1两半,海藻(洗去咸,炙)1两半,蒺藜子(炒,去角)1两半,芜荑仁(炒)1两半,槟榔(锉)1两半,枳壳(去瓤,麸炒)2两,大麻仁(研)2两,木香3分,黄耆(锉)3分,诃黎勒(炮,去核)3分,陈橘皮(去白,炒)1两,桃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菟丝子(酒浸1宿,别捣)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阴疝肿大偏坠。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四

《圣济总录》卷六十二:昆布丸

处方昆布(洗去咸,焙末)1两,舂杵头细糠1合。

制法上用老牛涎1合,生百合汁1合,2味慢火煎,入蜜搅成膏,搜前药和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膈气噎塞,食物不下。

用法用量含化咽津。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圣惠》卷五十:昆布丸

处方昆布1两半(洗去咸味),羚羊角屑半两,柴胡3分(去苗),麦门冬1两半(去心,焙),杏仁半两(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天门冬1两半(去心,焙),木通3分(锉),槟榔3分,诃黎勒皮1两半,郁李仁1两(汤浸,去皮,微炒),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射干半两,川朴消1两,桂心1两,百合1两,紫苏子半两(微炒),陈橘皮3分(汤浸,去白瓤,焙)。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五噎,喉咽妨塞,食饮不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不拘时候,以热酒送下;夜饭后,取1丸如弹丸大,绵裹,含化咽津。

摘录《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三十五:昆布丸

处方昆布1两(洗去咸味),诃黎勒皮1两,槟榔1两,松萝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桂心半两,海藻1两(洗去咸味),木通2两(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瘿气初结,咽喉中壅闷,不治即渐渐肿大。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食后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三十五

《济生》卷八:昆布丸

处方昆布(洗)1两,海藻(洗)1两,小麦1两(好醋煮干)。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杏核大。

功能主治一切瘿瘤,不问久新。

用法用量每服1丸,食后噙咽。

摘录《济生》卷八

《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昆布丸

处方昆布8分(洗),干姜6分,犀角6分(屑),吴茱萸4分,人参8分,马尾海藻4分(洗),葶苈子6分(熬),杏仁8分(去皮尖,熬)。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气筑咽喉,噎塞,兼瘿气。

用法用量空腹以饮服。

注意忌生冷,粘食,陈臭等。

摘录《外台》卷二十三引《广济方》

《圣惠》卷四十二:昆布丸

处方昆布3分(洗去咸味),赤茯苓3分,枳实半两(麸炒微黄),甘草1分(多微赤,锉),半夏半两(汤洗7遍,去滑),干姜1分(炮裂,锉),木香半两,诃黎勒皮1两,槟榔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痹气闷,喉中噎塞。

用法用量每服20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四十二

《千金》卷三:昆布丸

处方昆布2两,海藻2两,芍药2两,桂心2两,人参2两,白石英2两,款冬花2两,桑白皮2两,茯苓2两半,钟乳2两半,柏子仁2两半,紫菀1两,甘草1两,干姜1两6铢,吴茱萸1两半,五昧子1两半,细辛1两半,杏仁枚,橘皮5合,苏子5合。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胸中伏气。

用法用量每服20丸,酒送下,1日2次。加至40丸。

摘录《千金》卷三

《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昆布丸

别名吴茱萸丸

处方吴茱萸4两,荜茇4两,茯苓4两,白术4两,曲葶苈(熬)4两,昆布4两(洗),杏仁(去皮尖,熬)3两,枳实(炙)3两,大黄3两,干姜3两,旋覆花1两半,橘皮3两半(1本有半夏6两,以汤洗熬之,射干3两。又1本无旋覆花、干姜、大黄、杏仁、橘皮)。

制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脚气夏盛秋歇,毒气既谢,风缓犹在,若诸病皆退,但苦食腹胀不安,为气在咽喉,吐不出,咽不入,心闷痰满,食已吐酢水者。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2次。利多减之,不利加之,常令微利,觉病退则止,发便服之。

注意不可常服,令人瘦。忌羊肉、饧、桃、李、雀肉、酢物。

摘录《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

方出《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昆布丸

处方昆布8两,射干4两,茯苓2两,干姜2两,羚羊角屑3分,橘皮3分,杏仁5分(去皮尖双仁,炒),荜茇6分,吴茱萸6分,大黄6分(大小便闭涩者,大黄无不须用)。

制法上为末,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下气消胀。主诸脚气,定时候间满腹胀,不能食者。

用法用量每服15丸,利多服7丸,以意消息。气发服已前丸得定,如不定,作槟榔皮汤压之。

不能食者,加白术6分,曲末10分。

注意忌酢物、桃李、雀肉。

摘录方出《外台》卷十九引苏恭方,名见《普济方》卷二四五

《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昆布丸

处方大黄1两,消石1两,海藻(洗)1两,水银1两,昆布3两(洗),苦瓠瓣40枚,葶苈半升(熬),通草2分,桃仁50枚(熬)。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胸满上气。

用法用量先食服3丸,1日2次。

摘录《外台》卷十引《古今录验》

《医心方》卷十六引《陶氏效验方》:昆布丸

处方昆布2分,松萝2分,海藻5分。

制法上为末,白蜜为丸,如李子大。

功能主治瘿病。

用法用量含咀嚼,咽其汁,日3次,夜1次。

摘录《医心方》卷十六引《陶氏效验方》

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肘后方》,名见《医心方》卷十六引《范汪方》:昆布丸

处方昆布、海藻各等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杏核大。

功能主治颈下卒结,囊渐大欲成瘿者。

用法用量含,稍稍咽汁,1日4-5次。亦可酒浸服。

摘录方出《外台》卷二十三引《肘后方》,名见《医心方》卷十六引《范汪方》

《圣惠》卷九十二:昆布丸

处方昆布3分(洗去咸味),茴香子半两(微炒),木香1分,甘草(多微赤,锉)1分,黄柏(锉)1分,丁香1分,烂牡蛎(生用)1分,铜青1分。

制法上为末,用枣肉和丸,如麻子大。

功能主治小儿骨疳攻注,连肾外囊肿胀,或疼,或偏坠。

用法用量1-2岁儿,每服3丸,空心以熟甘草煎汤送下。

摘录《圣惠》卷九十二

《医心方》卷十六:昆布丸

处方昆布8两(炙),海藻7两(洗,炙),小麦1升(熬),海蛤5两,松萝4两,连翘2两,白头翁2两。

制法上为末,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瘿瘤,诸瘘。

用法用量每服10丸,1日3次,稍加至30丸。

摘录《医心方》卷十六

版权声明:文章、图片源于网络,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注:本平台所有内容仅为中医公益性分享,内容仅供参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jb/564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