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实现恐惧症及其分类有哪些 http://www.zgbdf.net/baidianfengbaojian/kongjuzh/18795.html
本文摘录《伤寒杂病论大辞典》。
怎样才能更好地学好《伤寒杂病论》理论,又怎样用活《伤寒杂病论》临床,核心是正确理解和运用《伤寒杂病论》字词句在临床中的真正含义和临床意义,此以“气”字为例。
气:qì(1)人体正气,与邪气相对而言,主要论述正气有抵抗外邪,保卫机体,与邪气相斗争。如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2)阴阳二气,如第十四30条:“阴阳相得,其气乃行,大气一转,其气乃散。”(3)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如条:“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4)阳气。如第六1条:“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5)致病因素。如条:“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又如第二18条:“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6)水气病理。如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又如第十四3条:“寸口脉沉滑者,中有水气,面目肿大,有热,名曰风水。”(7)病理概念。如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8)肿胀。如第五10条:“乌头汤方:治脚气疼痛,不可屈伸。”(9)病证。气喘,气短。如第七6条:“咳而上气,喉中有水鸡声。”(10)面色。包括常色与病色。如第一3条:“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11)物质,阴血。如第十四30条:“阳气不通即身冷,阴气不通即骨疼;阳前通则恶寒,阴前通则痹不仁。(12)穴名。如第十一20条:“尺中,积在气冲。”(13)矢气,放屁。如条:“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14)方名: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15)专指肾阴肾阳,如肾气丸中所言肾气。(16)特指脏腑之气,包括气血阴阳。如心气,脾气,肾气,胃气等。(17)邪热。如第十三2条:“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
病在气分。
其一,阳虚寒厥血少证,如第十四30条:“实则失气,虚则遗尿,名曰气分。”指出阳虚病证,其正气恢复贵在适中,太过则为邪实,实则气结于内而失气的升降出入作用。不及则正气不能行使固摄作用,若不能固摄膀胱,则变生遗尿证。“名曰气分”者,以揭示正气恢复太过与不及都有可能引起气的病证。
其二,阳虚饮结寒凝证,如第十四31条:“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金匮要略心典·水气病》:“气分即寒气乘阳之虚,而结于气者。”其证机是脾胃阳气虚弱,寒气内生,凝结中气,浊气梗阻;其治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壮阳宣气,解凝化饮。
或言病人自觉胸脘腹中有气上冲,或言正气能积力抗邪,邪气不得内传。见表里兼证,如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注解伤寒论·太阳病脉证并治》:“若气上冲者,里不受邪,而气逆上与邪争也,则邪仍在表。”《伤寒来苏集·伤寒论注》:“气上冲者,阳气有余也,故外虽不解,亦不内陷。”仲景言“其气上冲者”,以揭示先用下法治里且正气不为伤,正气仍能抗邪于表,若能以法治其表,则表证可解。
病者自觉气逆乱于胸中,其治当加桂枝2.4g。见太阳表虚风水证,如第十四22条黄芪防己汤用法中言:“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其证机是寒水之气上逆,致浊气逆乱,上冲于胸或咽,其治当用防己黄芪汤加桂枝,以化饮、温阳、平冲降逆。
气机逆乱于胸中的病理病证。
其一,脾胃气虚水停证,如67条:“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伤寒内科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脾胃气虚水停证,……水气变动不居而上攻,则气上冲胸。”其证机是脾胃气虚,气不化水而为水气,水气内虐而上逆;其治当温阳健脾,利水降逆,以苓桂术甘汤。
其二,太阳刚痉口噤证,如第二12条:“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伤寒论本旨·痉病脉证并治》:“是营卫三焦之气皆闭,外闭则内气不得转旋,而直上冲胸。”其证机是风寒之邪侵袭太阳,营卫之气为邪所遏,气机逆乱于胸中;其治以葛根汤,解表舒筋,调和经气。
其三,肝热气逆证,如第八2条:“奔豚,气上冲胸,腹痛。”《经方辨治疑难杂病技巧·肝病证用方》:“肝血虚不制阳,阳化为热,热变而上冲,其气从少腹上冲必伴有热感。”其证机是邪热及肝,肝气逆乱而直冲于胸,胸中宗气被遏而不通;其治以奔豚汤,养肝平冲,清热降气。
病者自觉浊气上冲咽喉。见水气病的证候特点,如第十四21条:“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小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咳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其证机是水气内停,阻遏气机,浊气不降而逆乱于咽喉。
病者自觉气机逆乱且上冲喉咽而不得正常呼吸。见胸中痰实证,如条:“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其证机是痰邪阻于胸中,壅滞胸中宗气,宗气为之而逆乱,上冲咽喉;其治用瓜蒂散,涌吐胸中痰实。
病者自觉浊气逆乱而上冲于咽喉的病理。见阳虚水气痞证,如条:“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喉咽,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伤寒溯源集·太阳下篇》:“气上冲喉咽而眩冒,阳虚而阴气上逆也。”《伤寒贯珠集·太阳篇下》:“气上冲喉咽,眩冒者,邪气搏饮,内聚而上逆也。”其证机是脾胃阳气虚弱,水不得阳气所化而为水气,水气内停而上冲于喉咽;其治以理中丸与五苓散加减。
