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伤寒论ldquo治汗rd

专业治疗白斑医院 http://m.39.net/pf/a_4328648.html

一.《伤寒论》“治汗”八法探析

[导语]本文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治汗的方法。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出汗表现。本文在探析《伤寒论》各种汗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的同时,总结出调和营卫、清热生津、清心除烦、泻热通便、疏利肝胆、利湿退黄、温阳祛寒、回阳救逆八种治汗的方法。

张仲景 伤寒论 汗证 治法

《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汗由阳气蒸化津液,发泄于腠理而形成,能润泽肌肤,调和营卫,清除废秽。若阴阳平衡,气血调和,腠理固密,则津液内敛,反之,阴阳偏胜,气血失调或营卫不和,腠理疏泄,则可引起汗液外泄。

汉·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记载了多种不同的汗出表现,如大汗出、自汗出、手足浆浆汗出、手足濈然汗出、额上微汗出、头汗出齐颈而还、汗出而喘、盗汗、黄汗等。汗出表现虽多,探究其病因病机,不外乎是营卫不和、里热炽盛、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阳虚汗漏、阳气暴脱等。笔者根据各种汗证不同的病因病机,把《伤寒论》的治汗方法总结如下。

调和营卫《伤寒论》第53条:“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外邪犯表,卫阳受伤,肌表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卫失去平衡协调。“汗之根本由于营气,汗之启闭由于卫气。”(《景岳全书》)汗多终是营卫不和所致。荣虚则不能内守而泄越,卫虚则不能外护而固密。症见汗出遍身,淅淅恶风,时有低热,烦劳则张,神疲肢倦,食欲不振。舌淡红,脉缓。“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桂枝汤主之”。“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应用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使邪去正安,营卫调和,则汗自止。

清热生津里热迫津是阳明病经证或腑证里热炽盛,蒸腾于外而致。身热里热较盛,迫津外泄,以致汗出。如《伤寒论》第条:“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第条:“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第26条:“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为里热迫津外泄之例。其中第条阐述的阳明病机为里热盛迫津外泄。第条为阳明里热独盛之证。第26条为表邪入里化热,津伤较为严重,气伤也较明显之症,故用白虎加人参汤,则津复汗止。

清心除烦汗为心液,“汗出于心,热之所致”,“所以清心则液荣于内而为血”(《古今医统》)。《伤寒论》第条:“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本条阐述伤寒余热未尽,邪热留扰胸膈,胸膈中邪,热郁于上,发为头汗之病机。症见心悸失眠,汗热蒸蒸,烦躁不安,面红唇赤,口渴喜冷饮,尿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数或弦。证属心火偏旺。方选栀子豉汤,清胸中之邪热。临床上可酌加竹叶、生地、连翘心、莲子心、麦冬、五味子、煅龙骨、煅牡蛎等。平素性急,肝热内蒸者,加钩藤、杭白芍、决明子。

泻热通便《伤寒论》第条:“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第条:“但发潮热,手足荥荥汗出,大便难,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手足心汗出,多为生理现象,但若汗出过多,又兼口干咽燥,便秘尿黄,舌苔黄燥,脉洪大者,此为郁热熏蒸,热结不通所致。手足汗出是阳明腑证的主症之一,多有燥屎内结为主要指征,故投大承气汤泻下热结则愈。

疏利肝胆《伤寒论》第条:“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第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用以方测证之法探之,当有少阳枢机不利,肝胆疏泄失调,以致水道不畅,阳郁不能宣达于全身,而反蒸腾于上部。唐容川说:“阳遏于内,不能回散,但能上冒,为头汗出,故用柴胡以透达膜腠。”本法适用于气机郁结、枢机不利,症见心中痞硬、呕吐下利,或胸胁苦满、但头汗出、往来寒热、脉弦。柴胡类方可疏肝理气,宣展枢机,阳郁得伸则汗证可除。

