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和魏征是好搭档这件事能证明

唐太宗与魏征,一个是从谏如流的明君,一个是犯颜极谏的诲臣,圣君良臣珠联璧合,共同打造了名垂青史的“贞观盛世”。魏征死后,唐太宗失声痛哭,喟然叹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征殁,朕失一镜矣!”唐太宗以魏征为镜的感慨更是让这段君臣佳话传为千古美谈。

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活着的时候,唐太宗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唐太宗“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令人始料未及的是,魏征尸骨未寒,唐太宗却意外变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砸毁了魏征的墓碑。

对于唐太宗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异常举动,有人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接连落马,伤了唐太宗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净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唐太宗的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不排除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言直谏”,使唐太宗产生“逆反心理”,推倒墓碑不过是唐太宗因为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身居高位之人,即使请你批评指正,他所真正需要的还是赞美。”爱听赞美之词乃人之天性,更何况是一人独大的皇帝。换个思路,如果给良药包上糖衣,给忠言加上装饰,就能使良药既“爽于口”,又利于病;忠言既“顺于耳”,又利于行。

《资治通鉴》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臣子张思先夙兴夜寐辅佐朝政。宋太祖赵匡胤曾当面许诺:“因你为君为国鞠躬尽瘁,我决意让你官拜司徒。”之后宋太祖忙于公务,将自己的承诺抛到九霄云外。张思先左等右等总不见任命,可是又不好当面质讯。左思右想,想出个妙计。

一天,张思先故意骑一匹奇瘦之马从赵匡胤面前经过,并惊慌下马向皇帝请安。赵匡胤奇怪地问:“这马为何如此之瘦?是否不好好喂它?”张思先答:“不,一天三斗。”赵匡胤:“吃得这么多,为何还如此之瘦?”张思先:“我答应给它一天三斗粮,可是我没给它吃那么多。”赵匡胤先是思索,顷刻有所顿悟。二人开怀大笑。次日,便下旨任命张思先为司徒长史。

老子说:“曲则全,枉则直。”能柔曲因应则能自我成全,懂得枉屈绕行则能迅捷直达。张思先的机智善巧赢得君臣皆大欢喜。而魏征的悲哀就在于他“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这样的镜子即使自己不破裂,早晚也会被唐太宗摔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fangjif.com/fjcf/116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