气机逆乱而上冲撞于心的病理病证。详见“气上撞心”项。
气机逆乱而上冲撞于心的病理病证。见厥阴肝热证,如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伤寒论条辨·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者,心属火,木火通气,肝气通于心也。”辨“气上撞心,心中疼热。”其含义有二,一是论厥阴肝热逆乱于胃,有胃脘疼痛而伴有发热表现,亦即古之言心者,今之所言胃也;一是论厥阴肝热逆乱于心,心气为肝热所遏而不通,有心中疼痛而伴有灼热,此两种情况于临床中均有可能出现。
病者自觉有气从少(小)腹上冲于心胸。见肾寒气逆证,如条,又如第八3条:“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伤寒论本旨·汗吐下后并误治诸证》:“针处被寒,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肾脏水寒之气,必致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伤寒溯源集·太阳上篇》:“盖奔豚者,肾脏阴寒之气上冲也。”其证机是肾为寒气所遏,寒气乘机而上乘,浊气与寒气相结而逆乱攻心。审病为肾寒气逆证,治当温阳平冲降逆,宜桂枝加桂汤。
病者自觉有气从少(小)腹上冲于胸咽。见寒饮郁肺气冲证,如第十二36条:“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小腹上冲胸咽,手足痹。”《经方辨治疑难杂病技巧·肺病证用方》:“此言气从小腹上冲胸咽,乃因肺寒有饮,肺降不及,导致下焦之气失肺气之降而奔波于上,病证虽起于小腹,但病机根源于肺。”其证机是寒饮郁肺,肺气不降,在下之气不得肺气肃降而逆乱于上;其治当温肺化饮,平冲下气,以桂苓五味甘草汤。
脾胃气机痞塞于中焦。见辨脾胃痞证,如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伤寒论条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痞,言气隔不通而痞塞也。”其证机是脾胃之气,当升而不升,当降而不降,清浊之气壅滞于心下。
胃气上逆而欲呕吐。见胃热津伤气逆证,如条:“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伤寒论集注·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虚热上炎,故气逆欲吐。”《伤寒内科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脉证并治》:“余热复燃,扰乱胃降之职,则气逆欲吐。”其证机是阳明胃热,其邪热既伤津,又伤气,气伤而上逆;其治当清热益气,生津和胃,以竹叶石膏汤。
面部色泽。见望面色主病,如第一3条:“病人有气色见于面部,愿闻其说。”《素问·脉要精微论》:“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注面而走空窍。”《四诊诀要·四诊抉微》:“夫气由脏发,色随气华。”《医宗金鉴·脏腑经络先后受病》:“气色见于面部,而知病之死生者,以五脏入鼻,藏于五脏,其精外荣于面也;色者,青赤黄白黑也;气者,五脏之光华也,气色相得者,有气有色,平人之色也。”论望面色主病,因五脏六腑之气,其血气皆上注而滋荣于面,故望面色可诊脏腑病证,色有五色,五脏主五色,色有主色及病色。主色为脏腑气血内盛而外荣;病色各有其主病特点,辨色主病,既要知其常,又要知其变。
邪热内盛而迫津偏渗膀胱则小便次数多。见中焦消渴证,如第十三2条:“气盛则溲数,溲数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金匮要略心典·消渴小便利淋病》:“胃既坚硬,水入不能浸润,但从旁下转,而又为火气所迫而不留,故曰气盛则数溲。”其证机是邪热内盛而迫津偏渗膀胱则小便次数多。
水气盛实则为水气病理病证。见太阳风水证基本病理特征,如第十四2条:“气强则为水,难以俯仰;风气相击,身体洪肿,汗出乃愈。”仲景于此主要论述水气盛实的病理特征与病证表现。
水气病理为下药所治而不能被祛除。见水气病证,如第十四21条:“医以为留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指出水气病证,其治当针对证机而治,而不当仅用下法治疗水气病证,若治疗仅执于病证表现,而未能从证机而治,故用下法之后,则水气仍在而病证不除。
寒气侵袭于膀胱。见膀胱寒厥证,如第十四30条:“气转膀胱,营卫俱伤。”其证机是寒气内斥而外攻,阳气虚弱而不能外达。
胃气下泄气利证。见胃气下泄气利证,如第十七47条:“气利,诃梨勒散主之。”其审证要点是气从胃脘而直趋肛门,其证机是胃气虚弱,不能固摄中气而下泄;其治以诃梨勒散。仲景辨气利证具有独特的辨证论治精神,且不可把气利证局限在下利而伴有矢气,认识仲景辨气利证具有广泛的辨证精神,法当全面理解。
穴名,即气街穴,亦即气冲穴之别名。《灵枢·卫气》:“胸有气街,腹有气街,头有气街,胫有气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于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冲)与承山、踝上以下。”见妇人杂病错综复杂证机,如第二十二8条:“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详见“下根气街”项。
穴名,即气冲穴,在腹股沟稍上方,当脐中下5寸,距前正中线2寸。见妇人杂病错综复杂证机,如第二十二8条:“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详见“气冲急痛”项。
气冲穴部位急剧疼痛。见妇人杂病错综复杂证机,如第二十二8条:“下根气街,气冲急痛,膝胫疼烦,奄忽眩冒,状如厥癫。”其证机是寒气循经脉而客于气冲穴,寒凝而不通,则气冲穴部位出现急剧疼痛。
下焦肾气不和证。见下焦虚证,如第十一18条:“下焦竭,即遗溺失便,其气不和,不能自禁制,不须治,久则愈。”其证机是肾气虚弱,或膀胱之气不足,或大肠之气失职,其气化、固摄之气不及而变生诸证;其治当温补阳气,固摄于下。仲景同时又指出,下焦虚证,若积极治疗,病可向愈;若未经治疗,其正气若能积极恢复抗邪,假如邪不胜正,病亦可自愈。
气机不通。详见“久按之气不通”、“营气不通”、“阴气不通即骨痛”、“阳气不通则身冷”诸项。
气息短促不足一息。见脾胃虚寒证以气虚为主,如第六14条黄芪建中汤用法中言:“气短,胸满者,加生姜。”其证机是寒气充斥而逆乱,壅滞气机而不得运行;其治以黄芪建中汤加大生姜用量,以散寒调理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