利湿退黄《伤寒论》第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熏灼,其身发黄。”此条文阐述火热内伤,太阳、阳明之热邪蕴结于里,里热不得外越,湿浊不得下行的情况下,必蕴郁熏蒸,影响肝胆疏泄功能,致使胆汁外溢而汗出必黄。第条:“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素蕴湿热,或湿热外袭,郁而不达,邪郁中焦,湿热蒸腾于上,而额上微汗出。症见汗出色黄如橘子汁,沾衣着色,粘腻不畅,并伴发热、目黄、身黄、小使黄如豆油色等症,脘腹痞闷,倦怠纳呆,苔厚黄腻,脉濡。多为湿热内蕴发黄所致。方选茵陈蒿汤以达清热利湿、退黄汗止之功。

温阳散寒《伤寒论》第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本条阐述太阳病发汗过多,而致表阳虚汗漏不止的证治。汗出过多,阳从汗泄,阳虚则不能固摄于外,肌腠失密,故汗出不止,遂则诸症蜂起。如汗多耗阴,津液亏乏,故小便难;阴虚津亏,筋脉失养,故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其病机是邪气外犯,卫阳不固,营卫不和,阴阳俱虚,而以阳虚为主。故成无己曰:“太阳病因发汗,遂漏不止而恶风者,为阳气不足。”方用桂枝加附子汤温表阳、散表寒以止虚汗。此外,《伤寒论》第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疾,必大便初硬后溏。”此证为胃中虚冷,阳气不固,非理中、真武而不能取效。

回阳救逆“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说明发汗太过,可使卫阳受损,甚则亡阳。危重病患,突然大汗不止或汗出如油,并伴有呼吸喘促,神疲乏力,面色青白,四肢厥冷,乃阳虚欲脱之证。《伤寒论》第条,之汗出为液随阳脱,治宜四逆汤回阳救逆,阳回液复则汗自止。若兼有格阳者,证见“吐已下断、汗出而厥、脉微欲绝者”(《伤寒论》第条),治宜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破阴回阳。回阳救逆法适用于阴盛格阳之汗(又名油汗、黏汗、绝汗、脱汗)。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任何一方的亡失,都将影响另一方,最终导致阴阳离决的危重证候,其汗出如油、黏腻不易流动,口渴喜冷饮,烦躁不安,四肢温,舌红干燥,脉细数无力等谓之亡阴;若进一步发展为阴脱,阳无以附,其大(冷)汗淋漓,手足逆冷,畏寒,面色苍白,口唇青紫,舌质淡,脉微欲绝等谓之亡阳。临床上病至少阴,少阴寒化,心肾阳衰,病至厥阴,两阴交尽,阳尽寒极,多为阳亡故也,乃预后不良之症。治宜回阳救逆,选用大辛大热之四逆类方,方可挽救万一。

总之,汗证虽为小病,亦不可轻视,汗出异常,日久不治,身体必受其害。治疗汗证时,应重在辨证论治。汗证可单独出现,也可作为它病的附属症状出现,临证应辨别主次,灵活运用。部分敛汗止汗药,如麻黄根、浮小麦等,因其药性平和,无论何型皆可作为辅佐药运用,不必拘泥虚实寒热。

二.伤寒论纲要

一个中医人,不能以《内经》里的内容去解释整篇《伤寒论》,是没有学好《内经》和《伤寒论》;不能以《伤寒论》参悟《内经》相关句段,也是没有学好《内经》和《伤寒论》。是为引言。

1六气主气标本从化说

内经云: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中见厥阴;厥阴之上,风气(木)主之,中见少阳;阳明之上,燥气(金)主之,中见太阴;太阴之上,湿气(土)主之,中见阳明;太阳之上,寒气(水)主之,中见少阴;少阴之上,君火主之,中见太阳。

经又言: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凡中见者,皆相表里也。

这是什么意思?

少阳太阴从本者,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同气,故当同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少阴本火而标阴,太阳本寒而标阳。二经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气之化,或从标气之化。阳明厥阴,不从标本,而从中见者,阳明本燥而标阳,厥阴本风而标阴,因燥有寒燥温燥之不同,风有风寒风热之各异。二经除本气主症之外,每从中见之气。如阳明主燥,胃阳不足之人,则燥从湿化,乃中见之太阴气也。厥阴主风木,如木郁血热者,则木从火化,乃中见之少阳也。此伤寒病,随人体之阴阳化寒化热之理。再解释:

本,指本质,本来的内在。标,指名义,标号,称呼。

古圣解释六气:风火热湿燥寒。风称厥阴风木,火称少阴君火,(火有二,君火,是心,人身中为君者,应当“无为”也,相代其用事)热称少阳相火(以“热”分别之,实际亦是火也。(丞)相代君主管事。),湿称太阴湿土,燥称阳明燥金,寒称太阳寒水。人与天地相参,天体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其名号皆蕴有至当不易之理。

道德经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曰少,为不及,三曰太,为太过。少阳一阳也,阳明二阳也,太阳三阳也。物极必反,阳极阴生,阴极阳生。阴阳互根,五行如环,自然造化之妙也。三阳生一阴,一阴厥(从阳化生而来,接过)阴也,二阴少阴也,三阴太阴也。三阴再生一阳,循环不息,生生不已也。万物负阴而抱阳,内生长而外收藏。所以足太阳寒水膀胱经主人身最外一层,寒水主冬藏令也(寒为阴邪,其性收敛收引,自外而内伤人,必始于太阳经;亦有直中于内者,又属于《内经》所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内虚招外邪的情况),次之者者,足阳阳燥金胃经也,燥金主秋收之令也;最内一层者,足厥阴风木,风木主春生之令也,次之者足少阴君火,君火主夏长之令也。其妙难以尽述。姑亦浅述之:春之温生夏之热(木生火),夏之热生长夏之湿(火生土),长夏之湿生秋之燥(土生金),秋之燥生冬之寒(金生水),冬之寒再生春之温。生生不息,长养万物之自然造化也。(自然有生亦有杀,五行有生亦有克;医之道,让人趋吉避凶,延生逃杀也。道,不可道也。)

人身中胆,称足少阳胆(暂仅以足经而论,手经暂不论)。足少阳胆经之病,无论何邪入之,皆化为(阳)火。也就是说悉从火化,故仲圣《伤寒论》中的少阳篇纯以大小柴胡汤加减主治之。(当然,邪入人身,每每是从其类,从其类,如寒(阴)伤营(阴),风(阳)中卫(阳))。太阴脾经之为病,属(阴)湿者极多,故仲圣《伤寒论》中的太阴篇纯以理中辈,四逆辈主治之。

为什么又会这样呢?是因为:少阳相火,少阳是标,是名;相火是本,是质(相对待而言)。太阴湿土,太阴是标,是名,湿土是本,是质。正因为如此,其标与其本,是同一气。所以少阳只有化火的症状,太阴只有化湿的症状。少阴太阳从本从标者:因少阴本是君火而标名为少阴,太阳本是寒水而标名为太阳。二经标本异气。故或从本气之化,或从标气之化。太阳病从本化为寒症,则成桂子加附子汤症(此少阴之真阳素虚之人),因太阳与与少阴为表里(一表一里,一脏一腑)也;太阳病从标化为热症,则转属阳明经白虎汤症(此阳明胃经素有燥热之人),以太阳与阳明二经逐次相传也。(注:太阳从标化热之症,《伤寒论》首篇《太阳篇》麻桂二方即是;太阳从本化寒之症,实也指太阳少阴同病之麻黄附子细辛症,总需以附子治其从本化之寒。)

少阴君火。少阴是标,君火是本。本气是火而标名为少阴阴也。标与本不是同一种气。太阳寒水。太阳是标名,寒水是本气。标与本不是同一气也。称为“标本异气”,邪入其经(进入到人身的某一层次),表现出来的病理症状,有时是从本化的症状,有时是从标化的症。(此化是随人体阴阳之素因也,人体阴阳之素因又是受大天时时时刻刻之影响也)

兹再详释前面这一句:足少阴肾经病,若病从标化,化为寒;若病从本化,化为热。仲圣〈伤寒论〉中以姜附等汤治其从标化之寒,以黄连阿胶汤大承气汤治其从本化之热。

先大人曾妙悟于此。作有《伤寒论六经病机纲要》

2伤寒论六经病机纲要

足太阳为膀胱腑之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会于目大眦之睛明穴,二经皆行体表之外层,故名太阳。膀胱属壬水,水之性寒,故膀胱为寒水之腑,小肠属丙火,火之性热,小肠名为火腑。凡六气之感人,各从其类而为合。经谓寒暑六入,暑统风火为阳,寒统燥湿为阴。阳邪感人,自上而下;阴邪感人,自下而上。此伤寒始于足太阳故。

