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急性网状淋巴管炎患友的家庭中医药

丹*是由β-溶血性链球菌从皮肤、粘膜损伤处侵犯皮内网状淋巴管所引起的以患部突然皮肤鲜红成片,色如涂丹,灼热肿胀,迅速蔓延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炎症疾病。好发于下肢和头面部。临床可见片状红斑,鲜红似玫瑰色,周围界限清楚,手指轻压红色消退,手指放开,红色很快恢复,红肿边缘隆起,高出正常皮肤,有时可发生水疱,疼痛,一般起病急,多数还有发热、畏寒、头痛等全身症状。

祖国医学因其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如发于头面部的称“抱头火丹”,发于胁肋胸腹腰胯部的称“内发丹*”,发于下肢小腿足部者称“流火”,新生儿多生于臀部丹*则称“赤游丹”,大多认为素体血分有热。火邪侵犯,郁于肌肤而发。头部丹*一般肿胀严重,常有剧烈头痛。下肢丹*常与足癣有关,如果不进行适当的调养,反复发作可形成象皮肿(又称象皮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司天,客胜则丹疹外发,及为丹傈疮疡……”《诸病源候论·丹*病诸候》云:“丹者,人身忽然掀赤,如丹涂之状,故谓之丹。或发于足,或发腹上,如手掌大,皆风热恶*所为。重者,亦有疽之类,不急治,则痛不可堪,久乃坏烂。”

一、就诊中医前的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常规、细菌培养、血糖、肝功能等。

二、情志调护

1、对待对病情不了解,对治疗护理产生顾虑的患者,制定健康教育手册,并按手册内容多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使其消除顾虑配合治疗。

2、对待焦虑、抑郁的患者,采用言语开导法及移情疗法。

3、对待疼痛紧张的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并指导患者练习各种养生保健操:放松操、拍打操、太极拳等。

4、组织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病友活动,开展同伴支持教育,鼓励病友间多沟通交流防治疾病的经验,介绍成功的病例。鼓励家属多陪伴患者给予情感支持。

三、起居调护

患者应卧床休息,多饮开水,下肢丹*应抬高患肢30~40度,注意床边隔离。忌挖鼻孔,掏耳朵,如有皮肤破损,应及时处理,避免感染,如有足癣,应积极治疗。已出现象皮肿的,可用医用护套绷缚。

1、注意与他人隔离,洁具专用,每日用温水洗脚,忌用热水烫洗局部皮肤。

2、有足癣者,可用纯米醋或白醋,加温至30℃,每晚睡前泡脚一次,以浸入患处即可,每次30分钟。

四、饮食调护

饮食宜清淡,宜食清热利湿,富含维生素、高蛋白和烟酸的食品,如扁豆、赤小豆、绿豆、冬瓜、苦瓜、猕猴桃、鲜油菜叶、蛋、奶、花生、香菇、蕃茄等。忌食鱼腥发物及辛辣刺激、甜食及油腻肥甘厚味的食品,如羊肉、鲐鱼、香椿、虾、蟹、葱、蒜、辣椒等。可适当选下列食疗方。

药粥:取仙鹤草根克,糯米、白糖各适量,将仙鹤草根洗净切碎,用粗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加淘好的糯米及清水,熬至粥熟,去仙鹤草加白糖适量,即可食用。

