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钩沉middot大青龙汤就是l

北京根治湿疹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伤寒论》39条云:“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对此条之理解,历来争议很大。有言错简者;有以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为据,认为此条中尚有发热、烦躁诸症自在言外;有以“三纲鼎立”之说解之者,言大青龙汤证是风寒两伤、营卫俱病,如成无己、许叔微、方有执等;还有言,“脉浮缓”由“脉浮紧”转变而来,“身重”由“身疼”转变而来,言下之意为,表寒已因阳气郁闭而有化热入里之势,且引《内经》言“脉缓者多热”以证之,如尤在泾。

窃以为,这些注解多预定结论而附会牵强,皆不能服人。要正确理解这一条,须从38条大青龙汤证之常规意义“表寒外闭、阳郁化热”中解脱出来,而回归到39条本身。

事实上,仲师自身也不墨守一方对一证、一药对一症,而一方数证、一药数症之用,常贯穿于整个《伤寒杂病论》中,如甘草泻心汤除治心下痞外,还以之治狐惑病;炙甘草汤除治“伤寒脉结代,心动悸”外,还以之治“肺痿涎唾多”;桂枝汤,“表证得之,为解肌和营卫;内证得之,为化气调阴阳”,《金匮》还以之治妊娠恶阻。涉及到药物,如石膏之用,除以之清热除烦外,还以之软坚散结,如木防己汤治膈间支饮之心下痞坚,其中石膏即此用矣。可见,一个经方之“证”是活的,不是死的,即如大青龙汤证。

大青龙汤之“常规”功效乃发汗疏表,清热除烦,然从药物组成,并对比越婢汤、麻杏石甘汤等方,且参考《金匮》“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来看,大青龙汤的功效撮其要而言,就是“发越”两字。从此数方中,可发现一“发越”之药对,就是麻黄和石膏。二者相配不但可发越热闭,还可发越在表之水气。较之越婢汤,大青龙汤又多了桂枝和杏仁两味,而且其余各味量也相同或相似。麻黄和石膏再合桂枝、杏仁,则发越之功中,温通开闭之力更胜一筹。故大青龙汤不但发汗宣郁烦,更能发越在表风寒水湿诸邪。其中石膏就其单味作用而言,不但可清热除烦,还可因其甘寒而监制大队辛燥之品,以免伤阳耗津;更因其辛寒,和其他辛温之品可相激相荡,对立统一,使全方发越功效尤佳。可见,大青龙汤中之石膏非只为“郁热烦躁”而设。

了解了这些道理,跳出了固有“框框”,则39条不难理解。

紧扣39条原文来看,伤寒脉浮者,为表邪之象或郁邪突表之势;而脉缓、身重者,明明白白,不就是湿吗?如释为“欲化热入里”,则显为牵强;身不疼者,乃无寒之拘急收引之象,或寒微不足以成紧(或许有人要问,既曰伤寒,怎能无寒?这个大家应该知道,仲师曰伤寒之病者,不仅为寒耳,如《金匮》有云:“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脉浮缓”和“身重”结合起来看,则风湿困表无疑。风性外向,但因湿邪黏滞而外突不得,故脉浮;湿性重着,但因风力“外扯”而内入不能,则困坠于肤表,郁遏表阳,故脉缓、身重。如为风寒或寒湿在表,则皆不可能是浮缓之脉。身重“乍有轻时”者,为身重偶有减轻之时,说明表阳郁闭因借自然阳旺之时而有伸展之机。

此证既为风湿困表、表阳郁闭之证,而大青龙汤可发越在表风寒水湿诸邪,则仲师治以大青龙汤并曰“发之”,便在所当然了。

或许有人又问,《金匮》第二篇论及“风湿相搏”之证者多,但为何仲师不以大青龙汤主之呢?

《金匮》风湿相搏之证,若大家细细领悟,会发现风湿郁于肤表者少,而流注于筋肉、骨节者多,故皆“身疼”“一身尽疼”,且大多有“汗出”“头汗出”之症,故如主以发越卫表之大青龙汤则皆不宜也。只有防己黄芪汤证“风湿,脉浮、身重”和《伤寒论》39条之证相似,但因表虚“汗出恶风”者以大青龙汤为忌,而主以防己黄芪汤(此又反证了39条“烦躁”不必有,但定“无汗”矣);还有麻黄加术汤证,用方近于大青龙汤,但前者“湿家身烦疼”,既烦又疼,说明湿邪已浸入肌肉、筋骨,滞重而位深,如用大青龙汤之发越表邪则有所不宜,故以麻黄汤发汗散湿,而重加白术以导引药功入里,加强利化在里肌肉、筋骨之湿。仲师之意,白术主肌肉、筋骨和位深在里之水湿,此点亦可于《金匮》“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以及白术附子汤证、甘草附子汤证等得到印证。

如此前后左右对比参照之论述,所得核心无非是,39条乃“风湿困表、表阳郁闭”之证,大青龙汤主之者,乃开表闭通阳郁、发表风越表湿矣。如因少阴阳虚而煦化不及所致之证,则非大青龙汤伤阳耗气所宜耳,故云“无少阴证者”。

《伤寒论》39条大青龙汤之运用,亦正是经方“方机对应观”的有力体现。

四旬女,素有喘嗽宿疾、咯泡沫痰5年余,时胸闷气短、迎风则甚。刻下,生产后7月,腹大如釜,全身肿胀,头晕,背痛腰困腿酥,身痒,搔之则起红痕红疹,口干渴引饮,食可,小便少,舌青淡、齿痕豁然,舌中后苔白腻积腐,舌前少苔,左脉濡缓细涩,右脉按之濡缓、寸关兼滑。

论病机,此患素伏风痰于肺,产后肺肾有亏,肺气宣肃不利,肾虚气化乏力,因之水津不布、水道更为不畅,风水痰饮遂郁于表、困于里,清浊升降失常,而各症丛生。舌青淡、齿痕豁然者,水饮之象也;苔象亦为气化不畅、清不布、浊不化之候;左脉濡缓细涩者,阴血因邪阻而不流利矣;右脉寸关兼滑者,肺胃风痰耶。

论治则,当温养肺肾基础上,主以发越风痰水气,宿疾新病“一锅端”,遂疏以大青龙汤加味治之:麻黄12g、桂枝12g、杏仁9g(捣)、生姜9g、大枣10g、石膏20g、生黄芪30g、厚朴9g、大腹皮12g、熟地18g、怀牛膝12g、炙甘草10g,水煎服。

患者服10剂后,因故延迟一月复诊,自诉服完10剂后,各症均大减,尤其全身肿胀消失,腹大缩小,口无干渴,头晕、身痒亦消,而喘嗽咯痰、胸闷气短近一月余亦未再犯;舌淡,齿痕变浅,苔转薄白,脉象濡缓,较前滑利。遂以原方小其剂,而继施固本、越邪、固效之功。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736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