太阳病为人身最外一层,总六经而统营卫,营行脉中,为体表之阴;卫行脉外,为体表之阳。营卫二者,皆始于先天之精气,生长于后天水谷之气。叶天士言“胃为卫之本,脾乃营之源”。营主于心,卫主于肺。金鉴言“以其定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

阴阳二者之邪,其性各异。寒主收引,热主发泄。后世医者,以伤寒为一治,其余五气统归为温病。伤寒与温病,虽其治法不同,而都有营卫之别。但是,在营卫表现的依据,各有法门。伤寒之别营卫,在有汗无汗,而分表实表虚。温病之别营卫,在舌白舌红,而分在气在血。寒为阴邪,其性收敛,伤人自下而上,自外而内,多由经气相传,一层渐深一层,自经络而脏腑。温为阳邪,其性发泄,伤人自下而下,自气至血,脏腑相传,自脏腑而至经络也。

伤寒一症,虽以阴邪而言,但其中又有中风与伤寒两者之不同。风也者,经言“风为百病之长,六气之帅也”。五行之暴动,激发其气而为风,所以风者夹杂于五行(其它四行)之中。六气虽各有时令之专主。然每岁之中,风居首令,以统一年之气令,实则春有风温,夏有风热,长夏有风湿,秋有风燥,冬有风寒。伤寒论中之风,为寒水之中而来,与寒水之气相较,而为寒中之阳邪。

汗说

经言“人之汗,以天之雨名之”。吴鞠通言“汗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由后天水谷之资生,其统在肾,以肾主五液也,五脏分主在心,以心主汗也”。原以心主血脉,营卫附之,汗借水谷为资源,赖心阳以鼓舞而为汗,凡身之阳气,皆心所主。阳盛之体,过汗则伤阴,阴盛之体,过汗则伤阳。

风中卫而用营药,寒伤营而用卫药说

经言“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营与卫,为一阴一阳。阴阳有互根之道。凡外邪之感人。各从其类而为合。风为阳而中卫,寒为阴而伤营。卫为风中,失其卫外之功用,则营阴不守而汗出。汗乃营中之液,故《伤寒论》中言“营气和者外不谐”,是卫为风中而病,其气不与营和谐故也。又言营弱卫强,故以桂枝汤,用桂枝之辛以去卫中之风,芍药以敛营液也。寒营皆阴,寒主收引,阴主闭合,不易化热也。卫外而营内,营中受寒,卫分被束而无汗。故以麻黄汤,用麻黄苦辛而温,开通卫分,桂枝以宣营中之痹,使营中之寒,随汗出卫而解也。

太阳职能与病变足太阳为膀胱腑之经,总六经而统营卫,与足少阴肾经为表里。在中风伤寒之感人,从太阳而入营卫,若表气壮则营卫之气固密,邪无由入;表气虚者,则营卫之气不能御外,风寒得而乘之。营为表阴,卫为表阳。寒为阴邪,风为阳邪,邪之感人,各从其类。故风中卫而寒伤营也。然太阳经乃膀胱寒水之腑,其本寒,其标阳。与足少阴肾为表里,一脏一腑。同主寒水。而太阳之卫阳,根于少阴之真阳。若少阴之真阳素虚,则太阳之卫阳亦弱。病在太阳,过汗则卫阳随汗泄而更虚,而从本化为寒,成桂枝加附子汤症。太阳之阳素盛,病在太阳,过汗则标气而化热,则转属阳明,以太阳与明明逐相传也,为白虎汤症。其余诸多变治,因风因寒,表虚表实,诸多不同,皆缘人体虚实有别,汗吐下三法失宜,病机错杂,宜深思熟虑,临症运用。