五、中药外敷

药物涂抹厚度约1~2mm,敷药面积应超过红肿部位1~2cm,一般敷药4~6小时。

六、中药湿敷

适用于周围皮肤瘙痒、渗出较多或伴有水疱糜烂者,每日2次。温度以24~31℃为宜,定时淋药以保持局部湿润。一般敷药4~6小时。

七、中药熏蒸

适用于肢体肿胀、疼痛、溃疡创面不敛、久不收口者等。应用中药熏蒸设备,喷气口与皮肤之间 距离为25~30cm,防止烫伤。

八、熏洗调护

早期不宜选用,一周后若局部红肿减轻,颜色转淡红,可行中药熏洗,每日1次。

1、取大蒜适量,放入适当容器中煮水,将患肢乘热先熏(外盖棉被)后温洗,每晚熏洗1次,每次20~30分钟。

2、乌柏叶、鲜樟树叶、松针各60克,生姜30克,切碎煎汤熏洗。

3、紫苏克,葱白克,鲜凤仙花带茎叶克,煎汤熏洗。

九、常用单验方

1、内治:可用生地、赤芍、板蓝根、制苍术、*柏等煎服。可用防己、苍术、泽泻各60克,升麻30克,研末,水泛为丸,每日18克,分2次饭前温开水送服。

2、外治:仙人掌、鲜马齿苋、冬青树叶、芭蕉根、大青叶等,选用一种,捣烂涂敷患处;或金*散调敷患处。

十、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1、局部红赤肿胀

(1)卧床休息,避免劳累。告知患者戒烟、酒。

(2)观察红赤肿胀的部位、性质、范围,每日定时、定位用软尺测量患肢肿胀部位的周径,以了解肿胀变化情况。患侧肢体严禁静脉输液。

(3)每日用碘伏消*清洗创面。尽可能暴露水肿部分,避免翻身时擦伤、剥脱、局部挤压,防止炎症扩散。

(4)遵医嘱中药泡洗(未溃期)。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外敷。

(7)遵医嘱中药熏洗。

(8)遵医嘱中药熏蒸。

(9)抬高患肢30~40°,穿着合适的鞋袜和棉制衣物,避免穿着化纤毛织品,减少摩擦、搔抓,避免强烈阳光直射患部皮肤。

2、发热

(1)监测体温等情况。寒战者注意保暖,加盖衣被。高热者遵医嘱采取相应的退热措施。

(2)鼓励患者多饮水约~ml/天,遵医嘱可选用清热解*中药煎汤代茶频频饮服,如菊花、金银花等。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大椎、合谷、曲池等穴,按摩手法用泻法。

3、疼痛

(1)观察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持续时间。

(2)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

(3)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神门、脑、交感、枕、肾上腺、皮质下等穴。

(4)遵医嘱中药外敷。

(5)遵医嘱中药湿敷。

(6)遵医嘱中药塌渍。

4、水疱

(1)水疱超过3cm者,遵医嘱抽吸疱液。

(2)保持局部皮肤清洁,忌用强刺激性沐浴品及热水烫洗局部皮肤,避免摩擦、搔抓及强烈阳光直接照射皮肤等,以免造成再次感染。

(3)遵医嘱中药外敷。

杏林文强中医特色治疗护理注意事项

内服汤剂

注意事项

1、服药时间

一般情况下每剂药分2~3次服用,具体服药时间可根据药物的性能、功效、病情遵医嘱选择适宜的服药时间,例如:解表药、清热药宜饭前一小时服用,服用解表剂应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之以粥以助汗出;消食化积药,通常饭后服;泻下药宜饭前服;驱虫药应在早晨空腹服;安神药宜睡前服;补益药宜空腹服;驱虫剂宜空腹服,尤以睡前服用为妥,忌油腻、香甜食物;急诊用药遵医嘱。

2、服药温度

一般情况宜采用温服法,对有特殊治疗需要的情况应遵医嘱服用。

3、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服用ml,心衰及限制入量的患者每次宜服ml,老年人、儿童应遵医嘱服用。

中药注射剂

注意事项

1、用药前认真询问患者药物过敏史。

2、按照药品说明书推荐的调配要求、给药速度予以配置及给药。

3、中药注射剂应单独使用,现配现用,严禁混合配伍。

4、中西注射剂联用时,应将中西药分开使用,前后使用间隔液。

5、除有特殊说明,不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种同时共用一条静脉通路。

6、密切观察用药反应,尤其对老人、儿童、肝肾功能异常等特殊人群和初次使用中药注射剂的患者尤应加强巡视和监测,出现异常,立即停药,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7、发生过敏反应的护理

(1)立即停药,更换输液管路,通知医生。

(2)封存发生不良反应的药液及管路,按要求送检。

(3)做好过敏标识,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避免再次用药。

(4)过敏反应治疗期间,指导患者清淡饮食,禁食鱼腥发物。

外用中药的使用

注意事项

使用前注意皮肤干燥、清洁,必要时局部清创。应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灼热、发红、瘙痒、刺痛等局部症状时,应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如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同时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并报告医师。过敏体质者慎用。

耳穴贴压(耳穴埋豆)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耳穴埋豆,准确选择穴位。

2、护理评估

(1)耳部皮肤情况,有炎症、破溃、冻伤的部位禁用。

(2)对疼痛的耐受程度。

(3)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3、用探针时力度应适度、均匀,准确探寻穴区内敏感点。

4、耳部75%酒精擦拭待干。

5、观察患者情况,若有不适应立即停止,并通知医师配合处理。

6、常规操作以单耳为宜,一般可留置3~7天,两耳交替使用。指导患者正确按压。

7、观察

(1)耳穴贴是否固定良好。

(2)症状是否缓解或减轻。

(3)耳部皮肤有无红、肿、破溃等情况。

8、操作完毕后,记录耳穴埋豆的部位、时间及患者感受等情况。

中药泡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泡洗。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泡洗部位的皮肤,有皮损者慎用。

(2)严重心肺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的患者禁用。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评估患者下肢对温度的感知觉。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泡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泡洗。餐后立即泡洗可因局部末梢血管扩张而影响消化。

5、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为患者保暖及隐私保护。

6、充分暴露泡洗部位,药液以浸过患者双足踝关节为宜。

7、药液温度一般以37~40℃为宜,泡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考虑病种的差异性,以防烫伤。

8、治疗过程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如出现红疹、瘙痒、心悸、汗出、头晕目眩等症状,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泡浴后以浅色毛巾轻轻拭干皮肤,注意拭干趾间皮肤,趾甲长者给予修剪。

10、患者实施中药泡洗后,嘱患者饮ml温开水。

11、操作完毕后,记录泡洗的温度、时间、泡洗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塌渍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塌渍。

2、护理评估

(1)皮肤感知觉,迟钝者掌握适宜的温度。

(2)皮肤对中药过敏者或婴幼儿慎用。

(3)治疗部位皮肤有水泡、疤痕、破溃、活动性出血或有出血倾向者禁用。

3、充分暴露治疗部位,注意保暖及保护隐私。

4、根据治疗部位选择适宜的药垫,药液均匀浸泡,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

5、药液温度以皮肤耐受为度,不可过热,以免烫伤皮肤;若药液已冷,可再加热后浸泡。热塌、罨敷的温度宜在45~60℃之间。

6、治疗中注意巡视和观察,如局部皮肤出现红疹、瘙痒、泛红或水泡时,应停止治疗,报告医师并配合处理。

7、操作完毕后,记录实施部位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湿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正确选择药物,实施中药湿敷。

2、护理评估

(1)患者湿敷部位的皮肤。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疮疡脓肿迅速扩散者不宜湿敷。

3、暴露湿敷部位,注意保暖并保护隐私。

4、用5~6层纱布浸透药液,干湿度适中,以不滴水为宜。注意药液温度,一般以38~41℃为宜,防止烫伤。

5、操作中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如出现苍白、红斑、水疱、痒痛或破溃等症状时,立即停止治疗,报告医师,遵医嘱对症处理。

6、如有特殊专科用药,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

7、注意消*隔离,避免交叉感染。

8、操作完毕,记录湿敷部位、时间、温度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外敷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敷。

2、护理评估

(1)评估中药外敷部位皮肤的情况。

(2)评估患者对温度的感知觉。

(3)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4)婴幼儿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敷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报告医师,予以相应处理。

4、操作环境宜温暖。

5、充分暴露敷药部位,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遵医嘱确定敷药部位,敷药面积应大于患处。

7、中药涂抹厚薄均匀,保持一定湿度,外固定敷料松紧适宜。

8、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泡等现象,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配合处理。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敷部位的皮肤情况及患者的感受等。

中药熏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熏洗。

2、护理评估

(1)熏洗部位皮肤情况。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孕妇及经期妇女不宜坐浴及外阴部熏洗。

(4)心、肺、脑病患者,水肿患者,体质虚弱及老年患者慎用。

3、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熏洗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4、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

5、暴露熏洗部位,注意遮挡,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

6、熏蒸药液温度以50~70℃为宜,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方可坐浴、冲洗,以防烫伤。

7、熏洗时间不宜过长,以20~30分钟为宜。

8、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及时调节药液温度。

9、中药熏洗后要休息30分钟方可外出,防止外感。

10、操作中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有不适,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处理。

11、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熏洗时间、温度及熏洗处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中药涂药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涂药。

2、护理评估

(1)既往史及过敏史。

(2)涂药部位的皮肤情况。

3、涂药前清洁局部皮肤,遵医嘱执行涂药次数。

4、水剂、酊剂用后须塞紧瓶盖;悬浮液须先摇匀后涂擦;霜剂则应用手掌或手指反复摩擦,使之渗入肌肤。

5、局部涂药不宜过多、过厚,以免堵塞毛孔。

6、面部涂药时防止药物误入口及眼睛。

7、局部皮肤如出现丘疹、奇痒或肿胀等,应立即停用,通知医师并协助处理。

中药外洗

注意事项

1、遵医嘱实施中药外洗。

2、护理评估

(1)急性传染病、严重心肺脑疾患、严重贫血、妇女妊娠及月经期、软组织损伤、急性出血等疾患的患者禁用。

(2)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

(3)空腹及餐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

3、操作环境宜温暖,关闭门窗,注意保护患者隐私。

4、操作前告知患者中药外洗的注意事项,如有不适,及时与医务人员沟通。

5、注意药液温度,控制在37~40℃为宜,时间以10~20分钟为宜。

6、外洗过程中要加强巡视。对汗出较多者,及时擦干汗液。冬季注意保暖。

7、年老体弱者进行外洗时,应专人全程陪伴。

8、注意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外洗用品专人专用。

9、操作完毕后,记录中药外洗液的温度、时间、皮肤情况及患者感受等。

欢迎为继承和弘扬中医药赞赏资助

赞赏

人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手术费是多少
白癜风的土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1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