阳明职能和病变说足阳明胃为阳土,与足太阴脾为表里,与手经太肠并称阳明。大肠为庚金而主燥,所以阳明阳土与燥金而同气化。内候胃中,外候肌肉。其病有经病腑病之别。经病亦有表虚表实之不同。腑病有燥化湿化之各异。经病多由太阳经传来,腑病多由太阳发汗利小便伤其津液以致胃燥而转属。经病则身热恶寒鼻干目痛,或兼太阳未乏之邪而头痛身痛之太阳症者;或阳明经邪正盛而涉及少阳,兼见寒热往来,口苦目眩,胸胁满痛之少阳症者。此皆谓之合病。所以经病,有麻黄桂枝,葛根等汤。及其表解化热,有白虎加人参汤,等等。腑病多由人之胃阳素盛及发汗利小便亡其津液,久病化热而归并。在伤寒一症,他经手足同病者少,唯阳明腑病化燥,则手足同病者多。故三承气汤,麻仁丸,蜜煎,猪胆汁,土刮根等导法,因病有轻重缓急虚实之别。亦每有胃阳素虚之人,而同太阴湿土之化者。《内经》所言“阳明同中见太阴湿土之化”,故《伤寒论》中有食谷欲呕之吴茱萸汤,及发黄与慎下诸药。其法散见各篇,当遵循而取治。

足少阳经病机变化概说少阳有手足二经之别(六经各有手足二经,人体手足经络共十二经;另有奇经八脉等),足经属胆而手经属三焦。主风木而司相火,同本气之化。其经行向之侧,居表里之界。外出于阳而内入于阴。故《内经》言“小阳主枢”。其性主升发,恶抑郁而喜条达,病则寒热往来;外邪传入其经,悉从热化。胸胁为外邪入里之关隘,属少阳经循行之部位,又是心肺之宫城,邪入其经,则胸胁之气化不利,因而苦满喜呕,为必有之证,余唯或悸或烦或渴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咳,则因其旁处之素因而涉及。少阳经的正病,不涉及他经者,非汗吐下三法可解治,治法宜逐其本性之升发,宣郁透邪,清泻其热,及和中安胃,以利枢机,令邪分消而病已(小柴胡汤症)。若误汗,则徒伤心胃之液以增热,心液伤则心之功用“任性”,胃液伤则胃热助胆热上蒸而病人出现谵语症状;误下则伤其中气(脾胃的气化功能),中无所主而为悸;误吐则损其胸中之气液,则胆热益甚而为惊。故〈伤寒论〉中有汗吐下三法之戒。然少阳之邪,多由太阳与阳明二经传来,若太阳之邪未罢由阳明而涉及少阳,谓之合病;有平时胃燥之人,邪在阳明经腑同病,而经邪已传少阳,阳明腑实已成,故仲圣有柴胡桂枝汤,太柴胡汤,小柴胡加芒硝等汤之治法。此是少阳经之邪亦借(汗吐下)三法为出路也。另有少阳之邪入于太阴,木病而刑土,又属经气相传而成黄连汤症者。

太阴病机概说足太阴为脾脏之经,居中土而运四旁。属湿土之脏,与阳明胃为表里。胃为阳土,脾为阴土,阳土喜降,阴土喜升;阳土喜柔,阴土喜刚。阳土主燥,阴土主湿。内经云:“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太阴本湿而标阴,同本气之化,故其为病,属热者少,属寒者多。病多自利腹满之证。然太阴虽为至阴之脏,而外主肌肉,营卫附之,初病有见太阳之表证者,若病在表时过汗伤其津液,则胃中燥热,或太阳病误下邪陷化热或因人之胃阳素盛,则太阴之湿而从阳明燥热之化,而成承气证或桂枝加大黄证。其法详见各条,学者当究其理。

足少阴肾经为寒水之脏,与太阳膀胱腑为表里。与手少阴心同称少阴。心为君火,肾属寒水。《内经》言:“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少阴本火而标阴(真阳藏于肾,为水中之火,而合坎象)。标本异气,而从标本之化。从水化则为寒,从其标也。从火化则为热,从其本也。其为病,或太阳少阴表里同病或寒极而亡阳,或热极而亡阴。亡阳由少阴不胜之寒水侮太阴所胜之湿土。湿土寒,其气不升而下降,而下利不止,如用姜附等法皆属驱阴寒,温真阳暖土脏。亡阴之治,如大承气汤泻热以救阴,黄连阿胶汤,育阴以敌热。猪苓汤育阴以利水,其他咽痛停饮变化多端,详见各条。

少阴伤寒从阴化为寒之证:脉沉微细,此三种脉皆属阴脉;但欲寐,盖阳动而阴静,阳主寤,阴主寐。其症其脉,皆属阴寒,阴寒伤人阳气,故身重而但欲寐也。少阴伤寒,从标化寒之证,总由肾中之真阳素虚,邪入而从寒化;或曾久病寒湿,伤其真阳;或因它病过服寒凉,以致真阳暗损。但其真阳之虚,各有微甚之不同;阴寒之伤,有轻重之别;起病之日数亦有久暂之悬殊。虽同属阴寒伤于少阴再涉及它处为患,亦有因它处之偏虚而后感伤。更烈者:真阳虚,少阴伤寒从阴寒之化,阴寒又复伤阳,真阳再受损,如落井再下石,往往有大剂回阳救逆都来不及救者。(施以艾灸法回阳更捷)少阴水火自然说少阴为寒水之脏,其卦应坎:阳内而阴外。其时令布冬,其气寒,当此时,天地之真阳潜藏于水底,人身之真阳藏于肾而为坎中一阳爻:阳内而阴外(水外暗而内明)。水者,由于在天之气下降,降者为阴,降极而阴极,阴极化气而为水,则气令大寒,故十月建亥,为岁令之终,水生于亥也,故《内经》言“天一生水”(此处解说应需探究宇宙起源),生命之水,当珍之重之。阴中含阳,阴极阳生,天之阴气降极,蕴有地之阳气上升,升者为阳,升极而阳极,阳极化气而为火,则气令大热,其卦应离:阴内而阳外(火外明而内暗)。其时令布夏,合人手少阴心,故五月建午,为岁令阳气之终。《内经》言“地二生火”也,乃地之阳气上升而极,天地气交,子午合化。故子午主少阴君火,阴随阳而化气,此心肾并称少阴之理。然天为阳,气降则为阴;地为阴,气升则为阳。故火之性上升,水之性下降。离中之阴,下降于坎则寒;坎中之阳,上升于离则热。故离中虚而坎中满(火无定形,水有实质)。阳中寓阴,阴中蕴阳,此阴阳互根之理。人身应之,平人则水火协调而无偏胜(体内水火阴阳要处于一个动态平衡之中),有偏胜则为病,偏之轻者病较轻,偏之重者病较重。天之阳气下潜藏于水中,人之真阳藏于肾中(藏在“天一”所生的真水之中),为先天生命之源。故少阴本火而标阴,而有从水火之化,此天地合人身自然之理。

三.脂肪肝的用药心得

1何首乌,柴胡

五脏调和,气血生化有源,津液输布畅达,则百病不生。若脏腑失调,肾失气化,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凝瘀。痰瘀湿浊充于血中刚血脂偏高,结于肝中则为脂肪肝,中老年人多肝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疏泄不及,以至津滞成湿,血滞成瘀,何首乌可补肝肾,使肝木得养,柴胡疏肝理气,得何首乌之补而疏泄有力,肝失疏泄这一问题即可得以解决。待气机畅通无阻,何患浊阴之邪滞留?何首乌与柴胡配伍,可谓一补一攻,一静一动,攻补兼施,动静结合,二药相得益彰,乃最佳组合。对有郁热征象的,柴胡可以散其郁热。另外,柴胡可以引药入肝,使药物直达病所而药性更专。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2黄芪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气机的升降在津液的输布与水湿的代谢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若脾胃功能失常,亦可发为此病。黄芪可补脾升清阳,配伍泽泻渗降浊阴,气机升降得调,则此问题即可得以解决。另外,脾主运化水谷,有因过食肥甘厚味得脾,而使脾的运化功能失常者,常内生痰浊,充斥于肝,黄芪与白术配伍用可以补脾助运化,恢复脾的功能,从而使痰源得除:黄芪与活血药相伍可以补气助血行,防止痰瘀滞留而病情加重。

3,淫羊藿

痰瘀湿浊滞留于肝及周身,可因肝失疏泄,脾虚不运,然命门火衰,釜底抽薪何尝不是湿浊滞留的另一主要原因,众所周知,肥人多阳虚,此病多见于肥胖人群,对于阳虚气化失常引起的脂肪肝,我常用淫羊藿。原有何首乌补阴精而使阳出有根,淫羊藿补阳,更可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作用。当元阳内壮而离.照当空,一切阴霾自可消散。

4山楂

本病标实为痰瘀湿浊或有热毒(郁热及慢性肝病引起)。山楂可以化瘀降脂,常与石菖蒲,苍术,决明子,地龙等共同化痰瘀,消湿浊,降脂。

5海藻

此药不仅能化痰湿,而且能软坚散结,对有肝脾肿大的,此药能使之回缩。此病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海藻有明显的降血脂作用,从而可以达到双重治疗目的。

比病的治疗一般兵分两路,一路调补肝脾肾以治本,另一路化痰瘀湿浊等邪以治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大部分病人,调补药的用量只占全方的一少半,因为补药多于可能会引起肝胀,毕竟此病早已郁滞太过,况且病已形成,补虚也早已不及,只能在化痰瘀湿浊的基础上进行调补。化痰瘀湿浊药的用量应占一多半。其实此病的治疗,祛邪即为扶正,待邪去时,诸虚自会得以缓解。更主要的是,就见效速度来说,调补肝脾肾远不及化痰瘀湿浊,但如果病人虚象很明显,则可以破例。

四.《伤寒杂病论》中煎药用水浅谈

古代医家历来十分重视煎药用水的选择,正如《医学源流论》中所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仲景煎药用水之法多有独到之处,某些内容对今天的临床应用还具有一定的启发指导意义。现对仲景煎药用水种类及功效特点使用注意等,结合前人理解和现代研究,综述如下。

  1取自然饮水煎药,溶解药物已达天成

  1.1普通凉水

  现代研究证明大多数药物的有效成分及药物在加热过程中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新有效成分均可溶于水中,因此临床常用的煎药用水乃水质纯净的普通凉水。《伤寒杂病论》常用首汤剂中有首选用普通凉水煎煮,占汤剂总数的86?27%。

  1.2泉水

  《金匮要略》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等4方选用泉水煎药,治百合病及误治之证。其中知母、滑石、代赭石均以泉水煎。泉水性寒,宜解热闷烦渴,通利小便。《金匮要略编注》云:“加之泉水以泻阴火,而阴气自调也”。

  1.3井花水

  《金匮要略》除热癫痫之风引汤用井花水煎煮。其乃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清冽异常且水质极佳,可治热解烦。现代研究证明井花水有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调节末梢神经消肿止痛的作用。《食宪鸿秘》中说:“凡井水澄蓄一夜,精华上升,故第一汲为最妙”。井花水凉能清热,甘可助阴,宜煎补阴药及气血痰**。

  1.4东流水

  《金匮要略》治寒饮挟热之泽漆汤要求泽漆先以东流水煮取。《医学正传》云:“顺流水性顺而下流,故治下焦腰膝之证,及通利大小二便之药用之”。急流水性急顺而达下多通利小便。此处实乃取其顺流之性,加强诸药降逆平喘,清热通利小便。

  2巧取自然水或加工用水

  2.1潦水

  《伤寒论》麻黄连轺赤小豆汤用潦水煎煮。《注解伤寒论》言:“又煎用潦水者,亦取其水味薄,则不助湿气”。潦水既雨水,其自天而降,在地面流动,内含天地之气,可助宣通表里,使表解里和,瘀热得除。此处取其性平味薄,助诸药解表散邪清利湿热。

  2.2麻沸汤

  《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及《金匮要略》走马汤均用麻沸汤渍之绞汁。其性温主发散。用之意在轻扬宣散,取其性而不取其味,煎药汁太浓反伤胃气。故沸水浸后绞汁取其气扬,则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能清利上部心胸无形之邪热,走马汤通利大便而不致过于峻猛,使邪去而不伤正。

  2.3甘澜水

  苓桂草枣汤用甘澜水煎煮。《注解伤寒论》云甘澜水“扬之无力,取其不助肾气也”。《本草纲目》言甘澜水“劳之甘而轻”“益胃健脾”,故可下伐肾气,中益脾胃,助诸药温脾制水。现代科学认为,用机械手段将水高速搅动就可以得到分子呈自由浮动状态的活化水,活化水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后世多取其性速走而不守,用于药物煎煮。如《温病条辨》三仁汤用之煎煮既可宣上畅中又可渗下。

  3选取酿造之水液

  3.1清浆水

  《伤寒论》枳实栀子豉汤及《金匮要略》矾石汤皆用浆水煎煮。《伤寒分经》言其为“炊粟米熟,投冷水中浸五六日,味酢生白花,色类浆”,“其性凉善走,能调中宣气,通关开胃,解烦渴,化滞物”。用之可清热除烦,理气宽中,降逆平喘,通利小便。现代研究证明浆水含有大量的维生素和有机酸,有助于胃肠对食物的消化和酵解,清浆水多用于热性疾病、消化不良、消渴等。

  3.2苦酒

  《伤寒论》苦酒汤及《金匮要略》芪芍桂酒汤取苦酒敛疮消肿;摄营敛阴,泄营中郁热。成无己注:“酸以收之,苦酒之酸,以敛咽疮”。苦酒即米醋,性温味酸苦,宜消食开胃,敛疮消肿,散瘀止血,解毒杀虫。

  3.3酒

  仲景用酒又有酒、清酒、美清酒、白酒之别。《药性歌括四百味》云:“酒性辛温,活血祛风,寒湿痹痛,通络堪用。”《本经疏注》称“不谓其引药上行,即谓其引药性入血,不曰性热而驱寒,即曰性速而行气”

  3.3.1酒

  防己地黄汤用酒浸绞汁,《金匮要略心典》言“用其轻清,归之于阳,以散其邪”。红蓝花酒中酒煎红蓝花,乃取酒性辛热散寒行血,以助红蓝花通经活血祛瘀。

  3.3.2清酒

  芎归胶艾汤、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三方加清酒煮药。清酒为古代用米酿造作祭祀用的好酒,质地纯净。用之可活血散寒助药温通,养血止血调经安胎。

  

  3.3.3美清酒

  麻黄醇酒汤用美清酒煮药。陈无犀言:“非美酒不能通营卫,故酒煮以助麻黄发汗,汗出则营卫通而内蕴之邪悉从外解耳。”美清酒加强麻黄走表发散,浓度虽低,亦应慎用于黄疸,临床多用黄酒代替。

  3.3.4白酒

  栝楼薤白白酒汤、栝楼薤白半夏汤加白酒煎煮治以胸痹主证及痰饮壅盛之胸痹。《语译》言为“米酒初熟”,也有曰酒之贮久面生白华而味酸者。当以米酒为是,类似今之醪糟,可通血脉,助阳散结。佐以辛散温通之白酒,可行气活血,助薤白行气通阳。

  4加用动物稠浊之液或代谢之水液

  4.1马通汁

  《金匮要略》中柏叶汤用之煎煮,马通汁即白马粪绞汁滤过澄清后取其清汁。性微温,善引血下行而止血。尤在泾云:“马通引之使下,则妄行之血顺而能下,下而能守矣”。另外《金匮要略》治马坠及一切筋骨损方以童便和酒煎煮,童便味咸性凉,能散瘀止血,滋阴降火。现代研究表明人尿中含丰富的褪黑素,此成分有镇静、止痛、催眠、解除疲劳等作用,而儿童时期则是其分泌的高峰期。

  4.2蜜

  《伤寒论》蜜煎方取其润燥导便,《医宗金鉴》云:“盖蜜挺入谷道能烊化而润大肠”。猪肤汤治少阴下利后阴虚所致咽痛,白蜜甘寒,生津润燥除烦。《金匮要略》中乌头汤等3方加蜜煎煮,既制乌头毒性,又缓急止痛延长药效;甘遂半夏汤中甘遂半夏为反药同用,加蜜缓和药性,安中解毒;大半夏汤取其安中润燥,又可养血补虚,以治其本。现代研究表明蜂蜜可以抑菌、解毒、保护肝脏、促进创伤愈合等,也有一定的降压,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糖的作用。

  4.3猪膏(脂),猪油之别称。可润燥养血。

  《金匮要略》猪膏发煎及小儿疳虫蚀齿方不用水煎,直接将其他药物加到猪油中溶化服用。猪膏发煎取其润燥之效,与发灰共用可滋补脾胃之阴,濡润肠道,使二便通利,浊气下泄归于肠道则阴吹自愈;使腹胀消,二便通,血脉顺,湿热走于小便,则黄疸自解。小儿疳虫蚀赤方中猪脂调和气血,补中养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561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